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穿到明朝考科举 > 穿到明朝考科举_271

底色 字色 字号

穿到明朝考科举_271

    太子跪在床前,感受着这一生中罕有的、也是最后的父爱,用心把他交待的东西记在脑中。
    天子最后的清明都给了太子,对邵贵妃、张德妃、郭惠妃、章丽妃、姚安妃……等宠爱的妃嫔却没几句话说,对诸王也只有廖廖几句安抚,便陷入昏沉之中。
    二十二日,成化天子驾崩,太子于奉天殿祭告先祖,内阁奉上新制的遗诏,以大行天子之名颁行天下,令皇太子继位登基。
    云板声漫漫传至四方,崔燮在翰林院值房里听了,也随着同房的前辈站起来望向紫禁城所在的方向。
    成化帝驾崩,从今以后便是弘治朝了。
    当初他只把天子当成历史人物攻略,回京那两年甚至还算计着如何利用宪宗和万贵妃之死卖布……
    直到他盼望已久的新朝到来,他才意识到那位曾见过两三面的皇帝不只是纸面上的历史人物,他是自己真切见过的、给了自己诸多好处的人,而这个人刚刚过世了。
    崔燮眼前蓦然浮现出了那位曾不只一次见过,却从来没能看清其真容的天子,眼睛不觉泛酸,和身旁哀恸的前辈们一起举袖拭起了眼泪。
    院中诸人即刻换了素服、黑角带,自转天起皆晨起即诣思善门外哭临,连哭两天,哭罢回去也只能宿在衙门里,不许归家,饮食也不给酒肉。
    到第四日,众臣皆换上五服中最重的生麻斩衰,到思善门外朝夕哭临。
    思善门外铺满了白中泛黄的凄惨颜色,往日最风流的锦衣卫也是一般惨白。崔燮在众武臣中费了许多力气才找出了谢瑛,他顶着张比麻衣还要苍白的脸,饿得脸颊微削,约么是这一天哭得太久,眼皮都是肿的。但那双眼被泪水洗过,眼神似比平常还要清润,在昏暮之色中安抚般看着他。
    崔燮无声地注目于他,却不能回给他一丝笑容,只是缓缓地眨了几下眼,试着传递些连自己都不能说明白的意思。
    三日后、再七日后,他们还要来思善门外哭临,只希望他们两人再见面的时候,模样都能比现在好点儿。
    第223章
    成化天子驾崩, 宗室勋贵、文武官员、命妇, 待选办事官、举人监生、吏员、僧道、厢坊里老等人都要为天子服衰二十七日。
    官人们白天在部办公时只用布裹纱帽,着素服、腰絰、麻鞋, 散衙回家后仍要服斩衰以示哀思, 禁绝丝竹宴饮等逸乐。即便没有诰命在身的普通百姓男女也要素服十三日, 暂缓嫁娶乐宴。
    崔家上下皆尽哀致诚,不仅全家上下连日不见丝竹欢笑声, 连居安斋也在门口及时贴了告示——因大行皇帝驾崩, 新一期锦衣卫连环画暂停发售一个月。
    因大行皇帝驾崩,连环画的作者们一连哭临了数日, 不哭时又要拟诏书、讣报、新皇劝进表……晚上还要宿在官衙, 熬得人都脱相了, 哪儿还有工夫开连载?暂停一个月的连环画,让读者节制娱乐,也算为大行皇帝尽哀思了。
    自打书斋门口挂上这个牌子,京里顿时多添了几处悲叹哀声, 那些思念先皇好处的人心也更真挚了。
    连环画的脚本与原画作者们若知道这点, 心里想必也会感觉十分欣慰。可惜他们连听这消息的工夫都没有, 白天刚朝夕两次到思善门外哭过,晚上回去却还是要顶着烂桃儿似的眼回院干活的。
    当天夜里,翰林学士尹直就率众拟出了三篇劝进辞稿件递到中枢。从转天早朝开始,便有文武百官、军民耆老上表劝进,每日进一表,皇太子则要臣民百姓三请劝进, 显够了悲恸孝顺之心才能登基。
    登基大典礼部依照成化天子旧例而行,翰林院这边则由尹阁老领着人翻查谥法,替大行皇帝拟上尊号、庙号。
    八月二十八,皇太子第三次受劝进表。连着两回“所请不允”“所请不允”后,太子这回终于走完了仪式,不必再辞让,直接传令谕答了一回“无所逊避,勉从所请”。
    劝进三次的程序至此走完,然后就是冗长繁琐的登基大典了。
    九月初一,太子令谕礼部,择日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礼部转天便递上准备良久的即位仪注,定于九月初六正式行典基大典,由司礼监天奉天殿设宝座,钦天监官员告祭天地先皇。新皇于奉天殿丹陛上拜天、拜抚育他长大的慈仁周太后,拜母后王皇后,行他这辈子最后一次五拜三叩礼。
    从此以后,他就是这片江山的主人,他的生母也会被追赠为皇太后,再不会被谁欺凌毒害了。新皇站起身来,看着祭桌上袅袅升腾的白烟,遥想着烈祖站在此处时的心境,心底泛出酸涩甘苦的滋味,却强迫自己保持平和的神色。
    与心境。
    他如今已是皇帝,不再是宫中茕茕无依的都人子;不再是在皇贵妃阴影下战战兢兢,连其宫中饮食都不敢进的稚弱小儿;不再是被几位才智过人的幼弟威胁着皇位的太子……他是大明江山的主人,一举一动皆为万世垂范,为上位者,不该再计较旁人昔日的冒犯。
    他的新朝,该有个清正宽和的朝堂,挽一挽当今的颓唐风气了。
    登基大典平缓地结束,转天天子便下旨大赦天下,除谋反、叛逆、谋杀、强盗、恶党、失机等罪无可恕,其余一体赦免。
    大赦天下的旨意发下去,从锦衣卫诏狱到各地官府衙门,军卫所流放地都发回了许多旧年囚犯。新朝皇恩从京时照到边塞,如春风迅速吹化罪徒的凄苦,教无数流配犯人感激涕零,深念新朝恩典。
    两个月多后,远在福建平海卫的徐氏也接到了这份深厚如海的天恩,和崔家送来服侍她的忠仆小海京一起跪在地上,悲喜交集地庆贺自己今生回乡有望。
    可哭了大半天后,徐氏忽然想起,自己已没了夫家,父母这些年也从未寄过一封信,只当自己已死了似的,而儿子如今还在崔燮手里讨生活,怕也养不起她……
    原先苦恨流配地日子过得苦,可这么苦着至少有办法活着,回京之后她的日子又该怎么过呢?
    =========================
    新天子第一道惠政已发出去,而改朝换代的礼仪尚未做完:要为大行皇帝上谥号、尊号、庙号,拟当今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皇后尊号……内阁与礼部陷入了又一轮的奔忙。翰林院这边也忙着拟各种旨意文稿,尹学士与侍读、侍讲学士等人搬出谥法,挑出大量含意嘉美的字眼到朝会上商议。
    吵到九月乙卯日,朝中终于议定了大行皇帝谥号,尊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庙号“宪宗”,也就是后世一般称的“宪宗纯皇帝”。
    崔燮在院里听到这个庙号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果然还是明宪宗”,而第二个想法……不用有想法了,麻利儿地跟着典籍去库里翻找这些年的起居注和各色诏诰表章,等着修实录吧。
    转过天就是二十七天服衰日满,新天子都要开始视事了,他们做臣子的更得把前一阵子积压的事务翻出来加紧办好。连崔燮这样的新人每天晚上都拖得晚晚的才能散值回家,前两个月悠哉悠哉可以每天偷懒看书的好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
    要不是《锦衣卫连环画》当初是托给几位作者按着大纲分段写的,这时候还有存稿,他们就得为了给宪宗皇帝举哀,停更个一年半载的了。
    崔燮这样的新进人士还不算太忙的,真正忙的是掌院学士尹直、侍读学士徐溥与各位侍讲学士与侍读、侍讲官人。
    新登基的这位少年天子不似成化帝在位时那样不爱视朝、不见臣下,登基伊始就恢复了早晚朝,还要重开经筵日讲,每天听讲官授课。既要重开经筵,就要重新安排经筵讲官,按着太子的水准写新讲章,还要叫讲官们练习讲经筵的礼仪。
    而新讲官的名单自不能由他们几个侍读、侍讲学士自己凑凑就凑出来,得交由尹阁老这位翰林学士最后定夺。
    尹学士打从宪宗驾崩就忙得天昏地暗,连日和万、刘两位阁老住在值房里,也没空出来抓翰林院的内务。直至徐学士递给他新拟出的经筵讲学官名单,看见展书官那行后面方正圆润的“崔燮”二字,他才又惊又悔地想起来——
    前些日子拟那么多文书、议那么多礼仪,怎么就没想到叫这个崔燮来添几笔?他一个刚进翰林院的,什么都不懂,根本就不用自己特地给他弄出李东阳那样的错处,只消交给他几件表章之类文书叫他去写,随手抓都能抓出满把错误!
    他这些日子怎么就忙晕了,轻轻地把崔家小子放过去了?
    只这一步之差,这小儿转眼就要在新君面前露脸,往后每月逢三之日就能在殿前展书,定是要比在大行皇帝面前更受宠了!
    尹阁老紧紧捏着笔杆,状似自然地说:“崔修撰入院不久,理学未见精深,何可侍奉经筵?我欲先令他参与编修先皇实录,待多读几年书,才好侍奉天子。”
    若是个知趣的人,也就顺水推舟,把阁老要剔的人从名单里剔掉了。可惜尹阁老碰上的不是“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那样肯和稀泥的人物,而是倔强硬直的徐溥。
    他不仅不肯动那只笔,反而背出了两个月前高公公传的圣旨,硬梆梆地说:“先皇钦命叫他做展书官,新君登基后又不曾特下诏旨去了他,自然还该叫他展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