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策行三国 > 第82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82节

    “请周将军、张长史和阎主簿来。”
    “喏!”庞统应了一声,匆匆走了出去。
    孙策迅速穿好衣服,来到前堂。在堂上来回转了两圈,觉得有些不对,拿起文聘的军报又看了一遍。文聘只提到了西凉兵,却没提到桥蕤的溃兵,这点不合常理。如果徐荣是正面突破的话,就算桥蕤不会打仗也知道在顶不住的时候派人送个信。连个送信的都没有,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全军覆灭了,要么是徐荣切断了他的后路。
    曹操就这么干过,伏击了他的信使,隔断了他和袁术的联系,然后一举伏击袁术成功。
    那么,武关还在不在桥蕤的手中?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武关已失,徐荣就可以长驱直入,没有后顾之忧。如果武关未失,那徐荣就必须先拿下武关,否则他根本不敢进入南阳。这是用兵常识,没人敢置身后的敌人于不顾,孤军深入。
    当务之急,先要搞清楚武关的得失。
    孙策刚刚理清一点头绪,周瑜就匆匆赶到。一看孙策手里的军报,他愣了一下。“伯符,你这是哪儿来的军报?”
    孙策抬头一看,周瑜手里也有一份军报。他心头一紧,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文聘刚刚送到的,你那又是谁送来的?”
    “鲁阳令舒邵。他说牛辅击破车骑将军朱儁,占据了洛阳,正向南阳扑来,请求支援。”周瑜顿了顿,又道:“他还说,没有发现曹操。”
    “没有发现曹操?那曹操哪儿去了,上天了?”
    周瑜苦笑。“伯符,曹操被我一路追击,最后只剩下十几个人,他要是往山里一躲,就算派上千人去搜也未必搜得到他。”
    孙策扼腕叹息,碰到了袁术留下的瘀青,疼得一哆嗦,不禁骂了一声:“这袁公路都给我留了些什么玩意啊,好东西没几个,麻烦一大堆。”
    周瑜碰了碰孙策。孙策头一抬,张勋尴尬地站在门口。孙策眼珠一转,就知道张勋误会了。他将手中的军报交给周瑜,示意他送给张勋。“张公,你来看看,这麻烦还真不小呢。”
    第218章 杜畿
    张勋看过军报,知道自己误会孙策了。
    真正的麻烦是徐荣和牛辅,特别是徐荣。如果被他突入南阳,就算城池可守,城外的百姓也会遭殃。西凉兵的凶残有目共睹,他们在洛阳时已经见识过了。
    阎象也赶来了,看完军报,眉头皱得紧紧的。孙策一看就知道他这个南阳太守当得不顺心。
    “怎么了,你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周边各县一个回复的也没有,没人把我这个太守放在眼里也就算了,连西凉兵将至的警告也充耳不闻,都在准备过年呢。西凉兵如果突然出现,伤亡肯定不会小。”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眼看着麻烦接踵而至,孙策反而冷静下来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着急是没有用的,想办法解决才行。
    “别急,麻烦再多也要一个个的来。先说鲁阳,舒邵这个人怎么样,能不能守住鲁阳,又能坚持多久?”
    阎象摇摇头。“舒邵为官有惠声,但他不擅长兵事。之前能挡住张邈,是因为张邈是个坐谈客,手下的郡兵也没什么战斗力。换成牛辅,他肯定守不住。”
    孙策看看张勋,张勋也赞成阎象的建议,觉得舒邵虽然是个好官,但他挡不住牛辅。可他还有另外一个担心,孙策接任的消息虽然已经送出去了,可是从时间来看,舒邵发出这封急报的时候还没有收到,等他收到了,是不是还能听孙策的命令,不太好肯定。
    张勋说得很隐晦,但是孙策听得懂他的意思。舒邵应该是袁家故吏,可以认袁术,却未必认他孙策。时间太紧张啊,如果不是西凉兵逼近,他还可以慢慢的替换,现在嘛,千疮百孔,处处是破绽。
    “要换人吗?”
    周瑜皱着眉想了片刻。“是那个兄弟争死的陈留义士舒仲应吗?”
    “没错,就是他。”
    “那不用换,给他增援一个助手就行。”
    见周瑜胸有成竹,孙策不由得笑了一声。“看公瑾这意思,你已经有合适的人选了?”
    “没错,也是巧,刚刚碰到的。傍晚巡城,听到有人在城下高谈阔论,声音大得我在城上都听得清楚,听了两句,觉得有些道理,就和他多说了两句,正打算明天引荐给将军呢。”
    张勋抚着胡须。“这么说,你们认识还不到一个时辰?”
    周瑜笑道:“张公,是不是人才,见一见不就知道了。”
    孙策也觉得有点不靠谱,不过话又说回来,汉人就是这么自信,周瑜也不例外。“是谁啊?”
    “阎府君也许认识,京兆杜陵人,杜畿杜伯侯。”
    “他啊。”阎象哈了一声,却没下文了。孙策一看,知道阎象认识此人,但印象不怎么好。不过他知道杜畿是谁。如果史书实录,别说协助舒邵守鲁阳,就算让他做南阳太守,杜畿都是妥妥的够格。阎象对他印象不好,一可能是知道得有限,二可能有偏见。
    杜畿有能力,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循吏,史书载他疏阔,不拘小节,但荀彧说他有勇有谋,能当大任,后来的经历证明荀彧看人很准,至少比阎象准。
    没想到杜畿就在宛城。
    “请来看看吧。”孙策说道:“如果真有才,让他试试也无妨。”
    孙策发了话,阎象和张勋都不好说什么。周瑜立刻派人去请。等待的时候,阎象把他了解的情况简略的介绍了一下。杜畿说起来也是名门之后,杜陵杜氏传自前汉御史大夫杜延年,近三百年了,可以说世代为官,但杜家传的是法家学问,前汉孝元帝尊儒之后,法家学问就不太受欢迎,本朝儒学大兴,法家就更不行了,杜家的仕途也一直不温不火,没出过什么大官。
    杜畿弱冠出仕,做过郡功曹,中间还兼任了一段时间的郑令。县狱里有几百个囚犯,杜畿一到任就亲临县狱判案,一天之内判决完毕,杀了几个人,其他的都放了,一时称奇。但是后来复核卷宗,有些案子判得并不合适,因此没能升迁。熬了几年资历,迁汉中府丞,实际上还是平调,估计是干得不顺心,弃官回家,而关中大乱,他又避难到南阳来了。
    “不过他却是个孝子。”阎象最后说道:“他生母早亡,不久父亲也病死了,继母待他不好,但他对继母非常孝顺,即使是亲生儿子也不过如此。有此一德,足以闻名乡里。”
    孙策对杜畿的史料并不陌生,杜畿在魏国史上不是最有名的那一类,但绝不是普通小人物。阎象对杜畿的态度让他意识到,史料是盖棺论定,与当时的情况未必相同。如果杜畿不是后来被荀彧推荐出仕,官至司隶校尉,又做过尚书仆射,未必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
    人有时候要看机遇,但更多的时候要靠自己去把握机会。遇到周瑜未必是意外,更可能是他不露声色的试探。他不去找阎象,应该是知道阎象对他印象不好,这才没有自找没趣。由此可见,杜畿其实很有分寸,知道什么人可以找,什么人不可以找。
    阎象刚刚说完,杜畿就来了。杜畿年约三旬,面色微黑,漆黑发亮的短须,下巴上却没什么胡须,中等身材,体型偏瘦。穿着一件半旧的夹絮衣,却不觉得冷,反而显得很精神。他步幅很大,速度也很快,看似很远,几步就到了跟前,上堂时不是一级台阶一级台阶走上来的,而是一步就迈了上来。双脚后跟互相一蹭,就脱了雪水泥泞的草鞋,露出一双灰色的足衣,大拇指已经露了出来,他却面无愧色。
    见堂上阎象在座,杜畿笑了笑。“阎君最近很是憔悴啊,白发又添了不少。”
    阎象嘴角的胡须颤了颤,把头扭到一边,不想和杜畿说话。杜畿这话分明是调侃他能力有限,这个南阳太守做得不顺心。
    孙策觉得有趣。史书对杜畿的评价没错,这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循吏,还有点不尊重前辈,思想古板的儒生不会喜欢他。
    “将军。”杜畿对孙策拱拱手,打量了孙策两眼。
    “杜伯侯。”孙策歪歪嘴,调侃道:“我最近也很憔悴呢。”
    杜畿眉毛轻扬,有些意外,随即又兴奋起来,脱口而出。“将军是有麻烦,但并非不可克服,只是缺点时间而已。可是阎君却不同,就算给他再多的时间,他还是会憔悴。”
    阎象忍无可忍,拍案而起。“杜畿,将军面前,不得放肆。”
    第219章 英雄坎坷
    如果不是忍着,又要照顾阎象的面子,孙策差点笑出声来。
    杜畿这张嘴很不好,不仅说话声音大,还刺人。老乡见老乡,汪汪对汪汪,居然顶起来了。阎象算是脾气好的人了,也被他顶得大为失态。
    “杜伯侯,你这么说,我以后和阎府君还怎么相处?”孙策打了个圆场。“来来来,大半夜的把你们请来,很不好意思,我请你们吃夜宵。一边吃,一边谈。”
    阎象也很尴尬,狠狠地瞪了杜畿一眼,又忍不住笑了。“竖子,不改改你这张臭嘴,到死也别想佩上青绶。待会儿若说不出道理来,看我怎么收拾你。”
    杜畿哈哈一笑,坦然入座。一会儿功夫,夜宵送了上来,也没什么东西,每人一碗汤饼。没有肉,但连汤带水,热乎乎的,很提精神。杜畿大概是饿得狠了,吸吸鼻子,就不由自主的咽了口唾沫。他搓搓手,却没拿筷子。
    “将军,还有多的吗?”
    “你能不能不要这么丢脸?”阎象放下刚刚端起的碗。“喏,把我的拿去,我不饿。”
    杜畿也不客气,伸手将阎象的碗端了过来,又问道:“将军,还有吗?”
    孙策有些不高兴。这货也太放肆了吧?他放下了碗。“要不,我这碗也给你?”
    “那就不用了。”杜畿搓搓手,将两碗汤饼放在一张食案上,端起来就走。“请将军稍候,我先把汤饼送回去,免得凉了。将军且宽坐,最多半个时辰我就回来为将军献计,区区几万西凉兵,不足为患。”
    孙策一扬眉。“等等,你怎么知道是西凉兵?”
    杜畿笑道:“前两天阎府君派人行令各县,说西凉兵将至,我听到了。今天将军半夜召见,除了西凉兵将至,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事。”
    孙策点点头。这才是聪明人,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省事。他站了起来,拉住杜畿的手臂。“你家里还有两个人?断粮几天了?”
    “还有继母与内人,昨天早上吃了一顿,一直饿到现在。”
    孙策回头看向阎象。“阎府君,明天一早就派人巡视全城,看看有多少客居之人。他们背井离乡,没有积储,这个冬天怕是难熬。”
    阎象收起笑容,正色道:“这是我的失职,我立刻去安排。”他又冲着杜畿拱拱手。“象有失乡党周护之义,致使伯侯家人饥寒,惭愧,惭愧。请伯侯告知住所,我现在就派人去请。”
    “有劳。”杜畿叹了一口气。“就在内城东门外的窝棚里,阎君到那儿一问便知。”
    阎象应了一声,匆匆去了。杜畿转过身,放下食案,低着头,几滴泪水从脸上滑了下来,滴在汤碗里。孙策心酸不已。他能猜到杜畿此刻的心情。正如他之前猜想的那样,杜畿去见周瑜并非偶遇,也不是想做官,实在是没办法了。真想做官,他早就登门自荐了,何必等到现在。名门之后,而立之年,仕途蹉跎也就罢了,现在连家人的温饱都不能解决,对他的信心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杜畿看着汤饼慢慢冷了,一直没有吃,直到阎象回来说已经派人将他的继母和妻子接到了太守府里安顿好了,才捧起汤饼大口大口的吃起来。他吃饭和走路一样,极有气势,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片刻间就将两碗汤饼吃得干干净净。他一抹嘴,站起身来,拱拱手。
    “将军请吩咐,杜畿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孙策示意周瑜,将两份军报递给了杜畿,杜畿接在手中,迅速浏览了一遍,又思索了片刻,将军报还给周瑜。“牛辅不足为虑,他不是令尊孙将军的对手,只要守住鲁阳,他进不了南阳。徐荣也不足为虑,但徐荣所领的西凉兵是个麻烦。”
    孙策很好奇,示意杜畿详细解释一下。
    杜畿说道:“牛辅是董卓的女婿,他驻扎在河东原本就是防备关东诸将西行,所领皆是精锐。朱儁名满天下,但志大才疏,所领关东兵又不是西凉兵的对手,受挫是意料中事。令尊孙将军是他的故吏,收到消息,一定会赶去与他会合。牛辅不是令尊对手,很快就会退回洛阳。至于鲁阳,将军也不必担心,鲁阳是要塞,而西凉兵却不擅长攻城,只要守将不轻敌出城,必然无事。”
    孙策和周瑜交换了一个眼神,觉得杜畿所说有一定道理,鲁阳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危险。
    “那你为什么说徐荣不足虑,但徐荣所领的西凉兵却是个麻烦?”
    “徐荣是西凉军中最善战的将领,但他不是西凉人,在西凉军中身份尴尬,愿意受他节制的将领并不多。南阳富庶,西凉兵所向无敌,必然军纪涣散,四处掳掠,南阳的百姓遭殃是必然的,轻骑甚至可能直抵宛城,将军要早做准备才好。”
    孙策眼神微缩。杜畿的话提醒了他,徐荣是善战,但是他未必能控制得住西凉兵,这几万人一旦进入南阳就会成一群四处劫掠的野狼,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给了他各个击破的机会,坏事是他根本无法预料他们的行动,又没有足够的骑兵,想追都追不上。
    “那该怎么办?”
    “攻牛辅,逼徐荣强攻宛城,顿兵坚城之下。宛城是天下名城,向以富庶著称,是最好的诱饵。西凉兵贪婪,一定会来。宛城坚固,足以承受西凉兵的攻击,其他的县城只会沦为西凉兵的猎物。一旦有足够的军资,西凉兵将更难对付。”
    “这个办法好。”周瑜首先点头赞同。“致人而不致于人,深得用兵之妙。阎府君,张公,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果然如此啊。”
    阎象有点尴尬。刚才他还说杜畿年少疏狂,没什么本事,转眼就被打了脸。不过乡党有才,他也觉得脸上有光。面对周瑜的称赞,他只是笑,却不好说什么。张勋也没说什么,只是抚着胡须点头。
    孙策深以为然,不过他还是想把舒邵换掉。对袁术的旧部,他都没什么信心。阎象、张勋都是袁术最信任的重臣,就这水平,其他人不是陈瑀那样的名士就是桥蕤那样的庸将,没一个能干大事的,舒邵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他在袁术帐下的名气还不如桥蕤、张勋呢。
    “公瑾,你守宛城,我去一趟颍川,先干掉牛辅。”
    杜畿说道:“不,孙将军守城,迎战徐荣,周将军去颍川。”
    孙策不解。“为什么?”
    “将军此刻见到令尊,是以他为主,还是以你为主?”
    孙策哑口无言。
    第220章 人才金矿
    孙策真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孙坚。他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自称后将军,要不然官位比孙坚还高——孙坚现在还只是个杂号将军。他没变,部下的官职也不好变,像周瑜、黄忠等人纷纷增兵,却没有一个升职。
    所以说袁术这货办事不靠谱,遗产不多,麻烦不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