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首辅家的长孙媳 > 第100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00节

    “但愿吧。”王太后忽然有些感慨:“但愿赵太师的后辈子侄,终于有人娶着个尽如人意的媳妇,要不然兰庭也蹈父祖两代人的覆辄,就太让人扼腕了。”
    “娘娘这样说……老奴倒是听说赵家三、四两位老爷和夫人也是相敬如宾呢,便是赵太师生前,对三、四两位儿媳也是十分满意的。”
    “那两个都是杨氏所生吧?”王太后回忆着往事,又有了笑容:“我记得当年,先帝莫名其妙让我替赵太师从宫人中择个妾室,还说是赵大师自己的请求,我压根没信,以为先帝又在胡说八道呢,但想着先帝既然铁了心的要赐妾,少不得我替赵太师把把关,别送去个只会兴风作浪唯恐天下不乱的妖精,搅得赵氏一门也不得安宁,哪想到杨氏后来和你联系,还真是赵太师的主张。”
    “是啊,便是杨氏的两个孩子娶妻,赵太师让她作主,她还特意询问了老奴的建议呢。”
    “夫妻和睦是夫妻和睦,但庶子庶媳是无望宗主宗妇的,所以我那话里并没包含他们两对儿夫妻,就说赵江城吧,不管前头的朱氏,还是后头的小沈,都并非宗妇合适人选,就更不提江氏了……她这老婆子,一把岁数了比小沈还要头脑简单,瞧瞧和惠妃闹成啥样?小十多大点的孩子,硬生生被他们推上子夺储的战场,以为惠妃占着圣宠就能效仿先帝时的彭氏、申氏了?先帝那样荒唐的人,不是也没让彭氏、申氏得逞?今上还能比先帝更加荒唐不成?”
    萧宫令也笑道:“先帝时若无娘娘扶持东宫,彭妃、申妃指不定就得逞了。”
    “我的作用我自己有数,关键还是赵太师,外朝若没有他这么位定海神针,我光在内廷能起到什么功效?可惜啊,我和赵公里应外合了这些年,缘铿一面,硬是没见过他这定海神针的风仪。”
    “都说赵大公子深肖祖父遗风。”
    “所以我才好奇兰庭娶了个什么媳妇,你都不知道,当初我听说晋国公热情得很,铁了心要招兰庭为孙婿,真替兰庭捏一把汗。我可不是说明珠的不是啊,只那孩子也太板肃了,我看着她我都心里发憷,说话一丁点都不敢轻挑孟浪了,否则她一拉脸,我肯定会觉得为老不尊无地自容。”
    萧宫令:……
    “只不过明珠还真合适做太孙妃,她的性情错不了,板肃归板肃,品行心思却正!皇后这回的眼光还是不错的,只可惜高氏……”说到这里王太后紧紧蹙着眉头:“一门心思还要让高家女嫁进天家,今后宋国公府才能真正的权倾天下!”
    “只要娘娘愿意在皇上面前说话……”
    王太后摆了摆手:“我要说话,反而坏事了,寿康宫里的那位,如今可不和我一条心,非得和我对着干她才满意,没看着皇后从前儿往我这里来得勤快,她就能帮着高氏这孙媳妇刁难儿媳妇?我要是跟皇上一提明珠可为太孙妃,她就是寻死觅活也得搅和了这桩姻缘。”
    萧宫令实在忍不住愤愤不平了:“张太后也真是……怎么不顾念着当年若不是娘娘庇护,她怕早就被彭妃、申妃迫害,怕是性命都保不住,如今仗着她才是皇上的生母,就敢处处针对娘娘。”
    “你啊!”王太后戳了萧宫令一指头,倒一点没有怨气:“张氏虽则浅薄,好在心地并不恶毒,她也是那些年在这后宫里担惊受怕得狠了,大半辈子都忍气吞声如履薄冰的,好容易十月怀胎的亲骨肉贵为九五之尊,还不扬眉吐气,怕就真要憋屈得肠断呕血了,横竖我也好容易才得安乐,并不想再干预这些争权夺势的事儿,由得她享享太后尊威罢。”
    “说来圣上遇见烦难事,也从不和寿康宫商量,反而是来慈宁宫请教娘娘时多。”
    “这话可别再提了。”王太后叹息道:“当年要不是先帝闹得太不像样,当我乐意干预这些事体么?我一生无儿无女的也没什么挂碍,自管逍遥快活有什么不好?如今虽说未复盛世之治,好在是朝堂上不再那样的乌烟瘴气了,皇上是仁厚之君,也听得进许阁老、沈阁老等等重臣的谏言,朝堂上还有兰庭这样一批后起之秀,不需要我来指手划脚。如今我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替小五、小六寻个情投意合的媳妇,别的孙儿我也不大有余力管了,横竖都有他们的生母操心呢。”
    “是,娘娘确然应该颐养天年。”
    “我只但愿皇后能琢磨通透了,别在这要紧关头再办蠢事,我要是她……干脆这回谏言圣上连太子妃也一齐处治了,太孙或许还能挽救。”
    王太后说着说着眉目间便含带着杀伐决断的刚毅之气。
    萧宫令不由一声长叹,心说娘娘到底还是心系着社稷国祚,毕竟是一国太后呢,哪能当真只顾自己清闲安乐,眼看着天家一团乱七八糟的骨肉相残呢?
    ------------
    第232章 天子意图
    春归丝毫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国太后慈宁宫主的猎奇对象,这个傍晚,她忽然才意识到自己从前疏忽的一点关键:“迳勿和陶镇抚是否交熟?当初迳勿处办汾阳王家一案时,也是动用了锦衣卫的人手,且这一回……陶大人竟然将圣令彻察的重案也对迳勿言而无讳……”
    “祖父当年救过陶大人一命。”兰庭听春归结结巴巴的表达,已经知道她在担心什么:“五年前因为我的指点,陶大人再度躲过一劫,并得高升。”
    春归:……
    五年前?她家夫君大人多大年纪?是她算错了么?难道不是年仅十二?
    “皇上一直知道陶大人和太师府的交情,不过陶大人行事也很有分寸,比如上回王久贵一案,我借用了他的下属,他事后就向皇上毫无隐瞒禀明,这回向我泄露案情,也是得到了皇上的允准。”
    听兰庭这样说,春归才轻轻松了口气。
    东厂和锦衣卫实在名声在外,像她这样的平民百姓看来,简直比妖魔鬼怪更加可怕,所以就连她都知道厂卫办案严禁打探的戒律,实在担心兰庭和锦衣卫的这位镇抚使如此交好会留下后患无穷。
    “可皇上为何会向你泄露案情呢?”
    “皇上知道我为轩翥堂家主。”兰庭说道:“所以我在皇上眼中,绝不是普通的一届新科状元。”
    “皇上想要知道的是轩翥堂赵氏一门,乃至于赵氏一门的门生故旧对于此案抱持的见解?”春归问。
    兰庭很满意春归的敏锐:“皇上不愿废储,是以打心里就不愿相信此案和太孙有直接关联,但是皇上已经对宋国公府心上忌防,不过高家毕竟和太孙息息相关,皇上心中还有犹豫,这个时候就需要摸察朝野上下达官显贵的倾向,毕竟皇上并非先帝,甚少乾坤独断,更何况就连先帝,也不是全然听不进谏言。”
    “可是,为何皇上不直接在朝会抑或廷议上垂询呢?”春归仍然有些迷糊。
    “因为那样一来,就没有余地了。”兰庭十分有耐心同春归讲解朝堂上的规例
    行则:“一旦举行朝议、廷议,就必须作出圣裁,皇上在还不能定夺之前,不会如此草率的召开朝议、廷议,比方皇上最终决意宽赦宋国公父子,那么在举行朝议、廷议之前,就会在人事任免有所改动,才能掌握主动权。”
    春归有些明白了:“看来根本就不存在完全从谏如流的君主啊。”
    “当然。”兰庭莞尔:“就像真正一心为公的官员也只是少数个别一样。”
    “所以迳勿才会这么忙碌,意会太师府的门生故旧们此时稍安勿躁,切切不可提及废储之事?”春归觉得自己经此点拨仿佛又再通透许多。
    “是。”兰庭挑着眉,笑意更深,也实在有些惊叹春归的一点即透,心说她若是个男子,混迹官场完全不在话下,说不定也能成为他的盟友,不过当然还是贤内助的关系更让兰庭庆幸,毕竟盟友易得,贤妻难求,赵大爷丝毫不觉得自己这是在沉湎女色。
    “迳勿断定皇上这时未生易储之想,如果因为冯公一案牵连太孙,只能导致皇上连宋国公父子也一并保下,所以,不如单只针对宋国公府,先除这一祸害。”春归再接再励分析道。
    “睿智。”兰庭完全不吝褒奖。
    春归笑道:“迳勿这是在自赞吧,又不是我作的主张,不过是这才领会了你的意图。”
    “虽则说没有太孙殿下允肯,宋国公府绝对不敢如此的胆大妄为,但他们也并非无辜,事实上如果不是宋国公父子以及太子妃的张狂野心,太孙殿下也不至于会行为这等恶劣的行径,宋国公府不是从犯,而为主谋,至于太孙……他的心性已经养成,就算宋国公府获罪,他也不会幡然悔悟,总有一日会把皇上待他的祖孙之情消磨怠尽,到那时,才可能真正动摇皇上的意念,认真考虑太孙是否具备一国之君的资质,说到底,皇上现在还未彻底绝望。”
    春归颔首:“也就是说火候未到。”
    春归并不知已故的孝德太子有多少丰功伟绩,她眼睛里看到的只有太孙、宋国公府的无法无天,当然不希望君国社稷被这样一位是非不分
    黑白颠倒的暴君继承,不过经这一番谈话,春归突然想起汾阳那桩旧案还没打听过施良行一党落得怎生收场呢。
    “朝廷早有定论了。”兰庭仍然愿意将结果告诉春归:“施良行被罢职流放,胡端亦被免职,李济虽有出首从轻的宽免,也免不得贬迁之罚,不过他的妻族丁家的确当权,走了不少门路,贬是贬了官,也没落着什么实职,却调来了京畿,或许等不了多长时日,丁家人还能给他谋个京缺儿。”
    “这样说来老爷和施良行的交锋是大获全胜了?”春归这话有些委婉。
    其实不少人清楚这次交锋中,担当指挥的人其实是兰庭,堂堂汾州知州实际上连个先锋怕都算不上,倒是白白拣了一桩功劳。
    兰庭再度莞尔:“皇上对父亲能够彻察施良行的罪行十分满意,原本想着立时以升迁作为嘉奖,不过袁阁老提出了异议,认为汾州好不容易稳定,立时调换长官不利于民生安定,他是想把父亲继续再汾阳任上再摁满一任,说不定日后还有变数,免得父亲立时升迁回京,朝堂上又添一位劲敌。”
    “这样说来袁阁老是毫发无损了?”
    “当然。”兰庭颔首:“施良行不会供出袁阁老的任何罪行,因为他清楚得很,只有袁阁老屹立不倒他才有翻身的机会,若是背叛座师,那等着他的可就真是只有遗臭万年和万劫不复了。”
    官场太复杂,春归听着都觉得心累。
    不过复杂的不仅仅是官场,复杂的还有樊大这一桩案情,次日上昼,当渠出再度现身之后,春归从她口中听说了柴胡铺那一片的事态,简直想要一头撞死在枕头上!
    凶手是谁不仅毫无头绪,就连顺天府竟然都没听报这桩满门遇害的大案,柴胡铺的里长竟然以走水意外结案,四邻五舍无一怀疑这个结论老樊家一窝的废物,无钱无势,不仅仅是哑巴婆娘,樊大父子三人都是八杆子都打不出个响屁的货色,从来没和人结仇,谁吃饱了撑的会去谋杀他们,必须是不慎走水要么就是意外天灾该当此劫这就是四邻五舍的一致看法。
    ------------
    第233章 乐祸的人
    对于这次柴胡铺的差使,渠出也实在有些一言难尽。
    她最先窥听的是樊大口中最不是人的铁匠铺主陈麻子,首先发觉的是陈麻子这诨号还当真名不虚传,大饼脸上布满了星星点点的黑坑儿,盯着他看得久了连鬼都觉得头皮发麻,这人和樊大差不离的年纪,只是五大三粗看上去比樊大魁梧得多,否则只怕也抡不动打铁的大锤。
    这陈麻子一家谈论起樊大的惨案显得相当的快活,尤其是他那婆娘,一边拍着巴掌还一边往地上吐唾沫:“真是上天有眼了,这门子灾星终于被天收!呸!樊大他老娘就不是什么好货色,如果不是和野男人私通,哪里生得出樊二来?呸!樊二脸上可好皮好肉的,一铜板的胎青都没有,呸!虽说那时看上去才七、八岁大,个头就比樊大更加高壮了,呸!老樊家几代人,就没一个像樊二这样健全的,呸!到樊大下一代,呸!就更下贱了,呸!他那个闺女才大多点人儿?我呸!呸!呸!”
    陈麻子阴着脸:“屋里头女人淫/荡,可不要遭受天遣?就该把他那大丫头生祭神佛,怎知被他抢先下了手勒死了当!要不是他家老娘和大丫头,神佛也不会降罪这一片儿,我们的小子好端端的哪里会暴病身亡!如今可好了,没了这家祸害,咱们也不用成天里的忧心忡忡,往佛寺道观送那么多的香火钱,才能免灾除厄!也不枉得我们求神告佛的,终于让他们一家遭受天遣。”
    “总算是这家灾星被天火烧死了,我也能嫁个如意郎君了吧。”更加雀跃的是陈麻子的女儿。
    渠出看这姑娘遗传自她爹那张芝麻大饼脸,连忙挡着眼睛飘走:丫头你还是长长心吧,就这样还想嫁个如意郎君?
    不过渠出能肯定的是,听这一家子的话,他们应当不是凶手,顶多也就是在神佛面前诅咒而已,真是可悲的人类,神佛会管你们这等闲事?
    而后去了工头王胖子家,这家人压根就没把樊大家的惨案放心上王胖子算这一片的有钱人了,不知何时在外头养了个外室,被老婆发觉,一家子闹得正欢呢,没时间理会旁人家的事。
    到孟罗汉家中,也听见了父子两个把樊大一家四口连番的嘲笑,倒是这家的婆娘心里过意不去,暗中和儿媳议论:“说来都是贫困人户,谁也不比谁高一头,周边的人都欺辱樊家,孩他爹就乐得落井下石,这又是何必呢?我们家那时没做卖包子这营生时,比樊家更穷,就没少受欺辱,更应该体谅他们的不易才是。”
    儿媳翻着个白眼:“婆婆可别扫男人家的兴头,虽都是一样的人儿,咱们家可没做过那等丧德败节的事体,若被四邻知道了婆婆对樊家心存同情,指不定就会诽议婆婆也做了那等下流的事呢。”
    渠出飘荡了一圈儿,只听闻绝大多数的邻里都是类同的议论,总之没发现哪个特别可疑的。
    不过樊大抱怨的话并非杜撰,除了孟罗汉的老婆,没一个同情他们家惨遭横祸的,最可恨的就是他隔壁那家人,居然声称樊大找他借了一笔钱,如今一家死绝了,也不知找谁去讨债,闹着里长应该把樊大家的宅基给他顶债。
    渠出听这家人夫妻两
    个晚上说私房话,对于卑鄙无耻四字可谓有了崭新的认识
    “这等废物早该死了,受天遣的玩意儿,成日里看着那几张胎青脸实在晦气。”
    “可不是,咱们家都被他们晦气了三代人了,要不是受他家连累,我至于逢赌必输至今都发不了家?”
    “就连咱们家养只鸡,下个蛋个头都不如别家的,都是摊上这种邻居的晦气。”
    “说来根本不用编那说法,他们家继续绝了后,宅基就该给咱们作补偿。”
    “我就说不用再烧了鸡圈,你还非要造成点损失。”
    “那我也不是为了更有说服力么?咱们家有点损失,里长才没话讲。”
    “说来你那天当真看到了他们家怎么烧起来的?”
    “怎么没看到,火是从屋子里着的,他们家门还敞着,火光烟气直往外透,那时房顶还没烧穿,我瞅着风向不是往我们这边儿,不至于受到连累,但也一直盯着的,见他们一家不可能再有活口了,连忙才去通知的甲首。”
    “屋门开着,怎么就没活口跑出来呢?”
    “谁知道,活该他们当死的。”
    春归当然没有错过这些交谈中的疑点,她撞着枕头沉闷了一阵儿,才翻身坐起来。
    “樊大说了谎,他家的门根本没有从外头反锁。”
    渠出颔首:“但如果是这样,他们一家应该还有逃生的机会。”
    “但他们一家四口被烧死在屋子里却是事实。”
    “樊大为何要说谎呢?”
    春归梳理了一下头绪:“樊二是谁?”
    “就我窥探得知,应当是樊大的弟弟,但七、八岁上下就不知去向了,听说是被人牙子给拐卖了。”
    “这些邻人确有可恨之处,但似乎并不是纵火的凶手。”春归都忍不住想去揪自己的头发了:“可你说樊大这样一人儿?谁会对他产生杀意?图的是什么?总不能因为怀疑他老娘和闺女有辱妇节,就把人家一家四口人全都烧死吧?陈麻子虽说确信他的儿子是受到了樊家连累,但听他那话,也的确不像凶手。”
    渠出摊摊手,表示这回连她也完全抓瞎,不过还是尽职尽责的提醒道:“无论凶手是谁,可以肯定的是樊大的妄执不仅仅是针对凶手,他针对的是这一群践踏欺辱他的人,大奶奶的任务可不是揪出真凶,而是消解樊大的妄执。”
    “我总不能让这么多人都去死吧?!”春归又一头扎进了枕头里,有气无力说道:“不行了不行了,这回个案太棘手,远远超出了我的能力,你,知会玉阳真君一声儿,我是无能为力了,让他另请贤能为好。”
    眼看着大奶奶竟然有摞挑子的想法,渠出先就急了:“你先别这么快灰心,万一樊大只是一时的气话呢?毕竟他这辈子实在憋屈得很了,一口气没地出,误解了怨气就是妄执。这样,我还是先替你去柴胡铺盯着吧……对了,那个里长,按理一家几口被这么活活烧死了,谁也不会想当然的就定为意外,总该上报官衙先请仵作去验看才合乎律则,指不定他就是受了凶手的贿赂收买才枉法包庇
    ,我就去赶去盯梢他,看能不能窥闻见蛛丝马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