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都市言情 > 十二年,故人戏 > 第17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7节

    她的长发散开着,披在两肩上。编在一处太久,有了微微卷曲的弧度,这让他想到每每睡醒,她的发都在枕上,脸侧,那发,时常会落到他手腕上,缠着。
    同床共枕,真该是夫妻才做的事,是他想得简单了。
    他现在想的事情,也很荒唐。
    傅侗文掀开棉被,下床去找水喝,将杯子搁下,又趿拉着拖鞋回来,却不是去他那头,而是到了沈奚这里。她还以为他会如往常一般,替她关灯,岂料,他却挨着她的身子,坐下来,人影挡了光,两人面对着面。
    沈奚的手又落到他掌心里,揉握着,将她一颗心都揉得软了。
    她在等,等他说。
    他脸浴在灯光里头,像坐火车时,路过小站头看到的一盏灯,轰隆驶过去,将会是更深远的夜:“我下午在甲板上,看到好望角,想着,该叫你去看看,下回路过怕很难了。”
    他说完,静了好一会儿。
    她眼瞅着他低头,亲到她的手心,被烫醒过来。
    “以后跟着三哥,好不好?”他低声问。
    第14章 第十三章 明月共潮生(4)
    房间里能有一星半点声响就好了,可没有。走廊也是安静的。
    轮船上的地毯可以吞没脚步声,哪怕有人跑过去,也绝不会惊扰到这里的两个人。
    她和他目光相对。
    “跟着……”她轻声重复,“是如何跟?”
    “你以为是如何?”他反倒是笑。
    沈奚怕自己误会了,可两人的手腻到一处这么久,总能说明什么。
    “三哥在家中可有……妾?”
    傅侗文笑,摇头。
    “这几年,你家里没为你定过别的亲吗?”
    他又摇头。
    本要说谈一场新式的恋爱,像庆项那样,给女孩子自由,又不能明着说,以傅家老三的名声来一句 “互不束缚”,九成九会被人当成春宵一度,或几度。
    这浮名平日受了,今日就会被反噬,也怪不得别人。
    他见她不出声,才问:“可还有要问的?”
    这回,换她摇头了。
    “三哥这个人——”他停顿在那里,又笑说,“不算很好,也不会太坏。你姑且试一试。”
    金玉华筵,他走过上千遭,浮花浪蕊,更是遇到不计其数。可有这么一日,他傅侗文也能放低姿态到这个地步,对一个女孩子。
    沈奚眼睛不敢望着他,看看地板,又看棉被上头,有自己落下的一根头发。她想着,一会儿要将它捡起来,绕成圈,捻个结。
    想着,想着,她轻轻地“嗯”了声,喉咙里发了声,耳根也烧了起来。
    这是应了。
    糊里糊涂地,她又和傅侗文交谈数句,约莫是睡了,好,我将这灯关上了,好。
    灯被揿灭。
    傅侗文将她放到棉被里,这才又从床尾走回去,到他那一头,上了床。这床一颤,她的人也跟着一颤。万幸他不再说话。
    这就是要恋爱了。
    这么大的一桩事,两个人却对话寥寥,甚至没有一句是直白的。可她又想,现在是新时代了,谈恋爱并不算是什么大事。又不是前朝。
    人慌牢牢的,她揣着不安。
    结果做了梦,也梦到的都是他浴在灯光下的脸和双眼,像夜晚的火车,那辆送她入京的车。她挤在门边,四周都是陌生的旅人,下车时是在正阳门。
    简陋的木牌子上写着几个字母,当时她并不认识。
    后来来了纽约,再回想,依稀能拼出来那是peking。
    车站人流密集,她是跟着人挤出来,始终跟在给她带路的陌生人身后,木栅栏外,围满了等着拉客的马车和骡车,她坐得是人力车。那天,车站外只有两辆人力车,她占用了一辆。
    断断续续的,拼凑出那年的逃难。
    天亮时,傅侗文拉开窗帘,去了洗手间,没多会出来。
    沈奚也溜下床,不甚清醒地洗漱。擦干净脸后,她将毛巾卷起来,准备放到水池旁。她喜欢这样,这样会让她觉得干净,尽管每日都有人来换烘干的毛巾。
    毛巾卷到半途,他先离开了房间。
    新的一天,和过往无甚差别。
    谭医生自从昨晚被她撞破后,反倒大方了,终于将交往半月的女友也带到私人甲板。有了肌肤相亲的情侣之间,举手投足尽是亲密。至多保持了半小时的距离,谭庆项就将女朋友搂在身前,两人一道坐在躺椅上,共享新送来的水果。
    沈奚和傅侗文却比往常还要正经,她看谭庆项拿来的书,他翻看新送来的报纸。
    至多是,她想拿茶杯时,他会顺道为她往前推一推。
    她心猿意马,他气定神闲。
    真是高下立见。
    十一点,管家递了张名片来,说是今日上船的新客人里,也有前往上海的中国人。听说了这里有救过人的外科医生,才递了名片上来。
    傅侗文接过,上头写着上海仁济的名头。
    毕竟是来拜访沈奚的,他还是将名片给了她:“你来看吧。”
    “应该没问题吧?”沈奚头回被人拜访,想见,又怕惹麻烦。
    “中途上来的,问题不大。”谭庆项给她吃了定心丸。
    “那就见吧。”她开心起来。
    见到同行,总比琢磨该如何谈恋爱要轻松得多。
    来的是两个人。
    一个金发碧眼,一个黑发华人。
    那个华人是个三十岁上下的高个子男人,戴着一副墨镜来,也是留学生的做派。他见到屋里的几个人,将墨镜摘下来,热络地和他们做着介绍。他叫钱源,是仁济医院的医生,旁边那位是他的同学兼同事。沈奚早被谭庆项科普过,北京协和医学堂和上海仁济在国内的地位,对这位前辈很是尊重。
    长途旅程遇到同胞,又是同行,谭庆项也很快参与到谈话中。
    “这个船医还说,他从未见过中国的西洋医生,”沈奚笑,“先生你一来,又多了一位。”
    “盲人摸象,他在海上十年,又能见到几个中国人?”那人含笑,“西方人的固有想法,总会改变的。”
    是啊,总会变的。沈奚不由望向傅侗文。
    傅侗文礼貌地在一旁,对她轻举了举茶杯,示意他在听。
    这微妙的一个小动作,只有她看到了。
    “沈小姐,为何会选择读医学?”钱源闲聊着。
    “因为……我是广东人,接触西医比较早。”
    “这样,也对,”钱源笑,“国内的西医是在那边发展起来的,澳门也是。你小时候就会去西医诊所看病了?”
    沈奚点点头。
    “沈小姐,这样吧。我先说来意,我这位同事在上船后受船长的邀请,去见过了你的病人。在他看来,你完成的很出色,所以他想面见你。问问你,回国是如何打算的,是否愿意去仁济。”
    那个英国人也在说,“沈小姐,国内在骨科这里还没有专门的诊室,但仁济已经有了这方面很多的经验,还有,我们仁济医院早已经领先了国内的西医医院。尤其在外科上。”
    “现在骨科还没发展起来,你可以考虑跟着我这位同事继续深造,我们仁济开创了外科消毒法的应用,这在中国是最早的。”
    沈奚很是意外:“谢谢你们,可我……”她看向谭庆项,不太确定,“我是个刚毕业的学生,你们的邀请让我很惶恐。”
    两人相视而笑。
    钱源解释:“归国的医学生太少了,外科上更少。我们需要更年轻的学生。”
    沈奚点点头,大概了解了。
    “这船是到上海,请问你们的目的地是?”
    沈奚又去看傅侗文:“北京。”
    “哦,是北京,”钱源蹙眉,遗憾地问,“沈小姐家在北京?”
    沈奚犹豫。
    “她是我太太。”傅侗文替她答。
    “这样。”钱源更是遗憾了。
    原本他会遗憾,可能这位难得归国的留学生,会要去协和,现在看来,她应该只是读书消遣。看这私人甲板就能猜到,这位傅先生家大业大,并不需要妻子抛头露面去工作。
    不过两人还是对沈奚很是欣赏,又聊了许久,听谭庆项说到翻译医书,马上拿出来了珍藏本,送给他们两人:“并不是早年的孤本,是手抄本。权当留念。”
    是仁济早年翻译出版的《中文医学词典》、《西医略论》和《妇婴新说》。谭庆项在两人在时还没表露,等人告辞了,马上拿起那本词典:“这可是咸丰年间的书,名副其实的第一套西医翻译书。”谭庆项兴致勃勃地给沈奚普及。
    这对他在心脏学上的翻译,极有帮助。
    谭庆项刚说完,那个钱源又出现,抱歉地摘帽点头,笑着对沈奚说:“方才忘了说,我刚给我们的院长写了申请信,也许马上就能买入一架x光机。如果你以后真的从事这一行,如果你需要,可以给我来信,我会安排你的病人来仁济优先使用。”
    “谢谢你。”沈奚被他的这种医者心打动,对他点头致谢。
    钱源笑着,将她的手执起,低头一吻:“很荣幸。”
    他的动作很自然,沈奚虽被吓到,却没好意思阻止,只是在他碰到自己指背的一瞬,就算是受了礼,急匆匆地收回手。
    “傅先生,不会介意吧?”钱源反倒去看傅侗文。
    傅侗文把玩着茶杯,微笑着回:“后不为例。”
    钱源没将他的话当回事:“是我唐突了,再次告辞,各位。”
    访客离开。
    谭庆项也不去管他们,连自己女朋友也丢在一旁,只将心思放在了书上。
    甲板安静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