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都市言情 > 白色橄榄树 > 第4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节

    近似纪录片的客观冷静的记叙风格也获得了广泛好评。
    其中几期关于街头摇铃艺人、斗嘴烤肉夫妻的短视频还上了各论坛网站热搜榜。
    宋冉的名字也见诸新媒体,接受了几次采访;甚至还有畅销图书策划人向她发起邀约。
    但比起工作上的风光,宋冉更关心的是六月下了一整个月的雨。不知是否因为漫长的梅雨季,她近来心情异常的低落。工作时还好,一下班就提不起精神。尤其是晚上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雨能发呆很久。
    好在节目的火爆让加班量剧增,她没有太多时间管理那梅雨一样窒闷的心情。
    一个附属衍生的节目反客为主带来如此效果,“宋冉”成了电视台领导口中频繁提及的一个名字。节目如此成功,同事们撺掇着让宋冉请客吃饭。
    宋冉在工作上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好处,但她还是破费一次,请大家去江边吃麻辣小龙虾。
    下班的时候是七点多,十个同事挤进两辆车。
    车行到半路,又开始下雨了。开场便密密麻麻,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敲车顶。
    小冬是北方人,吐槽:“服了。这月就没有一天不下雨的。我家的衣服被子全潮了。”
    小秋叹气:“关键气温不降,白天热死个人。”
    车内起先还有几句吐槽,后来就没了。因雨势实在太猛,坐在车里像坐在一个被人不断敲打的铁皮盒子里,震耳欲聋,讲话声都听不见。
    宋冉却觉得这样的世界很安静,连其他车辆刺耳的鸣笛都被雨声淹没。
    车开到一个十字路口堵住了。喇叭声轰鸣。
    堵了很久没动,宋冉趴在方向盘上看雨刮器来回扫雨。挡风玻璃上雨水密集,她是一条养在水族馆里的鱼。
    看着看着,她忽然就想起了他。
    她坐在车内,像沉在海底。毫无来由地,她心情滞闷,潮湿,难以呼吸。
    很奇怪。
    遇见他的那天,明明没有下雨。
    明明,气候那么干燥。太阳很大,连风都没有。
    第4章 chapter 4
    晚上八点,美食街上车水马龙。雨还在下,却挡不住梁城人下馆子的热情。
    梁城一到夏季便炎热潮湿,家里头是待不住的,空调也嫌闷,都爱到外头纳凉。老人们喜欢搬上小凳子聚到巷口摇着蒲扇吹一吹穿堂风,新社区的住户则涌向花园广场。城内几个湖泊和江边是乘凉的最佳去处。
    年轻人躁动些,好呼朋引伴,聚在露天大排档里吃烧烤喝啤酒,大汗淋漓才痛快。梁城美食也多,地方特色的湖鲜野味,江鱼野菜,点心小食……一样样试下来,一两个月也吃不完。
    美食街位于江边。夜幕落下,霓虹灯亮。“江鱼馆”“小龙虾”的灯牌五颜六色挂满夜空。店员涌上街头招徕顾客。
    宋冉停好车,阵雨停了。
    龙虾店的服务员正在门口摆放露天桌椅。
    几人商量一下,决定坐外头。刚下完雨,江风吹着正舒服呢。
    宋冉点了三大盆麻辣小龙虾,又点了莲藕排骨汤,青椒炒藕带,香干炒茼蒿,萝卜炖鱼头,外加一堆烧烤……
    小秋拦道:“别点多了,待会儿吃不完。”
    小冬笑说:“是出差发奖金了?这么大方。”
    宋冉说:“吃不完可以打包嘛。”
    请同事吃饭要是菜点少了,挺尴尬的。
    小夏说:“何必呢。就这些够了。”
    “噢。”宋冉阖上菜单,“那就先点这些吧,过会儿不够再加?”
    “行。”
    众人围坐一桌,平日工作时交流挺多,但私下聚会少,此刻大眼瞪小眼,互相傻笑,空气安静了几秒。
    小冬提起话题:“梁城开放落户政策了,这下房价又要涨了。”
    沈蓓补了下口红,轻松道:“从来没关注过房价。”
    小春:“你当然不用关注了。还是你们本地人好,有房子,工资想怎么花怎么花,什么都不愁。”
    宋冉摇头:“本地人也是买不起房。”
    小秋说:“你不用担心啦,我们这批新记者里,就你实力最强,升职加薪是早晚的事。”
    宋冉还没来得及说什么,沈蓓把口红扔进香奈儿包包里,抬头问:“点饮料了吗?”
    宋冉:“嗯。两扎西瓜汁。”
    很快上了小龙虾,大家戴上手套大快朵颐。
    小夏吃人嘴软,夸赞:“说实话,《战前?东国记》是真好,我特喜欢看。冉冉,我以前就发现了,不管是你写的稿子,还是你做的记录,看着挺普通,却总吸引人想看。”
    小秋附和:“对,还总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角度。”
    宋冉微微一笑算作应答。
    沈蓓问:“宋冉你是学新闻的吧?”
    宋冉摇头:“不是。我学历史的。”
    “啊?”大家都挺诧异。他们大部分是传媒相关专业,哪怕沈蓓也跟国际新闻部大有相关。
    沈蓓:“我们部门还招历史系的?”
    宋冉:“我读书时喜欢写点儿随笔短文,给梁城卫视旗下的报社投过稿。”
    “哦。”众人恍然大悟的样子。
    小春:“看来是从小就喜欢读书写字,难怪文章写得好。”
    小夏咬着虾肉,道:“冉冉一看就是文青,话少又安静,没事儿就抱着书看。”
    小冬说:“宋冉太内向了,可以再活泼一点。”
    宋冉解释:“我不内向啊……”就是很多时候并没什么想说的。
    “在东国待那么久,有没有遇到过危险?”沈蓓问。当初领导也安排了她去前线,她怕打仗没敢去,留在国内做局势分析。现在看宋冉拍摄记录到那么些鲜活的故事,也有些眼馋。
    她问:“那边局势动荡,蛮乱的吧。”
    “有时会遇到小偷。别的危险……就没有了。”宋冉停了下,想到了那天,那个男人。
    一想到他,便有一段心情涌出来。
    他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画面。他的迷彩服,半指作战手套,他的眼睛。
    但她不想说。
    一句也不想跟任何人提起。
    就好像有天忽然看到一本很好的书,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歌曲,好到你只想一个人私藏,不愿跟任何人分享。
    小龙虾有些辣,她吃得鼻尖冒汗。
    街道上还是湿漉漉的,几十米开外,江水奔涌。
    有一会儿没起风了,空气闷热而潮湿。
    宋冉望了眼远处,黑色的江面上闪着点点灯火,是路过的航船上的灯光。
    小夏问沈蓓:“你昨天一整天干嘛去了?”
    沈蓓迟疑一下,说:“去江城采访几个军人。”
    《战前?东国记》太火了,沈蓓趁机向领导提议说加一些对撤侨军官的采访,宣扬一下正能量。领导自然同意。
    小秋听言,在桌子底下轻轻碰了碰宋冉的腿。
    宋冉正吃着小龙虾,嘴巴周围全是红油,抬起头拿一双乌漆的眼睛看小秋。
    小秋:“……”
    她也不知宋冉是不懂,还是装不懂。
    小秋干脆自己问沈蓓:“是这次去东国参加撤侨的军人?”
    “……对。有一部分是从江城军区抽掉去的。”
    梁城江城相隔四小时车程,在同一个大军区。
    小秋故意问:“你怎么突然想到采访他们呀?”
    沈蓓十分坦然:“他们刚好负责东国中部几个城市的撤侨,经历了些小惊险,蛮有采访价值的。”
    “啊!”宋冉捏虾壳时用力过猛,虾壳里的麻辣汤汁一下喷进眼睛里,辣得睁不开眼。
    小秋赶紧给她递纸巾。宋冉擦了两下,眼睛还是睁不开,想问沈蓓详情,可眼睛疼得厉害,匆匆跑去洗手间冲洗。
    回到座位上时,正好听到沈蓓说:“……叫罗战,是他们政委,长得挺帅的。诶,男人穿军装是真帅。我就喜欢军人。”
    罗战。
    宋冉一愣。
    这片地区的方言前后鼻音不分,罗战的zhan,当地人就说zan啊。
    他会不会就是azan?
    “冉冉,你发什么呆啊。眼睛还疼吗?”
    “啊,没事了。”她回过神,看了眼手表,晚上九点半了。
    吃到夜里十点钟散场,又开始下大雨。宋冉把几个同事送到各家后快十一点了。
    雨越下越大,她的车行走在环城公路上,下一个交流道右转下高架再走没多久就到她家了。
    车灯打在绿色的高架路牌上,耀眼的“江城”二字直指前方。
    她再次看手表,十一点整,雨越下越大了。
    她开着她的小奥拓,在交流道口直行而去,消失在茫茫雨幕里。
    大雨瓢泼般扑在挡风玻璃上,雨刮器用力清扫雨帘,宋冉盯着车前方的近光灯束,雨线千丝万缕,她觉得她从没像现在这样清醒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