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首辅家的长孙媳 > 第164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64节

    “简直就是恬不知耻!二弟娶为妇,真是家门不幸!”伍大老爷真心实意的火光了:“父亲,还望父亲主持公道,把此毒妇送官法办。”
    何氏得此“宣判”,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瞎眼的是她才对,她到底是为了谁才做下这些事,但这个男人却一定要把她置于死地!转而面向康哥儿,他是何氏唯一的救命稻草了。
    “康儿,也不信阿娘吗?阿娘这样做可都是为了好,这么些年了,阿娘对的关爱也一点没有感受么?”
    康哥儿有刹那的不忍和犹豫。
    这一日发生的事实在彻底颠覆了他的认知,一方面他并不认为阿娘打算害他,一方面他又总想起阿娘手中那根寒冷的银针,他无法消除内心的恐惧,少年郎有生一来首次切身的意识到,世间人事,表里不一。
    他瑟缩的退后一步,下
    意识把自己躲藏在父亲身后,他低头看着自己颤抖的手指,只想找个安静的角落大哭一场。
    “少拿教养康儿的事狡辩,康儿是肖娘十月怀胎所生,要不是买通空虚子谤毁肖娘妨克子女,肖娘抚养康儿难道不会关怀备至?康儿根本需不着的爱护!”伍大老爷其实更想斥骂何氏的话——更何况甚至对康儿也怀着让人不齿的心思,居然还有脸一再声称对康儿的恩义!
    但伍大老爷不忍让儿子难堪,咬着舌头才忍住了愤怒。
    更窝火的是伍尚书,他这辈子除了金榜题名科举入仕的志向,另一志向就是堂堂正正为官,磊磊落落做人,一来这确是圣贤书的教义,再者伍尚书想要通过自身努力改换门庭跻身世族,首先必须争取世族认可的声望,伍家没有根底可以败坏家风,所以他对子孙的教导极其严格,且自己也从来不忘表率,大半生都没做过奸邪事儿。
    对于两个儿媳的择选,他也不是没有用心。
    长媳是他自己教养长大,品行当然可信,至于小儿媳,他也是看着何公的品行和何家两个子弟的心性,认为还算知根知底,哪曾想到竟然败坏到如此悚人听闻的地步?!
    伍尚书虽然不是淡漠功名的人,但正因为怀有功成名就的愿望,所以严以律己,依他的脾性必定不容奸邪之辈,真恨不得立即把何氏送官法办,可又不得不顾忌家丑万扬,将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而眼下看着何氏仍然死不悔改,着实是恨怒加交。
    “何氏,若再不承认罪行,就算豁出去我伍氏一门的清誉,我也只能把送官法办,老大夫妻这么多子女不能死得不明不白,我伍家也必定不容此一恶妇!”
    有空虚子及蒋妈妈母子等三人的供述,已经足够推官衙门将何氏收监,立案审讯了!
    何氏这回是真的感觉到了危险,她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罪行揭曝后自己会面临的下场,但现在不得不去设想了,她无疑是对暗无天日的牢狱以及传言中的刑具深怀惶恐,更不愿把自己的大好头颅断送在刽子手的铡刀之下,她的心里又是悲愤又隐隐有些痛快,因为她其实并不是没有生机,只要免于送官法办,她就有可能存活下去。
    想让我给生的那些小崽子偿命?肖氏在做梦!
    ——何氏这样想着心里的痛快就直往上涌,她竟然觉得承认罪行其实并不算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她忽而也就终止了啼哭,泪湿的眼睛里翻滚着得意洋洋的神色。
    她看着肖氏说:“想知道什么?想知道究竟是不是妨克子女?我告诉也没什么要紧,听好了,根本就不会妨克子女,是啊,是我收买了术士故意往头顶扣黑锅,是我故意让康哥儿患病,是我让康哥儿越来越厌恨,疏远这生母把我当作亲娘,这些都是我做的。”
    “、、究竟为何要做这多恶行?”肖氏一直在无声哭泣,一开口竟然泣不成声。
    “我恨啊,我心里不服。样样都不如我,无非就是个无亲无靠的孤女,相貌家世无一拿得出手
    ,凭什么近水楼台先得月,凭什么嫁的丈夫处处都比我的丈夫要强?凭什么活得比我滋润?早就该被休弃了,要么一根绳子了断残生,要么找处庙观青灯古佛,孤苦伶仃才该是的下场,因为的存在,阻挠了我本应得到的美满幸好,就是颗让我恶心的绊脚石!”
    肖氏完被何氏的怨毒和憎恨打得发怔。
    “我那相继夭亡的几个孩子,是否都是下的毒手?!”伍大老爷质问。
    “大伯想要知道?”何氏竟然一笑:“这件事我告诉大伯也无妨,不过大伯必须答应我,我把一切如实告诉大伯后,大伯不能将我送官。”
    伍大老爷强忍着心头的恶心和愤恨,再也不想多看何氏一眼,他把脸转过一边,“嗯”了一声便作回应了。
    事情该从什么时候说起呢?何氏想,大抵得从自己很小的时候。
    她的父亲只是个穷秀才,为了科举,把家里微薄的积蓄都折腾一空,但父亲注定就没有当官儿的命,可笑的是混到顶就是区区文吏帮闲,偏还讲究什么仁义礼信,没法让几个子女锦衣玉食,却还将他们三兄妹,当作官宦子女严加管束。
    她在家中行二,上要礼敬大哥,下要谦让小弟,稍作得不好,遭到的就是父亲的责诫。
    何氏记得有一年酷暑,舅舅送来一个西瓜,何氏记忆里从来没有品尝过这类其实在市坊中并不鲜见的瓜果,因为家境贫寒,父亲微薄的奉禄只能保证一家几口不至于受饥寒之苦,母亲餐餐蒸饭,恨不得数着米下锅,一粒米都不愿多煮,年节上才有口肉食,也都是按着一人几片的死份量,多吃一口都不被允许。
    根本就没有闲钱购买瓜果。
    但父亲却将偌大一只瓜,切剖后先拿出去分给邻里,到后来就剩了小小的一牙。
    何氏直到如今都记得那鲜红的瓜瓤,一看就甜美多/汁,那么热的夏季,他们几个小孩连井水都得节省着喝,嗓子里渴得直冒烟,一片西瓜的诱惑实在太强了。
    大哥能忍住,小弟也能忍住,他们互相谦让,觉得这小小的一片瓜理当让家中唯一的女孩品尝,父亲分明也是赞许的,于是何氏理所当然就下了手打算接受礼让。
    可父亲却生气了。
    斥责她小小年纪就自私自利,把一贯的教诲都当作耳旁风,后来虽说那小小的一片瓜还是三兄妹平分了,但她却被罚跪一个时辰。
    还有很多很多的不平。
    比如过年时,母亲替她做的新棉袄,后来被父亲逼着送给了堂妹——因为那年叔母病重,堂妹没有新衣穿。结果她只能穿着打着补丁的旧棉袄过年,忍受着堂妹因为有了新衣得意洋洋被长辈们称赞“多标致的孩子”。
    又比如她因喜欢隔壁虎妞的红头绳,悄悄偷来,被父亲发现后竟遭毒打,差点没被父亲剁了手指。
    总之,何氏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必须隐忍本性,按照父亲希望的模样表现,她才能在那个家里生活下去。
    可她从来不曾快乐,因为她想要的都得不到。
    ------------
    第370章 竟能免死
    十五及笄,父亲为她说了亲事,她听见舅母跟母亲念叨,说伍家两个郎君,还是大郎更比二郎长进,无论相貌还是才华都要好上许多,可惜的是伍大郎已经结婚生子,嫁给伍二郎虽说不算委屈了她,但到底不如肖氏更有福气,母亲叹道,谁让没早些年和伍家重逢呢。
    后来一见,伍泊帷果然和他的兄长没法比。
    伍泊帷和她父亲是一样的人,只知道板着脸孔满口仁义,逼着她做她压根不愿做的事,不会像大伯对肖氏一样,无论何时都是轻声细语,肖氏素喜甜食,大伯就会在肖氏的荷包里放甜枣,方便肖氏随时解馋,但伍泊帷从来就不知道她的喜恶。
    嫉恨,就这样在她的心里日益积多,她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良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嫁给大伯,但她认为如果这个家里没有肖氏,她就能够畅快了。
    但她显然做不到,至少当年作为一个新妇还做不到,她不想眼看着肖氏在她面前得意洋洋,且那时她虽学会了那套针法还从来没有验证过,肖氏的一双子女,正好用来验证。
    何氏先冲女孩儿下手,因为肖氏的女儿刚刚学会喊娘而已,连爹都不会喊,只要先用一针扎晕过去,就能随她摆弄,也不能够张口指控她用银针刺穴,过上一段时间病死了,她不可能受到任何怀疑。
    男孩儿却有些难办,因为毕竟能说会道能跑能跳了,不能一针扎死,否则就会曝露是被人谋害,但让他病弱致死的话,保不住会说出她曾经把他扎晕的话,所以最稳当的法子,还是让男孩儿高热昏厥在意识尽失中逐渐走向死亡。
    她动手时是有些犹豫的,担心自己下针不够稳准,要知使人高热昏沉意识恍惚可比造成脾胃虚耗更讲究精确,若一失手,要么直接把人扎死要么没有达到效果,都可能让她的罪行败露,但心里疯狂的欲念还是让何氏坚定了决心,她无法忍受肖氏的美满幸福,凭什么这样的人能够夫妻恩爱、子女双全,而她却只能把爱慕永远埋藏,为什么她不能争取自己想要的,为什么她就活该把美好的人和事物一次又一次谦让?
    结果让何氏大感欣慰,那两个小崽子接连“病死”,她亲手摧毁了肖氏的美满,看那女人痛不欲生,何氏终于感觉这么多年的憋屈得到纡解,整副身心都洋溢着轻松愉快,那是她第一次品尝到毁灭造成的快感,她几乎迷恋上了这种快感,那段时间她寸步不离守着肖氏,肖氏的每一滴眼泪都让她如饮甘泉,她安慰肖氏,希望肖氏振作,然后她可以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摧毁,只有这样才能让她索然无味的人生变得趣味盎然。
    可是终有一天,这样的快感不足够让她满足。
    或许是因为子女的接连夭亡不能真正摧毁肖氏,因为她的身边一直都有丈夫的爱护,并且还有公婆的包容,从来不觉灭顶之灾的威胁,到后来肖氏甚至接受了身后无嗣的命运,且已经盘算着过继子嗣,大伯甚至和伍泊帷开了口,伍泊帷答应将他们的儿子过继一个给长房!
    何氏记得当她从伍泊帷口里听闻此事时,几乎没忍住直接用银针刺入伍泊帷的天灵盖。
    还有这样荒谬的事?她冒着风险做了这么多事,到头来却得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喊肖氏母亲?替肖氏养老送终?成全肖氏的美满幸福?
    可对她而言,这种事从来没有拒绝的余地,她很清楚抗拒的结果只能是反受责谴,所有人都会怨怪她不亲不睦自私自利,包括自己的亲爹!
    这何其荒唐又何其不公!
    肖氏该死!
    但她没有办法造成肖氏死得“顺里成章”,她也根本不想和肖氏两败俱伤,肖氏不配。
    这世上为什么就没有一种能让人死得天衣无缝的毒药呢?为什么只有那套针法,可那套针法不可能施用在肖氏身上而让她毫无知觉,肖氏不是懵懂无知的孩童,如果要让肖氏去死,她需要先让肖氏失去意识,这并不难做到,难的是接下来她至少还需要不被打扰的一刻钟,用银针造成肖氏高热昏沉兼且脾胃虚耗,但她并没有和肖氏单独相处的机会。
    那时伍家已经不同过往,肖氏有了贴身服侍的仆婢,人多眼杂,她一旦动手,就不能防止败露。
    好在是,肖
    氏竟然又有了身孕。
    看到康哥儿的第一眼,她就不舍得动手了,因为康哥儿竟和大伯如此酷肖。
    且康哥儿若是再死了,对于肖氏而言,同样不会存在灭顶之灾,顶多是灰心之余,更加坚定了过继子嗣的决心,她不能容忍。
    好在肖氏并没有对她心存防范,且为了养活康哥儿,竟然坚持要喂母乳,康哥儿没有奶娘照顾,肖氏也不放心把康哥儿交给仆婢,肖氏不得不休息的时候,只好让她看顾康哥儿。
    冥思苦想后,她才想到那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可惜的是没有造成肖氏被干脆休弃,碍眼的人还得继续碍她的眼。
    不过何氏很快就觉得肖氏的存在不那么让她心烦意乱了,因为当康哥儿第一次喊她阿娘时,肖氏是那样心如刀绞。
    何氏找到了另一个摧折肖氏的办法,让肖氏心里的创伤永远无法愈合,刚巧蒋氏的儿子病重,何氏决定冒险施救,她其实并不会诊脉辩症,但她除了掌握那套夺人性命的针法,还掌握着能够根治虚症的针法和药方,吴郧并非身患疑症,无非长期营养不良才造成身体虚耗,蒋氏没法求获那些珍贵的药材为儿子调养身体,如果不是她施针用药相救,蒋氏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夭亡。
    蒋氏也果然感激她的救命之恩,非但对她通晓“医术”一事守口如瓶,还轻信了她的说辞,笃断肖氏不怀好意,一直不忘提醒康哥儿防范肖氏,肖氏被亲生儿子厌恨,该是何等的不甘和悲痛啊。
    真可惜这一切都不能继续下去,不过当何氏把实情合盘托出,眼见着肖氏因为悲愤浑身颤抖,甚至两眼一翻昏死过去时,她心里再次感受到了痛快。
    你的孩子,竟然都是被我害死,且是你亲手把他们送到了我的银针之下,肖氏,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也难辞其咎呢?
    那些小崽子永远都不可能再复生,你这一生,都会难免生活在自责里吧?
    至于我,才不会替你那些小崽子偿命,总有一天我会回来,让你看见我仍然风光得意。
    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儿啊。
    ------------
    第371章 一个“神仙”
    康哥儿听到后来,仿佛觉得自己忽然双耳失聪,唯只能看见“阿娘”的嘴唇在一开一合了。
    这个世上,竟然有如此恶毒的人,而且这个人,竟然还是对他一直呵护备至被他喊着阿娘的人!
    而他却因为旁人的教唆,厌恨真正疼爱他的生母,暗暗诅咒过生母不得好死……
    少年郎觉得自己有如在地狱走了一遭,他不知道自己日后将要怎么面对生母,他也不知道阿娘……不,是嗣母……叔母……二太太会受到什么处治,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浑身发冷,好像沉沦在一个噩梦里,他的耳边都是未曾谋面的兄姐在凄厉的哭喊,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他好像不愿意待在这个家里了,因为他根本无法面对这一切丑陋的真实。
    可他应当认回生母,弥补这么多年因为自己的愚蠢,给生母造成的伤害,姑母应当不会再带他去太师府了。
    康哥儿跟着父亲,愣愣的等着母亲醒来。
    二太太自来就不抗拒他和父亲亲近,甚至还让他听从父亲的教诲,二太太说父亲是不得已才将他过继,不过仍然是把他当作亲子寄予重望,那时他多么感激二太太的贤良,教他明辨是非,结果呢……原来二太太如此“宽容”竟然是因为怀着那样龌龊的心思。
    康哥儿脑子里转着这些乱七八糟的恩怨情仇,一忽难堪一忽悲愤,极其坐立难安。
    好在生母醒来之后,并没有急着母子相认,甚至还亲口说出让他同姑母先回太师府的话,只是叮嘱他虽说不忘上进,却也不能太过劳累,仿佛没人计较他的局促,更没人批评他过去的愚蠢,所有的亲长都能理解他眼下需要回避的心情,宽容的给予他时间平复。
    但康哥儿坐上姑母的马车时,仍然是局促的。
    三夫人也极心疼侄儿,她明白侄儿虽不至于亲眼目睹亲耳听闻后,还不能明辨是非黑白,但对大嫂多年的疏远,是不可能因为一夕判定对错就立即改转,母子之间飞速就能亲密无间了。
    这孩子拜辞时,那声僵硬的“母亲”,以及始终避开嫂嫂的泪眼,不是因为执拗,是因为一时之间的茫然。
    三夫人宽慰道:“嫂嫂无辜,康哥儿也并没有过错,所以不用为了何氏的行为自责,至于其余的事……都不急于在这一时,康哥儿不用给自己负担。”
    待回了太师府,三夫人便问兰舫的去向,有婆子禀道:“早前五爷替大奶奶写了幅字儿,说是要送去给大奶奶旧邻柴婶家里用的,大奶奶赞五爷的字儿写得好,便做了几道茶果小菜,说是要在怫园里的不足舫摆上一桌儿,大奶奶的做的东,却是让五爷招待二爷、三爷等几个哥儿聚上一聚,五爷还特地交待了,若是舅家四爷赶回来,也让去不足舫呢。”
    三夫人哪能不知春归也想到了康哥儿今日会不自在,特意寻了个由头,好让几个小郎君玩乐,连带着开释康哥儿的心结,她心里很领春归的情,自然便让婆子带着康哥儿去不足舫,又断定春归这当嫂嫂的不会出面跟着小叔子们饮谈,于是自己便去了一趟斥鷃园。
    春归此时已经准备好了饮食,正等着三夫人来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