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都市言情 > 十二年,故人戏 > 第26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6节

    门都不出,从哪里听?
    她礼貌摇头:“祝先生,你给我讲讲好了。”
    “是这样的。”
    那先生说,起先是一位爱国志士在他们《申报》开办救国捐款,捐了自己十分之一财产。这人一倡导,得到了社会很大的响应。一开始是商会响应,后来社会各界都开始捐赠。
    祝先生说着,将手里厚厚一叠报纸递给沈奚:“中国银行,五天就收到了两万五千元。”
    一个人有数百积蓄就能留学的年代,这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沈奚听那人又讲着,有位丝厂女工把自己数年积蓄都捐出了,还有小孩会带着扑满去,就连孤儿院也都节省膳食费,捐赠救国。
    “还有在徐州,甚至有一位退伍的军人,捐出了所有家当之后,当众自刎明志,号召民众万众一心救国。”祝先生摘了眼镜,激动地看着沈奚。
    她拿着那报纸,上头就有这则报道。
    “沈小姐,你不要介意,”祝太太解释着,“我先生见你是留洋回来的,又在上海有这样一套公寓,毕竟你晓得,我们都是租户,而只有你是自己的房产。所以他想到要对你讲一讲这个,希望能影响到你和你的家人,多多支持这个活动。真是打扰你了。”
    “没关系,我也很愿意了解这些,”她看出祝太太的尴尬,宽慰她说,“在国外,留学生们每日都在说这些。我还有一点积蓄,中国银行是吧?等过几日我也去。”
    祝先生听她如此说,很高兴,连连说着,就猜到留学回来的人都是爱国青年。
    于是他又和沈奚多聊了会儿,等到了要吃饭的时间,才告辞离去。
    沈奚把他们送走,将门关上。
    乍一清净,她倚在门上,又开始想傅侗文。
    其实祝先生是提醒她了,她刚刚所说的积蓄,都是傅侗文留给自己的钱。她一直这么把自己关在家里等着他,用着他的钱,也说不过去。虽说是女朋友,也不能这么无节制地依赖……
    该出去找点事做,哪怕赚了钱捐掉,也比在这里空等要好。
    空等不怕,怕的是她总记起他说的“假若三哥死了——”。
    沈奚枕着厚重的木门,鼻子酸胀着,怔怔出了会神。
    他真死了……自己……
    门外头,隐隐能听见邻里闲谈着,刷锅洗碗。
    红尘烟火,在灼她的心。
    沈奚幻想着,如果不是乱世,自己和傅侗文要是像刚刚那对小夫妻多好。爱着国家,尽绵薄之力,可又能平静生活。
    她鼻子酸胀着,眼前有了一层水雾,马上又仰头,想让眼里的水都尽量挥发掉,或者憋回去……可泪水在眼眶里晃动了一圈儿,就压不住了。魂一下都回来了,她该哭的,走时就想哭。也想回头看一眼。
    那天想做的事太多,像被人推着赶着,急着就拆散了。
    什么都没做,两人连手都没碰到。
    第21章 第二十章 此去几时还(2)
    仁济。这是她最先想到的地方。
    想到就去了。
    仁济的楼比她想的要大,门庭若市。她进了门诊大厅,找到一位护士,询问这里是否有一位叫“钱源”的先生。对方疑惑摇头,说仁济并无此人。
    难道记错了医院名字?不会,这样有名的医院,听一次就记得了。
    沈奚想想,又问那护士,外科室有没有刚下船回来的医生?两位,一位英国人,一位中国人。这回护士才笑了,说有的。
    沈奚忙将烟盒交给护士,对方也热情,让她等在候诊大厅。
    未几,英国人笑容满脸迎了出来。
    “我去带你找他。”英国人说着,带她去二楼找那位“钱源”。上了楼,刚好是下午背了阳,光线不足,走廊也没开灯,有些暗。地上瓷砖倒是新,在这样晦暗的地方,都泛着光。
    英国人推开了一扇门。
    里头一地白茫茫的全是纸。蹲在地上整理资料的男人背对着他们,他听到动静回头,见到沈奚,马上笑着说:“你果然来了。”
    “我是来了,只是险些被人当骗子。”她“礼貌”地回。
    “骗子?”男人恍然,直立起身,“哦,对,我对你用了化名。”
    他又笑着,用湿毛巾擦干净手,对她伸出了右手,正式介绍自己:“鄙姓段,段孟和。”
    沈奚象征性和他握手。
    “先说句抱歉,”段孟和指着沙发,“先坐下来,我会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
    她虽被骗了,可想着自己也是有化名的人,也曾骗他说自己和傅侗文是夫妻。这样两相抵消,她还多骗了他一回,也就没真生气,顺着他的意思,坐在了沙发上。
    段孟和送走英国同事,回来,特地闩上门,为她递上一杯茶。
    他人在沈奚对面的椅子上落座,笑容渐去,似乎在想如何解释,能更简洁合理。
    “在游轮上,沈小姐身边的那位先生心疾难愈,有留学背景,又是家在北京城的傅姓公子,我猜他就是傅家的三公子。对不对?”
    沈奚抿起嘴唇来:“你如果想问他,那我现在就要走了。”
    段孟和摇头:“你听我说下去。我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就是因为猜到他是傅侗文,”他停顿半晌,说,“其实我和段家有点亲戚关系,段祺瑞……你应该听过。”
    袁大总统的心腹?沈奚错愕。
    这样看,他家和傅家都是北洋军一派的,份属同僚,为何不愿相认?
    “我很怕自己在上海的事让家里知道,他们还以为我仍旧在国外深造,”段孟和无奈一笑,“所以才会骗了你们,对不起,沈小姐。”
    “你回国没有告诉家人?”
    “归国五年,从未归家,”他说,“所以,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苦衷。”
    这话倒严重了。
    沈奚轻摇头:“我没生气,段先生不用一直道歉。”
    “那就好,”段孟和轻松不少,“来,我们说说你。是改变主意,要来仁济了吗?”
    “并不全是。”
    “那么?”他笑吟吟看沈奚,“是为什么呢?”
    “我只有三个月在上海,想找点事情做,所以来自荐,”她望一眼地上堆积如山的纸,上头是英文,“你需要助手吗?医学背景,精通中英文,中医也懂一些的助手?”
    段孟和略感意外,却很开心:“当然,”他指满地的文件袋和堆积如山的纸张,“我正为了这些东西发愁,你一定是老天派来拯救我的天使。”
    地上的过去各科室遗留下来的术后记录和病例。
    因为仁济要搬去新的医院大楼,这些资料也被翻了出来,要求重新整理。院长原本想交给住院医生们,但医院本来就人手稀缺,大家做自己的都嫌时间不够,谁还有空整理历史遗留资料。所以段孟和一到上海,这难题就被丢给了他。
    在上海,一个既懂英文,又懂医学的人已经算是稀缺人才,就算找到了,人家想做的也是住院医生,不是整理资料的助手和秘书。
    所以说,沈奚真是天使。
    来拯救他的天使。
    “这里边有骨科的吗?”沈奚很感兴趣。
    三个月的时间,不够做正经工作,却刚好适合干这个。
    “可能你要失望了,到今天,国内也还没有一家西医医院有骨科科室,”段孟和笑着解释,“民众在这上面,更信任中医。”
    原来是这样。
    她很清楚,临床经验是最重要的财富。
    所以这些病例对她也是同样珍贵,临床经验都在这里头,是顶顶好的教材。
    沈奚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也是她人生第一个工作。
    但她同时,也不想浪费在仁济的这个好机会。她在征得段孟和同意后,每天都要带一些回家去,不懂的第二天再带回医院问。这样,白天还有时间去跟那个英国人在外科实习,去门诊或病房。假若还没系统的骨科科室,那么在外科也不算偏离她在纽约所学。
    更何况,在仁济,不少医生也是轮转科室的。
    段孟和就说他在内科、外科和儿科,甚至是妇科都呆过。
    “这样轮转科室,能对临床医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他如此解释。
    资料里有许多病例都是几十年前的,字迹潦草。段孟和和她商议下来,希望她能受累再抄一遍,以便后人查看。“没问题,你管墨水。”她答应了。
    于是,
    在1915年的八月,每晚陪伴她最久的,虽不是傅侗文,却是他送的那一支钢笔。
    一晚,钢笔墨水用尽,却还有小半页纸没抄完。
    她想做完事再睡,于是满屋找寻墨水,想着他曾在这里住过,总会有文房用具。傅侗文的东西都堆在一楼角落,木箱没上锁,打开两个,都是书。
    柜子里倒翻出来几本日记。这是很私密的东西……
    沈奚没多看,将它们原样放好,又在柜子右侧的边角,看到了一捆信。
    上头那封字迹娟秀,用小楷写着——侗文亲启
    在深夜猛见到这个,倒像心里有个招摇过市的小促狭鬼,晃着,缠着她,在她耳边吹了口气:看看吧,无妨的。
    沈奚的手,在捆信的绳子上摩挲了会,偷偷看第二、第三封的封面,一样的字迹,显是出自同一个女孩。那小鬼又在吹气了,沈奚局促地将它们塞回去,关上柜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念,非礼勿深思。
    她趿拉着拖鞋,跑上了楼,没几步又回来,将灯关上。
    回去二楼房间,也顾不上什么今日事今日毕了,直接关灯,睡觉。
    三个月后。
    钢笔墨水的空瓶子堆满了书桌。
    沈奚没有丢掉它们,想作个纪念,就把用完的墨水瓶摆在了书架上。
    她满打满算,将日子算到了最后这一天。
    她把段孟和办公室遗留的所有文件、病例都整理好,又分门别类地给他写了说明。在那天,都交到段孟和手里,竟也有不舍。她唯恐段孟和搞不清楚,耐着心,为他翻着说明,一页页讲解。
    段孟和是个喜欢玩笑的人,今天倒话不多,只是听她说。
    她最后将办公室的铜钥匙放到桌上:“段先生,你要按时用早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