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汴京珍馐娘子(美食) > 第7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7节

    薛盈忽然想起爹爹说过的一句话:这男人喝了酒,十有八九要变得癫狂,女人还是离得远点保险。
    刘景年毕竟酒量大,看到薛盈进来了,忙又踉跄着起身笑道:“薛娘子好久不见,今日多谢下厨款待,我现在要回家,拜托娘子给找一顶轿子。”刘景年此刻虽然神智不清醒,可是他想到家中老母一向严厉,若是知道他在外面喝酒夜不归宿,八成会要打断他的腿。
    谁知李维豁然起身道:“想走,没那么容易,房门已经被我锁上了,今夜都在这里留宿,把这坛酒喝完再走。”
    薛盈这回是连下巴都要惊掉了,忙把羹汤放在案上转身要走,谁知李维伸手拦住了她。
    李维那道俊朗的眉深深皱了起来,盯着她看了半响,忽又笑道:“我知道你是谁了,薛娘子,年纪不大,脾气倒是不小。我认识的女人,要么柔顺守礼、温良恭谦像娘娘那样,要么惺惺作态、菟丝附萝像爹爹的妾室那样,像你这样泼辣的女人,倒还真是少见。”
    薛盈顿时觉得寒毛倒竖,不管不顾将他推开:“阿郎,你喝多了。”竟是仓皇地跑出屋子。
    薛盈在院外走了好几步,心跳才算不那么急了,却见郑良走上来苦笑着解释道:“阿郎每年都要大醉一两次,喝醉了就是这个样子,还望薛娘子体谅。”
    薛盈惊魂甫定,心中忽得一动,一种想法从脑中冒出来:李维年纪老大却不成亲,这样聚众饮酒,又将人锁闭在房内,莫非是,好男风?
    她越想越觉得很是,迟疑着问郑良:“今日刘御史和方学士还回去吗?”
    郑良叹了口气道:“他们已经醉起不了身了,明天还要上朝,还是像往常一样在阿郎房中留宿好了。”
    像往常一样同房而宿?薛盈不由倒抽了口冷气,自己猜得果然没错,李维并非对郑娘子有情有义,而是有断袖之僻。她又想到刘景年对自己的嘱托,觉得有必要帮帮他,便对郑良道:“刘御史刚才特地拜托我找人送他回府,想是家中有要事,您还是派人送他回去吧。”
    郑良的眉头皱了起来,沉吟片刻道:“也罢,我就找几个壮汉把他抬走吧。”
    作者有话要说:  1.鳆鱼就是今天的鲍鱼。
    2.兜子,也是两宋常见的一种食品,是用粉皮或豆腐皮来包馅蒸熟的。之所以把这种食物叫兜子,是因为兜子蒸好后形状像头盔,而在两宋,头盔的俗称就是兜子。现在在开封,还是可以吃到这道菜的。
    第11章
    进入盛夏,天气一日比一日炎热,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的摊铺都在叫卖水饭、莴笋、义塘甜瓜、卫州白桃、水鹅梨、红菱、水木瓜、水晶皂儿、冰雪凉水等消暑小食。高门大户风亭水榭,俊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更多的是消暑的法子。
    这日李嘉身上不舒服,并没有用午饭,午睡醒来忽然觉得有些饿,便去找薛盈做些吃食。
    这时李府主仆都在歇午,各处都静悄悄的,只听见阵阵蝉鸣。李嘉揭开绣线软帘,径直走入薛盈房中,却见她并没睡觉,而是坐在食案前,收拾一盘绿油油的叶子,不由问道:“薛娘子这是在做什么?”
    薛盈打了个哈欠起身笑道:“近日天气暑热,大家都没有胃口,婢子摘了些青槐嫩叶,准备晚饭做槐叶冷淘。”
    李嘉好奇地问:“是杜子美诗中提到的槐叶冷淘吗?”
    薛盈笑了:“正是。碧鲜俱照箸,经齿冷于雪。盛夏时节吃槐叶冷淘正合适。”
    “那我来得好巧。”李嘉拍手笑道:“中午没吃饭,现在有些饿了,薛娘子先给我做一份冷淘如何?”
    薛盈自然从命。为了方便研究厨艺,她房中里间有一个小泥炉,可以自己烧火做一些简单的吃食。
    薛盈将青槐嫩叶捣成汁,和入面粉,待面发好后抻成细细的面条。烧水下面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漂,面条的颜色很快变得鲜碧。
    紧接着,薛盈开始准备浇头,起锅下油烧热,放入葱丝、特制的肉臊、和水豆豉炒制,一股麻香扑面而来,李嘉不由问道:“薛娘子这肉臊闻上去好香,是怎么做的?”
    薛盈道:“是用葱白、川椒、茴香、陈皮和甜酒腌制的,夏天的日头毒,肉臊能充分晾晒,味道自然好。”
    薛盈把浇头洒在面上,又加了一点芝麻酱、少许醋和焯过水的绿豆芽,一份色香味俱全的槐叶冷淘便做好了。
    青碧的面条配上莹白的豆芽和酱红的肉酱,光看那颜色便已经很养眼了,李嘉忙用筷子夹起面条品尝,入口爽心清凉,当即觉得身上的暑气消退了不少,面条吸收了芝麻酱和肉臊的汁水,咀嚼之间既松又弹,咸香辛麻诸味俱全,每吃一口都是享受。
    李嘉是大家闺秀,用饭姿势始终维持着清雅得体,只是不知不觉加快了吃面的速度,转眼之间那一碗槐叶冷淘已经见了底,只剩下一点豆芽了。
    李嘉觉得自己还没吃饱,又开始扫荡豆芽,原来豆芽也很好吃,每一根都吸饱了料汁,吃在口中爽脆无比,这碗槐叶冷淘竟是被一扫而空。
    李嘉满足地叹了一口气,称赞道:“薛娘子做的槐叶冷淘真好吃。”
    薛盈见李嘉这幅饕餮的样子,忽然想起自己几年前养的那只狸猫,每次喂它吃完小鱼干,也是这样的满足神情,她心中暗笑,又从灶旁的黑漆大木桶中取了一些凉浆倒入杯中递给李嘉:“怕小娘子口渴,喝些饮子吧。”
    凉浆就是半发酵的米汤,是都人常备的消暑饮品,李嘉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谁知一尝之后又停不下来了。
    那凉浆冰冰凉凉自不必说,关键是酸甜适度,入口又滑又软,十分开胃解腻,李嘉喝完凉浆觉得,自己还可以再吃一点槐叶冷淘。
    李嘉叹道:“府上以前做的凉浆不是太酸坏掉了,就是一味死甜,薛娘子调得浆正合适。”
    薛盈笑笑道:“这也有个诀窍,滚热的米饭放入浆水中,千万别急着捞出来,要等到饭团自然散开,口感才会软滑。还有,当浆水闻上去稍微有些酸味的时候,要赶紧加热,这样就不至于腐败了。”
    李嘉感慨道:“果然调鼎也是门学问。”她好奇走到盛放凉浆的黑漆大木桶前,随手掀开盖子,原来这木桶是双层的,底下有基座,接口处包白铜。碎冰就放在夹层里,盛放凉浆的白瓷罐在正中间被碎冰包围,不由感慨道:“怪不得这凉浆拿到手中,一股寒气便扑面而来,原来这木桶里有这么多冰!”
    薛盈随手将盖子盖上:“黑漆木桶隔热效果最好,这些冰块整整放两日都化不掉呢。”
    李嘉拍手笑道:“那我回去也让下人照样仿制一个木桶。不但可以放凉浆,还可以冰镇水果和各类饮子。盛夏时节简直太有用了。”
    距离那次宿醉已经有两三天时间了,可是李维的头还会隐隐作痛,直到今日旬休好好睡了一觉才缓解下来。他有些后悔,看来是上次酒喝得太多了。
    李维自幼师从理学大师程渊,论天分、论功课,都是程渊弟子中的翘楚,是以十六岁便高中榜眼,时人称其“逸气如太阿之出匣。”太阿,名剑也,出匣,不藏其锋也,这评价也算恰如其分。少年得志这四个字,对于旁人来说很难,对于李维来说却显得理所应当。
    更难得的是,李维不爱银钱、不好美色,年纪轻轻便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放在时下一众风流放荡、倚红偎翠的士大夫中,也算一股清流。
    只是有一样,李维爱酒,还喜欢灌别人酒,必要一醉方休。程渊认为李维身为理学门人,这么做实在不像话,曾经狠狠斥责过几次,李维当面答应得好好的,转头却照喝不误。好在他喝酒的频率并不太频繁,还不至于耽误正事。
    有一次,李维又喝的酩酊大醉,程渊责备他:“酗酒亦是纵欲,你这样一个聪明人,为什么戒不掉呢?”
    李维忽得笑了:“先生,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与魔障,只好靠饮酒消解罢了。”
    程渊想起李维早年的经历,叹了口气,转身离去了。
    李维突然间十分厌恶坐师怜悯的眼神,转身抱起酒坛,索性又开始牛饮,口中喃喃道:“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真真好诗。”
    李维竭力让自己忘记那些前尘往事,想起这些日子教李嘉练字,让她摹写王羲之的极寒贴,她却至今没有交账,便信步走到李嘉房中检查。
    甫一进房门,便感受到了丝丝凉爽的气息,与外间的暑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见李嘉迎上来笑道:“大哥来得正巧,我这房内凉快吧。”
    李维点点头,刚要问她的字,李嘉又继续道:“薛娘子在厨房放了一个木制的冰桶,却比家中用惯的冰桶好很多。我让下人仿着做了两个,房里果然凉快多了。大哥日常事务繁杂,比我更需要这个,我让下人再给大哥房中送两个吧。”
    李维摆摆手道:“不用了,我一向不怕暑热,你自己留着用就好。”
    李嘉对兄长这幅面瘫的样子早就见怪不怪,向一旁侍候的月华使了个脸色,月华便把屋角的冰桶打开,里面放着桃子、甜瓜、红菱等水果,她打开中间的瓷坛,倒了一杯凉浆献给李维。
    李维一向不喜欢喝这种甜味的饮料,看在妹妹殷勤招待的份儿上,只随便尝了一口。
    谁知那凉浆竟不大甜,入口冰爽,倒解了他不少烦热,不知不觉间就喝了大半杯,这才想起今日来的正事,咳嗦一声问:“我上回让你练的字呢?”
    李嘉情知躲不过,只得道:“这两天天气实在太热,我怕中了暑气……”见兄长的脸色已是沉了下来,忙又道:“我马上就补上。”
    李维这才点点头,随手拿起那杯凉浆又喝起来。
    李嘉见兄长对凉浆感兴趣,笑着解释道:“这是薛娘子做的,与坊间的不大一样,酸酸甜甜很是解暑呢。”
    又是薛盈!李维忽然想起一事,沉声道:“你把薛娘子叫过来,我有话要问她。”
    薛盈正要做晚饭,忽然接到李维的传唤,心中实在忐忑不安,莫非上次小宴菜做得不好,李维要和自己算账?可是毕竟过去两三天了,应该不至于反馈这么迟呀。
    薛盈慢腾腾挪到李嘉房中,发现李维坐在上首,劈头便问:“前日府上宴饮,是你让人送平甫回家的?”
    糟糕,原来他是因为这事向自己兴师问罪了。李维既然有断袖之癖,应该是怪自己坏了他的好事了。
    薛盈求救的目光转向李嘉,她却给了自己一个爱莫能助的眼神,等等,难道连李嘉也知道自己兄长的特殊嗜好?
    薛盈头皮一硬答道:“是刘御史拜托婢子送他回家的,他说家中有老母等待。”她见李嘉越发沉下脸来,忙道:“婢子这么做不对吗?”
    李嘉看到薛盈一脸惶惶然的样子,心肠一软便出言解围:“刘御史的母亲一向教子甚严,不让他在外间留宿,薛娘子送他早些回家,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呀。”
    李维冷声道:“你可知平甫当日回去便受了仗责,一连几日都下不了床?平常宴饮早些回去也就罢了,前日他喝了那么多酒,一回去就开始耍酒疯,他母亲见此情状难道不更生气?”
    薛盈暗想:这样子,李维是十分心疼刘景年,只好低头认错:“阿郎息怒,这回是婢子自作主张,下次再不敢了。”
    李维哼了一声,这才罢了,却听薛盈又在那里小声嘀咕:“知道回去会挨骂,就该少劝人家喝一点呀。”
    眼看兄长又要发怒,李嘉忙给薛盈使眼色:“大厨房不是要准备晚餐吗,你快去吧。”又转头对李维道:“大哥,这个之字我总是写不好,你帮我看看吧。”
    薛盈眼皮一跳,抓住这个时机一步并做两步走掉了。
    作者有话要说:  凉浆也是古代常见的一种饮料。稀米汤稍微发酵会产生糖分,再煮熟杀菌晾凉,又酸又甜,口感很好。这种饮料现在很少见了,不过前几天我在韩式烤肉店喝到了米汁,冰镇后口感和凉浆一模一样。所谓礼失求诸野,古人诚不欺我,嘿嘿。
    第12章
    渐渐的,李嘉养成了临近饭点便去大厨房与薛盈一起商量吃食的习惯。好在整治饮食、主持中馈也是大家闺秀必备的技能,太夫人倒是一点儿也不反对女儿这样做。
    这天李嘉也早早来到厨房问:“薛娘子,我们今日午饭吃什么呀?”
    薛盈暗自琢磨:李嘉最近也来的太频繁了一点。不过她也不敢得罪这尊大神,笑笑道:“刚刚从庄子里挖了一批新鲜的莲藕,不然我们做莲藕夹子吧。”
    李嘉笑了:“我很喜欢吃夹子呢,峨眉夹儿、笋肉夹儿、肝脏夹儿、江鱼夹儿都喜欢。”
    王娘子听到她们这么说,忙去一旁清洗莲藕。莲藕的淤泥清洗干净后,她麻利地把藕切成连刀片。
    那一厢薛盈开始准备夹子的馅料。把精瘦肉、鲜虾剁成泥,混上少许新采的韭黄,加入蛋清搅拌在一起,最后放少许盐、菜籽油、胡椒粉来调味,馅料便做好了。
    薛盈将馅料小心地塞在夹子中间,搁到面糊里蘸一蘸,便下油锅里炸制。渐渐的,莲藕夹子变成了金灿灿的颜色,虾肉混合着韭黄的香气扑面而来,李嘉和王娘子都悄悄咽下口水。
    薛盈把夹子从油锅里捞出来,盛到银盘里,笑问李嘉:“小娘子能吃辣吗?”
    李嘉连忙点头:“可以的,我最爱川椒了。”
    薛盈在莲藕夹子上薄薄地洒了一点川椒粉和芝麻盐,笑道:“做好了,你们来尝一尝吧。”
    李嘉迫不及待夹起夹子咬了一口,莲藕虽经过炸制,却依然爽脆鲜嫩,入口绝无渣滓;虾肉弹牙,猪肉鲜香,韭黄的加入,又进一步增添了馅料的鲜美。最妙的是裹了面衣的外皮,不像坊间售卖的夹子皮那样厚重难嚼,而是薄薄的异常酥脆,又带了川椒和芝麻盐的特殊香气,令人食欲大振。
    李嘉和王娘子一口气吃了好几个夹子,意犹未尽,李嘉又眨眼问道:“薛娘子,今日准备了什么饮子,还是凉浆吗?”
    薛盈笑道:“今日简单些,我们做熟水吧。”
    李嘉不由有些失望,熟水让经常喝,不过是甜滋滋的,带点竹叶或稻叶的清香而已。
    王娘子似乎知道李嘉心中所想,笑着解释道:“薛娘子制作的熟水,跟府上常喝的熟水不大一样呢。”
    薛盈话不多说,从密封的瓷罐里取出一把去年珍藏的橘子叶,洗净晾干后,下锅翻炒,橘叶特有香气充盈了整个屋子,让人精神为之一爽。
    紧接着,薛盈烧了一锅开水,把炒好的橘叶放进去,盖上锅盖略微闷了一会儿,再把橘叶捞出扔掉。
    薛盈也不着急,与李嘉和王娘子说笑了一阵,那锅开水渐渐凉下来,她又取出一个小瓷罐,从里面挖了几勺橘子酱放入水中。
    李嘉惊叹道:“这又是什么,薛娘子,我发现你有好多瓶瓶罐罐,里面都是些好东西。”
    薛盈笑了:“这是用橘子和蜂蜜做成的橘子酱。还是去年秋天橘子当令时我制作的。”
    薛盈把夹子橘子酱的熟水倒入坛中,放入冰桶中冰镇。
    用不了多久,熟水就可以喝了。
    李嘉自然又是第一个尝试,冰冰凉凉的熟水一入口便解了暑气,还带着淡淡的橘叶香,蜂蜜与橘子混合在一起,酸甜适口,又能促进人的食欲。不出片刻,她便把那碗熟水喝完了。
    这熟悉又天然的味道让薛盈再一次想起少年的生活,蜀中多柑橘,一入秋漫山遍野都是,价格远比汴京低廉,是平民百姓的恩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