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七零养家记 > 第125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25节

    语文老师是个三十几岁的女老师, 每周都会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来给学生们分享课外的好文章, 今天的这篇正是《阳阳》。
    “我们先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
    好在老师生怕温朝阳面皮薄, 并没有叫他这个当事人起来。课代表是个女孩子, 捧着书一字一句念的认真, 语调也很是深情了一番,听的语文老师连连点头。
    “这篇札记虽然用字仅有一百出头,然而……”
    黑板上是语文老师课间就摘抄好的《阳阳》, 因着这篇文章并未被摘录到课本中, 只能出此法子, 此时直接拿着教鞭指着黑板便讲解了起来。
    虽然温朝阳身为温知秋之子的事情没有被公开出来,然而一个班级里总有那么几个认出来温知秋就是平时来接温朝阳放学的那个男人。一节课都时不时瞄一眼坐在座位上故作淡定的温朝阳,还是语文老师将学生们的小动作尽收眼底,眼见着课堂纪律不太好,连忙“咳咳”了几下, 这才召回分了神的同学们。
    温朝阳感受到聚焦在自己身上的目光总算移开, 这才悄悄的长舒一口气。
    下课铃一响, 同桌就立马神秘的凑过来, 痞痞笑道,
    “哎, 朝阳,加上语文老师,咱们年级的老师可都齐全了,只怕心里都猜测你这模样怎么才能和你爸的文章里头对上呢!”
    同桌自顾自说完,不等温朝阳开口又说道,
    “对了,朝阳,你爸那文章里头写的是真的假的?你真的不会解九连环啊?我教你啊,明个儿就拿来嘛!”
    温朝阳无奈笑笑,
    “那是我小时候的事情了,现在我早就能解开了。”
    同桌又凑上来,故作严肃道,
    “温朝阳同学你好,我是沽市二台的记者,请问你对于你爸爸在文章中写你这件事情会不会感到不好意思呢?”
    看着耍宝的同桌,温朝阳不由得失笑,但还是认真回答道,
    “不会,因为我也有写札记,还有我妹妹也在写啊,无非是没发表给别人看而已。”
    同桌目瞪口呆,他还以为只有温知秋这个大文人才有这肉麻兮兮的习惯,没想到温朝阳也有,听这话,他们全家都有啊?!
    温朝阳同情看了同桌一眼,
    “哪里肉麻,这都是我和家人共处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等到哪天翻看的时候,感觉很棒的,不然一辈子都没点记忆的东西,每天哭也好笑也罢,什么都是转头就忘,人生多可怜。”
    被同情了的同桌奇怪的挠了挠头,他本来是同情温朝阳要接收这么多的目光洗礼,怎么到最后反倒成了他被同情了呢。
    正如温知秋跟罗家和说的一般,札记也能叫成随笔,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发。何况温向平又不是个傻的,真涉及到隐私和私密的一些内容才舍不得发出来给别人看。
    每天这样有一写没一写的,等到隆冬时节,进入数九天,温知秋也不过才发表了三篇札记而已,大儿子阳阳,大女儿甜甜和小女儿蜜蜜,正好一人一篇。
    阳阳这名字也就不说什么了,关键是看两个姑娘名字合起来在一起就成了甜甜蜜蜜,只看起来就觉着甜。一时间,不少该给孩子取小名的人也效仿起来,抛却“建设“、“爱国”等一类随处可见的字眼,什么“守守”、“候候”倒是开始流行起来。
    有一日,温向平陪着苏玉秀在院子里头散步时,还看见一对年轻夫妇抱着他家的小不点一口一个“想想”的叫着,甚至还借着叫儿子的借口对近在咫尺的年轻妻子叫了好几声。更是听说人家娃娃大名叫方慕廉,因为妻子名字里带个“莲”。
    温向平顿时自形惭秽,他给姐妹俩起甜甜蜜蜜只考虑到孩子们要甜甜蜜蜜的生活,又是自己的甜蜜宝贝儿,竟是没想到名字还能这么来。当下又把自己想好的几个名字挑挑拣拣嫌弃了一番,准备也追一回潮流。
    虽然这个潮流大概也是他掀起来的。
    今年过年本来是说好要回晋省大河村的,结果因着苏玉秀检查出来身孕,温向平就打算把这个安排再往后挪两年。然而苏玉秀却并不同意。
    “今年不回去,明年孩子出生了就能回去了?到时候才更是放心不下还要往后拖,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苏承祖和李红枝平时虽然不说,她这个做女儿的却能看得出来。趁着现在月份小回去一遭才是,不然再拖几年老人心底得多煎熬。
    温向平不得不承认妻子说得对,到时候孩子连一岁都不满,温向平定然是不放心带着孩子长途跋涉,可将孩子放在沽市请人照看就更不可能了。唯一的方法就是等孩子再大点,可等那时必然又是三四年过去了。
    李红枝也是站在温向平这边的,她虽然想大河村,可这些跟玉秀和没出世的孩子相比并不重要,闻言便道,
    “我和你爸到时候自己回去一趟就成,哪儿就用得着你们都跟上跑,到时候等孩子大了,你们若还想回去便自己回去就是,不差这两年。”
    苏承祖动了动嘴皮子,最后到底是什么都没说。老人就讲究个叶落归根,虽然女儿女婿孝顺,沽市的生活条件也比在大河村好,可苏承祖到底是大河村土生土长的人,这一出来就是五六年,怎么能不想家。当初要不是接到苏玉秀怀孕还得操持店里的消息,只怕他们现在还在大河村里头住着。
    但就像李红枝所说,他们老俩回自个儿的,没必要带上孩子们跟着一起跑。
    苏玉秀想了想,也就跟着妥协。
    然而没想到,第二天,李芝龄就上了门来。
    “昨天家里寄的信到了,说是河清爸跌了一跤去了,我和河清这就要赶紧回去陪着,后天下午的车票,这一来一回,只怕要等开了年才能再回来。”
    李芝龄喝了口热水缓缓身子上的寒气,对苏玉秀道,
    “听说这个冬天才来,村里就有好几个老人没挺过去。赵队长前两天也去了,我俩这回回去一起再吊唁一下人赵队长,毕竟人这一辈子净给咱们第五大队的人奉献了,如今去了,也该让我们都尽尽心意。”
    顿了顿又道,
    “你家今年是不是不回去了,用不用我给你们捎点东西回去给赵队长家。”
    赵建国对苏家的照顾帮衬不少,苏家一家也都是个记恩的,只看逢年过节寄回大河村的那么多东西就清楚,苏家在大河村算是绝户,处的好的也没几家,除了赵家还能有谁去接这些东西。
    不然李芝龄也不会特意来问这么一句。
    苏玉秀听到赵队长去了的消息大吃一惊,
    “赵队长身体不是挺好的么?怎么说去就去了?我们、我们咋没接到信呢?!”
    李芝龄叹了口气,
    “谁能知道,信里面也没讲太多,只是得知这么个消息。赵队长他家可能也是还没来得及跟你说,信也许过几天才到。”
    苏玉秀心绪起伏,一时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只能跟李芝龄说,
    “你等我一天消息,我明天给你个答复。”
    至于是什么答复,当然是要不要回晋省的消息。
    李芝龄心里清楚,点点头,也没多留便起身离开了。
    等到苏承祖老俩从温苏记里回来,苏玉秀便将这个消息告知了他们。
    苏承祖面色灰暗,声音低沉却坚定,
    “我们回晋省。”
    不仅回,还要一家七口人都回去。
    李红枝张口想说些什么,到底还是都咽回去了。
    赵队长在世时对他们家恩重,这一趟是非回去不可。
    温向平听闻消息后也跟着道,
    “那我们就回去,我明早就去把东西都买下。”
    于是温向平第二天一早就出了门,先到新周刊跟罗家和知会了一声,再跑到火车站买了一家七口的车票。
    之后,温向平又跑到商场买了几个软垫专门给苏玉秀火车上垫着用,围巾大衣之类防寒的也都准备齐全,毕竟这一行人老的老小的小,还有一个孕妇,准备充足些总是没错。
    好在孩子们都放了寒假,不然还得去学校挨个请假也是麻烦。
    因着江温两家都要回晋省,索性温向平就买了和江家一班的车。上车跟别人换个位子,两家人也就又坐到了一处。
    这会儿的火车不比后来的温暖快速,坐在车厢里冻的脚趾头都能掉了,苏玉秀身子不方便,自然坐的靠里,可温向平又担心窗边冷气把人给冻着了,便坐在窗边,肩头让苏玉秀靠着小憩,怀里抱着裹得严实的蜜果儿。
    蜜果儿趴在温向平怀里,浑身上下裹得只露张脸,脖子里还系了条围巾。朝阳和甜宝也是类似模样。也不怪温向平把孩子裹得这么严实。要不是车上人多,围巾挡住脸呼吸不畅,温向平都想让孩子们只露个眼睛算了。
    许是知道苏承祖心情不好,一路上孩子们都没怎么说笑。
    蜜果儿小声的搂着温向平的脖子道,
    “爸爸,我饿了。”
    温向平肩头靠着入眠的妻子,并不敢稍加动弹,便单手从随身的包裹中拆出一包饼干,让蜜果儿就着从火车上的热水将就一下。
    蜜果儿咽着冷冰冰干巴巴的饼干委屈的很,她从小长到大,还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头。哪怕之前旅游的时候也坐了火车,至少还能说说笑笑,有热腾腾的饭菜吃呢。
    原来这就是回晋省过年,跟姥姥说的一点都不一样,跟她想象的也不像。蜜果儿戴着厚手套的小手扯了扯温向平衣袖,嘤嘤道,
    “爸爸,我想回家。”
    温向平安抚的摸了摸小女儿的发顶,轻声道,
    “我们这次不是出来玩的,蜜果儿。是一个对爸爸妈妈、姥姥姥爷、乃至哥哥姐姐都很重要的一个长辈去世了,我们一定要回去送他一程才行。你看妈妈这么累都跟着来了,我们蜜果儿一定也能做到的对不对?”
    蜜果儿闻言也就不再撅着嘴巴,轻声问道,
    “他为什么对我们这么重要啊?”
    怕将好不容易入眠的妻子吵醒,温向平轻声道,
    “按辈分蜜果儿还叫人家赵爷爷。赵爷爷曾经在家里没东西吃的时候给我们家送过粮食,在你姥爷受伤的时候也帮忙着给他找工作,好让我们家里头有钱吃饭。后来爸爸脚受伤,拿不出钱来治病,也是这位赵爷爷掏出家里积蓄帮助我们,所以他对我们家真的是很重要很重要。如今他年纪大了,去世了,我们受过他的恩惠,当然应该回来送他一程。”
    蜜果儿听的眼泪汪汪,重重的点头,然后再也没抱怨过路上条件艰苦,还会爬上苏承祖和李红枝的腿安慰老俩,苏承祖和李红枝的面色也就渐渐好看了些。
    因着温江两家人多,足足将两排面对面的椅子坐满。苏承祖老俩和温向平夫妻坐在过道一边,江河清夫妇带着孩子坐在另一边。
    孩子们好动是天性,坐在过道两边没一会儿就自发的聚集在一处,因着苏承祖和江河清面色都不好,孩子们都没有说笑,但有小伙伴的陪伴,一路上倒也没那么难过。
    等到了晋省并城还不算,两家人还得坐几个小时的车才能到大河村。
    但因着一行人老的老、小的小、还有苏玉秀这个孕妇在。虽然时间才下午三四点,但冬日天黑的早,回去的土路坑坑洼洼也不方便,一行人便就近找了家干净的酒店入住。
    有江河清这个大力士在,温向平都不用操心行李的事情,只管把苏玉秀照看好就是。
    北方的酒店不仅有暖气,暖气还开的很足,一进酒店大门就感觉到身上一股热意,汗珠很快就从额头析出滚落。等进了房间,把身上的厚棉袄子卸下来,只留毛衣便行。
    酒店同时还提供饭食,温江两家也都没心情再出去觅食,点上饭菜在这里吃了也是方便。一行人长途跋涉都十分疲惫,哪怕精神十足的孩子们此时也跟一苗苗蔫儿了的小白菜似的,大家填饱了肚子也就纷纷回屋睡觉。
    修整一夜后,一行人便坐上了前往大河村的汽车。看着重新焕发精神的三个孩子,温向平这才安心下来,哪怕江慎之就坐在甜宝身边跟着说说笑笑,温向平也没再说什么,只是时不时问一问苏玉秀难不难受,整理一下围巾,别让妻子着凉罢了。
    等终于踏在阔别已久、熟悉不已的坎坷土路上,温向平终于长长的出了口气,这段长长的奔波,总算是到了个头。
    江河清因着是父亲去世,跟温向平打了声招呼便带着一家人便急匆匆往自个儿家奔赴而去。
    苏承祖到底心疼自家闺女儿,对温向平道,
    “你带着玉秀回家歇歇去吧,跟邻居借点柴先把炕烧起来,让玉秀和孩子们好好歇一歇,我和你妈先去赵队长家。”
    因着苏承祖二老的衣服都是暗沉的棕褐色,这样去赵家也不失礼,两人干脆就连衣裳也不换了。
    对于温向平而言,苏玉秀的分量比起赵队长还是要重上不少,自然没得推诿,扶着苏玉秀就回了家。
    苏玉秀其实没有温向平想象的那么虚弱。虽然这几天一直在赶路,但大多时间都是在车上坐着,不废什么功夫,何况温向平还给她身下塞了好几个软垫就怕她坐的身子僵。顶多是坐车太久有些精神不济罢了。
    一路走来,村子里的格局并没有什么改变,看起来和五年前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某些地方多了房子少了田地,看起来带了些眼生。
    行李江河清已经顺路放到家门口了,温向平让妻儿先进,自己跟着温朝阳一起搬进家去。
    家里许久没回来,自然是落了一层灰。温向平跟邻居借了热水柴火先把他和苏玉秀那屋的炕收拾出来,让苏玉秀和几个孩子睡一会儿。
    温朝阳身为三个孩子中的大哥,安排着两个妹妹陪妈妈一块睡觉,便跟温向平一起收拾起家来,虽然这两年没再烧过柴火,折腾了一把也就又熟悉起来,到最后抹家扫地竟然比温向平还利索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