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首辅家的长孙媳 > 第35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5节

    第74章 再访王家
    此日入夜,白氏的魂灵又再出现,春归便用天气太热的借口,好声好气的推脱了和菊羞“同床共枕”,听那丫头噘着嘴抱怨,嘀咕什么“奶奶嫁了人就嫌弃起我来”,不巧被宋妈妈听见了,抡起巴掌就拍了她几下,春归越发愧疚,特意跑到外间去,把菊羞哄了足有小半时辰,待这丫头一脑袋扎在引枕上呼呼大睡,春归这才蹑手蹑脚地往里间走,合了门扇,靠在床上和等了她好一阵儿的白氏低声交谈。
    把兰庭那里听来了案情一一复述,春归却叹了一声儿:“缘由始终,虽说也算是察明了九分,到底没有把那幕后真凶给揪出来,又者,王三虽然没有直接加害娘子,但也不是全然无辜,认真追究,他也算是事先知情,只是基于律法,却不能追究他的罪责,我是担心娘子心中的妄执仍旧不能完全消释。”
    “妾身前些时日糊里糊涂,只知妄除难消,无法往渡北溟,却不知那妄执,竟是无关仇恨。”白氏却道,她伫在灯下,眉眼依旧,只神色却平和安祥了许多:“妾身生前愚钝糊涂,被人害死之时,也不知究竟凶手是谁,为何要把我置之死地,只是身为人母,有一些隐隐的觉察,其实就是担心着那凶手会对小女不利,所以明知就算我日日在旁盯着她,到底也不能阻止什么,可这妄执不除,怎么也不能释怀,归去应当归去的地方。”
    白氏的口吻并无深浓的哀切,但就是这番平静的述说,却也引起了春归心里的恻然,她还没有身为人母的体会,但她不久前才送别了自己的母亲,所以她能够理解白氏的心情,温言安慰:“如此,三姑娘已无危险,娘子也莫再放心不下了,娘子已经摆脱了凡体,相信比我辈尘俗更为豁达通彻,当知终有一别的道理。”
    “原本也是该往渡溟沧,只是……妾身还有一不情之请,小女经此事故虽说是有惊无险,未免因为年少之故,受此险恶人事的惊吓,忧集于心,怏怏而病,我就怕她从此把身边所有的人,都看成凝思、珍姨娘一样的险恶之辈,一味地小心防范,杯弓蛇影,心中如此郁悒,身体万万不能康健,更加难享安乐太平,还望顾娘子能再去一趟王家,替妾身开慰一番小女。”
    这请求虽有些突然,却也并不如何艰难,春归又对白氏心怀恻隐,故而一口应允下来。
    白氏本是想走,飘出了几步,却又转来:“妾身听娘子告诉了案件始终,倒也想起一事,生前确也听过太太对妾身提起过包矿这件事,还嘱托妾身向老爷进言,妾身当时便觉诧异,询问了太太怎么突然过问外头的事务,太太没瞒着妾身,说是珍姨娘的提议,先是和大爷说了,大爷没应允,就想着再让妾身尝试说服老爷,太太她是以为,要这件事真对家族有利,也是珍姨娘的一件功劳,说不定老爷就不会这样冷落她了。”
    春归:……
    再次感慨世上还真存在贤妻,周氏竟能为珍姨娘打算到如此地步,却又哪里料到,她一片善心,招来的却是谋财害命。
    “妾身那时还在私坊时,也常听客人议论,道是哪家是以包矿发家,但也多的是依傍的人脉倒了势,亏得血本无归倾家荡产,大约也知道这营生利润虽高,风险却也极大,依老爷一贯的谨慎,是万万不会认同,是以便劝住了太太,让太太不要再提这事,妾身因此还把珍姨娘轻轻敲打了一番,告诫她内宅妇人不可窥议外务,虽说后来,我把这件事完全抛之脑后了,想必珍姨娘却铭记在心,甚至可能误以为是我从中作梗,才导致她越发受老爷冷落,把我当成了眼中钉。”
    春归也觉不是没有这个可能,珍姨娘许是因为心中藏怨,才灵机一动,先以毒害白氏为引。
    这时她完全相信了珍姨娘三名凶犯是受过精心训练的死士,但因为真凶仍然无法察明,也全然不知应当怎样做才能改变命运,又突然想起了渠出曾经的话,于是便在脑子里默默呼唤“渠出速速归来”。
    果然是片刻之间,渠出的魂影就出现在她的床前,照旧没有什么好脸色:“何事这样着急?”
    “姑娘这是从王家过来的?”
    “我要还在王家,哪里能眨眼就到。”渠出没好气的翻翻白眼:“我今日是和白氏一同离开的王家,她来见你,我却没这耐烦心听你们说话,守在外衙,替大奶奶看着大爷,有没有背着你和旁的女子勾勾搭搭。”
    春归无语:“要你多管闲事。”又问:“你有没法子,召那劳什子玉阳真君来见?”
    “大奶奶当我是神灵呢,还能呼风唤雨不成?只有玉阳真君召唤我辈游魂,我有什么本事指使神君?对了,大奶奶之所以能一动心神,便让我随传随至,这都是有赖神君的仙术,大奶奶要见真君,也只需动动心神,不过神君耐不耐烦来见大奶奶,我可就不知道了。”
    眼看着渠出悠悠飘走不见魂影,春归满腹怨气地在脑子里呼唤着“劳什子神君”,十多遍仍无响应,只好服软,又“呼唤”了十多回“玉阳真君”,却照旧不见他的鬼影,春归气结,仰面倒在床上,瞪着眼发呆。
    看来“劳什子”是真不肯指她一条捷径了,也只好摸索着前进,等着渠出某日再度引来一个亡灵,任劳任怨地替那亡灵消除妄执,再得到蛛丝马迹的线索,以求找到扭转乾坤的法门。
    怎么看,这都是一条艰难险阻的道路。
    春归就这样满腹怨气地睡着了。
    隔了两日,她就对兰庭提出:“白氏遇害一案虽说已经水落石出,却不知那莫问小道有没有能超度冤灵,再者我对三姑娘,也有些放心不下,她年岁还小,生母突然亡故,紧跟着自己也险些被陷害,虽说还有父兄依靠,可女子的心思,想必王久贵和王平安也不能体会,周氏这嫡母虽说良善,一来才拔了余毒仍需静养,再者三姑娘在嫡母跟前,怕也不能敞开心事,所以我想再去看望她,要若真还郁悒惊惧,我和她年岁相近,也好尝试着开解。”
    兰庭想着,年岁相近是一方面,恐怕辉辉见王三娘也是年少丧母,对她生出恻隐之心,又的确那日见王三娘,虽说并没有受到责难,她自己没废一词一句就洗清了嫌疑,可至始至终都在哽咽抽泣,见凝思当众自裁,更是吓得面无人色,亲身遭遇了此等险恶的事,不曾涉世的闺阁也的确会忧怕不安。
    这本就是个小要求,兰庭也就一口应允了。
    不防尹小妹却从她家哥哥口中听闻了王家发生的“奇案”,大感兴趣,尤其对深谙道术的莫问“仙长”,也不知生出多少猎奇渴见的心思,她这日原本就是想缠着春归,好好听一番“奇案”的始终,又打算让春归引荐她和莫问结识,一听说春归又要去王家,尹小妹还哪里坐得住?死缠硬打也要同行。
    兰庭哭笑不得:“又不是去走亲访友,再者别家经过一场事故,我们说是去探望慰问,结果倒还捎带上个看热闹的,像什么样?”
    “大爷别说我去看热闹呀,我扮成婢女还不成?”尹小妹极其坚决,而且手脚麻利,扒下菊羞的衣裳就套在了自己身上,又好言哄求菊羞:“阿菊姐姐,今日你就别去了,让我侍候大奶奶,我担保和你在旁侍候没什么两样,大奶奶让我做牛我就不敢做马,让我往东我连眼睛都不敢看西,且我还不要你分我这日的工钱,完全就是无偿代工,你别谢我,千万别谢我,若过意不去,待你得了闲,再替我绣个荷包就是。”
    菊羞晕头晕脑的,就被留在了府衙,好半天才回过神来,一脸的哭笑不得:“尹小娘子那张嘴,端的是厉害,她替了我出门儿,说什么会侍候大奶奶,大奶奶又哪里是不讲理的人,还能使唤尹先生的家眷?大奶奶少了个人使唤,我还反欠了尹小娘子一个荷包,尹小娘子亏得是女子,否则去做买卖,多少人都得被她哄去卖了指不定还给她数钱呢。”
    ------------
    第75章 惊恐难消
    关于杀人凶手已经落网的事,已经成为整个王家所有主仆连日以来议论纷纷的要闻,正在开坛设法的莫问小道自然不会成为唯一的“聋人”,可他虽说晓得了春归已经大告功成,源于一贯的作派,还能蹭上几日吃喝,自然要多占几日便宜,所以他的超度法事还一直延续着,直到这日眼瞅着春归再来“关心”,莫问才悻悻地表示,亡灵已经得到安抚,不再搔扰人间。
    王久贵自是一番千恩万谢,他这时和王平安的信息已经一致,知晓兰庭之所以能来王家察断白氏遇害案,全赖莫问道长的引荐,要若不是这二位,满门大祸哪里能够化解消除,等着他的也许就是家破人亡的结局。
    自是表示,定要重谢道长。
    莫问心花怒放,却忽然对上了春归带笑的眼眸,心花怒放就成了忧怨凄恻,情知酬金虽然丰厚,也只能把绝大多数上交给顾大奶奶,能落一成好处,都是大奶奶手下留情了。
    正沮丧,就感觉衣袖被人一拽,抬眼就看见一个和菊羞一般高矮的女子,生着一双极其灵动的眼睛,微微翘起的鼻头,菱角一样的小嘴,好生俏皮模样,莫问顿时又觉心花怒放起来。
    “道长怎么没有符水给众人分饮?”尹小妹微微歪着头,一副求知若渴的模样。
    小道把心花怒放狠狠压抑着,焕发出他拿手的仙风道骨之气:“此次超脱冤灵,非驱恶除病,不需内服符水。”
    “还有这说法呀……”尹小妹觉得很是惋惜:“我听说紫霞观的道长,一碗符水可都要收人一两银子,都说即使无病无痛,喝下也能够强身健体驱吉避凶,还以为道长今日会施饮符水呢,没想到赶了这么久的路,结果落空。”
    “姑娘若求符水,小道立时制出,也不废多少功夫,又有大奶奶的情面,只收姑娘三钱银充个意头。”虽说美色当前,莫问心里那把算盘却还没有完全停拨,且他一贯遵奉的人生信条是,当对方还没有成为他的媳妇吃一锅饭睡一张床的一家人,纵然是要让些好处,可也不能白出力无收益。
    “莫若道长干脆看在大奶奶的情面上,教一教我如何制这符水,既不劳动道长动手,日后旁人来求符水,我还能在旁助力,我也不敢贪心,今后但凡是我制的符水,只抽一钱银充个意头。”
    莫问大约从未见识过这么精明的小女子,倒被怔了个瞪目结舌,仙风道骨的气质都险些一下子散溃,好容易把持住,决定不再搭理尹小妹,板着小白脸,冲春归表示不满:“大奶奶今日没有带着菊羞,这位姑娘,小道倒是从未见过。”
    没想到非但春归不理会他,尹小妹竟还能“恬不知耻”地再套近乎:“道长竟然还认识阿菊姐姐?这可太好了,我和阿菊姐姐相识虽说不久,却好得像金兰姐妹没有两样,不信道长问一问阿梅姐姐也能证实,这下一有大奶奶的情面,还有梅、菊两位姐姐的情面,道长无论如何,可都不能再拒绝我了。”
    春归眼瞧着这两个人也算是棋逢对手,越发不想参合进两人之间的偶变投隙,就提出要去看望周氏——她其实是想看望三姑娘的,直冲王久贵提出却有些不合适,再者就算出于礼节,也当先行拜望周氏这位长者。
    一听要去正院,二太太郑氏对春归越发不待见了,尤其当离了王久贵视线,她是连敷衍都懒,由得儿媳仍要跟去讨好,郑氏一边摆着腰往自己的居院走,一边还冲身边的仆妇抱怨:“三郎媳妇好歹也是富户出身的人,眼皮子竟也这样浅的?以为太师府的长孙媳有多尊贵呢,我可打听过,这位顾氏,说来是世族出身,祖父可就是庶出,又生来命硬,克死了父母,就是个孤女,一度走投无路险些被霸去做妾室,总算她豁得出去,闹出卖身葬母、宁死不屈权贵两出把戏,搏得个贞孝的好名儿,又之所以能得这门好亲事,据说还是因为赵知州的病难,所以热孝时就嫁进门冲喜,她这样一个孤女,日后到了太师府,只有唯唯喏喏的份,巴结她有什么好处?”
    三奶奶巴结春归自然有她自己的算盘,却不好对婆婆说,此刻正陪笑,同着春归一径往周氏的居院去:“真真没想到,顾娘子还会来寒舍看望婆母,原本有了乔小郎中的诊治,婆母身体就大大好转了,一见顾娘子亲来看望,何等荣幸,必然会彻底康复。”
    真稀罕,三奶奶居然把周氏改口称为了婆母?
    说来她也有几分精乖,意识到春归对周氏是真有几分礼敬,又想太师府这样的门第,怕是最最看重嫡庶妻妾之别,容不下妾大/逼妻,于是顾虑着春归的喜恶,三奶奶也就把往日的张狂收敛起来,这回当着周氏的面儿,非但不再冷嘲热讽,竟也摆出了至少看上去还算热忱的笑脸。
    而周氏经过乔庄的治疗,气色看上去的确大有好转,只是听春归提起三姑娘,她才有些担忧:“原本老身怜她丧母,年岁又小,身子又娇弱,就不让她来侍疾的,是绮紫劝着,三娘也怕旁人说她不孝,才坚持来,前几日闹出那样的事,我这老婆子都被惊吓得不轻,何况三娘?当晚就添了些病症,这几日吃睡都不怎么安稳,我还哪里敢让她来这儿,想着绮紫倒是对她真心实意,干脆让绮紫去三娘屋子里照顾,昨日还叫了绮紫过来问话,她倒是说三娘的病症也不算重,就是被吓着了,夜里几回被噩梦惊醒,不肯说话,也不怎么肯饮食。”
    “三姑娘柔弱,虽说听上去不像大症候,却也不能太意,正好阿庄还在这儿,让他给三姑娘诊诊脉象,太太也能彻底放心,太太还没康复,不需劳动赶着日头走此一趟,我和三姑娘年岁相近,说不定有些心事,三姑娘还愿意倾诉,就由我走这一趟吧,顺便能劝慰三姑娘几句。”
    周氏不存异议,三奶奶却扬声道:“顾娘子何等尊贵,怎好为了三娘一个卑幼,亲自过去看望呢?还是让人把三娘唤来此处,才算情理。”
    “不妨事,三姑娘本就不适,又有心结,让她晒着炎日过来,中了暑气倒成了我的不是了。”
    春归坚持要去,三奶奶也只好陪同,一行人还没到三姑娘的居院,早有手脚麻利的小丫鬟跑在前头报讯,绮紫等等婢女,服侍着三姑娘梳装整齐,扶着她到院门口迎见,春归把她一打量,只见原本巴掌大的小脸越发瘦成了一把锥子,脸色苍白,嘴唇也没了血色,甚至干裂脱皮,眼圈泛着乌青,她只管耷着眼皮,是以看不出眼睛有无神采。
    三姑娘的居院,并不算敞阔,没有多少植树栽花的地方,亦无水池山石,只沿着廊庑底下,栽了几株花草,堂屋前搭建那座四四方方的亭台里,摆置着七、八盆景。
    众人就往亭台里坐,三姑娘仍是无精打彩闷不吭声,直到听说乔郎中要为她诊脉时,才猛地抬起了头,站直了身,转身就要往屋里躲,被眼疾手快的绮紫拦腰抱住,三姑娘惊惧不已,一边摇头一边哭道:“我没病,不用吃药,我是真没病,不用郎中诊治。”
    三奶奶大觉气怒,可她看春归的脸色,又不敢大声呵斥三姑娘,只且嗔怪道:“这丫头,往常看着还乖顺,怎是这样一副倔脾气,顾娘子是为你好,才请乔郎中替你看病呢,怎么就这样不识好歹,快别闹了。”
    说着她自己就要去拉三姑娘,却惹得三姑娘更是惊惧的哭叫出声,把绮紫都挣得一个趔趄。
    看这情形,春归轻叹,也难怪白氏还放心不下了。
    她先是阻止了三奶奶:“三姑娘这是受了惊吓,看见三奶奶难免畏惧,莫如三奶奶先避一避,等我先劝抚三姑娘一番。”
    支开了这位,又示意乔庄也先避开,眼见着三姑娘情绪终于渐渐平复,春归才尝试着接近,她用手里的锦帕,意欲为三姑娘一拭满面的汗泪,三姑娘往后缩了一缩,春归微微一笑:“我比你大不了几岁,也是新近丧母,甚至还不如你仍有父亲庇护,我知道三姑娘心中的忧愁,你愿不愿意和我谈谈心呢?”
    三姑娘仍耷着眼帘儿,盯着脚尖,双手挡在身前交握着,好半响,却是摇了摇头。
    ------------
    第76章 一桩事了
    春归是个独女,并没有哄妹妹的经验,且她和王三姑娘的性情也大不一样,虽说有同病相怜的类似遭遇,要若异境而处,春归肯定自己不会因为郁悒畏惧就紧闭心扉,她被三姑娘拒绝,一时之间也有些为难,但眼看着旁边的白氏满脸哀求的神色,春归决定再行尝试。
    她先是示意绮紫随她走开几步,观察见三姑娘虽说仍旧无动于衷,倒并没有因为绮紫的离开就丧失最后的安全感,依然站在那儿,交握着手。
    “绮紫、荔枝几位姑娘先去院子外头等等吧,容我和三姑娘单独说一说话。”
    对于春归的提议,绮紫很有几分担忧,不过她倒也能看出春归确然对三姑娘是真心的关切,犹豫一番,到底还是领着婢女离开,她自己一步三回头,却当迈槛而出时,仍没见三姑娘有任何动静。
    春归便暗忖:看来,三姑娘并没有那么抗拒我,也不像多么依赖绮紫。
    她缓缓靠近几步,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不至于让三姑娘感到压力和逼迫,又克意带着些笑容,好让自己的口吻越发温和轻快:“三姑娘可知,我为何要和外子来你家中小住?”
    摇头。
    “三姑娘可相信莫问道长的话,他会道术,能和三太太的魂灵沟通,所以他知道三太太是被人害死的。”
    还是摇头。
    春归无奈,怎么这姑娘不像她的父亲那样,对于因果孽报毫不怀疑呢?
    白氏这时急忙开口:“今年四月,三娘生辰那日,她央着求我像她幼年时,要和我挤在一张床上睡觉,我打趣她,满了十三,再过两年就要及笄,是大姑娘了,眼看就要出阁,怎么还离不开娘,又问她心里有没有想法,将来要找个怎样的夫婿,三娘又羞又恼,转过身去半响不肯理我,还是我故意唬她,说只顾着怕羞不说实话,我也不管了,由得老爷作主她的终生大事,要若是不合心意,日后可别后悔。三娘扭捏了一阵,才往我怀里钻,说她最怕脾气急躁的,言下之意就是期望着日后夫婿,是个温润如玉的郎君。”
    这可是母女之间的枕上话交心语,不为外人所知。
    “三姑娘可还记得今年四月你生辰那晚,告诉三太太,最怕将来夫婿脾气急躁。”
    这话音刚落,又见王三娘猛地抬起面颊,神色虽说震惊,又急切,但和早前的恐惧却又大不一样了,她极像白氏的眼睛,攸忽聚满了泪水,她颤着声儿,却是下意识靠近了春归一小步:“娘子怎么知道?”
    “是因莫问道长告知。”春归见三娘终于对她放下戒防,暗地也是如释重负,于是拉了三娘的手,两个年岁相近的女子,都垂足坐在一张美人榻上。
    “三太太已经知道了害杀她的凶手,可在世间仍有留念,就是三姑娘,三太太的魂灵,见三姑娘如此悒郁,以至于积重成疾,又怎能安心离开?莫问道长因为男女之别,也无法开慰三姑娘,所以只能让我,代三太太的魂灵,来宽解姑娘释怀。”
    “阿娘她,她真的还能看见我?”大滴大滴的眼泪,沿着面孔滑下,打在裙面儿,显然的晕湿如悲伤的呈现。
    “若非亡灵有知,我们又怎能知道姑娘家中这起事故,怎能知道三太太是被毒害呢?”
    “我害怕。”裙面上更多的晕湿,三娘因为哽咽,轻轻抽着肩膀:“阿娘在世时,对凝思和珍姨娘都很好,也人人都赞阿娘宽和,好像她们对阿娘都是真心敬服,没想到转眼就变了样,先是说阿娘服毒自尽,不知做了多么可耻卑鄙的事,才无颜以对父亲,结果,阿娘竟然是被凝思和珍姨娘毒杀!”
    “顾娘子,人心怎么能坏成这样?阿娘与她们无怨无仇,她们怎么能这样歹毒,顾娘子,我是真害怕,我不知道看上去对我温和慈爱的那些人,会不会有一天也变成另一张脸孔,我只敢相信我的阿娘,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只有母亲不会害我,可是阿娘她,阿娘她,她不在了,我无论如何想念她,需要她,也再也看不见阿娘。”
    春归深深的叹一口气:“可是三姑娘,世上原本没有谁,能一直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
    她等着三娘痛哭,等着渐渐平静了悲痛,等着这个柔弱的少女,能够入耳她接下来的话。
    “这世上确然存在歹恶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就能狠心谋害他人的性命,可也存在善良的人,他们和你并非血亲,却也能够助你于危困,待你如亲友。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当我最最走投无路的时候,是他们不求回报的帮助,才让我迎来了柳暗花明,三姑娘细想想,你的身边,难道就没有这样的人?”
    “绮紫因为蒙受三太太的恩惠,纵管是在三太太去世之后,也一心一意的为三姑娘着想,她只是婢女,若激怒主家,怕是连性命都难保,但她为了能让三姑娘置身事外,甘愿承担所有的风险。”
    “又有荔枝,她是三姑娘贴身的婢女,无论三姑娘处于何等境遇,是不是也不离不弃,唯三姑娘之令是从?”
    “三姑娘虽说没有了生母,生父仍然在世,王翁虽然曾经轻信挑唆,怒责三太太,但又何尝迁怒于三姑娘?三太太过世,王翁也自悔不迭,三姑娘虽然并非王翁唯一的子女,但应当相信你的父亲,他待外人尚且宽善仁厚,又怎会刻薄自己的子女?”
    “又有三姑娘的嫡母,也是慈和贤良的人,一贯对待三姑娘,不说视如己出,至少从无苛责吧?”
    “想要陷害三姑娘的恶徒,已经罪有应得,三姑娘还有这许多的家人,若还自伤孤苦无依,那便是自寻的郁悒,伤的是自己的身体,害的是自己的将来。”
    春归也算看出了少女,原本被白氏庇护得太好,全然不知人世险恶,忽然经历剧变,亲眼目睹人心残忍,一时间惊慌不知所措,如同过去的认知全被颠覆,畏惧身边处处皆是陷井,唯恐人人都怀恶意。
    丧母的悲痛,总有一日会渐渐散去,生离死别的彻悟,就是活着的人总要无可奈何继续前行。可是被恐惧蒙蔽的心眼,也许会随着时移日推更加迷茫,越是封蔽,越易失去,越多失去,就越更惶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