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我本闲凉(妾本闲凉) > 第68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68节

    真是……
    什么稀罕事都出来了。
    顾觉非的目光,从潘全儿的身上转开,面上则带着温文的微笑。
    他所思所想,半点都没显露出来,只走到近前来,对纪五味道:“搅扰了你们一夜了,这会儿也该回去。不过我看你师父那边正为人号脉,倒不好上去打扰。还劳你一会儿帮我告辞,便说我过不久再带酒来,告今日不辞而别之过。”
    纪五味有些惊讶。
    不过想想也是,一夜没回,太师大人肯定会担心啊。
    他连忙笑起来:“那您路上小心,我一会儿便跟师父说去。”
    顾觉非点点头,便直接出了回生堂。
    回头一看,那一副楹联还挂着——但愿世间人无恙,何愁架上药沾尘?
    “何愁架上药沾尘……”
    他念了一声,忍不住笑起来,转眼却想起了薛况,又想起了自己的前路,竟有些迷茫起来。
    所幸眼下闲着也没事做,要回太师府,也不差这么一时半会儿。
    顾觉非琢磨了一会儿,便顺着街道走下去,入了内城门,直接往长公主府去了。
    永宁长公主的宅邸,乃是先帝爷赐下,当时还是“公主府”。
    后来嫁给了将军府二房的薛还,便扩建了一番;待得萧彻登基,又改了“长公主府”,再次扩建了一番。
    如今,已算得上京城数一数二的府邸了。
    顾觉非与永宁长公主乃是熟识,昔年也曾到访。所以,门口的下人,直接就引了他入内。
    六年不见,他只觉得长公主府又富丽了一层。
    假山林立,亭台如画。长廊上挂着各色的鸟雀,下头栽着的海棠,已经有不少开了,更显得一派鲜妍。
    人一进来,就有几个已经得了信儿的侍女因他往暖阁里坐,又端来了茶点。
    “大公子可也有好久不见了,奴婢们都还念叨您什么时候会来呢,不成想禁不得念。不过您今儿来得不赶巧,长公主昨夜喝得多了些,还没起身呢。”
    喝得多了些?
    顾觉非一听,想起昨日筵席上与永宁长公主眉来眼去的那一位,顿时一哂:“是我太久没来,竟忘了。我坐等一会儿,无妨的。”
    侍女们听出他话里的意思来,便都捂嘴一笑。
    因为伺候在永宁长公主身边多年,也知道这一位与长公主交好的公子是什么脾性,所以她们也不多话,无声退到了一旁去。
    红木雕漆小方几上,茶盏点心都已经放好。
    不过,也有几本闲书放着,更有一册崭新的蓝皮簿子放在上面,也没标注什么字。
    顾觉非看见了,却没去翻,只端了茶来吃。
    就这么等了差不多有两刻多近三刻,永宁长公主才打外面走进来,脸上带着几分恹恹,即便是有精致的妆容,也掩之不住。
    一见了顾觉非,她便没忍住,扯着嘴角,笑了一声:“你顾觉非这般的不解风情,不晓风月,上山当和尚,倒是顶顶合适。这二十九年找不到媳妇儿,难保不是活该呢!”
    顾觉非顿时无言。
    男女之事,他平素克制,自是不知诗中所言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到底是个什么感觉。
    永宁长公主开口这一句,夹枪带棒的,他怎么听不出来?
    只是实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罢了。
    见他不说话,永宁长公主这才轻哼了一声,解了几分气。
    侍女们已又端了新茶上来,她接了,喝了一口,醒了醒神,才向顾觉非道:“这一大早的,你不在太师府里陪老太师,却来了我这儿。身上酒气虽淡,却不大盖得住。这是一夜没回?”
    永宁长公主浸淫朝堂多年,从来都是精明人,很少有事情能瞒过她。
    顾觉非也不问她到底是自己看出来的,还是听了下面耳目传的消息,只拿了一块莲蓉糕,咬了一小口。
    “我跟他是什么光景,你也知道,犯不着再问我。”
    “老太师还是不信你?”
    永宁长公主瞧了他一眼。
    这时候,顾觉非已将一只胳膊,支在了旁边玫瑰紫的金钱蟒大引枕上,换了个比较懒散的坐姿。
    听她这问,他便忍不住摇头:都说了,犯不着再问。
    顾觉非笑起来,竟问道:“那长公主信我吗?”
    永宁长公主一时无话。
    她把茶盏放下了,挪了几上放着的那一本蓝皮簿子到面前来,便翻开了一页,慢慢看着。
    脑海中,却是六年前那一场变故。
    那时候,萧彻刚拿到薛况谋反的证据。
    里面包括这些年行军打仗的作战图,还有一些边关商旅往来的书信,当然也有被做过手脚的军饷账册。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人证。
    萧彻密召几个心腹大臣入宫,商议除去薛况之事。
    只是薛况向来忠心耿耿,自然有人不相信他会做此事,反而怀疑是有人栽赃陷害,矛头直指顾觉非。
    这些人提出,要彻查证据,还薛况一个清白。
    可也就是在这一夜,一场离奇的大火,将一切烧灭。
    所有纸面上的证据,都化作了灰烬。
    就连羁押在天牢的几个人证,都被人悄无声息地毒杀!
    只有其中一个命大,吃得少一些,毒发也慢一些,竟硬生生撑到了被人发现的时候。
    也就是这个人,临终之前,向着当时去处理此事的太师顾承谦,吐露了“真相”……
    “是我顾觉非污蔑薛况,又怕被人查出蛛丝马迹,所以杀人灭口……”
    顾觉非悠闲地喝了一口茶,品着舌尖上化开的那一股清香,声音里则是漫不经心的味道。
    “您说我有这么大能耐,都能悄无声息渗透天牢,给犯人下毒了,怎么就没钱备个见血封喉的剧毒呢?”
    还吃得少,死得慢!
    这是顾觉非二十九年来听过最好笑的笑话了。
    他向来自诩天下第二的聪明人,第一都是为谦逊虚留的。
    若他要杀人灭口,必做得比这隐蔽千倍百倍。
    怎么可能被人拿住话柄?
    还来个“毒不死”,留了一番心不甘情不愿的“临终真相”!
    所以他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又憋屈又好笑。
    好笑,是因为对手竟用了这么个侮辱他智谋的伎俩来对付他。
    憋屈,则是因为这手段虽简单,却干脆又直接,销毁了证据,还能给他制造麻烦,让他们从内部土崩瓦解。
    “信任他的大臣,暗中烧毁证据的人,还有能渗透天牢去下毒的人。他薛况,能在边关带兵打仗,也能在京城拥有这样深厚的根基……”
    顾觉非把玩着茶盏,浅淡的口吻里,已经多了几分森然。
    “六年前这一场争斗,到底是我,输了他一筹。”
    “……”
    永宁长公主说不出话来。
    她注视着顾觉非良久,似乎想要看清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可到头来,才发现他眼底,好似有淡淡的疲惫。
    是啊。
    怎么可能不累呢?
    薛况到死,也是大夏的大将军。
    顾觉非无法剥下他身上任何一层荣耀,甚至不得不让他葬身在战旗黄沙之下,马革裹尸而还。
    到底谁输,谁赢,难以定论。
    永宁长公主心头亦有几分复杂,她笑着叹了一声:“你输了,丢的是父子情分;他输了,一命归西,无处葬身。”
    一命归西,无处葬身?
    顾觉非听了,意味不明地笑了一声:“他薛况有盖世的计谋,世人到底都小瞧了他……”
    这话说得没头也没尾,永宁长公主听不明白。
    她与顾觉非,实在是很熟了。
    他也就在她这里,才露出几分懒散不羁的真性情来,偶尔也说一些很神经的话。
    所以,此刻她也不问。
    手边的蓝皮簿子才翻了一页,永宁长公主叹了一口气,看得不很满意,又往后翻了一页。
    顾觉非来的时候就瞧见这东西了,不过没翻。
    这会儿见永宁长公主翻起来,一面看还一面皱眉,他便一笑:“哪个贪官污吏,又孝敬了好东西上来吗?”
    永宁长公主抬头,气笑了。
    她只把那簿子向顾觉非一推:“若是那等要紧的账册,本宫能放在这里不成?只怕一回头就成了你手里的把柄。”
    顾觉非当然也就是开个玩笑。
    他接了这簿子一看,才知道竟然是花名册:每页上都留了一张画像,旁边标注着姓名籍贯出身性情。
    “都是二十五往上的年纪,要么没娶,要么待续弦……”
    大半都是京城人士,这上面每个名字,顾觉非都知道一二。
    所以这一翻,脸上神态,便有些似笑非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