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乱明 > 第334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34节

    林纯鸿和张兆都倾向于将南洋的成功经验复制至西洋,欢迎各路商贸人马至西洋互相竞争,让西洋成为商贸的天堂。
    要实现这个目标,荷兰及葡萄牙就成了绕不开的拦路虎。若是荷兰、葡萄牙不搞莫名其妙的贸易配额制度,不阻止华夏币在西洋自由流通,林纯鸿倒能容忍两国势力的存在。毕竟,西洋太过于辽阔,大明人口就是再多,也无法一口吞下。
    可是荷兰、葡萄牙死抱着殖民地利益不容他人分享的老黄历,这就非林纯鸿所能容忍了。
    既然不能容忍,战争就成了最后的手段。
    只是,目前统和大明远比争夺西洋要重要得多,林纯鸿与张兆商议之后,下了一连串命令:
    “传令梁枫,扩大西洋舰队的活动范围,在柯钦、果阿周边海域加大维护海上安全的力度!”
    自巴达维亚失陷后,荷兰人就把东印度公司的总部搬往柯钦,将柯钦当成了西洋的基点。果阿更不用说,一直就是葡萄牙的统治核心。
    此举表明,林纯鸿希望用武力威胁两国,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传令陆敏成,向柯钦当局及果阿当局提出取消贸易配额、不限制华夏币流通的要求,作为交换,淡马锡的贸易配额制度亦可取消。”
    ……
    大明内乱还未止歇,西洋的拓展步伐当然得慢下来,当前,还是以谈判为主,这也是林纯鸿不得已的选择。..
    第六百二十六章 无剧本之戏
    张兆离开上海后,林纯鸿也逆长江而上,前往扬州。
    就在三天后,扬州将要发生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大明银行正式宣告成立。
    这意味着,荆州方面在统和大明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更意味着大明向全世界金融霸权靠得更近。
    想到大明银行的首任行长乃范三拔,林纯鸿就有点哭笑不得:倒便宜范三拔这小子了,这小子走了狗屎运,必然被后世史书列为开创时代的英雄。
    说到大明银行首任行长,任命的过程颇为有趣。
    按照朱由检、杨嗣昌的意思,十一人委员会的总管,即行长,最好由陈奇瑜这个户部尚书兼任。他们的意图无非就是借着陈奇瑜的官威,增强朝廷在大明银行中的分量。
    朱由检、杨嗣昌本以为,朝廷已经向林纯鸿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林纯鸿应该不会拿着陈奇瑜没有钱庄从业经验作为理由反对。
    结果,消息传至荆州后,林纯鸿还未发出任何声音,黄道周倒是首先跳了出来。
    黄道周大呼,既然组建大明银行之细则已经昭告天下,就应该严格按照规矩办事,陈奇瑜无钱庄从业经验,绝不能成为十一名委员之一,否则,以后皇帝的诏书,还有谁会当回事?
    朱由检和杨嗣昌气急败坏,恨不得把黄道周挫骨扬灰,以泄心头之恨。
    江南地方势力及山西、山东、北直隶的一些实权人物,对朱由检和杨嗣昌的打算倒是心知肚明,见黄道周出来搅局,心里也大为不爽,开始痛骂黄道周不识时务,胡搅蛮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骂着骂着,居然有人开始怀疑黄道周暗地里投靠了林纯鸿,铁了心为林纯鸿披坚执锐勇猛冲锋。
    这已经在怀疑黄道周的人品,事情变得有点严重了。
    像黄道周这样的名士,以品行及文章闻名天下,风评就是他的生命,若怀疑他的人品,就如拿着刀子割他的肉放血一般。
    黄道周的朋友大为紧张,惟恐黄道周一个想不开,自寻了短见,日夜守护其身旁。
    哪想到,黄道周波澜不惊,看不出有丝毫异样。朋友大奇,忙问其故,黄道周只是神秘地笑道:“不谋万世者无以谋一时……杨阁老的格局还是太小啊……”
    朋友被闹得稀里糊涂。不过,他们见黄道周没有自寻短见的意思,大大松了一口气,也懒得琢磨黄道周到底在想什么。
    黄道周的话,传到杨嗣昌耳中后,杨嗣昌自然恨得只咬牙。不过,杨嗣昌也没有闲工夫理会黄道周,因为他正为大明银行行长着急上火。
    按照游戏规则,大明银行的行长必须有三年以上的钱庄从业经验,因此,杨嗣昌的选择范围非常有限,唯有从范永斗的钱庄中产生。
    杨嗣昌自然属意范永斗,哪想到李多义强烈反对,多方游说,并不惜拿自己背后站着一大帮江南豪绅作为威胁,一定要抢大明银行行长的位置。
    范永斗也不肯让口边的肥肉就这么溜走,使出浑身解数,与李多义对着干。
    其中缘由,只有两个字:利益。
    大明银行行长的位置,在朝廷眼中自然是可有可无,但在范永斗、李多义眼中,则意味着金山银海!毕竟,大明银行掌握着全国的金融权,作为十一人之一,理所当然会获取更多的内幕消息。消息意味着金钱,李多义和范永斗在商海中沉浮了大半辈子,哪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朱由检和杨嗣昌一点小小的伎俩,居然前有黄道周大放厥词,陷朝廷于被动,后有范永斗、李多义窝里斗,朱由检与杨嗣昌自然大为光火,对范永斗和李多义颇有点恨铁不成钢之意。
    最终,朱由检、杨嗣昌深恨李多义拿着江南豪绅威胁朝廷,将大明银行行长授予范永斗的儿子范三拔。
    这也是应有之意。毕竟,朱由检和杨嗣昌不得不承认,朝廷在逐步失去江南,与其拉拢李多义这个不靠谱的江南豪商,还不如将山西紧紧抓在自己手中。
    但此事放在李多义眼中,则认为朝廷拉了偏架,觉得自己留在朝廷断无前途,遂返回老家,开始筹谋申请成立属于自己的钱庄。
    这些乱七八糟的小事,林纯鸿虽知悉,也懒得理会,他在扬州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从法理上,从程序上,大明银行成立的主角都应该是朝廷。因此,陈奇瑜作为大明银行名誉上的上司,如同吃了苍蝇一般,极不情愿地赶到扬州。
    待到崇祯十二年三月初六,鞭炮齐鸣,锣鼓震天,整个扬州一片沸腾。在银行大楼前树立铲钱的标志后,陈奇瑜为大明银行剪彩,然后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大明银行就在一片喝彩声中宣告成立。
    十一名委员早已按照程序产生,没有任何意外,诸如菲利斯、钱秉镫皆在其列。仪式举行完毕后,委员会召开了大明银行的第一次会议。
    按照委员们的一致意见,第一次会议请大明江陵侯、大明户部尚书列席。
    林纯鸿身上有爵位,官品也高于陈奇瑜,理所当然地坐在陈奇瑜之前。陈奇瑜脸色黑得如碳一般,心里也是大为感慨:崇祯六年时,林纯鸿不过是他麾下的一员可有可无的战将,现在他已经成了大明最有权势的人,可见世事无常、造化弄人。
    林纯鸿倒是神色轻松,仔细凝听委员们汇总近期工作,安排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工作也没什么稀奇之处,无非就是允许民间开设钱庄、调整金银兑换比、印制华夏币、兑换以前的金票银票等事。会议的主持乃范三拔,但会议上唱主角的,却是钱秉镫。范三拔也对此不在乎,任凭钱秉镫施为。
    就当陈奇瑜听得只想打哈欠时,钱秉镫抛出了一个议题,直把陈奇瑜惊出了一身冷汗。
    “华夏币流通后,好处不言而喻。其流通范围越广,大明就有更多的钱财可资利用。因此,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就是将华夏币推广至大明的每一个角落……”钱秉镫顿了顿,眼光不自觉地移向了林纯鸿。
    林纯鸿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钱秉镫继续说道:“除了这个最紧要的任务之外,我们还得积极拓展华夏币的使用范围。女真鞑子、朝鲜、日本等地,本就有存量不少的金票、银票,因此,华夏币在这些地方的使用,只是时间问题,不用我们刻意去做什么事。”
    “至于南洋,更不用说,现在南洋已经很少看到用大圆进行交易,不是通过票据划账,就是携带金票,因此,南洋也无任何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洋,西洋存在数量庞大的蛮夷,还有不远万里跑来的欧洲人,无论是蛮夷,还是欧洲人,交易时只认金银,万不肯接受纸币,现在,我想请大家群策群力,如何扩大华夏币在西洋的使用范围?”
    陈奇瑜和范三拔被震惊得目瞪口呆。
    这就正如城东黑老大召集弟兄们开会,本准备听听弟兄们对攻击城西的黑帮有何意见,却听见弟兄都在讨论如何攻占全大明,坐上九五之尊的位置一般。
    陈奇瑜和范三拔脑子彻底短路,茫然地看着林纯鸿和其余十名委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其余十名委员倒是畅所欲言,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招。
    有的委员建议,干脆集合西洋舰队七万多人马,将葡萄牙、荷兰逐出西洋,强迫蛮夷使用华夏币……
    有的委员建议,利用大明在贸易上的优势地位,步步为营,逐步扩大华夏币的使用范围……
    还有的委员建议,干脆禁止金银在淡马锡流通,让手持金银的西洋商人买不到任何货物……
    各种建议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还有点莫名其妙。林纯鸿却一直保持着微笑,鼓励委员们踊跃发言。
    刚开始,陈奇瑜和范三拔还怀疑林纯鸿故意命令这帮委员演一出戏,让他们俩对荆州方面的实力产生恐惧之心。但两人听了这些乱七八糟的发言后,不得不承认,荆州方面的确已经把势力拓展至西洋,而且还在西洋占据了优势地位。
    陈奇瑜真真切切地意识到一个事实:在海外诸国的心目中,林纯鸿就是大明,大明就是林纯鸿!
    陈奇瑜心情灰败,心里不停地叹息:杨阁老与我费尽心机为朝廷争取一线生机,这番功夫算是白费了。
    陈奇瑜无法抑制自己的伤感,最终提前离席,连夜离开了扬州。
    委员们的商讨,自然没有多少借鉴价值。林纯鸿令钱秉镫抛出这个议题,的确有演戏给陈奇瑜看的意思,不过,这出戏并没有剧本,而且还把现实毫不夸张地搬进了戏中。
    陈奇瑜心神不宁地离开了扬州,林纯鸿的目的已经达到。接下来,他对陈奇瑜如何向杨嗣昌和朱由检汇报,充满了期待。
    时值统和大明军权的关键阶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是上上策,不过,若是朝廷一再漠视认清现实,拒绝作出改变,林纯鸿并不介意用武力威胁一番。..
    第六百二十七章 封狼居胥(一)
    朔州的春天,风和沙是主题,寒风卷着黄沙,鬼哭神嚎地吹来,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一旦狂风止歇,人们立即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口里念叨着“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始筹划一年的生计。
    有一帮人,他们的职业就是筹划着打破别人的生计,像盛坤山,就属于这类人。
    去年冬,阿济格、鳌拜伙同鄂尔多斯、土默特、岭北四部等部,持续南下,给三边带来了麻烦,盛坤山自然琢磨着加倍奉还。
    岭北四部遥居漠北,盛坤山鞭长莫及,只能先记帐,待以后再算总账,至于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就在四百里的范围之内,若是不报复,盛坤山觉得对不起麾下的数万将士及供养将士的百姓。
    不过,整个冬天,盛坤山一直引而不发,因为他正在急剧扩军。
    奉林纯鸿之命,盛坤山需要在四个月内,将骠骑军扩充为下辖一个骑兵军、两个车步军的军团。
    同样面临扩充任务的,还有武卫军。林纯鸿及都督府充分考虑到武卫军在战术上的创新,同意了张凤仪的请求,批准武卫军扩充为下辖一个骑兵军、两个骑步军的军团。
    骑步军,实质学自鞑子。以前,大明人即便知道骑步军可结合骑兵和步兵的优点,也只能望洋兴叹。
    原因无他,缺马尔。
    不过,自从骠骑军入驻朔州后,这种窘态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荆州方面不仅在朔州周边亲自庇护了数万牧民,养羊养战马,还以极大的热情从整个草原上搜罗战马,荆州军拥有的战马迅速增多,已经有条件让武卫军团拥有三万多匹战马。
    后来,龙武军进驻秦州,打通了与河西走廊及贺兰山一带的交通,战马获取的速度就更快了,甚至有条件让金吾军团下辖一个骑兵军。
    得益于都督府调来大批的军官及有经验的老兵,武卫军、骠骑军的扩编进展得非常顺利。
    扩编完成后,狭窄的朔州周边,一下子聚集了四万多全副武装的荆州军将士,一些敏锐的人士立即感觉到,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即将展开,大明宣大一线必将烽火连天。
    果然,盛坤山开始宣传造势,扬言要找鄂尔多斯部及土默特部报一箭之仇。
    听到这个消息后,宣大总督王继谟如芒在背,坐卧不安。他敏锐地意识到,盛坤山报仇是假,统和大同、宣府、山西三大总兵及郑嘉栋、左勷部是真。万一宣大军队被盛坤山携裹,兵出边墙,朝廷必然知悉林纯鸿成立参军联席署的阴谋,他王继谟将要面临朝廷何等的怒火?
    王继谟立即派人至朔州,询问盛坤山兵出草原之详情。盛坤山未透露半分,只说参军联席署会议上可知一切。
    得到这样的答复,王继谟破口大骂:娘的,摆明了要算计老子!
    盛坤山如此,三大总兵、郑嘉栋和左勷更让他恼火不已。五人得知传言后,纷纷派人至王继谟处,希望王继谟把握时机,主动出击,在宣大一线打出十年的安全,建万世不易之功业。
    这无异于向王继谟施加压力,逼王继谟同意出兵。
    处于左右夹击中的王继谟拼命琢磨自保之策,想来想去,还真让他想到了一招。
    王继谟立即上奏朝廷,称去年阿济格退兵时,从鄂尔多斯部及土默特部强行征召了数万男丁,两部实力大幅度削弱,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宣大边患,不如主动出击,进一步削弱两部的实力。
    杨嗣昌接到王继谟的奏章后,大吃一惊,一时急得冷汗直流。
    杨嗣昌并不是军事外行,他无比清晰地知道,宣大一线主要是步兵,要想深入草原攻击鄂尔多斯部及土默特部,不仅可能连两部的影子都看不到,甚至还有可能被两部的骑兵进行大范围包抄袭击,陷入全军覆没的境地。
    决不允许!这是杨嗣昌的第一反应。
    不过,杨嗣昌转念又想到,王继谟不是蠢货,为什么会兴起如此愚蠢的念头呢?他立即令兵部调取宣大一线的情报,方才明白:原来骠骑军和武卫军扩编完成,正准备兵出草原,拿鄂尔多斯部和土默特部开刀呢!
    这么看来,王继谟应该是想借荆州军出征,顺便打打酱油,捞点军功,顺带着树立在宣大军中的权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