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都市言情 > 十二年,故人戏 > 第7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7节

    傅侗文和这个客人开始熟稔地用英文交谈。
    “我的妹妹说她不喜欢这个。看来,我们没有合作的缘分了。你知道,在中国,这个产业通常是要有黑背景的人来掌控,很麻烦。”
    “傅先生,这只是一个小生意,你感兴趣,我可以送你一个电影院,你觉得麻烦,大可以忘记我对电影院的提议,”对方笑着回应,“你该清楚,我想做的是鸦片。”
    短暂的安静。
    大屏幕上,出现了英文字幕,王子说要召开宫廷舞会,他想寻找他的意中人。
    沈奚甚至读不清字幕,整个人的神经都被吊在“鸦片”上。
    “万国禁烟会*才没过去几年,这恐怕不是个好生意。”傅侗文在打太极。
    对方笑:“傅先生,你是想要让我表现出更大的诚意吗?大家都清楚,你们的政府虽然在禁烟,可并不能插手租界。你看,租界里的鸦片生意如此火热,你们中国人离不开这个,相信我,这是必需品。”
    这位乌尔里希先生不止想要表达诚意,还有对中国人的轻蔑。也许他并非有意,但这种轻视包裹着字字句句,冲击着她。
    她想象不出傅侗文的神情是如何的,直觉他不会高兴。
    傅侗文看似漫不经心,将手搭在沈奚的椅背上,手指微微打着节拍,不经意碰到了她的背脊。沈奚下意识要回头,他察觉了,倾身上前,说话的气息直接掠过了她的脸:“看,他遇到灰姑娘了。”
    他说的是电影。
    也是在提醒她,专注电影,不要回头。
    这不难理解。
    沈奚忙端坐好,认真盯着银幕。
    傅侗文将身子坐直,继续陪对方聊着鸦片生意。就连沈奚都听得出他语气中的不耐和隐忍,可这里是异国,不是北京城,他再有脾气也只能虚与委蛇,敷衍应酬。
    黑白的画面里,舞会开始,王子搂住了他的心上人,在旋转舞蹈……
    从没有一刻,她会像现在这样期盼大结局的到来,不是为了看到爱情的圆满,而是为了让那个讨厌的商人消失。
    终于,电影接近尾声,包厢外的观众席亮起了灯。
    沈奚也顾不得此时鼓掌有多怪异,刻意拍手。乌尔里希先生举着雪茄,敷衍地击掌。
    傅侗文用英文说:“真是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是不是?”
    乌尔里希先生不太感兴趣:“我想是的。”
    “很高兴与您的会面。”傅侗文从座椅上立起身。
    傅侗文伸出右手,和对方握手告辞。
    这场会面并不算愉快。
    散场后,他们离开电影院。
    司机在和路边在等候的司机们告别,用英文说新年快乐,为他们开了车门。
    影院门口临时摆放了两幅广告。沈奚坐上汽车的时候,看了一眼广告语。
    傅侗文比她后上车,和她隔开了两拳距离,并肩坐在后排,整个人都陷在沉默里。
    沈奚故作轻松地问:“你猜,我看这场电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傅侗文视线微斜,也看向窗外。
    “三两滴入口,清洁你的口腔,让牙齿永远坚固,远离难耐的疼痛,”她笑着用英文背,“是不是毫无偏差?”
    他常观人生百态,如何看不出她的想法,是怕他还在为方才的事不愉快。
    傅侗文将眉眼舒展开,遂了她心意:“当初来,半句英文不会,是如何过来的?”
    “背,”沈奚很开心,把他的注意力拉到了别处,“看到什么背什么,拿到词典背,拿到报纸背,拿到餐单也背,中邪一样。”
    傅侗文忽然一笑,去敲她的帽檐,宽边帽的前檐一沉,完全挡住她眼前的光线。
    “还不算太笨。”
    凌晨三点。
    傅侗文打开书桌上的台灯。
    灯光在绿色灯罩下,并不强烈。他将座椅拖到窗畔,推开窗,去吹风。
    “你这样,就算十个医生也就救不了。”谭庆项将一杯水硬塞到他手里,去关窗。
    “我想要水泥厂、棉纱厂,想要玻璃厂,他们却还想把全世界的鸦片送到中国来,”傅侗文抬高水杯,喝了两小口润喉,“全国都在禁烟,租界的合法经营烟馆却越来越多,他们的上帝呢?他们的地狱呢?”
    谭庆项深知傅侗文对鸦片的痛恨,任由他发泄。
    忽然一声碎响,玻璃杯的杯壁竟在傅侗文的手上被捏碎了。
    “我就知道你看不开,这股邪火总算发出来了。”谭庆项也不知该庆幸,还是该气。他也顾不及那些玻璃碎片,忙取来药箱,给他处理伤口。
    凌晨四点。
    她在厨房点了一根蜡烛,电灯坏了,新年遇到这种事,不算是什么好兆头。沈奚原本是想来冲泡一点奶粉,助眠,在发现电灯坏了,抹黑找到奶粉罐子的同时,决定找到蜡烛,研究一下怎么将电灯修好。
    修到半途,发现,没法子再继续了。术业专攻,还是留给干这个的人吧。
    于是,她在蜡烛的火光中,烧了热水,披着衣服还是冷,于是将两只手掌围在水壶旁,烤火。等火烧开了,她翻找出和碗一般大小的早餐杯,倒奶粉。
    不觉想到昨晚,包厢里,他和那个人的对话。
    “还够冲第二杯吗?”疲倦的声音从她身后传来,傅侗文手臂撑在门框上,看她像耗子一般搬空厨房的橱柜。
    沈奚被吓得不轻,奶粉应声洒落一地……
    傅侗文叹气:“看来是不够了。”
    “……我把我的给你?”沈奚指自己的早餐杯。
    “不用,谁让我晚上带你看了一场极其无聊的电影,这算是报复。”
    “没有,”沈奚明知道他在逗趣,还是解释,“不是报复——”
    沈奚看到他手上的纱布,话音戛然而止,没等来得及问,傅侗文已经摆手:“不要问我的手,我们说些别的。”
    她莫名焦灼,伤口深不深?怎么来的?回来时还好好的?
    话被逼到嗓子口,又不让问。
    “我第一次到伦敦,人受到很大冲击。”他忽生感慨似的,和她说起了遥远的事情,从他和四爷到伦敦讲起,说到许多见闻。
    此时的他,带着手伤,在蜡烛微弱的光下,像是一个普通的、在异国飘荡过多年的留学生。如果他不是傅家的三爷,也许就是归国后,受雇于大学学堂,四尺书桌,藤椅端坐的大学教师。他的书桌右上角,必会摆着水晶墨水瓶,一瓶红,一瓶蓝。
    他在讲述过去,她在心中描绘。
    在猜想,倘若他去做学问,会是如何形容。
    傅侗文似乎有很多副面孔,善恶忠奸,九成九都是沈奚从别人的话里听来的。可这一昼夜,她也亲眼见到了他诸般模样,每一样,都在意料外,又在想象中。
    “我记得,你在信上说,你对心脏外科感兴趣?”
    这只是她上百封信里的某两句话而已。
    沈奚点头,又摇头:“半年前,我已经听老师的建议,选了一位骨科导师。”
    傅侗文讶然:“这次我去加利福尼亚,为你询问专业方向,我的朋友也是这个建议。”
    好巧。
    “初到英国时,侗汌学医也像你,入魔成瘾,”傅侗文将早餐杯端起,轻抬了抬杯子,询问她,“问你讨半杯奶粉喝,口渴得很。”
    “你都喝好了。”
    “一人一半,”傅侗文笑,取出另一只早餐杯,对半分了,递给她,“在中世纪欧洲,外科地位极低,和理发匠地位差不多。那时国王的亲信掌管全国理发师,和外科协会。这是侗汌给我讲的,”他喝着杯子里的牛奶,“他也喜欢外科,可惜他去读书的年月,这个学科的发展不好。为什么你选了骨科?”他问。
    “会更有用,”毕竟心脏外科面对的难题,暂时无解,“如果我是美国人,我会选心脏外科。”去解决难题,去想办法让心脏在手术期间停止跳动,不再涌出鲜血。可在现阶段,这是天方夜谭。她可以选择留在美国,继续这个方向,但何时能攻克?没人敢说。
    也许十年、二十年,也许是一生。
    她更想学以致用,尽快回国。那些造福人类的事,就留给更想留在美国的人,比如陈蔺观,他的志向是全人类的医学事业。
    而她的志向,是博采西学,强我中华。
    可沈奚不敢对傅侗文说,她怕现在的自己说这些,太过幼稚。
    可傅侗文却在等她继续解释……
    “就像,”沈奚努力措辞着,低声说,“我们当务之急是修建铁路,而不是购买豪华列车,”沈奚说完,又怕解释不清,再举例,“或者说,我们先要让大家都要吃饱肚子,而不是让每个人都学习去喝红酒和伏特加。”
    “词不达意,”傅侗文笑着点点头,“不过,听懂了。”
    沈奚抿嘴笑着,很庆幸自己表达清楚了。
    傅侗文端着那半杯牛奶上了楼,和沈奚在她的房间门口分开,还颇有绅士风度地替她打开门:“祝你拥有一整晚的美梦。”
    傅侗文说完,再次举起早餐杯,笑意浓郁:“晚安,沈小姐。”
    随后,门关上。沈奚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在跳,和那门关上的瞬息重合了,啪嗒一声,门被他亲自从外关上。
    脑海里,是停滞的光影,他举杯道晚安的那一个画面,久久不去。
    *万国禁烟会:1909年2月1日,国际鸦片委员会会议在中国上海召开,13个国家41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禁烟大计。万国禁烟会是世界上第一次国际禁毒会议,催生首部国际禁毒公约——《海牙鸦片公约》,在国际禁毒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段*来自百度百科)
    第7章 第六章 沉酣戏中人(1)
    冬天过去,她开始上课以后,傅侗文也开始了他在美国的社交活动。
    她每月能见到他一两次,偶尔会问到她的课业。一问一答,总是他说的多,她答的少,反倒是顾义仁和婉风和他说的话多些。三月的一个周末,傅侗文留宿在公寓,这天他精神出奇地好,在客厅和他们一起喝下午茶,大家讨论时事,说实业救国,婉风忽然问到傅侗文常去八大胡同,是否见能让蔡锷为之倾倒的小凤仙?
    傅侗文笑笑:“未曾有幸。”
    对传闻中的“肆意用情”,倒是从不辩解。
    他将视线落到她身上:“怎么不见你说话?”
    她一不留意时政,二交际圈小,不像婉风和顾义仁,可以这么快交流到国内的消息,实在没谈资,只能端起茶壶:“我去给你们添水。”
    等到她将茶壶端回来,顾义仁正立起身子说:“义仁必当终其一生报效家国。”
    突如其来的表忠心,像在告辞。
    果然,傅侗文的回答应证了她的推测:“保重身子,万事都要想到,‘留得青山在’这个道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