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穿到明朝考科举 > 穿到明朝考科举_270

底色 字色 字号

穿到明朝考科举_270

    其实崔张两家兄弟还没沾过童生试,王守仁叫他们一声“小友”也是抬举。不过因他们是状元门下在读的学生,便叫得高一层也不算过份。
    崔燮看他是有圣人滤镜的,觉得他说什么都对,也没刻意提这几个孩子都是白身,只笑着说:“王贤弟见识广博,我亦不曾见过草原弘阔景象,正要听贤弟讲来。”
    王守仁兴致勃勃地要讲,眼神扫到两位张公子和崔家二公子耷拉着眉眼、拿着笔纸在旁听记,莫名觉着他们怪可怜的,便拿自己当例子,鼓励了一句:“当初我要去关外,便是梦到自己进了东汉马伏波将军庙,因想到将军功业,才下了决心独自出关。我梦中还在壁上壁题了首‘铜柱折,交趾灭,拜表归来白如雪’。我看他们年纪尚小,作文不易,崔兄可放宽些,教他们写几句诗也罢。”
    张家两个小学生算了算字数,若能作诗替代文章,至少也能少写二百来字,都眼巴巴地看着崔先生,盼他能听客人的话,饶他们一天文章。
    他们崔老师听到这个“诗”字,滤镜都要碎了,勉强笑道:“便依贤弟之言,放过他们这一回。这两个学生向来仰慕贤弟,也都有些报国之志,望贤弟多来给他们讲些战阵之教,英雄故事,这些都是我难教他们的。”
    王守仁看着张家两位公子恨不能粘到他身上跟着他回家似的迫切目光,再看看满面信任的崔燮,十分有责任感地点了点头。
    他往崔家跑长了,也偶尔会遇到来串门兼陪伴小国舅们练武的王大公子,来串门兼邀国舅老师出门练武的谢镇抚,还遇见了从榆林过来押车送礼,庆贺崔燮考中状元的刘家表弟。这几个都是洒脱英朗的武人,谢瑛尤其还是个当世名人,戏曲唱得连王圣人都听过,他事后不免又跟父亲叹了几声崔燮“结交尽英豪,正是我辈中人”。
    王状元沉着脸扔给他一套朱子与吕祖谦同撰的《近思录》,让他安心去做圣贤,别再改行了。
    崔燮热热闹闹的过完了探亲假,到五月廿七日,两月假期已满,便到礼部销假,正式入翰林院做了修撰。
    作者有话要说:
    预警一下,作者不懂理学,看也看不懂,所以就是抄了几个朱熹和王阳明的句子勉强硬写的,大家不要计较啦,让我随便蒙过去吧
    这章理学方面的内容参考《王阳明全集补编》主要是王阳明的八股《诗云鸢飞唳天》,诗是《梦谒马伏波庙题词题诗》,还有吕思勉的《理学纲要》,《近思录》内容没用上,喜欢的同学也可以看看
    第222章
    新科三甲与铨选出来的三十名庶吉士中, 北人仍少, 南人占多数。绝大部分人都还在家主享受着假期,或是刚踏上回程的车船, 唯崔燮与郭镛是北直隶出身, 给假期短, 两个月假期一到就得早早地到翰林院入职。
    郭镛是庶吉士,入了翰林院就照规矩跟着太子右庶子汪谐、左谕德傅瀚读书, 不必尹学士过问。崔燮这个状元修撰却是要叫掌院学士尹直费费心, 给他安排个职务的。
    若是在恩荣宴前,尹学士就敢安排他一个易出错的职务, 抓着他折把柄贬到外地去;可自打恩荣宴后彭阁老中风归家, 剩下三位阁老心里总有些惴惴的, 怕叫他妨坏了。
    就是万首辅以一国宰辅之尊,要断他的姻亲都是写信嘱他父亲动手,没敢亲自下手。尹阁老看着前头这两个例子,也不愿沾这潭浑水, 便把他打发去修中秘书, 只求他别在自己面前碍眼、别去天子面前招眼就是。
    然而或许是崔燮的命太硬, 就连尹学士这点小小心愿,上天都不许他实现。
    翰林入职后不久,便是六月初三,开经筵的日子。成化天子自己久不听经筵日讲,倒记得叫太子努力向学,看到翰林学士尹大人请开经筵的奏疏时, 每每得左右一声:“太子,学业,如何?”
    太子宫中没什么得力的大太监,一向是覃太监兼管,登时便应道:“太子资质聪明、读书甚用心,课后仍常用卷自试,几位先生都常赞其勤学捷悟。”
    如今没有万贵妃与梁、韦二监煽风点火,覃昌与高太监都是力持正统之人,逮着机会就给太子说好话,成化帝对太子的感情也日渐亲厚。每常听了这话,也要夸几句,赐些新书纸笔,以示慈爱。
    这回因有新进士入朝,天子忽然想起太子还有几位伴考成了这科的新进士,便多问了一句:“伴考人,有几人,中试?若有缺,可再挑人。”
    高太监方才没得机会表现,忙趁这机会应声答道:“回皇爷,这科得中的伴考学子计有崔燮、费宏、屈伸、郑宗仁四人,其中崔费二人在三甲列,已授翰林职,屈伸亦选在庶吉士中,唯郑宗仁在都察院观政。”
    崔燮也算是天子一手教养大的神童,还考中两元,极给天子做脸,成化帝不记得别人也能记着他,特特捡出他来问了一声:“崔燮归来否?朕记得,他家不远。”
    自然是回来了,回京之后到处拜访的那阵子就给高百户家里送过东西,其中还夹杂了些各庙里求来的开光灵符。高百户这样的孝顺儿子,自然得捡着好的给养父送去,还跟他提了提崔燮不能娶妻的传言,高太监当时颇可怜了他一阵子。
    连自己这样的太监都要娶妻养子,享个天伦之乐,崔燮好好一个男儿却只得单着过。年轻时还容易熬,到老了没个贴心的孩儿照管着,可怎么过呢?
    高公公心里怜惜他,在皇爷面前也不吝说他的好话:“崔大人家离得近,更兼急着替皇爷办差,不肯耽搁工夫,上个月就早早到吏部报道了。翰林院里因尹学士看他年轻,便叫他跟着几位修撰读,将来好替皇爷办事。”
    成化天子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尹阁老的安排,只又添了一句:“既已是修撰,可为展书官。”
    天子虽不爱听先生讲课,可是只要经筵制度还在,有哪天再听一听的可能,就得往里添合适的人——崔燮殿试那篇文章作得就好,能深彻洞察时弊、警策有力,观其文知其人,正是适合侍奉天子左右以备询问的才士!
    其实今年的榜眼也是个少年俊秀的官儿,可惜家在江西,这两个月且回不了朝,等他回来再做安排吧。
    天子出言即是圣旨,高公公亲自传奉,尹阁老这个掌院学士也得憋着满心委屈领旨。
    他好容易把崔燮安置到最不容易出事的地方,以为能压他个十几年再说,却不想十几天都没叫他过完,天子就想起了崔燮,还特地把他提到个能面圣的职位上。感情他一腔心血安排都是白费!不用什么李东阳李西涯的,崔燮自己就简在帝心,单凭圣宠就能爬上来!
    尹阁老默默吐了口血,看着在在旁跪接旨意的,年轻得耀眼的崔状元,心里横生出巨大的不安。
    他自己就是靠着中旨从礼部右侍郎一路当上翰林学士的,对“圣心”二字的厉害知道得尤其清楚;再看这个同样凭圣心上来的后辈便越发警惕、越发不顺眼,默默地动了打压心。
    原本只想叫他坐几年冷板凳,等他自己耐不住转住部院也就罢了,如今既生了这样的波折,索性也不用熬着他,过些日子就给他个编摩誊写制诰文章的机会。若是他自己不争气,写出的文字里有犯忌的疏失……
    不过如今这任镇抚使为人硬直,又似跟他有些交情,怕不能全听内阁的。索性别闹到要下锦衣卫衙门的地步,就在院里处置了,叫他放个知州的外任吧。
    尹阁老自己柔肠百转地要搞宫心计,却不料天不遂人愿,总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乱他的安排。
    这回倒不是天子忽然想提拔崔燮,而是天子忽然患了泄泻之症,病得气势汹汹,压倒了朝中一切大事。
    自打万贵妃过世,成化天子虽不止一次觉着贵妃去了,他也不能独活,可身体其实并无大恙,一向都是心病。这回的泄泻之症却是来得又急又重,天子从八月十三病倒,就一直没能视朝,就连八月十五、十六在奉天殿的祭礼也不能行了。
    宫中传出来的中旨虽然一再说泄泻已停,病体只需再调理数日,天子却一次也没再见过众臣,反而下旨令太子暂代朝政,受众臣朝拜。
    从小长在周太后膝下,做了后宫宠妃权监多年眼中钉,在成化帝面前从未受过宠爱,对前朝臣子来说只是个代表国本、正统象征的太子,终于从东宫走出来,站在御阶上,初初接触到了大明至高的权力。
    从此再没放开。
    他的身体仍然削瘦单薄,穿着朝服接受百官觐见礼仪时,却已沉稳而成熟,与从前坐在皇位上的天子一般威严端庄。
    他在朝上的话并不多,处理政务时也处处依托内阁、请示天子,并不表示出太多自己的意思。但他的眼已看遍了朝中诸臣的心思做派,心中已在计划着该如何启用肯干实事的老臣,改变这暗沉沉的朝堂。
    内阁万安、刘吉、尹直三位阁老敏锐地感觉到了改朝换代的气息,上疏宽慰天子好生休养时,也顺便暗搓搓拍了太子一记马屁,说他视朝以来,中外“人心靡不宁妥”。
    太子却仍是谨守本份,看过奏疏后全不提出任何意见,只叫内侍依故例摘抄要旨,奉给成化帝阅看。
    天子撑着病体回复了这份阁老奏书,却无力再看别人的。接下来两三天,天子只照准了几件依例祭祀神祗的奏疏,将永清、嘉祥两位公主家人争地的官司发给锦衣卫查处,就已耗尽了最后的心力。
    八月廿一,成化帝已卧床不能起,也再不硬撑着叫太监往外传“疾已渐减”“卿等少安勿虑”的太平言词,而是把太子叫到床前,教导他为帝王之道。
    成化帝临御二十四载,说他有多么忧勤国事自然不算,但他刚登基时确有名君之相,在朝二十余载,也是精通国政,惟是后来不愿意那样勤政了而已。
    如今大渐将至,成化帝望着和当年登基时的自己一般充满雄心的太子,忽然忆起当年初做天子时的抱负,不禁抓着太子的手教训道:“我儿要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凡有不决之事先请教内阁先生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