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带着空间穿七零 > 第110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10节

    他们这里的材料丰盛,基本都是通过正经的渠道进来的,钟建强是供货商之一。
    来了一次之后,赵力连着三天都来,呼朋唤友的,时不时的让两个人过来这边晃悠一下,看着穿着制服的人在,就没有人敢在这边闹事。
    他第一次来是给她捧场,后面来就是纯粹的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了。
    这么多的锅底,他不每个尝一遍也太可惜了。
    后面如果不是囊中羞涩,赵力还想再来。
    王梅是住在附近的工人,路过的时候被卤味勾来了心神,加上是新开的店,她就好奇的过来看了看。
    卤味免费试吃,用竹签子戳了品尝。
    她戳了一块卤豆干。
    真香!
    就着饭吃肯定好。
    这一问,价格也不贵。
    素菜从两毛一斤到五毛一斤的都有,猪肉一块一斤,这里的卤猪肉一块五一斤,下水和边角料就会便宜一些,这比国营饭店便宜。
    她想要买一些回去加个餐。
    “我者想要买回家里去吃的,怎么弄?”
    “可以用油纸或者是干叶子包着带回去,要是你想要卤汁,就要自己带一个盘或者饭盒过来。”
    “卤汁免费?”
    “对,卤汁免费!”
    王梅:“那我回去拿个大碗过来!”
    这卤汁这么香,捞饭吃多美啊。
    她加快脚步回去,再来的时候,她的身边就多了两个半大的孩子,一起过来买好吃的。
    他们早就问到了这里跌香味了,卤味的香味很霸道,风一吹,路过的人就强势的被塞了满鼻子,让人口水直流。
    拍了一会儿队,到她了,齐小惠问:“大姐,你要来点什么?”
    王梅看着豆干:“这豆干来一斤、花生半斤、猪蹄一只。”她说一个,两个孩子就咽一次口水,尤其是看到那肥嘟嘟的猪蹄的时候。
    “好咧,加起来一块五,送三勺卤汁。”齐小惠利落的接过大碗,分别装了进去,最后那卤汁就放进了猪蹄那里。
    “这些卤汁都是用了好材料熬出来的,不然也没有这么香,要是家里蒸了白米饭,这么浇上去,一口下去,美似神仙儿!”
    “咕咚!”
    有个孩子响亮的咽口水声音传来,王梅好气又好笑,自己接过那碗装着猪蹄的,其他的两个碗让孩子自己端着。
    “上心点,要是半道上撒了小心你们的皮!”
    孩子嘻嘻的笑了:“妈,不会,我自己摔了都不会让它撒了……”
    小孩子欢快的声音传来。
    让其他围着的小孩子送上羡慕的眼神。
    家住附近的小孩子自这里开店那就别提了。
    幸福又痛苦。
    幸福是这么近,闻着那么香,店里有便宜的素菜,家里大人又不是铁石心肠,但是吃一次解解馋就算了,想天天吃?
    那是做梦。
    只有在孩子是在苦恼的时候,才会说舍下一些钱去买点。
    很多人节省惯了,花一毛钱买卤味,然后要求送上多多的汁儿。
    这种就会酌情给一点,只有花了五毛钱,才会送上一勺子,不然这送卤汁就要亏本了。
    而且这里在学校区附近,有很多大学生,他们有补贴,偶尔来这边吃一顿不出格。
    有学生就有教职工,他们很多人都得到了补偿,在卤味店和火锅店里来回横跳。
    这里比国营饭店实惠、态度好,味道也没的说,吃的满意又自在,就成了常客。
    比如刘恒波,他和他孙子两个人的厨艺都是一般般,做的菜能吃,但不好吃,俞向安这里开店了,他们爷两个隔三差五的就来这里,时不时的还打包外带。
    第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俞向安盘点了一下。
    她请了四个人,每个人月薪三十块,成本一百二十。
    进货肉类五百余斤,成本五百。
    素菜一千六百多斤,成本三百五。
    调料杂项支出一百,成本合计一千零七十,收入累计收入二千二百三十八,净利润一千一百多。
    是她月薪的十多倍。
    而且这还是开始。
    林川柏和她一起盘点的,看到这利润,都惊了。
    八二年的一千多块月收入是什么概念?
    相当多的工人一个月收入三四十。
    临时工和一级工十多二十多。
    假如在非繁华路段买个老破小,一千块也足够了。
    不怪现在越来越多的个体户入雨后春笋。
    俞向安计划着,“接下来就可以弄起批发了,小摊车也可以,不过这个先推后。”
    批发就是批发卤味给散户销售,她定一个价给他们,他们想自己卖多少,甚至自己定价都是自由的。
    小摊车的利润很明显,店面地点在这里定的,但是小摊车它是流动的,去人流量多的地方,分分钟。
    但是人手是一个问题。
    她现在招收了四个人。
    齐小惠,家住附近返城的知青,因为住不开,和丈夫一人带着一个孩子分别住在婆家娘家两边,找不到正式的工作,但为人勤勉爱干净,算数过关,动作利索,看着是个爽利人,现在负责卤味店,给人装盘打包收钱。
    顾南风,同样是回城的知青,他是原配生的孩子,当初的工作给了后妈生的儿子,负责火锅店的收账、迎来送往。
    魏福妮,回城知青,有儿有女,拖家带口,同样生活艰辛,火锅店和卤味店的服务员。
    陆笑,才满十六岁的小伙子,跟着俞向安在厨房打杂。
    现在的政策不允许私人招收超过六个人,很多人觉得超过了那就是资本家了。
    所以俞向安暂时不打算再招收人手。
    出头鸟不好当。
    *
    每天早上,一大早的就会有人等在卤味店的门口,手里拿着桶或者盘,都是大容量的。
    他们是来批发的。
    每次提前一两天过来登记,说明自己要的种类和数量,到了日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拿到货了之后,他们就会分散开,去别的地方兜售。
    本钱低也能做这一行。
    卖不出去,还能自己吃。
    来批发的,大都是知青,也有把工作给孩子顶班了的大娘大爷。
    不管是谁,只要是正经做生意的,都卖。
    火锅现阶段还做不到,卤味就不一样的了,本身冬天就能保存较长时间,带去哪里很方便,等到批发的行当一做起来,当月的净利润就到了三千。
    跟利润形成对比的,就是他们的辛苦劳累程度也翻倍了。
    火锅主要就是材料的清洗、分装,其他的还好,锅底调料俞向安都是准备好的。
    卤味也还好,她把最开始的卤汁做好了以后,就比较简单了,但是不停地看着火候,还有放入材料也是一件麻烦事。
    陆笑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
    俞向安又找了附近一个大娘来打杂,负责洗菜洗盘子,这下子才轻松了。
    看到新人来,其他四个人都不是很开心。
    俞向安一开始还不明白为什么,后来陆笑问她,会不会给他们降工资的时候才明白了过来。
    俞向安给他们四个的试用期工资是每人三十,两个月转正,转正加薪五块起步,每个月另外还有奖金,包三餐,不包住宿。
    这收入比起正式的工人都不低了。
    还有奖金,那就更让他们欣喜,忙碌?
    忙碌好啊,这样他们钱就拿的心安理得。
    齐小惠从乡下回来以后就一直在受嫂子的白眼,她也没办法,这还是他们两口子都是首都人,离的近,不然少不了要夫妻分离,现在虽然也不住在一块,好歹能时不时的见一面。
    她带着女儿住娘家,丈夫带着儿子住婆家。
    都是打地铺。
    但凡地方大点,都不会这样艰难。
    回来后到处去找工作,到处去碰壁,但一招工,那乌泱泱的人就让人绝望。
    现在是大冬天,不能睡地上,太亮了,娘两个就睡在用凳子拼成的床上,翻个身都不敢,就怕一不小心掉下去。
    她也哭过、骂过,没用,所以一听到有工作的时候她十分的开怀。
    不管怎么说都能有收入,至于脸,她早就没有脸了。
    天天被嫂子骂,自己女儿也跟着抬不起头。
    现在这是没脸,但是有钱啊,要是能稳定,还能去租个房子。
    因为知道她的困难,所以工作了十天之后,老板就给了她10块的工资,说是预支的,剩余的在下个月的月中发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