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穿到明朝考科举 > 穿到明朝考科举_228

底色 字色 字号

穿到明朝考科举_228

    龙泉隐士究竟是何人?!
    远在宫城南面,镇抚司里,书中的安千户原型,上前所安筠安千户也发出了同样一声振聋发聩的疑问。
    那龙泉隐士有什么用意,为何十四所千户里单单写他扮了女装?他也不说非得让哪位同僚担上这事,可那隐士怎么不叫封云扮呢?封云那院本上画得都是大眼小脸的,比他像女人多了!这画师也不知是谁家请的,画出的人也不像他,他岂有这么瘦弱?
    被塑造成了抗倭第一勇先锋的小徐千户连声安慰着他,比着自己中箭受伤的图说:“我不也一样叫他们写弱了么?你还更有勇有谋,我却在探听消息时就叫人射伤,还要靠徐大哥救命哩!”
    他虽然这么说着,心里倒觉着这义勇先锋的形象挺合适他,虽然受了伤,没能一人独挑贼窝,可也显出他的智勇双全、悍不畏死来了。且不说他们的形象,这画本的图画的也不错,与他们本人真有点相似处,衣裳也漂亮新奇,连配的词都比从前他找人写的,唱一本戏,有半本都是从旧戏里摘词儿的院本强多了。
    何况安筠只是在画本里男扮女装,又没给他画成女扮男装的,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同样莫名其妙就成了抗倭英雄的大徐千户也含笑劝道:“安贤弟虽在画本里扮了一回女装,但这是为国为民的牺牲啊,那些买了画本看的哪个不钦慕你?我们也想能当那深入贼窝,生擒倭寇的,可那些个龙泉隐士什么的看不上我们哪。”
    姚千户亦是悠悠地叹了一声:“你们都是有彩画儿的人,还有什么可挑剔的,且看看为兄我,除了那张十四所千户都在的大图里,哪里还能找得着我?便是在那张图了,我也是身材最胖、最村的一个,衬得你们这些人都俊秀多了。”
    众千户都笑了起来,又都展望起了安千户女装后会是什么样。若只是现在这张脸戴着假髻、穿个两截的裙子,大伙儿看着也不带劲儿,总得画成个王窈娘似的美女才行。
    安千户冷笑道:“但凡他还出下一卷,我就都先买下来,把有女装的那页撕了,撕完了再转手卖把你们!”
    众人连忙讨饶,赌咒发誓说不会看了画书里他女装的模样笑话他。待安千户不在,背地里却有不少位千户开了盘口,赌他扮成女装后美不美,会挑哪位千户扮他丈夫、兄长、家人……配合他扮成一家人。
    而离了那几位千户后,安千户自己也收起了愤愤之色,满面笑容地看着图册:“……少年通籍明光宫。每逢天子赐颜色……天子赐颜色……什么时候我真能遇上这么个案子,斩他十个八个真倭首级,也跟谢大人似的,叫天子赐我点儿颜色呢?”
    正月初八才有新书,后头这一个月得等得多心焦呢。
    “下个月也得早早订上,叫居安斋印出来第一个送我府上。不过这书,是散还是不散出去呢?”
    下月就是新年,年前各家走礼,这些书送后生子侄再合适不过了。可是这书里有他扮女装的画儿,叫人看见终究有些……
    安千户对着家里那一摞书发愁,别人却没有烦心的,买的只嫌不够,又叫家仆排着队多买几份送人。这书写里画的是大唐开元年间故事,又不涉时事,又不违公义,关键是画得精致绝伦,文字满篇锦绣,送出去不丢送的人的脸,收的人也看得着,不至于摆在案头上落灰。
    岂止是这些千户,就连藏身马甲后,绝不肯暴露真容的作者也没少留书送人。还不只当作小儿看的东西送与子侄辈,而是公然送给同乡、同僚、家中亲友,只不提里面的文章多么值得品读,而是说京中兴起了最新的印书形式,外乡人没见过,他们特地搜罗来叫众人开开眼界。
    崔家也打包了许多份连环画,四处当作年礼送出去。崔燮给两位新收的徒弟也各送了一本,叫他们开开眼界,张斋长一面劝他别惯坏了那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一面笑呵呵地收下了节礼,反送了他一小瓶御酒和许多贵重礼物。
    崔燮惊讶道:“咱们两家是通家之好,又不是那等要客套来往的,怎么送这样重的礼?这御酒……”他眉头一轩,低声问道:“莫非宫里有好消息了?”
    张斋长轻轻点头,满面喜色简直控制不住地要从皱纹里流出来:“皇后娘娘亲自用彩纱系了小女的右臂,另两位陪选的姑娘都已赐银还家了。听说是等过了新年就要行礼,和衷……”
    他又是笑,又要流泪,脸上扭曲出了一种奇异的神色。崔燮竟比他淡定多了,毕竟是早就知道了弘治帝要取一位张皇后的,但高兴也是一样高兴,拱手贺他:“恭喜张老爷得了古往今来第一佳婿,往后令嫒必当万事如意,无忧无虑。”
    “是,是,借你吉言。”张斋长拉着他又哭又笑,抱着礼物抹了半晌眼泪,笑道:“如今天色晚了,晚上不好强拉你喝酒,等过年时,你可千万要来,我要设一桌酒席宴请你和咱们同窗的好友们!”
    崔燮笑道:“未来国丈翁的酒,我自然要去喝,还要痛饮一场。”
    想不到张斋长的女儿竟然就是张皇后,那个他曾在讲学时见过,在老师们走后孤独一人留在大殿里的瘦弱小太子也要成亲了。
    成亲了好,以后有个太子妃在殿后等他,太子再送先生们出去时,也就不会那么孤单了吧?
    他满怀喜气地回到家中,趁着天色还未黑透,先画几张新连载的分镜。等到全黑下来,就只能比较、修改经义文和策问了。正画到安千户在海船上杀了倭奴,准备举火引围在附近海面的两位徐千户与水军中人过来时,房门忽然被人激烈地敲响,小松烟在门外大声喊道:“公子!公子!李家来人报唁了!”
    什么?哪个李家!
    他蓦地起身扔下笔,拉开房门,便见小松烟挣得一头是汗,抓着门框叫道:“李家老太爷故去了,李田泽大哥过来报信,公子快去看看吧!”
    崔燮立刻锁上书房,吩咐他拿了素白衣裳给自己换上,叫管事人备上表礼,骑着小白马奔向李家。
    第186章
    成化二十二年腊月二十八日, 李东阳之父李淳过世。满城都备着迎接新年, 李家悲痛没在这片欢悦的气氛中,只激起了一道小小的涟漪, 很快便被爆竹声与处处祭礼的香烟淹没。
    成化二十年的最后一天, 李东阳丁忧的奏本被批下来, 正式去职,带着幼弟东溟与一班子侄辈在家中料理丧事。崔燮这个做弟子的也在李家帮忙, 领人搭灵棚, 叫绸缎铺送来早先屯下的白麻布,由李家的女眷们缝制丧服。
    他家祖上虽是茶陵人, 但在京中住久了, 丧仪也是按京里的风俗办。一面由孝子跪席迎送宾客, 一面便请和尚、道士念经卷,大张鼓乐,宴请宾客,又命家人去东岳庙与佛寺、道观布施……
    李家上下忙得几日没合眼, 李东阳父子也都像是重病了一场, 脸色苍白, 眼皮红肿。唯有麻老夫人与其所出的四爷李东溟天生体质较好,能撑得下来。
    崔燮只除回家祭祖、拜年那两天,剩下的时候都常往李家跑,又请名医开了补药叫他们一家吃着。这家人的体质实在都太差,之前只盯着兆先师弟分健身,往后连李老师也得盯盯, 不能让他成天喝酒,或是在屋里一待一整天地读书作文了。
    李老师身体迅速衰弱,不只是因为疲惫,更因为伤心。
    崔燮在他哭灵哭得几乎晕倒时把他强扶回屋,从廊下风炉上盛了一碗补身的黄精粥,盯着他喝下去,强硬地说:“老师不能再这样自苦了。师公在日一时担心儿孙辈,先生若这样糟践自己,师公英灵如何安心,兆先师弟他们将来依靠何人?!”
    李东阳叹道:“先翁遽然过世,何尝不是为了担心我?以阮步兵之脱略,居丧时亦呕血数升,我等俗人又岂能免蓼莪之悲……”
    他觉得自己并不算衰毁过度,只是一直以来丧母、丧弟、丧妻、丧侄的悲痛在这时刻又因为父丧重新涌上心中,他还需要些时间来平复。
    崔燮默默坐在床边陪着他。这个时候,任何言辞都是无力的,只能更添烦郁,唯有时间和忙碌才能让哀思淡化。对这种痛苦,崔燮比李老师了解得更深,因为他大约是这世界上唯一一个亲身经历过死亡的人,而在穿越后,又孤独而隐秘地葬下了一位无人知晓的死者。
    他坐在李东阳身边,在院里和尚们的经咒声中,门外家家迎新的爆竹声中,互相庆贺的拜年声中,默默地回忆着这一生体味过的生死别离。
    李家的亲友流水般地来祭拜,谢瑛也换了素衣,低调地进门上了枝香。李东阳十分郑重地谢了他,谢他能让老父看着自己还家,也谢他在牢中对他们三人的关照,还谢他平素对自家这个学生的关照。
    谢瑛躬身答道:“这是谢瑛份所应为,大人不需道谢。”
    李东阳苦笑道:“世上哪有这么多理所当然的事。谢镇抚的苦心李某都清楚,却不能装作不见。”
    他想留谢瑛吃了酒再走,谢瑛却怕这镇抚使的身份叫谢家人和客人们害怕,未肯留下,李东阳于是便叫崔燮替自己送客。
    他们就像别人一样低声说着李家这些日子的情形,又都穿着低调的素色衣裳,并没什么特别的。直走到门外,谢瑛从拴马石上解了马缰,牵着马回望崔燮,说道:“你也要保重,多劝劝李先生。老先生这年纪已可算是喜丧了,你教他为国保重有用之躯,将来朝廷还多有用他的地方……”
    崔燮十分自然地拉住他的马缰,应道:“我也如是想。生死有命,咱们能活一天就好好儿活一天,便到最后也无遗憾了。”
    谢瑛在这四面悲声的环境里也生出了颇多感触,叹了一声“人生多故,忧多乐少”,目光从崔燮手上滑到他脸上,眼中才多了几丝明亮的光彩,感慨地说:“和衷,你长大了……不对,你早就是个懂事的大人了,是我不该一直把你当孩子看。”
    崔燮浅浅一笑,摇着头说:“我认得你的第一天就不是孩子了。将来有一天,咱们俩能没人打搅地待在一块儿了,我就告诉你从前的事,以后的事,都告诉你……”
    谢瑛低声道:“我也有许多以后的事想和你说。”如若能够,以后也想常能在一起说两个人更加‘以后’的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