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乱明 > 第138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38节

    瞿式耜仍不死心,继续劝道:“老师,若说河东君非攀附权贵之女,为何她对林纯鸿所作之事追问不休,更是给了‘文治武功,世间之士,多有不及’之按语,林纯鸿可不是什么才思敏捷、文采风流之辈!”
    钱谦益心里一动,颇有点酸意。瞿式耜说的乃是实情,平日诗会时,柳如是对林纯鸿的兴趣似乎有点异乎寻常,对任何有关林纯鸿的传闻均打破沙锅问到底。当林纯鸿推出土地赎买之策时,柳如是曾言:“此君开天辟地,势必在史书上留下浓重一墨!”当林纯鸿剿灭刘香后,柳如是向往不已,曾言:“待海波平,吾将泛舟于碧海之间……”
    当听闻林纯鸿赋予小妾崔玉方面之权时,柳如是更是羡慕不已,言道:“对女子敬之爱之用之,世间男子,无人能及也……”
    ……
    总之,柳如是一言一行中,毫不遮掩自己对林纯鸿的仰慕。相比较钱谦益、陈卧子、张西铭,林纯鸿的权势可是实实在在的,堪称朝廷之下的第一人。柳如是与林纯鸿从未谋面,如果柳如是不是贪慕林纯鸿的权势,何至于此?
    难道正如瞿式耜所说,柳如是与自己交往密切就是为了攀附权贵?
    钱谦益狐疑不定,喃喃道:“你说的未尝没有道理……”
    瞿式耜见说动了钱谦益,暗舒了口气,道:“量此小女子,能有何碍,老师也不必放在心里。弟子听闻,郑芝龙意欲令其子拜老师为师,可有此事?”
    钱谦益笑道:“有这事。其子名唤郑森,年方十二岁,为师观之,郑森性刚偏狭,恐非为师衣钵继承之人。”
    瞿式耜长拜道:“弟子思之,老师不如收郑森为徒!弟子听闻,郑芝龙近日取消了海上令旗费,江浙一带名士赞不绝口,皆称其忠义,再加上以前与郑芝龙来往密切的官僚士绅,郑芝龙在江南可谓树大根深,远非林纯鸿所能及。况且,郑芝龙海上经营多年,其实力岂是林纯鸿所能比?为此,弟子建议,不如借收徒一事,拉拢郑芝龙,为东林复兴多争取一个筹码!”
    钱谦益沉吟不语,良久,方叹了口气,道:“好好的开馆授徒一事,被你说得如此淫暗,唉……”
    瞿式耜对钱谦益非常了解,知道钱谦益如此说,算是答应了收徒一事,心里大喜:今日总算办成了一件大事。他接着问道:“前些日子,圣上与群臣为制作鱼干一事互闹别扭,不知老师可曾听闻?”
    钱谦益茫然不知,瞿式耜只好详细述说过程,最后,瞿式耜口出惊人之言:“如今朝堂之上,我东林几乎无人,无论发生何等纷争,皆对我东林无害。唯今之计,可挑拨各方势力争斗,我东林方可渔翁得利!”
    “这个……恐怕不容易吧?”
    瞿式耜冷笑道:“温体仁不是惧怕林纯鸿造反吗?要是让林纯鸿与温体仁大斗,这大明可就热闹了,我们正好可以趁虚而入!”
    钱谦益大惊:“让林纯鸿与温体仁斗?那岂不是让林纯鸿与朝廷斗?林纯鸿要是造反,谁能制得住他!如此祸国殃民之计,不提也罢!”
    瞿式耜高声叫道:“我们能制得住林纯鸿!”
    说完,瞿式耜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册子,递给钱谦益,道:“自去年始,弟子开始派人调查荆州、夷陵工商之事,发现,林纯鸿养军将近三万,雇工将近十万人,所谓的三府衙门中,雇佣工作人员超过三万,弟子算了算,仅工钱一项,林纯鸿每月支出超过八十万两!”
    钱谦益倒抽一口凉气:“月支出八十万两!比朝廷还多!林纯鸿的实力居然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
    “弟子还通过统计各处码头货物流转发现,林纯鸿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二,一则向大明各地行销货物谋取利润,二则借票据收刮各地真金实银!所以,只要禁止荆州、夷陵的货物流转至大明各地,或者令朝廷禁止使用邦泰票据,所谓的邦泰立即将入不敷出,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钱谦益只要认真思索一事,反应非常敏捷,马上说道:“你的意思是说,林纯鸿之所以对朝廷唯唯诺诺,原因就在于他离不开大明?”
    “正是!林纯鸿离不开大明,温体仁惧怕林纯鸿造反,这么看来,双方争斗起来,都非常克制,不足以影响大局。只要我们从中撩拨一二,让两人大斗,或者干脆把林纯鸿逼反,温体仁必然引咎辞职,我们再提出处理林纯鸿之策,势必得到圣上的看重,东林复兴,当不在话下!”
    钱谦益揉着额头,紧张地说道:“让我再想想!”
    思索了将近两刻钟,钱谦益方才说道:“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逼反林纯鸿,让温体仁遭受池鱼之殃!你说的截断邦泰的货物销售渠道,也并非不可行,也就是说,我们有能力将造反后的林纯鸿彻底打倒!此计可行,就是激起兵祸,有伤天和!”
    瞿式耜坚定地说道:“老师!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只要我们能居庙堂之上,促使圣上休养生息,善待百姓,这点牺牲是值得的!”
    钱谦益点头道:“是这个理,不过,要逼反林纯鸿,还真有点不容易,他难道不知离不开大明?”
    瞿式耜笑道:“老师忘了一个人!左良玉!”
    钱谦益恍然大悟,大笑道:“我倒忘了他,如此甚妙……哈哈……”
    师徒俩会心一笑,至于此计会死多少人,会将大明带来何等的灾祸,他们全然不顾。他们唯一在意的就是庙堂上的高位……
    第二百三十八章 桐柏事变
    桐柏山位于秦岭向大别山区的过渡地带上,区内奇峰竞秀,层峦叠嶂,森林密布,瀑泉众多,景象万千。桐柏县就位于桐柏山腹地中,境内多山,人口稀少,素来不为人所关注。
    自崇祯六年以来,包哲东和韩宗岩筹谋开采铜矿,桐柏算是有了点人气,每日运送铜矿的牛车慢慢多起来。
    不过,官府的组织能力实在是太差,铜矿产量始终徘徊在低水平,远远不能满足邦泰的庞大需求。而且,由于盘剥过重,不断有矿工逃亡,甚至还在崇祯七年发生了矿工暴乱。幸亏窦石温率兵及时赶到,才未酿成大祸。
    后怕不已的包哲东有意将官采转为民采,每月收取一定的租税,为此,他找上了林纯鸿。林纯鸿当然求之不得,立即以徐允为帅,派遣大量人力进驻桐柏县,开始大规模开采铜矿。
    自此,桐柏县算是遭了劫难,无数风光旖旎的奇峻险峰被挖得千疮百孔,更是建造了无数的冶炼炉,将桐柏县弄得乌烟瘴气。
    而且,采矿业是典型的人力密集型产业,大量的人口在短时间内涌入桐柏县,治安迅速恶化,偷盗、抢劫、杀人随处可见,淳朴的桐柏县逐渐变成了罪恶之都,恶名远扬整个湖广、河南,让包哲东每日提心吊胆。
    更让包哲东胆战心惊的是,邦泰还在银洞坡发现了大规模的露天金矿,金矿附近,还伴生着大规模的银矿!邦泰简直捡到了一个超级聚宝盆!
    随着金矿、银矿的陆续开采,桐柏县聚集了十万多矿工,十万矿工的吃穿住行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于是,围绕着十万矿工,周边又慢慢聚集了十多万人口,从事各种服务业,桐柏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成为南阳府人口最多的县,堪称大明的奇迹。
    每日,从桐柏至新野的牛车连绵不绝,将铜、金、银运送至新野县白河码头。装上船后,顺流而下,抵达襄阳,再入汉江,至荆门,转入汉漳运河,然后进入沮漳河,最终进入长江,运抵百里洲,再进行冶炼。一路水道曲折无比,长达一千六百多里,幸好顺着水流,成本倒也不高。
    矿石经过冶炼后,金银作为票据本金,储存在百里洲,而铜则被冲压成铜币,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明各地。这直接导致邦泰本金充足,林纯鸿趁机将本金率提高至四成,降低票据经营的风险。
    鉴于桐柏县在邦泰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林纯鸿令窦石温放弃在南阳府的经营,全力招募弓兵,遮护桐柏县的安全。
    这些情况,如同蝼蚁般的矿工当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辛辛苦苦劳累一个月,能拿到三千文左右的工钱。乱世之中,食能果腹,居有定所,每月还能拿工钱,要说这帮矿工应该满意了。然而,人的欲望总是无穷的,这帮矿工每日经手的金银、铜材远远超过他们得到的工钱,心里自然不无怨气,怠工、骚乱时有发生。
    尤其今年三月时,张献忠路过泌阳县,派人暗暗蛊惑矿工,差点掀起了滔天大浪,幸亏窦石温和徐允以霹雳手段镇压了首批作乱者,方才保住了矿区。
    十万多矿工可不比十万农民,他们有组织、有纪律,一旦被别有用心者挑拨,后果不堪设想。不过,有了十万多矿工做基数,窦石温的兵源范围非常广,新兵素质远远超过荆州、夷陵等地的弓兵。窦石温的麾下急剧扩充,从刚开始的不到一千人,一直扩充到现在的六七千人,兵力超过了坐镇襄阳的虎啸军。因此,窦石温常常被属下笑称为:拿着营指挥使的军饷,率着军指挥使的兵,干着矿区总管的活。
    窦石温毫不介意这点,每日安排一半兵力维持治安,一半兵力训练,战斗力虽然比不上坐镇襄阳的主力,好歹比荆州、夷陵的弓兵强不少。
    训练集中在官庄进行,此处地势平坦,乃矿营的大本营。窦石温麾下乃弓兵,都督府并未给正式编制,不过,将士们习惯称之为矿营,倒是准确形象地指出了他们的职责。
    此时,矿营一半的兵力正冒着凌冽的寒风训练。只见训练场上飞沙走石,将士们的喊杀声此起彼伏,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窦石温到处巡视,总觉得大部分兵丁缺少一股气势,是锐气?还是杀气?与或是傲气?窦石温也说不上来。他仔细盯着一个兵丁,这个兵丁手持一杆长枪,狠狠地向眼前的稻草人扎去,力度和准确度都不错。
    但窦石温还是摇了摇头,娘的,你这表情像是上战场么?简直就像过年时宰杀大肥猪一样,还眉开眼笑的!
    窦石温走上前去,拍了拍兵丁的肩,拿过长枪,道:“嗯,小伙子,不错,劲大,也很准,不过还不够,你看我的!”
    说完,窦石温双手紧紧握住长枪,猫着腰,眼睛瞪得如铜铃一般,脸上狰狞无比,就如与稻草人有莫大的仇恨一般。
    “啊……”窦石温突然一声暴喝,如同脱兔一般,猛地窜上几步,一枪扎在稻草人的心脏位置,直把稻草人扎得通透。
    暴喝声把兵丁们吓了一跳,如同旋风般的突刺让兵丁们感到一丝丝的凉意,直到窦石温收枪站立,兵丁们才暗自松了口气,不过一直不敢看窦石温的眼睛。
    窦石温抚摸着枪杆,道:“看清楚了吗?突刺讲究一个稳准狠,你们稳和准做得不错,唯独这个狠不够,明白了么?”
    兵丁们沉默不语。
    窦石温不由得有点恼火,怒道:“想想看,你他娘的仇人是谁!”
    “你!你说,你的仇人是谁!”窦石温指着刚才那个兵丁,喝问道。
    兵丁吓得颤抖不已,好半天,方才嗫嚅道:“我爹被扫地王所杀,扫地王是我的仇人!”
    窦石温指着稻草人吼道:“你就当它是扫地王,用枪捅死他娘的!”
    兵丁犹犹豫豫地拿起长枪,紧握在手,忽然眼眶变得通红,满眼露出仇恨的怒火,“啊……”,兵丁也暴喝一声,刺出了雪耻般的一枪。
    窦石温满意地拍了拍手,笑道:“嗯,不错,就这样练!”
    待窦石温走得老远,稍事休息的兵丁依然在议论,“刚才指挥使吓死我了,眼睛一瞪,岂不是要把敌人吓死?李二狗子,你刚才也一样,看到你刺出那枪后,我心里哇凉哇凉的,真吓人……”
    窦石温离开后,也在不停地思索,看来这些兵丁不经历战火的锤炼,绝无可能形成一股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
    ※※※※
    官庄的弓兵努力操练,大河庄的千余弓兵也没有闲着。
    大河庄距离官庄大约五十余里,乃邦泰的铜矿开采地,此地聚集了大约四五万矿工,四五万矿工中,还夹杂着两三百个监工,负责评定矿工月终所得。
    与世人想象中的监工形象不同,这里的监工并未携带皮鞭等武器,而是两手抱着一个小册子,带着硬笔,不停地在工地上转来转去。
    深不见底的矿洞边,架设着一个绞盘,长长的绳索伸入矿洞里面,牵引着木制矿车。随着矿工曹癞子推动木杆,绞盘吱吱呀呀作响,矿车沿着铁制轨道,缓缓露出了洞口。曹癞子懒洋洋地将木杆用绳索扣住,正试图将矿车推到一边。正好监工走到身边,大喝道:
    “曹癞子!今日运出的矿石还不到三车,扣除工钱二十文!”
    说完,监工拿起硬笔,在小册子写写画画。
    曹癞子气不打一处来,一屁股坐倒在地,将双手放在嘴边哈气取暖,怨气十足地骂道:“狗仗人势!娘的,你给老子绞三车试试看!狗日的……”
    监工抬起头来,紧盯着曹癞子,忽然冷笑道:“辱骂监工,按规定,扣除工钱十文!”
    曹癞子忽地从地上弹起身来,一双拳头捏得噼叭作响,大骂道:“老子就骂了!你要是敢扣,老子和你没完!”
    监工和曹癞子的冲突吸引了大量的矿工,将两人围在中间,鼓噪不已。
    曹癞子骑马难下,拼命地鼓起勇气,挥舞着拳头,一双拳头几乎已经抵达监工的鼻尖,冲突一触即发。
    正在此时,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曹癞子下意识地放下了拳头,往脚步声处张望。只见一什弓兵正排着整齐的队形,手持着长枪,往矿洞处巡逻而来。
    曹癞子狠狠地瞪了监工一眼,“算你运气好!”
    监工大怒,正待狠狠教训曹癞子一番,突然从北边传来一阵紧似一阵的铜锣声。众人驻足观看,却看到五柱清晰的狼烟正冉冉升起。
    监工大吃一惊:“敌袭?五千余人?”
    监工顾不得与曹癞子计较,立即紧随着弓兵的脚步,往北边飞奔,留下一群目瞪口呆的矿工。
    看着看着,曹癞子忽然露出了笑容,“娘的,终于有人找上门来了!老子要你嚣张!赶紧躲藏……”
    说完,曹癞子呼朋引伴,带着几十个矿工往山边的树林狂奔而去……
    第二百三十九章 兵连祸结
    袭击大河庄的不是别人,正是左良玉!
    左良玉的日子并不好过。
    自侯恂下狱后,左良玉军中的供给就成了大问题,军饷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克扣,军辎也往往处于短缺状态。再加上左良玉对侯恂下狱愤懑于胸,不可避免地在进兵上有所懈怠,主帅的情绪很容易感染手下的士兵,如此一来,五六千人马士气低落,难以与拥有优势兵力的贼寇相抗。
    左良玉第一要愁的事情就是供养这批人马。这倒不是为了朝廷,而是为他自己。左良玉非常清楚,一旦军中缺粮哗变,首先遭殃的必然是他。邓玘的下场活生生地在眼前,让他不得不精醒。
    历史上,左良玉在侯恂下狱后,也遇到了军粮、军辎不足的问题,他那时的解决办法就是公然抢掠老百姓,然后将老百姓转化为兵丁,接着再抢,靠这个办法,他迅速聚敛了几十万大军,成为明末最大的军阀。不过,那个时代,大明可战之兵基本死绝,左良玉才敢如此肆无忌惮。
    这个时代,侯恂下狱远比历史上要早,周边更是有洪承畴、卢象升等牛人,他万不敢公然抢掠,只好偷偷摸摸地抓捕良民,卖与林纯鸿,借此维持军需。
    这事发展到最后,手下的将领和兵丁不可避免地将目光集中在良民身上,他们诬陷良民通匪,将其绑缚后卖给邦泰。邦泰那边来者不拒,从不过问贼寇来历,一律运送至琼州府及香港岛。
    几月下来,只要左家军过境,百姓无不视官军如匪,闻风奔逃。这导致左家军抓取俘虏的效率大幅度下降,收入也逐渐枯竭,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诬良为盗之举激怒了大明士绅,弹劾左良玉杀良冒功的奏章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朱由检的案台上。好在朱由检念左良玉军功卓著,只是下旨申斥一番。
    左良玉深惧,他明白,朱由检能容忍一时,不代表能容忍一世,没准哪天朱由检心情不好,就会砍了他的脑袋。
    左良玉苦思出路而不得,正郁郁寡欢时,军中来了一人,彻底解决了左良玉的难处。
    这人就是瞿式耜。瞿式耜抵达军中后,以救出侯恂为诱惑,极力劝说左良玉攻击林纯鸿。
    左良玉当然不为所动,他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岂能不知这个世界谁都可以惹,就是不能惹林纯鸿。
    瞿式耜又拿着林纯鸿的成功案例,劝说左良玉占据桐柏县,以桐柏的金矿、银矿和铜矿养军,拥兵自重。这点让左良玉有点心动,但还是鼓不起攻击林纯鸿的勇气。后来,瞿式耜不得不全盘透露东林党计划,用详实的数据证明,林纯鸿为了防止土崩瓦解,绝不会攻击官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