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首辅家的长孙媳 > 第52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52节

    兴许这也是胡端起初枉法时全然没有畏惧之心的根由之一,他想就算蒋氏到了刑部翻供,这也是常见的事,无关重要,普通民家杀伤案而已,刑部的官员哪里有那耐烦心亲自审讯,无非就是发还重审,他到时有的是办法收拾残局。
    故而当赵州尊忽而改变了逐一审问的方式,而有意让蒋、张妯娌两个公堂对峙时,胡端虽说神经更加紧绷,却也没有立场和理由提出反对。
    张氏也一口咬定了案发当晚死者吴大贵是在她家用的晚饭以及和吴二贵推杯换盏,酒水吃食部份的供辞亦同吴二贵、吴老娘所诉毫无差异,但她话音刚落,蒋氏便立即提出质疑:“亡夫素来饮不得黍烧,略为沾上便会起周身红疹,张氏招供她两夫妻是用麻拐子家的汾河黍烧招待亡夫已然作伪,州尊倘若不信,大可传召东墟麻拐子作证,他家在那一带经营酒酿也已是祖孙几代的生计,这么些年,我家可曾去他那里买过一坛黍烧?”
    见蒋氏说得这样笃定,张氏一下子就慌了神,也不及细细地思谋回想,下意识便变了口供:“既如此应是妾身记性有了差错,毕竟隔了大半载的事,从前庭审时也没有询问有关酒水吃食的详实,记不大清晰也是合情合理。”
    要若断案经验丰富的判官,从张氏这一番说辞中就能找出破绽打开缺口,赵州尊虽不具经验丰富而是个门外汉,但有兰庭替他出谋划策,实则上父子二人商量如何审问的时候,便有意把要细问案发当晚酒水饮食的事泄露给了胡端的耳目,情知胡端必然会教唆吴家几口串供,至于蒋氏说死者不能饮黍烧,那其实是诈词,要若吴家几口人串供的酒水是另一种,蒋氏也会搬用这套说法,用意便是让张氏露出破绽来。
    赵州尊于是把惊堂木“啪”地一拍,肃声斥道:“张氏在公堂之上证供狡变,本官下令依律对其用刑!”
    这下子莫说张氏神色大变,就连胡端也再坐不住,他几乎立时提出抗议:“赵州尊,下官以为张氏的辩解确然符合情理,只是因为她一时记性不那么清晰,赵州尊便要对她用刑,这可有屈打成招的嫌疑!”
    同样在一旁听审的巡按御史唐维虽说是站在赵州尊的阵营,但也觉得就这样对张氏公然刑讯的理由确然太过牵强,有心想要声援,一时间却找不到理据支持,急得一双眉头紧紧蹙起,眼睛一忽瞅着上座的州尊,一忽瞅着虽于下座也格外强横的胡通判,脸色也阴沉下来。
    而早被胡端笼络的刑房司吏刘八,这确然是个还算有经验的小吏,他意识到赵州尊是有意在诈张氏,连忙上前低声和胡端耳语了几句,胡端一听,更加胸有成竹。
    “既是公堂对峙,州尊何不连吴老娘、吴二贵母子也再次唤上庭来询问,且看犯妇蒋氏的证辞真与不真。”
    张氏听这一句提醒,也立即意识到自己险些上当受骗。
    她不清楚大伯对黍梁酿成的烧酒是否口忌,难道婆母和丈夫也不清楚?要真大伯一碰黍烧即生红疹,当初串供时怎么会疏忽大伯的这一禁忌?胡通判“再次”二字就是提醒她,那母子两已经先被传唤,供辞和她的并无差异,她不应因为蒋氏的说法就变供。
    于是张氏再度改口:“州尊老爷明鉴,分明是犯妇蒋氏谎诈,才误导妾身怀疑记性发生偏差,当日的事,婆母和外子都记得清清楚楚,就是用的麻拐子家的黍烧招待大伯。”
    胡端长吁一口气:这妇人还不算愚蠢透顶。
    唐维眉头蹙得更紧:这下案情似乎越发理论不清?
    只见赵州尊却是意气风发声如洪钟:“张氏,你是如何确定吴妪、吴二贵的证供和你一字不差的?”
    ------------
    第115章 下令刑讯
    “婆母外子及妾身都是说的实情,证辞当然一字不差。”顶着赵州尊声如洪钟般的质问,张氏竟然还能狡辩。
    “案发距今已逾半载,且早先你自己也承认一审时未曾盘问当晚酒水、饮食等等详实,一时记不清晰确然符合情理,但正因为你们记得太清楚,本官才有怀疑!”赵州尊瞥了一眼胡端,却不急着拆穿是因他的提示,但正因此一眼,无论是对此案可以干预过问的巡按御史唐维,还是只是作为观审的严景喻等人,尽都反应过来三名人证的口供高度一致,这也太不合情理。
    又早前张氏明明已经被诈改口,可关键时刻胡端又出言提醒,这番勾通唆使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越发显得吴二贵一伙的证辞大不可信。
    “本官怀疑嫌犯吴二贵、张氏串供,陷害长嫂蒋氏杀夫,据堂审时的疑点,张氏几度改口狡辩,决议对张氏先用拶指之刑!”赵州尊越发摆起了说一不二的官威,拈出一枚令签掷下。
    胡端这时哪里还敢质疑?只能阴着脸看张氏被拖开去,不一阵就传来了张氏的阵阵惨呼,他也只能暗暗祈祷,但愿这妇人还明白厉害,有几分刚骨能扛下此番刑讯。
    “再传吴妪!”赵州尊却又下令。
    这回吴老娘再次被带上堂来,虽说仍然被宽许落坐,但她亲耳听着张氏的惨呼,忍不住也开始瑟瑟发抖,就连虽然受她一直痛恨诅咒不得好死的长媳就跪在身旁,吴老娘竟也顾不得怒目而视了,她从未如同此时此刻一样领会过公堂的肃险,旧岁时胡通判担任主审,她可从来不担心自己会受刑。
    可现今……张氏都已然受刑,她还能逃脱么?
    偏偏赵州尊待她和如此礼遇,这老婆子就算还有胆量撒泼耍浑,这个时候也有些无法使力——受刑的是张氏,在吴老娘看来同样就该不得好死,她何苦为了张氏去开罪州尊,冒着自己也会挨打的风险?
    “吴妪不需惊惧,只要你如实招供,本官不会对尔年迈老妇动用刑讯。”赵州尊惯例般的先以安抚,才追问道:“本官问你,你之长子吴大贵遇害当日,你是在哪里用的晚饭?”
    因见赵州尊和颜悦色,吴老娘的颤颤兢兢倒还当真缓和了一些,且这一详实并不在串供的范围,她完全没有准备,张口便道了实话:“我儿大贵活着的时候,老婆子是跟着他一起过活,那晚当然是在大儿子家里吃的晚饭,不过大贵并没在家,是被二贵叫去了喝酒,也是二贵因为和兄长早前闹的矛盾,心里觉得愧疚,那晚上是有意弥补兄弟间的关系。”
    “既是如此,吴妪为何对吴二贵所准备的酒水吃食一清二楚呢?”赵州尊问。
    吴老娘顿时张口结舌。
    胡端见势不妙,但他已经不敢在众目睽睽下开口提示了,只好冲刘八连连使眼色,而刘八作为区区一介司吏,当州尊亲自主审刑案时原本没有他任何插嘴的余地,可一想到要是这案子当真水落石出了,他必定也是首当其冲会被问罪,到时连胡通判都自身难保,谁还能做他靠山呢?
    刘八只好硬着头皮说:“莫不是这老婆子记差了吧,吴二贵既想和兄长修好,理当请母亲去作见证,才显一家和乐。”
    吴老娘便果然改了口:“正是正是,的确是老婆子上了年纪记性不好,一时记差了。”
    赵州尊不由蹙起眉头,虽然他因吴老娘“尊长”的身份有几分由衷的宽容,又认为吴老娘虽然有包庇吴二贵的嫌疑,鉴于母子情深的伦理且还有亲亲相隐的律条,算不上罪不可恕,但说到底吴老娘这样的行为还是有碍司法公允,可以谅解但并不应当推崇,更何况屡屡听令于胡端助纣为虐,多少还是让赵州尊对她失去了耐性。
    不过也并没有要胁用刑。
    “带人证吴云康上庭。”
    听赵州尊这一声令下,不仅胡端、刘八等人神色大变,就连吴老娘都惊骸得从椅子里跳了起身,睁大眼直盯着一侧,当果然见到以为已经遭遇不测的孙儿竟然毫发无损时,吴老娘又惊又喜忍不住涕泪淋漓,她颠着腿脚颤着手臂,通红了眼睛迎向前,摸了措孙儿的面颊,就一把将云康搂进了怀里,也不顾这还是在公堂之上,就是一番痛哭失声。
    “康哥儿,我的康哥儿,你当真得救无事了?真是神灵祖宗保佑,你平安就好,还活着就好!”
    “祖母,孙儿能够平安,祖母应当知道极其不易,且孙儿这回能保平安,不定下回还能逃过叔父的毒手!”
    短短的不足一年的时间,吴小郎却几乎遭遇家破人亡的劫祸,虽然仍处稚拙的年龄,但因为劫祸却变得更加沉稳和坚韧,他没有因为祖母的痛哭就心软,而是不留余地的当众指证嫡亲叔父对他包藏祸心。
    但吴小郎根本不曾落水,更不该知悉叔婶之间的谋划,他这套说辞,也是经过了兰庭的授意。
    虽说春归并没将渠出窥探所知如实相述,但兰庭一直对吴二贵心怀防范,安排了人手在他左右盯梢,发觉吴二贵跟踪吴小郎且几回往阳城河踩点时,兰庭已然笃定他正计划斩草除根杀人灭口。兰庭虽说可以欲擒故纵,设下陷井趁吴二贵动手之时把他抓个人赃并获,可却问得吴小郎并不熟谙水性,要是以吴小郎为饵尚存一定的风险,吴小郎若是有个万一,就算吴二贵罪有应得蒋氏冤屈得雪,但蒋氏经历丧夫丧子也没有了活下去的支柱,这决非兰庭乐见。
    他不能冒此风险罔顾性命,所以才会选择先一步造成吴小郎“失足落水”的意外事故,却是将他隐藏起来,在堂审时才让出现,好打胡端一个措手不及。
    “人证吴云康,本官问案,你可保证如实应答。”赵州尊轻轻一击惊堂木,阻断了吴老娘和孙儿骨肉/团圆的哭诉。
    “是,小民吴云康保证如实应答。”虽说个头甚至还要比吴老娘矮上一些,且说话时的嗓音听来也不无稚气,但吴小郎仍然努力的让自己在公堂上的表现看上去更加沉着冷静,他记得兰庭和尹先生,甚至华叔父的教导,他若是表现得稚拙孱弱,那么供辞就会被当作稚子之言不予采证,他就没有办法为父亲惨死追责真凶,也不能从死狱里救出他的母亲,从父亲惨死的那一天起,他已经不能再是一个稚子,他必须要成为母亲和妹妹的依靠,要成为继父亲之后的顶梁柱当家人。
    所以就算是悲愤,就算是紧张,就算还有那么一些畏惧,他也必须挺直脊梁加以掩饰,不能让胡通判这赃官看出他的弱点来!
    “案发当日,你可还记得你父吴大贵及你祖母吴妪,是在何处吃的晚饭?”
    听这一问,吴小郎几乎不曾犹豫:“小民记得清清楚楚,祖母、父亲那日是和阿娘、小民及阿妹,一家五口在自己家中用的晚饭。”
    “那你可还记得当晚的吃食?”
    “别的都记不大清楚了,唯有一道红焖鱼,那是小民的阿爹最后一次从阳城河中钓回,小民的阿娘最后一次亲手烹制,小民和妹妹在那日之后,想到再也吃不到阿爹亲手钓回的鱼,都忍不住抱头痛哭,为了安慰妹妹,小民这才常常去阳城河捉鱼,是因小民还没学会垂钓……起初也捉不到鱼虾,后来有好心的伯叔邻里教会了小民怎么下网,小民才总算有所收获,可是小民不会烹制,只会胡乱煮出一锅汤,妹妹想念母亲在家的时候,每当阿爹钓回大鱼就用来红焖,小鱼用来油煎……妹妹与小民几乎是一边吃饭一边思念父母,所以就算过去许久,也不曾忘最后一日一家人团聚的晚饭,爹爹亲手钓回的鱼,阿娘用红焖的方法烹煮。”
    虽然努力提醒自己要沉着冷静了,可回忆那场劫难降临之前一家人最后的晚餐,吴小郎的眼睛里仍然忍不住充满了泪光。
    也引起旁观者一阵唏嘘。
    虽然说蒋氏和吴小郎母子两的供辞并非完全一致,蒋氏声称已经记不清楚当晚的吃食,但因为事隔已久,再说还经历了这多劫难,蒋氏的“记不清”是合情合理,而吴小郎一番动情的供述,让他的“唯一记得”也是合情合理。
    甚至有那些热血的儒生纷纷声援:“我等更加相信吴小郎的供述,相信死者吴大贵在案发当晚根本便没离开过自家,其妻蒋氏也根本不可能与外男通奸!”
    ------------
    第116章 真相大白
    兰庭设计以案发日晚饭的吃食打开缺口,正是为了让观审者清晰究竟谁在说谎——只要能够证实吴大贵当晚根本没有去隔壁吴二贵的家中,蒋氏又怎么可能在丈夫在家的情境下,知会焦满势来家偷情?就更不可能存在吴大贵撞破奸情被奸夫杀害的情形了。
    赵州尊此刻眼见着形势大好,难免对兰庭的设计增加了信心,纵管他仍然是有些五味杂呈的滋味,有些不愿承认还未及冠的长子,竟然比为官多年的自己还要明察秋毫……
    他可是直到开审前都不大相信所谓的事实,胡端竟敢为了些许贿赂便枉法错判命案,把清白无辜的蒋氏送上断头台。
    但现在,所有的进展似乎都如兰庭事先预料,赵州尊也不得不相信了。
    他看向吴老娘的目光总算增多了几分严厉:“吴妪,令孙与你口供差异甚大,本官恤你年迈不愿加以刑讯,但若你再坚持早前的供辞不改,本官便要下令对另一人证也即吴云康用刑了!”
    吴老娘听说这话,虽然仍然还在犹豫是否应当道出实情,却无论如何也不愿眼睁睁看着劫后余生的孙儿再受刑责了,连忙跪在地上哀求:“州尊老爷,就莫再逼问了,老婆子已经没了大儿子,宁肯不再追究蒋氏的罪过,就当老婆子认了大贵的冤死吧。”
    “真是岂有些理!”唐维听了这话,气得吹胡子瞪眼:“本官调阅过案宗,一口咬定蒋氏串通奸夫害杀亲夫的是你,现在因为与自家孙儿对峙,心虚承认伪作口供的也是你,而今你理屈词穷,竟还有脸相求赵州尊莫再问讯,放过察究杀害死者的真凶,你把君国法度当成了什么?”
    “吴妪,本官最后一次令你如实作供,案发当晚,你究竟是否在家晚饭,死者吴大贵究竟是在自家还是吴二贵家中?”
    “老婆子不记得了,老婆子什么都不记得了。”吴老娘又再当堂撒泼犯混,双腿一伸坐在地上做痴呆状。
    赵州尊闭了闭眼,深吸口气抑制怒火:“如此,传吴二贵、张氏上堂,让所有嫌犯、人证当场对质!”
    张氏一双手已经血肉模糊,被衙役架上堂扔在地上,她不由对蒋氏母子怒目而视,一双眼睛里满是怨毒的气息,当见丈夫吴二贵,立时便哭诉起来:“妾身自嫁你吴门,受了多少诋毁侮辱?如今更是因你一家子的内斗,挨了重刑,你若还是个七尺男儿大丈夫,就不要放过……”
    “放肆!”赵州尊这回是真被气得狠了,惊堂木都险些没被他直接扔下堂去,重重的敲了三下:“张氏,本官警告你,若不经本官允许擅自开口防碍审讯,当堂再受刑责!”
    他又看向吴二贵,忽然觉得初见时极好的印象现在又大打折扣,怎么竟觉这个敦实魁梧的汉子眉宇间有些阴沉了?赵州尊在关键时刻居然又再跑神,一边尹寄余忙着录案顾不上提醒,兰庭只好轻轻咳了两声。
    州尊大人这才回过神来,想起按计划此时不用再纠缠案发当晚的详实,另问了一句看似离题万里的话:“吴二贵,你妻张氏原本出身娼门是也不是?”
    这话问得太过突然,让吴二贵毫无准备,又想州尊既然如此问了,必定已经察实张氏的根底,要是再说谎话反而有害无益,他便承认道:“浑家确然出自娼门,不过她从来便不曾入教坊乐籍,又已经从保母处自己赎了身,便是良户,草民娶张氏并不违法吧?”
    “张氏既为娼妓,必然曾被保母要胁服用绝嗣汤药,但你母亲吴妪却因张氏多年不曾有孕让她跪于你兄长院中,你的祖父亲手种植的枣树下祈福,而因早年遭遇不能有孕正是张氏的心病,故而积生愤怨,游说你干脆砍伐枣树免得吴妪一再借口让她跪祈,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才导致你与死者吴大贵手足之间滋生矛盾,是也不是?”
    吴二贵暗忖:和大哥曾经因为枣树起争执的事也不是隐密了,早已记录在案,便是道出实情应当也没有太大影响……
    怎知他还不及应答,吴老娘已经状如疯癫,直扑向张氏又打又骂:“你个毒妇,好个贱人,难怪我怎么看你都不像正经人,原来你确然就是个娼妇!你自己被灌了药,生不出孩子来,就想害得我吴家断子绝孙!”
    她算是彻底回过神来了!
    小儿子手里有人命,且把柄还握在张氏的手里,又看小儿子对张氏这样迷恋,万万不可可休了张氏另娶,可张氏是不可能生子的,要若再包庇二贵,指不定他还会受张氏蛊惑再次对康哥儿下毒手,康哥儿可是吴家唯一的独苗了,是传宗接代的最后希望,绝不能眼睁睁看着康哥儿葬送在毒妇的手中!
    吴老娘已经顾不得吴二贵的死活了,眼下孙儿才是她应该庇全的人,而张氏就是她的眼中钉肉中刺!
    “州尊老爷,老婆子招供,老婆子的长子大贵不是蒋氏所害,是这张氏,这个张氏和施七爷本就有交情,指不定还和多少男人不清不楚,是这张氏勾搭奸夫,害死了我的大贵!”
    “如此,本官已经断定嫌犯张氏当堂伪供,依律,今日可再用笞刑三十后讯问!”赵州尊对张氏丝毫没有怜香惜玉的情感,毫不犹豫便伸手够向签筒。
    张氏脸上挨了婆母的掌掴,此时听说居然还要受刑,又见吴二贵竟然全然无动于衷,她又哪里还肯为这个男人再受皮肉之苦?更不可能成全吴老娘“鱼与熊掌兼得”的痴心妄想。
    满场的人只见她把脖子一梗,凄声厉气的喊冤:“州尊老爷,巡按大人,妾身不过是弱质女流,哪有那大能耐害杀大伯?况且妾身和大伯无仇无怨,又怎么可能串通旁人犯下重案?妾身的确作了假供,案发当晚,是妾身和丈夫吴二贵在家中饮酒,吴二贵听妾身抱怨,一时怒火攻心,拿了柴刀便经角门去了大伯的院子,砍树时因被大伯阻止,失手杀了人!吴老娘见大儿子死了,一意包庇小儿子不受罪惩,这才把罪责推在蒋氏身上,诬陷她谋杀亲夫!”
    纵然是在吴二贵一双怒目的注视下,已经豁出去了的张氏也全无畏惧,她又没有杀人,没有犯下偿命的重罪,说不定这一如实交待还会得到宽敕被当堂释放,就算今后没了吴家提供住食,大不了再入娼门,总归不至于被饿死。
    “妾身确然是和之前施知州的族侄施七爷交识,还是在福建时就有来往,不防来了汾阳又撞上,知道施七爷的族伯那时调任了汾州知州,为了让吴二贵脱罪,是妾身出谋划策让他用了兄长留下的钱财,去行贿施七爷,再兼妾身和施七爷从前的情份,果然游说得施七爷答应相助,而后就是胡通判教给我们一套说法,也是胡通判断的案子,定实了蒋氏串通那焦满势杀夫,别说蒋氏不识焦满势,就连妾身,也不知焦满势是何方神圣,白白背了这大一个冤名儿!”
    张氏的招供引来全场大哗,而胡端、刘八一党更是脸皮紫涨,他们纷纷站立起来,矛头一致对准张氏,有斥张氏血口喷人的,有斥张氏定是得了旁人唆使的,胡端也向上座质问道:“当初本官审断东墟命案,是因蒋氏供认,卷宗也留有蒋氏指印画押的罪供,难道赵州尊就因区区娼妇的指控,就要认定下官枉法?”
    唐维也拍案而起,指着胡端质问:“那么直到此时,难道胡通判还要咬定真凶为蒋氏?还不承认你断案有误?蒋氏并非真凶,你却将她断为死罪,这便有了枉法的嫌疑,如今更是咆哮公堂,难道还不能证明你色厉内荏!”
    胡端冷笑道:“赵州尊,你虽为一州之长,却也没有那大权限审问同为朝廷命官的在下吧?”
    “下官身为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地方,身负监察百官之权,如今怀疑你胡端枉法,难道无权审问?”唐维也是寸步不让。
    现下可是有不少乡绅世族、里老学子观审,他这巡按御史当然要挺身而出站在正义的一方,如此才能赢获刚正不阿的赞誉。
    “那胡某敢问唐巡按,可曾奉皇上直接审问州官的手谕?”
    “你!”唐维不由理屈,他虽是巡按御史,但的确要持天子手谕,才能直接提审地方要员。
    “胡通判。”到了这个时候,赵州尊方才悠哉游哉的开口:“本官说了要当场审问你的话了?本官对于张氏的证辞甚至未置可否,你便急着要终止今日公审,那本官问你,若非心虚胆怯又是什么企图呢?”
    见胡端哑口无言,赵州尊越是意气风发:“本官现在审问的是东墟命案,至于胡通判是否有枉法之行,本官自会在结案后上奏朝廷,请皇上及诸位阁臣裁夺,相信唐巡按也会依律行使职权。不过本官必须告诫胡通判,倘若你再在庭审之上,阻挠本官问断,那么就算本官当众下令将你逐出公堂,相信列位也会认同合理合法。”
    他再度扫了一眼胡端紫涨的面皮却无法反驳,只气得粗声喘气的模样,轻轻一击惊堂木:“带人证郭广上堂!”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