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首辅家的长孙媳 > 第44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4节

    第95章 智解刁难
    春归就算不能如沈夫人、薛夫人她们一样据席落座,而是立在沈夫人身后周全服侍,但也没有穿着缟素——她是热孝里出嫁,虽说要为母亲居丧一年,可按时下的礼俗,却不用再仿在室女的规制,要寻常家居并非见客,她倒也可以穿着孝服,但今日毕竟家中设宴,沈夫人又需要她在旁周全,故而只着了水色衫子月白裙,衣裙上不绣花卉,只有襟袖上镶了一圈卷云纹样的缘领。
    素色的衣裙穿在她的身上,却更加衬托出容色无双。
    既被点了名,春归少不得一番客套例应,谦逊之辞。
    是称既不敢居功,也不敢认雅。
    “顾娘子可是大有名声,遍个汾阳城,现下可无人不闻娘子刚烈不屈的气性,要论这历来世道,也的确不少空有虚名的官绅门户,表面看着高风亮节,实则上早就是蝇营狗苟,比起那些市井门户来,更有不耻的鬼域伎俩,正有如顾娘子的遭遇,可不就是为族风败坏所累,也亏得顾娘子有这气性,不像那些羸弱的闺秀一味顺从,如今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总是我早闻大名,也是直到今日才与你这名人谋面。”费氏也跟着众人一齐打量春归,却也又是她话里带刺。
    言下之意,无非讥毁春归的家世,别看也能称为官绅世家,其实不堪得很,更是不屑春归的行为,在费氏这样的所谓高门贵妇看来,大家闺秀就该温柔和顺,论是如何,也不能把名声闹得这样响亮,沦为市井之徒津津乐道的谈资,更何况又还连带着家族亲长的名声也被败坏,把一肚子的烂绵絮摊开来给世人看。
    她今日一再刺激沈夫人,奈何对方却像脱胎换骨一般,怎么也不肯气急败坏,使她有如猛拳击中软枕里,白废了力道不说还闪得腰疼,要搁从前费氏也没这执着定要让沈夫人难堪,可随着胡端和赵江城矛盾一再激化,女眷间的交际便又增添了不少利害相关,费氏才更是不容赵门女眷赢得汾阳高门的认同。
    女眷间的走动交际,虽说不至于决定家族荣辱,但当然也有影响,好比女眷在交际圈子里受到推崇,对于整个家族的声望自然有所助长,功利场上也不全是男人间的争斗,尤其是高门女眷,能够相夫教子才是她们的基本才能,又怎么可能当真禁于内宅,日常只操劳着油盐酱醋的琐碎?
    又比如子女的谈婚论嫁,往往会在好些家族间权衡选择,外部条件一眼看去相差无几,却还需要考量婚配对象本身的才品,而多数情况,其实知根知底的甚少,也不能凭借数面之缘度其行止就能判断优劣,便就需要借鉴郎君闺秀之母,看她如何为人处世、气度品行——交际得多了,再能虚应,难免也会泄露真本,男人用心于经济仕途,大多分不出太多心力教育子女,主母才需要更多担当起教子的责任,虽说并非绝对,但从普遍而言,主母的身上能够反应出子女的教养,否则为何联姻时必需考虑嫡庶,又为何哪怕是庶出子女,但凡是被嫡母教养膝下,婚配也会比那些庶母教养的子女容易许多。
    所以女眷参与的各色宴会,其实也是展示气度修养的场合,不能有贻笑大方的言行,否则一旦落了下乘,不被“圈子”认同,更甚至受到鄙夷排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夫主的仕进,有损家族声誉,因而别看着衣香鬓影间的闲谈趣话,实则也是明枪暗箭、勾心斗角。
    雅集?当客人中有了费氏这么一位,就和真正的高雅幽致相去太远了。
    所以春归那番谦逊,也并非虚应,她私心里认真觉得今日的宴会完全无关风雅。
    又当然听得明白费氏那番“幸会”的话,藏着什么样的用心。
    “膏梁易出不肖,贫寒也育俊才,妾身确然是因涉世,才能明白此言原来不假,又觉庆幸的是,妾身本家宗族经此一场事故,诸宗长族老都有悔悟,决断日后约束子弟肃正家风,谨守先祖庭训,勿忘廉耻礼仪,宗长族老能够正视门中弊坏,后辈子侄方能引以为戒。”春归当然不会反讽费氏的家世,也不遮掩家门的污点,她只是提出俊才英杰并不由出身决定的观点,把费氏的讥刺挡了回去,至于身为女子不能强出风头,必需忍气吞声方为教养的所谓理论,她甚至懒得争辩,见仁见智吧。
    迂腐之人的认可,争来何用?
    薛夫人原本并没多么留意春归,却在听闻这番话后,又将她打量了几眼,而后品茗不语。
    不想今日的另一位宾客,曾经在薛夫人的雅集上也参与了对沈夫人“围追堵截”的女眷,汾州同知的妻子丁氏,却趁费氏再度开口前岔开了话题:“听沈夫人的话,今日案上的瓶花都是顾娘子亲手布置的了?我看这瓶体瘦巧,就越更讲究择枝,如我案上此瓶,便是上葺下瘦,而薛夫人案上那瓶,却是偃亚偏曲,看来顾娘子倒是深谙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方有天趣之道,我日常无事,也常爱琢磨瓶花之艺,日后可算多了一位能够交流的人。”
    春归暗忖:丁娘子不是费氏的“同盟”么,今日怎么替我圆场?
    她心下狐疑,却温和回应:“先父素喜长物,幼年时曾经教授妾身瓶花之艺以怡情养性,不过妾身愚顽,并未学得精髓,若娘子愿意赐教,实乃妾身之幸。”
    “顾娘子的先尊听说考中了举人,难得学业之余,还肯教习女儿学习此类技巧,倒是胜过我们这些人家的女孩儿,只守着女范内训的本份。”却也有费氏的“同盟”见状不妙,发声支援。
    时下文人高士,虽爱瓶花、书画之雅,日常供于案居,切磋赏鉴,不过这几乎也成为了男子的特权,女眷闲适时琢磨此类,多少算作不务正业。正因此其实识谙长物技艺的人物,多为男子,闺秀学习,便得拜男子为师,这可触犯了时下礼教的防忌,所以这妇人,才有诽议春归超逾本份的暗示。
    费氏很乐见,趁机添油加醋:“所以我们才华不足,自然也没有顾娘子的名气。”
    ——只有那些小门小户,才热衷于传播闺中女儿“才貌双全”的所谓声名,以期攀图高门显望,女子无才便是德,守拙安分才是妇人正道。
    但费氏显然忘记了,薛夫人就很懂得瓶花琴乐,且蒙她亲自教养的女儿,更是闻名汾州的才女。
    而且表面上如费氏之流,不也时常把获邀薛夫人的雅集视为荣幸?既然以守拙安分自诩,又何苦嘲谑沈夫人不懂高雅呢?
    薛夫人不得不怀疑在座的某些,表面上对她推崇备至,暗下是不是也在诽责她爱慕虚荣、失德逾礼呢?
    原本不爱参与口舌之争的薛夫人,这会儿也不想保持缄默了:“如花木香茗等等,本就是身外之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乃闲适玩好之事,无非意趣而已,便是擅长,又哪里算得上才华?就更加不值得夸耀了。只有一点修身怡情的优长,正如顾娘子先尊所教,又难怪我看顾娘子的情性,仿佛和小女三娘颇为相投,应当心怀澹泊而不计名利,若是生于魏晋之时,别看养于闺闱,说不定也能遁世结庐,被称高士幽客了。”
    对自己的女儿毫不掩饰加以赞许,春归倒像是成了顺带,薛夫人这样的高慢,倒很投春归的脾气。
    在她看来,虚假的谦逊,远远不如真实的高慢可爱。
    春归可不承认自己是虚假的谦逊,她当真对瓶花只懂得皮毛,谁让父亲虽然有心培养她的情趣,生活却逼得她偏只能营营役役呢?高士幽客?那是她的仰望她的向往,现下可不敢当。
    沈夫人尤其兴奋薛夫人竟然声援,此刻她暗幸不已:这个儿媳娶得可当真值得,到底不愧是官绅世族出身,天然就容易被名流女士认同,这下费氏可是吃憋了吧,一样的家世,却不敌我家春儿轻而易举就能投好薛夫人,证明什么?嘿嘿,证明她就是个纨绔不肖,大失教养辱没家门。
    便越发笑得欢畅自然:“诚如薛夫人所言,我的这个长媳,日常确然懂得不少意趣。”
    ------------
    第96章 较艺评人
    费氏没能讥毁功成,反而却触及薛夫人的逆鳞,她心中大是懊恼,又岂能容得沈夫人得意?便佯作是谑趣,发出“扑哧”二字来:“顾娘子当儿媳的这样谦逊,夫人您这位婆母却自夸起来,越发引得咱们对顾娘子羡慕不已了,怎么才能遇见把自己视若亲出的婆母呢,沈夫人现今是没有女儿,将来有了,怕是疼她都比不上儿媳呢。”
    春归忍不住再看了一眼费氏:我固然是个平常出身,并不能够八面张罗,更不谙熟高门女眷之间的应酬之道,但她也是极不高明呢,这“自夸”二字,岂不连薛夫人也一同涵盖,有影射薛三娘也名不符实之嫌?
    怕是更该引惹薛夫人的不满了。
    果然就听薛夫人笑道:“沈夫人哪里是自夸,顾娘子果然是有意趣的雅人,先说我们案上所供观赏的瓶花,便是取择于此园中盛放的茉莉,这才是意趣天然,而并非为了花会,特意从市集上购得。而邀人闲聚,本应是出于一时兴起,少几分造作奉迎,才能称为乐趣之事。又说顾娘子所下邀帖,是以茉莉芳会的名义,便在笺上描绘茉莉的折枝,细细闻那纸上余香,若有似无间,正是茉莉气息,这多细节承应,更显雅趣意致。”
    费氏若真知谙进退之度,此时便该省悟再不适合以宾客的身份讥刺主家,但她在这样的情势下,却还一味心急:“帖子上还写明邀请我等调香,倒让我迫不及待想要见识一下顾娘子在此一门,又有多少与众不同的意致了。”
    她自己是没察觉,言谈之时已经透出更多的锋芒和锐利了。
    “怕是得让费娘子笑话了,单是瓶花一门,虽经先父授教,妾身也只是略识皮毛而已,至于香道,那就更是浅见寡识了,怎敢持布鼓雷门。”春归连忙推辞:“待妾身承蒙婆母赐教,于此一门略有长进,才敢斗胆卖弄,届时或能为娘子助兴。”
    她当真不是虚伪的谦逊,是确然不懂如何品鉴香道,对于这一门,甚至来不及听父亲评议何为优劣。春归想自己顽劣的当年,还做过把父亲珍藏的沉香片当成了艾草,用去薰驱蚊蝇这等暴殓天物的糗事。
    “沈夫人难道精通香道?”费氏心里的讶异已经掩饰不住,居然把质疑脱口而出。
    “哪里称得上精通,无非闲时用来消遣罢了。”沈夫人心中畅快,谦逊起来也越发的自然。
    费氏却越发不信,想她自己于香道一门,还是因为外祖父十分谙通,在京城当年一众热爱香道的士人中,也是极富盛名,又因性喜澹泊,四十岁时便赋闲居家,而费氏的母亲是家中最小的女孩儿,这才有幸耳濡目染,深谙此门雅艺。费氏自小便跟母亲识香熏香,又看阅了外祖父传下的不少笔记著述,自信还能脱俗入品,可沈夫人何德何能也敢在雅集上卖弄品香?
    沈家不过一介市井门户,靠着长女当了皇后才飞黄腾达,想当年豫国公沈寿全乍然富贵之后闹的笑话还少了?买了一幅赝品,以为是吴道玄的真迹,竟编造说是他沈家的祖藏,广邀宾朋为此举办一场赏鉴会,结果差点没有笑掉别家的大牙。
    沈夫人谙知香道?她莫不以为把香放在炉子里点燃,装模作样称赞几声“好香”,就能称之为品香?
    费氏打算悠哉乐哉看笑话。
    沈夫人却毫不怯场,她仅管是市井出身,可姐姐选为太子妃的时候,她年岁还小,对于琴棋书画虽然没有天份学了个不伦不类,可她天生嗅觉灵敏,那时第一次入宫,圣德太后赐她一个香囊,里头盛着的是十余种干花,经她鼻子一嗅,就能分辨出一半以上,圣德太后啧啧称奇,她的香道,可是圣德太后亲自授教的!
    费氏再是家传有方,宫里难道还会少了品香熏炉一类的著述笔记?更不缺乏深谙香道品流的女官,大大方便了切磋交流,在此门道上,沈夫人完全自信见多识广。
    既是主人宾客都有了品香较艺的共识,负责周全的春归也立即行动起来,由她率先撤走了沈夫人案上的瓶花,紧跟着婢女们也将其余瓶花一一撤走。
    薛夫人看在眼里,莞尔不语。
    心中却是暗忖:费娘子这回恐怕是拿大了,她对香道这样自负,小看沈夫人一定是不懂装懂,但只看这事前准备,沈夫人显然就是深谙其道。要知现今多少女眷,闲来无事时,虽说也学着男子们品香焚烟,往往要在香案上先供瓶花,以为这样能够增添雅趣,殊不知瓶花本身就带植卉的清香,会与焚香冲突,花下焚香可谓清泉濯足,都是大煞风景的俗事。
    又虽说是较艺,但其实这样的雅较最忌冲突,就算要比个高低短长,过程也不能带半点硝烟火气,也往往不会逼着在座中人逐一试艺,谁有兴致,谁便“请战”。
    薛夫人先道:“我看沈夫人既有兴致,费娘子又一贯谙擅,不如就由二位择香焚品,我们便坐沐香风,只是要先推举出一位评官来,又还要推一人以诗文录事,才不负这一场雅兴呢。”
    “评官自是首推薛夫人担当。”费氏抢先道。
    她已经胜券在握,于是心中暗自雀跃,要知她虽然谙识香道,也获薛夫人相邀参加过数回雅集,也曾赶上过品香较艺,可她碍于薛夫人的情面,不好尽情发挥独占鳌头,两回较艺都有所保留,没显现出在此艺技上的见多识广,总算这回不用谦让对手,定要极情尽致,把沈夫人羞个无地自容。
    以薛家在汾州的声望,以及薛夫人本身的才情,自然无人否定她这个评官,又有丁氏毛遂自荐,要当录事,虽说也没人和她竞选,但费氏这回的心情可就不那么愉快了。
    这个丁氏,今日居然一再替沈夫人做脸,她是吃错药了?
    原来丁氏的丈夫李济,虽是职任一州同知,品极要稍高胡端一等,然则两人却不是隶属的关系,且李济可远远比不上胡端的根底,有施良行这么一个座师,在袁阁老面前都算说得上话,故而费氏在丁氏面前就有了优越感,往常交往,隐隐以费氏为主丁氏为从,丁氏也从不逞强,只除了今日先是替春归转圜,此刻又主动要给沈夫人的宴会捧场。
    一时间便有婢女捧来香器,先是呈给了费氏择选。
    只见托盘上并列着十二个白瓷香碗,每碗各盛香片,这是供给较艺者选择,当选定了香片,又才择选所需的香炉、香筒、香鼎等等器物,这就是时下讲究的香道,根据不同的香息,搭配不同的器具,如此才能体现出焚香人的审美,以及对品香的感悟。当然比较的还有技艺,比如烧碳时必须要让香碳燃烧充分,而捣灰时也有一定的技巧,转孔入碳就更得精细,因为转孔的深度要依据香片的品种,稍有差错,就会影响熏香的气息。
    故而挑选香片就成了第一步,费氏万万想不到的是她竟然会输在了这第一步上。
    沈夫人提供的香片虽多,却有大半竟然是费氏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让她根本无从分辨焚后气息,那么就更不论如何择器如何施技了,而她能够分辨出来的,又有几样是属俗品次等,当然也有符合心意的一样,费氏有把握能熏焚出幽幽兰香,可她竟然只有一样可选,想要获胜岂不艰难?
    她是真没料到沈夫人在此一艺上天赋极高,又有宫廷后妃的亲自指点,竟然习得如何制香,而豫国公府虽然根底不足,却是当代显赫,自然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沈夫人这一喜好,甚至专设了制香的铺子,按照沈夫人的配方调制出香片、香丸,又岂是市面寻常可见?
    本想大显身手,结果出师不利,费氏在焚香的整个过程就是黑着面孔,转孔时甚至数回失手,胜负就可想而知了。
    ------------
    第97章 技不如人
    费氏技不如人,又无心悦诚服的涵量,渐渐就显得有些恼羞成怒心浮气躁,对于薛夫人的评判她不置一词,却是把丁氏助兴的诗作挑剔一番,丁氏倒也不恼:“我虽识得几个字,懂得一些平仄韵律,可万万不敢自诩文才,硬诌出几句来,勉强应景罢了,让诸位笑话也是应该。”
    就转过头,和沈夫人攀谈起来,请教的是品香的门道,全然不理会费氏心中如何窝火,她倒是为接下来的宴会越发用力的烘托助兴了。
    费氏见丁氏这样,情绪越加败坏,于是就算午宴时呈上的肴馔,其中那道鲙鲤胎虾臇很符合她的口味,更有一道鲜鱼汤也实在让人回味无穷口齿留香,但这都不能让她的神色略微愉快,到肴馔纷纷撤下,只留了鲜果酿成的淡酒,又新上来几小碟子爽口佐酒的凉菜,费氏眼瞅着沈夫人的这场宴会是再变不出什么新雅别致的花样来,她才又再开始挑剔。
    “夫人的邀帖里,写着虽无仙山之茗,幸有亘古之音,我寻思着难道夫人还得了古曲要与咱们共赏,又欣喜着闻赏琴乐确然是件雅事,不过这时却见夫人竟然让婢仆呈上了酒水,又疑惑难道不会再赏古曲了?又或者是,夫人百密一疏,忘记了操琴之时,最忌酒闹。”
    薛夫人尚还回味着早前那道鲤脍,当真是仿了古时的烹调方法,且用来盛摆的黑陶高足盘也极为古朴,素黑的盘子衬着细嫩的鲙鲤,当真有色味双绝的诱惑。口腹之欲得到了慰籍,又怎不感谢主家的盛情?一听费氏又再挑剔讥刺,薛夫人心里实在觉得腻烦,奈何饮酒操琴又的确有浅俗之嫌,一时之间还真不好反驳费氏。
    她便浅啜了一口果酒,莞尔笑道:“这是什么鲜果酿的酒?这口味倒比我寻常饮的那些更加清甜,又带着些微酸,当真特别。”
    沈夫人忙道:“是西番莲酿出来的,我原也不知这鲜果还能酿酒,是有回皇后娘娘赏赐下来,我饮着很觉鲜香,又去求了酿制的配方。”
    “那我们今日可是沾了夫人的光,又知道一样美酒。”薛夫人举杯为敬。
    春归在一旁看着,便知薛夫人已经对费氏心存疏远,才有意显示和沈夫人的亲近,她便又替沈夫人笑应费氏的质疑:“一来古曲残谱难得,二者此季炎热,又难有清风明月的闲静心境,故而妾身虽确然备下了亘古之音与诸位雅客共赏,却并非琴乐,还请费娘子莫心急,迟些时候便能知道这亘古之音所指了。”
    “听阿顾这样一说,连我都觉得好奇了。”薛夫人又来圆场:“先容你卖卖关子,不过眼下,却用什么来消遣这午后的光阴?要真让我们干坐着饮谈,就怕一阵后犯起困来,错过了你的亘古之音。”
    费氏听薛夫人竟然把春归改称阿顾,不由紧紧蹙了眉头,很是不明白以沈夫人这样的市井出身,还有顾氏既上不得台面的家世更有损妇德的名声,怎么可能赢得薛夫人的青睐?难道说素有高风峻节的名门薛家,实则也是阿谀附党之流,眼瞅着许世南入阁,他们便要通过赵江城攀附许阁老一党了?
    心中便连对薛夫人也生鄙夷。
    可笑费氏也不想想她自家,早便是附党袁门,又有多么高风峻节值得自傲呢?
    春归眼睛的余光,轻轻晃过费氏那张有若刷了锅灰的脸,就知道这位已经是就快炸膛了,但她却不想主动刺激,省得被薛夫人这等老于世故者看出来,倒不利于大好局势,就笑应道:“是备了一出昆曲,妾身不才,试填了戏文,也没成一套故事,只有几个散段。”
    她这话音刚落,果然就引来了费氏越更露骨的讥刺:“我就说了,次前薛夫人的雅集因未备伶人唱曲,难免让沈夫人觉得不够热闹,果然今日沈夫人便请了唱戏的来,不过这园子里看着也没搭戏台子,难不成要现搭?我可不比沈夫人,惯常便不爱这般闹乱,最是个贪清雅的人,虽有些失礼,还望沈夫人能够体谅,便另寻处清静的地方,待等这里闹腾过去了,我再过来闻赏亘古之音。”
    “费娘子误解了,这出曲文只是清唱,没有那般闹乱,且费娘子既不想错过亘古之音,又还必须先听这出戏文,否则便会有失妙趣。”春归不待沈夫人说话,便开口应对,论来今日所备的消遣节目是她的筹办,故而代替沈夫人应对客人的质疑也符合情理。
    “再是清唱,戏曲之流也难登大雅之堂,顾娘子还声称亘古之音和这戏唱有关,那怕也不值得闻赏了。”费氏终于是捉住了纰漏,当然要乘胜出击:“沈夫人惯爱听戏,这也是家传了,谁不知道豫国公府上,就养着一帮戏子以供日常取乐,可顾娘子的本家,好歹也是官绅门户,把古音与艳曲关联,还硬称风雅,这要真是顾娘子的认为也还罢了,无非见识得少才做了不合时宜的事,否则……那可就是强辞夺理,用这样的方式来嘲谑消遣我等了。”
    她就不信,这么厉害的话说出来,依小沈氏浅薄无知的性子还能无动于衷,又就算这顾氏性子比她婆母谨慎智谋些,到底年轻,又能隐忍到几时?只要她们气急败坏辱斥客人,这场宴会便是不欢而散,赵门女眷也必定会落下乘,在汾阳世家名流,落下俗鄙的名声。
    “娘子一再称风雅,妾身却不敢称懂,只是早年曾经读了一篇小品,想在这时将文中描述说与众位贵客评赏。”春归却仍是心平气和,又这回应仿佛有些跑题,让人拿不准她葫芦里卖什么药,连薛夫人都好奇不已,也就不急着替她圆场了,只作洗耳恭听。
    便听春归又道:“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的人。”
    她说到这里就停顿片刻,目光把众人都看了一圈儿,真是卖足了关子才继续:“有的人乘楼船鸣箫鼓,灯红酒绿传杯换盏声色相乱,这叫名为看月却其实不看;有的人亦楼亦船,携童男少女拥坐露台,说说笑笑左顾右盼,这叫身在月下却其实不看;与名妓闲僧浅斟低唱,歌声乐曲不绝于耳的,是自己看月也希望别人看自己如何看月;至于不舟不车,不衫不履,酒足饭饱后呼朋引类挤进人群,装着酒醉唱无腔小曲的,可就是月亮也看,看月亮的也看,不看月亮的也看,等于什么都没看的了。”
    这文字本就有趣,春归说得又生动,除了费氏之外,在座中人竟都听得津津有味,见春归又再停顿,丁氏都忍不住开口摧促了:“阿顾莫淘气,跟着往下说。”
    春归莞尔:“不过这四种人,却都不妨看他一看。”
    “可看是因为真实。闲汉凑热闹,富贾讲排场,名门闺秀莺莺燕燕,落第举子假醋酸文,原本就是世间百态。既然这七月半的西湖已经成了戏台,那又何妨看之?”
    “待四种看月之人,渐稀渐薄,散尽之时。又有些人,趁断桥石阶初凉,月出皎洁如镜,湖中再无喧嚣,才从树影下港湾里,将一叶扁舟荡出,邀明月好友同坐,烹茶煮酒开怀畅饮,至东方既白,方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