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首辅家的长孙媳 > 第42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2节

    “那迳勿就没察问出任何蹊跷么?”春归也是一筹莫展,想不通吴大贵因何丧命,又是什么人陷害的焦满势。
    “蹊跷也是有的。”兰庭喝一口茶,才继续往下说:“辉辉向我举荐了安世兄,没想到我向他请教,安世兄果然对东墟命案有所印象。”
    孙宁字自安,“安世兄”正是指他。
    春归也觉惊喜:“孙世兄当真留意过此案?”
    “据安世兄称,当时他正好任刑房的书办,也还记得当初报案人确是吴二贵,安世兄和仵作接了差遣赶去吴家,刑房司吏问案时,吴母、吴二贵与蒋氏也确然各执一词,但吴老娘虽说一口咬定长子为蒋氏、奸夫所杀,却说没看清奸夫的长相,吴二贵更说他听见响动赶过来时,奸夫已经不见踪影,只见母亲在打骂蒋氏。”
    “那又怎么能牵连了焦满势的?”
    “东墟虽由州衙管辖,可吴家命案起初并没有引起胡端的关注,依据地方上的惯例,他这堂堂通判也的确无需亲自审理此案……”兰庭却说起了州衙官员们的职责,没有照顾春归急于断案的心情。
    “我知道,好比州县发生的刑案,一般都是由推官审理,但因为东墟是属州衙管辖,而通判又对辖区内的刑案讼事都负有职权,也完全可以决断亲自主审,不过一般来说,除非案情重大,关涉广泛,否则通判更加注重粮运、家田等等事务,而不至于审断刑案。”春归打断道。
    “辉辉竟知官员职能?”
    “也是父亲在世时,随口同我讲解过几句。”
    兰庭:看来岳丈大人是完全把春归当作了承祧家业的继嗣培养呀,连官场中事,都在其年幼时就有授教。
    他也不再顾左右而言他,惹得春归更加着急,颔首道:“原本的舒推官,也询问过四邻,认为死者吴大贵和蒋氏夫妻恩爱,更加采信蒋氏的证供,怀疑凶手乃吴二贵,奈何蒋氏并没有亲眼目睹吴二贵杀人。”
    据蒋氏交待当时的情形,是她和丈夫已经息灯安歇,半梦半醒时听见院子里有响动,蒋氏还以为是进了贼,吴大贵推开窗户一瞧,骂了一句“二贵这浑人怎么偏就和祖父栽种的枣树过不去”,原来半夜三更,竟然是吴二贵从角门里过来,正挥刀砍树。
    吴大贵就披衣出外阻止,蒋氏心里忐忑,在窗子里支着耳朵听,便闻兄弟两吵闹起来,她更加不安,也穿好衣裳出去劝阻,没想到待她出去时,已见丈夫躺倒血泊之中,吴二贵呆呆站在一旁,蒋氏惊叫一声赶上前察看,丈夫已经没有知觉,她冲着吴二贵哭骂,却被也已惊醒出屋的吴母喝止,母子两把她连推带搡挟制进入房间,吴母威胁她不许“污陷”小叔,蒋氏不从,且坚持要去告官,遭到了母子二人的阻止。
    蒋氏怎是对手?竟被吴二贵打晕,等她醒来的时候,却已经是吴二贵去告了官,孙宁等等刑房的吏员正在录问证供。
    双方各执一词,但因为吴老娘是吴大贵的生母,她咬定是蒋氏杀人,向四邻哭诉蒋氏的淫恶,可怜她长子被害,次子也被冤屈,一番寻死觅活,好不悲凄,倒也让一些邻居可怜起吴老娘的处境,舆论便也有了蒋氏是真凶的一说。那舒推官眼看就要到任,担心处理不好防碍了升迁,便越发犹豫起来。
    “舒推官一时难断此案,就被胡通判明正言顺的接手,又正是因胡端的审理,才察清蒋氏是和焦满势通奸,趁丈夫去了二叔家饮酒夜宿的便利,邀奸夫上门偷欢,不料吴大贵回家撞破奸情,蒋氏因而被吴大贵殴打,而焦满势为了脱身,拾起院子里的柴刀砍击吴大贵后脑,致其死亡。而吴二贵也供诉,当晚他邀兄长饮酒,正是因为枣树之争心怀愧疚,打算弥合兄弟之间的友悌,谁料酒酣耳热之余,兄长却一改固执,突然说要砍伐枣树,并不由分,提了二贵家中的柴刀,就经两家院墙上开的角门回去,没想到撞破了妻子的奸情,因而丧命。”
    “胡通判究竟是怎么察实的案情呀?”春归仍觉满头雾水。
    “说是蒋氏不堪刑讯,自己招供了,且又有焦妻等人辅证,此案就这样‘确凿无疑’的审结,就连蒋氏变供之前,那套原来的供辞都被一笔勾销,不久,舒推官就调职离汾,要不是安世兄正好参与了此案的前期察勘,我甚至不知此案前后还存在这多歧差。”兰庭冷笑道。
    春归也是蹙紧了眉头:“听着倒像是吴母的证供不清不楚,意图只是为了让吴二贵逃脱罪责,才把长子吴大贵的惨死归咎于指控次子的儿媳蒋氏,所以她起初的供辞,才说并没看清奸夫样貌,倒是这案子被胡通判接手之后,才把奸夫确凿为焦满势。”
    “安世兄和当初参办此案的仵作也有交情,而他之所以对此案格外关注,正是听那仵作提起胡端曾经召他询问过案情。”
    衙门里的诸多差役,要数仵作的地位最是低贱,那仵作被堂堂通判召见,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只道胡通判是尽职责,于是把那晚出值的事仔仔细细说了一遍,就提到他往吴家的途中,经过焦家门口时,刚好撞见了一个熟人,那人是家住东墟附近的郎中。
    结果没过多久,吴家命案水落石出,凶犯竟是蒋氏和奸夫焦满势,仵作深觉讷罕,隐隐猜测不知自己提供的线索是否成为断案的关键,一回饮多了酒,就对孙宁提起,孙宁要比仵作敏锐不少,他根本不认为蒋氏就是真凶,更加相信舒推官一开始的直觉,蒋氏无辜,二贵弑兄!
    不过孙宁只是怀疑,他没有能力察明事实更加不能赈救无辜,他只是一介吏员,且毫无入仕的希望,就算已经察觉不平,也只有悄悄的感慨和同情。
    直到兰庭向他提起这桩旧案。
    “如此说来,假设吴二贵是真凶,蒋氏和焦满势都乃无辜,那么必定是胡端这一州通判陷害二人,而为吴二贵开脱!”春归深觉诡异:“可胡端与吴二贵非亲非故,与蒋氏、焦满势也无仇无怨,他身为朝廷命官,为何行此违法乱纪的事?!”
    这案件既是在胡端手中才水落石出,且还是他有意模糊档录卷宗,那么渠出先前假设诸如“下吏狡言”的原因就不存在了,一定是胡端故意把这桩命案断成如此结果,没有证据显明他和蒋氏、焦满势有仇,那只余一个动机,就是为了让吴二贵脱罪。
    要么就是胡端受贿,但吴二贵并不具备让胡端枉法的贿资。
    另一个可能就是吴二贵乃胡端的亲朋故交,但这显然也不存在。
    见春归的眼神俨然“求知若渴”,兰庭却摊了摊手:“这回我也还是一头雾水,完全找不到线索。”
    春归失望的长叹一声。
    却是暗忖:无论如何,吴家母子也是极关键的,只要此案重审,他们必定会坐立难安,如让渠出前往窥望,不怕不能确定他们是否有罪,说不定这回,我真能领先一步比迳勿更早察明案情。
    ------------
    第91章 内庭彪悍
    这晚兰庭回到卧房,仍为了东墟命案烦难,他提笔,就着砚中的余墨,把一张白纸上,一边思虑着一边写下了数行字。
    胡端——包庇吴二贵——原因不明。
    吴二贵——真凶——动机不明。
    吴母——证人——包庇吴二贵——污陷蒋氏——长子已亡,不忍次子亦领斩决。
    蒋氏——受陷——指控吴二贵。
    焦满势——受陷——原因不明——行踪不明。
    兰庭又想到春归的话,在焦满势这一行后,加上文字:其妻小全然不关心下落,疑似知悉行踪——命案当晚,家中曾有郎中出入。
    又把“郎中”二字重重勾画出来。
    然后兰庭就搁了笔,在灯火之下,长久的蹙眉沉思。
    待再次提笔之时,先是往吴二贵那一行添加:为枣树争执——此动机太荒唐但仍不能忽视。而后又把胡端、吴二贵、焦满势三个人名,都勾画出来。
    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没有动因,也就是说,胡端和吴二贵、焦满势之间必然有不为人知的联系,且那个在案发当晚出入焦家宅院的郎中,也许就是破解这一切的关键。
    兰庭忽然有了想法,他这回仍要采用引蛇出洞之计,不过却先要打草惊蛇了!
    因而在次日,通判胡端立时便觉焦头烂额起来。
    先是他家下人来报,郎中郭广无端被书吏尹寄余登门质询,追究去年十月初七夜里,为何事往东墟焦家,郭广虽应付过去,心里却实在着慌,所以寻到家中去讨主意。
    胡端正在惊疑不定,又听差役禀报,在押刑狱的蒋氏竟然被赵知州的长公子奉手令而提出,据说竟是把这待死的囚犯送到了州衙的内宅!!!
    这下子胡端哪里还坐得住,直要闯见赵知州,却闯了个空——知州大人下昼时竟又生病症,回了内宅,请医看诊去了。
    从前胡端可以不管此类托辞,并乐见上司的消极怠工,但今日情形却不一样,胡端万万不能善罢甘休,于是纠集了不少党从,气势汹汹就拥往内宅而去。
    这时沈夫人正好与春归在商量宴请的事,听禀报,大发雷霆:“我道费氏怎么敢这样猖狂,原来在她身后,还站着个同样狂悖无礼的丈夫撑腰,胡端这厮,枉为朝廷命官,竟然目无法纪,老爷可是他的上官,他却全然不放在眼里,竟然纠集党徒私闯上官内宅,他是要造反吗?”
    春归:……
    冲撞上官怎么就成了谋逆大罪,夫人把老爷当谁了?这话要搁在太祖、成祖时期……春归打了个冷颤,暗忖着我什么都没听见。
    说来太祖、成祖距今已经过去了二、三百年,春归自是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时的世道,不过她却听爹爹说过,“文字狱”这由头可就是太祖始创成祖发扬光大,话说太祖时,有个官员,给儿子取名“思元”,结果就被判了死罪,而且族诛……
    皆因前朝国号为元,思元是想干什么?这样的人,必须谋逆必须族诛。
    在“思元”一案后,有个大臣因为说了“承蒙厚爱”的话,紧跟着人头落地。
    太祖的认知,那大臣也在怀念着“大蒙古国”的厚爱。
    此类血案不仅仅只是两起,在太祖、成祖二朝,可谓司空见惯,后来在不怕死的多位数代礼部官员前赴后继下,终于确定了词句准则,规定什么字必须忌讳,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借口文字狱随意斩杀臣民的恐怖事件。
    但像沈夫人这样的说法,仍然是会引来大祸临头的——倘若君主想要追究,这就是个确凿的罪名。
    不过“君主追究”这个前提应当并不存在,所以春归虽然觉得沈夫人当真口无遮拦,却也没有杞人忧天到了劝止婆母小心言辞的地步。
    万一沈夫人喝出“我姐是皇后不敬我不敬我夫家就是造反”的话,又要怎么办?
    禀事的是郭妈妈,也全然不把沈夫人的话当作忌讳,并非郭妈妈没这意识,也实在当今天子确然不比他的先祖列宗,是个性情温和慈悲为怀的君上,尤其对待沈皇后,情分更加不一般——沈夫人嘴里无论说出什么话,即便叫嚷着要弑君,如果仅限于叫嚷的话,今上也不会追究惩罚。
    其实也不要说今上慈悲为怀,当皇帝的,多数都做不到一视同仁,像先帝在位时,某位妃嫔做了首宫怨诗,就获“诽上”的罪名被处死,父兄连座处以斩决!然而宠妃刘氏毒杀皇嗣谋害朝臣,竟然被先帝“呵呵”一笑嗔斥“淘气”便不了了之。
    所以“君主想要追究”是个必然的前提。
    春归在打了个冷颤之后很快就淡定下来,听郭妈妈继续禀报——
    “可不正应了夫人这话?老奴活了几十年,在京里什么达官显贵没见过,竟都不如区区的一州通判夫妻两威风八面!那位胡相公,带着一群属官,拥在二门外,信口栽污大爷霸奸罪妇,为美色所诱妄顾国法,他原话怎么说来着……对了,是说大爷行同狗豨!”
    沈夫人冷笑道:“胡端这是急了,才成了狂犬胡乱攀咬呢,那罪妇蒋氏,跟庭哥儿的婶母年纪相仿,比我还要年长几岁,美色所诱?真不怕笑破人的肚皮,必定是胡端干了丧尽天良的坏事,眼见要被拆穿,就狗急跳墙。”
    说着沈夫人就来了兴趣,一把拉了春归就往外走:“老爷称病,现下也不好出面,虽说兰庭的本事,自是不怕被胡端那起子下官给真刁难住,我就担心有个万一,胡端等以身压人,咱们一同去,要真兰庭顶不住,我也好及时出面镇镇场子,你也学着些。”
    春归低眉顺眼的被沈夫人拉着走,心说:正合我意。
    这回有了沈夫人打冲锋,听墙角也能光明正大了。
    可出乎意料的是沈夫人完全没有偷听墙角的打算,也根本不是为了事防万一,她询问得兰庭正在二门里的一处偏厅遭受“造反派”的质问,领着春归就昂首挺胸地直闯入内,反是把那一堆属官、司吏惊得手足无措,好像他们倒成了一堆小媳妇,冷不丁被闯进的两个男人吓得不及回避。
    春归也不知谁是通判谁是同知,只猜打头那个三十出头的官员或许是胡端,当几个须鬓花白满面“沧桑”的官吏跌脚悲叹“抛头露面、成何体统”的时候,这位竟瞪着沈夫人一本正经地诵起了“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的女论语……
    不知道的看这架势,还以为他是沈夫人的父辈呢。
    小偏厅里有了一时的混乱,官吏们的批斗对象转移为沈夫人和躺枪的春归,兰庭反而被冷落一边没人搭理了。
    沈夫人在世族女眷面前自愧辩才不如,经常都被挤兑得不能反驳只生闷气,在一帮男人面前她却十足自信,没等“女论语”继续往下念,就冷哼两声:“诸位都闯到我家内庭了,还有脸用男女有别的话来教训我?你们既然开口礼法闭口德行,那就解释解释,纠集这大一堆人,擅闯知州内庭搔扰家眷是什么礼法什么德行?!”
    春归垂着眼,看似乖顺的站在一边儿,实则当真不敢去看那帮被沈夫人反驳的腐儒此时神色何等精彩,她怕会忍俊不住笑出声来,但这样的场合是应当保持严肃的。
    “并非下官等人冒犯尊府家眷,实乃听闻赵州尊的公子私纵死囚,将罪妇庇于内庭,这成何体统?下官等这才赶来求谒州尊,还望州尊能据从律法,训止令郎有违礼律之行,将死囚蒋氏遣还拘狱。”
    很厉害,一口就咬定了兰庭的罪名,不分青红皂白就栽上顶违法丧德的大帽子。
    沈夫人怒火三丈:“什么私纵死囚,你口空白牙就敢污陷我家大郎,我看明明是你们这些人断错了命案,冤判了无辜,听说老爷要复审此案,才做贼心虚倒打一耙!”
    话音刚落,就听一个长胡须老头跌足哀叹——
    赵州尊竟然将公堂政务告诉内宅女眷,真是骇人视听、荒唐不经!
    ------------
    第92章 各自求援
    春归到底忍不住忧心忡忡的偷瞥了一眼“长胡须”,她实在担心这位受不住刺激倒毙当场。
    兰庭留意见春归的神色,几乎忍俊不住,他也不打算靠着沈夫人的彪悍平息这场风波,是以不再袖手旁观,请了沈夫人落座,才转身面对那帮气得胸膛起伏不定的官吏:“因有生员举告东墟命案有失公正,家父方才决意重审此案,怎知提审蒋氏,却见她状似癫狂根本无法问清案情,几经思虑下,家父以为事涉人命及律法公允,听授圣令而不能轻疏失职,方才决定请医者替蒋氏诊病,只是今日家父体感不适,才由兰庭持手令往狱中提人,又因要将蒋氏安置在内庭,故而才不得不知告内庭主母,并非夫人窥涉外政,还请诸君莫生误解。”
    事实情况是兰庭明知一将蒋氏提出死狱,必然会打草惊蛇,引起胡端激烈抗议,便告知父亲大人如何应对众人的质疑,哪知赵州尊根本不赞成兰庭的行动,奈何无法阻止,于是干脆装病继续做他的甩手知州,因而兰庭才不得不亲自去提蒋氏,又出面和这些官员辩争。
    “东墟命案乃本官亲自审结,凶犯蒋氏业已认罪,且此案已经上报,只待提刑司回文便押蒋氏去刑部核刑处决,怎能仅凭着一介生员的举告,就要重审此案?”
    春归看向说话的人……
    “女论语”果然就是胡通判。
    “你都把那可怜的女子刑讯逼供出了癔症,还敢说什么断案公允,律法作何规定死囚必需皇上核准批署才能处决,就是担心你们这些贪官胡乱断案,害无辜百姓冤死刑场。”沈夫人把对费氏的一腔怨气,全都倾泄在胡端的身上,这对男女一个枉妄人命一个气焰嚣张,都不是好人!
    “夫人乃内眷,也难怪不知律法规定,公堂之上审案之时,当疑犯狡言不认罪供,可以刑讯,蒋氏在公堂狡辩,本官依律用刑,拶指不逾两次,笞立亦未过三,何言逼供?”胡端傲然挺胸,看也不看沈夫人一眼,十分鄙夷一介女流竟然屡次插嘴公务。
    兰庭又道:“胡通判既知律法,又何故质疑家父重审此案呢?如今提刑司回文未至,人犯既然尚未押往京城,为免冤错,在汾州审断分明方为法理,难道要当人犯押往京城,亲属往刑部喊冤,再发往重审以至于耽延司法更加应当?”
    胡端这通判既是初审官员,当案件有疑,由他的上峰赵江城主持重审本就是应当的程序,当然胡端也有权抗议,不过作法是采用奏章的方式在朝堂上打官司,聚众闹闯知州内庭的行为就显得无理取闹了。
    不过现在无理取闹的官员不在少数,兰庭也见怪不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