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首辅家的长孙媳 > 第17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7节

    就在刚才,她陪着沈夫人一起用膳的时候,赵小六这熊孩子因为有婢女侍候,发脾气摔了碗,说什么就是因为餐桌边围着太多女人,惹得大哥哥都不愿和他们一起吃饭了,硬是不让婢女在侧,非要沈夫人亲自给他把汤里的葱花挑出来,把鱼刺剔除干净的时候,沈夫人也摔了筷子,指着赵小六说“立马给我滚回北平去,真是个魔障”。
    春归深深以为,沈夫人应当不会因为不舍和个魔障般的骨肉暂时分别,就对兰庭“不急”的决定欢喜雀跃。
    夫家很诡异,完全不符常情。
    春归不由惴惴。
    她到底嫁了个什么人呀?生父敬着,继母畏着,同父异母的兄弟把他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好像很恐怖的说。
    于是到底忍不住,向尹小妹打听,赵大爷“不好相与当心吃亏”的由来。
    尹小妹确确长着一副直肠子,因着当时身边,还没有嫂嫂拘束告诫,一咕噜就说了出来:“大奶奶怕还有所不知,大爷就是个神人,太师公在世的时候,对几个老爷格外严厉,外人夸赞老爷们,太师公回回都是否定,这可不是故作谦虚,有回太师公一个门生,夸得太出格,太师公连门生都骂,却偏偏把大爷,往高里捧,那时还是先帝一朝,一回宫宴上,太师公竟然夸赞大爷有晏殊之才,先帝立召大爷当众考较,以金乌为题,由百官轮留限韵,大爷当时还不比六爷现今的年龄,却能口出华章,以此一题,作出数十首好诗。”
    “后来大爷口干舌躁,说不出话来,先帝以为是被考倒了,一问之下,才知大爷口干,当即把大爷抱于膝上,让人呈上茶水,大爷润喉之后,又再口若悬河,佳句不断,先帝当时就说,太师公一门又出宰辅之才!”
    尹小妹说着说着自己也觉口干,拿了茶盏,一口饮尽,把茶碗“砰”地一放,颇有说书人的架势:“遍数古今,有几个能在稚拙之年,得君帝如此夸赞?大爷才至学龄,今上就赐任皇子伴读,北平那多名门子弟,皆以大爷为楷榜,大爷出个门,身后跟着一串儒生,好笑的是,后来居然还有纨绔追捧。”
    春归:……
    原来沈夫人所言不虚呀,又难怪淑贞姐姐当时诅咒她,直称赵大爷有龙阳之好。
    这还真有招“龙阳”的体质。
    不过这也是如今世道,闺秀们都鲜少出门,就算出门,怕也没那自由和胆量围观风流才子,否则那些“龙阳”,怕都挤不进去了。
    不由睱想“看杀卫玠”的场面,她家大爷是否还能如此施施然处变不惊,春归忽然觉得还挺有意趣。
    ------------
    第31章 相处始谐
    听故事的人津津有味,说故事的人便越发津津乐道:“再说大爷虽早早的声名雀起,才华计智受到皇上以及众皇子的盛赞,偏自己还不显摆,多少文会雅集皆不参与,只和性趣相投的少数人时有清谈,这少数人,也都是以疏狂闻名,目下无尘,不入世俗物累,所以竟鲜少有人能真正睹闻大爷的笔墨诗文,又谁也不敢质疑圣赞,追崇渴慕不已,就有人找到了兄长,意图借兄长之手,能摹抄出大爷的文作诗稿一类,又或是干脆是收集得大爷笔书的旧文,他们愿出重金。”
    说到这里,尹小妹的脸色就变得愤然了:“兄长拒绝了,我却上了心,大爷不少旧作,横竖都是束之高阁积灰,用来换些实惠如何不好?正巧我和大爷的书僮汤回也算交熟,便说服了他暗下取出几篇来,不敢真把原笔交付出去,而是誊写一遍,给那些仰慕者们赏习。”
    “虽说是换取了一些钱利,我也没有全都私藏了,给汤回买了陈酿,给兄长添了好茶,大爷还喝了我的好茶呢,哪知转脸就不认人,也不知怎么发现了我和汤回的合作,就算有意见,直说不好?大爷倒绝,拿捏住汤回,让他忽而找我收取重金,说是可以把原笔取出,我又仿了兄长的笔迹,帖告有这需求的下家,他们也都答应了会付重金,几个还竞起价来,这样我便不犹豫了,先付了老大一笔定金给汤回,这笔钱可是我废了这多心思,好容易才积蓄的嫁妆银子!”
    尹小妹说到此处,更是咬牙切齿:“这根本就是大爷布的圈套!我这头刚拿到原本,还不及找下家成交,他可倒好,居然破天荒答应了一人的邀请,出席那人召办的雅集,又是写诗又是作画的,那些人听闻大爷开了交流才学的先例,谁还肯用重金在我手上去买那些积了灰的旧文呀,虽说大爷也就只破了一回例,可那些人心里都存了期望,我是注定要血本无归了!大奶奶说,这可不可气,可不可恨,我赚点钱银容易吗,就算用了小人窃取的方式,大爷骂一顿警告不能再犯就是了,非得让我白忙一场,到头来还落下阿兄的责罚。”
    听得春归直想捧腹,不过念及尹小妹气愤的心情,不好这样兴灾乐祸,又觉得兰庭大爷这样子损人,还真对症下药,大约明知尹小妹是根在油锅里炸老了的面筋,压根便不把几句责备当一回事,便找她最最在意的事物也就是钱利下手,给予“重击”。
    其实要说来,兰庭这样的警告还真不算绝情,因为春归知道,那个叫汤回的书僮,如今仍然是兰庭最亲近的仆从,要换作更加严厉的主人,惩罚起来可就不仅仅是这样了。
    大约,兰庭其实不在意旧作被誊转这档子事,所以才小惩大戒的吧。
    只是用这样诙谐的方式,还真有些与众不同呢。
    春归认为自家夫君确然算有不俗之处,至少现下看来,方方面面都没有让她抵触的劣误,于是更有信心把今后的日子,过得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为了报达兴许真是上天赐予的幸运,她决定要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的诚意,想到婚事各项仪程都定得急促,连按俗情,需要她亲自动手的针线活都不得不省略了,如今阿娘的丧仪既已进行完妥,这点子心意也总得补偿。
    原本该为兰庭裁制一套里外新衣,可一来还并不知他详细的身量尺寸,春归又不愿去问旁人打听——仆妇们就不提了,沈夫人是兰庭的继母,万一她开了口,却就问住了沈夫人,岂不尴尬?可要是亲自为兰庭量身,春归又觉两人间还没熟络到这程度,她大方归大方,可是也没大方到和一个并不算熟络的男子亲近接触,还能脸不红心不跳的超然。
    又者,一套衣着裁制精细,还需要不少时长,她既要补偿新妇的女红活计,总不能只顾着夫婿,公婆那里,还有将来回了北平太师府诸多长辈那里,小姑叔弟那里,都要准备起来,太过仓促的赶制也不能体现诚心。
    于是思量一番,还是决定先从鞋袜动手,这既不需要量体,又能省下时间。
    她悄悄用绳尺,把兰庭日常穿着的一双鞋履量了量,又细心看了磨损,心中便对兰庭的步态,行走习惯有了数,不用几日时间,便做好两双鞋袜,最精细处,都用心于合脚舒适上,又因观察得兰庭的衣用虽说亦如其余士子般,并不爱繁复艳丽的花纹,可在领口袖沿,又甚至襟摆等等不甚显眼的地方,多少会附加一些清雅的绣样,就度量他的衣着虽以素净为主,却也不喜太过普通沉闷。
    于是无论鞋袜,春归便都绣上了兰草的图样。
    这日下昼,待兰庭回房,春归便把崭新的鞋袜送上。
    虽说兰庭一看,妻子明显有些期待夸奖的神态,他却也不急着表态,竟很认真地说要先试一试。
    结果在试之前,兰庭还要不慌不忙的沐足。
    他沐足有个习惯,一般会亲自去打井水,滤净后,一半放炭炉上烧热,还要往里加些薄荷叶、菖莆,烧热后先把澡豆化开,再添另一半凉水使水温适度,浸泡时用的是樟木小桶,拭足的棉巾一定要洁白柔软,等使用过后,立即便让下人清洗晾晒,哪怕是拭足的布巾,也不能容忍一点污秽和异味。
    春归装作无意的,用眼角的余光观察过兰庭的一双赤脚,暗忖:兴许正是因为如此保养,双足的肤色雪白得近于莹透,却又并不会显透出赤脉青筋来,脚趾也是修长均匀的,加上指甲修剪得整齐干净,倒比多少诗文里描写女子的金莲,似乎更加有美感。
    沐足净秽后,兰庭才肯试崭新的鞋袜,甚至还在院子里踱步一圈,终于微笑着评价,先是肯定鞋子合脚舒适,鞋底软硬适中,又称赞袜子的材质,虽不用绫罗蚕丝,这细纻和薄棉织成的罗帛,一样的透气柔软,袜口一侧绣的兰草,配色格外清雅,可见是用了许多心思。
    经过仔细的试穿才给出的赞美,自是比随意一说更让春归欢喜,深觉自己的诚心未被辜负,把心里暗暗的,在日常相处那一栏上,又给兰庭加了一分。
    似乎是为投桃报李,兰庭次日回房时,便交给春归一方砚台一套毛笔,说砚台是来汾州时,一回去集市精心挑选的,那套笔却是自己制成,一贯随身使用,应当也能符合春归用来书写。
    一试之下,果然比外头买的更加适手。
    兰庭又说起顾华英一案的结果:“汾州通判虽是施良行的旧属,意识到此案或者与荣国公有关,原本已经明明白白的案情,他还想着拖延扭转,我提醒着老爷,定要盯紧些,免得通判串通了顾华英反悔,终于没让他得逞,已经作下了故杀主谋的判决,以此结果上报。”
    故杀,会被判以斩决。
    就此,春归和宗家的这场斗争,总算告一段落,结果是顾华英被处死,顾长荣失宗长之位,顾老太太去了庵堂寂渡残生,顾大太太落得个被休弃的下场,可以说是春归大告全胜,但她这时,却并不觉得欣喜若狂。
    只是心里是真正的轻松了,这种轻松是因了断旧怨,可以重新开始的轻松,如果可能,她的余生再不愿意和顾氏宗家发生任何纠缠。
    但兰庭的话并未说完:“拟判死刑的重案,会报刑部复审并由皇上御批,此案虽说不会再生任何变故,但今上以仁厚宽良治政,非恶极之人,重极之罪,一般不予斩立决,也就是说,顾华英虽入死狱,还很有可能等到宽赦的机会而免死,改判为刑杖后流放充军。”
    说到这里,兰庭一顿,不知为何眼中突然露出几分肃色,却当再说话时,眼睛又避开春归看往别处:“当然,辉辉若坚持要让凶犯伏诛,不是没有办法。”
    春归几乎没经过思虑,脱口问道:“若我坚持,迳勿会否异议?”
    兰庭似乎没有想到她会这么问,倒是稍稍一怔,才道:“我明白你的心情,自也并不认为顾华英罪不应诛,如果你因为他可能逃脱死刑而不甘,我确有办法造成他受刑之后,不能忍受押送流放之苦,伤重不治,为夫妻之义,为嗣兄枉死之恨,你若坚持,我会应允。”
    这下子,春归也认认真真的考虑了一下,才道:“不,我不会让迳勿这么做,我不能容忍的是顾华英谋害曲哥哥后,尚能逍遥法外不受罪究,可是现在,他已经被定罪处刑,若律法宽施免死,我却让迳勿违律杀人,我与顾华英又有何异?阿爹也曾经教导,不能以恶制恶,因恶为恶,就算为抗恶怨,采取智械机巧,但不能抛弃本真的正直,否则便入魔障,必定害己害人。”
    就让这一切皆如尘埃落定于往昔,再也不要蒙蔽她的将来。
    兰庭把春归看了良久,从女子一双清澈的眼睛里看透了如释重负的平静,他眉眼间泛生的笑意也顿时柔和深浓,他知道本真二字,其实要坚持下去极为不易,因为人活于世,往往挣脱不得恩怨情仇,也摆除不了私心利害,能够常常用本真作为警慎,不坠魔障,这样的心性已经很值得嘉许了。
    如果春归一直不变,不,是他与春归都能一直不变,又何尝不能互为良伴佳侣呢?
    原本不存此奢望,结果却有了或许的幸运。
    兰庭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应该感谢继母,歪打正着让他有此一桩姻缘。
    ------------
    第32章 亡魂诉冤
    兰庭没有再多说其余的公务,春归也并没有兴趣窥知,她其实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更不觉得自己有能力逞强,成为一个巾帼豪杰脂粉英雄,从前她是父母掌上明珠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人能够一直和和美美骨肉/团圆,待及笄后父亲为她招了赘婿,很有可能就是柴生,那么她再多了柴婶和柴生两个家人,她照样可以无拘无束的生活,再添上一、二子女,男耕女织同舟共济的渡过平静的人生。
    当然,这个美好的愿景已经被命运打破,人生的棋局不得不展开另一条未卜的情势,她现在的小目标就是能和兰庭逐渐相知,维系好这段具备了和美前提的姻缘。
    至于夫家的荣华富贵,虽说已与她切身相关,但春归相信兰庭尚有能力维持,再者就算兰庭没这能力,那她就更加无计可施,横竖结果都不会比她未嫁之时更加糟糕,春归也并没有迈出后宅,在外闯荡的豪情壮志。
    她不喜女子被拘禁于贤良淑德的礼法,却也并不愿成为推翻礼法的斗士,她盼望的人生不属于波澜壮阔的格局,那样太艰难太辛苦,舍弃大大不及期获,这有别于春归的志趣。
    可春归万万没有料到,她虽有与世无争的心情,面临这番柳暗花明的转机,却也不是命运白白的赠予。
    当宿命的齿轮逆转,到某一个节点再度缓缓向前,之于未卜之于莫测,之于毁灭无数、狰狞展开的尊统年治能否避免,并不仅仅关系春归这个小小的人物,于万姓于众生,实在都是难料的吉凶。
    而无察时、不觉间,人间岁月渐渐逼近了此年的入伏,季候开始变得越发炎热,当下昼时分,闷蔽的室内就算摆设冰盆,也总不如凉亭里更加清爽凉快,春归这日便移坐室外荫凉处,她已经开始绣制将要送给太师府辈份最高的亲长,也即夫家祖母那一季三式,共有十二条花样质地都各有不同的抹额,却不让宋妈妈等等仆婢候在身边儿。
    春归的女红,是经母亲李氏授教,这也是李氏在丈夫顾济沧宠纵下,放弃了让女儿习谙诸如女范、内训,以及缠足等等应守的教条后,唯一坚持下来的,让春归务必谙练的技能。
    李氏当初格外肃厉的强调,春归就算是招赘婿,上无公婆约束,兴许不用克守某些礼规,自己这一生都不至于受到挑剔,但若连女红针凿都生疏不谙,日后膝下有了女儿,难道也让女儿招赘,也能保证他们的外孙女将来不受夫家挑剔?至少要能女红针凿,这一条也算讨喜的贤能。
    于是春归年纪小小时,也便开始了学习裁衣绣样,对于这一点春归还是心服的,亦觉得颇为饶幸——毕竟当初落难时,阿娘重病不起,虽说靠着那套宅子的赁金可以维持日用,但若无女红针凿这项才能,她是万万不能负担为阿娘请医延药的开销,母女两的生活岂不越发艰难?
    故而春归动手针凿的时候,做为授艺之师的李氏当然要习惯性的留在女儿身边指点,春归时不时就要和母亲搭话交谈,也当然不能让仆婢留在身旁。
    这时间宋妈妈被春归劝去了小憩午休,同凉亭隔着些距离的廊庑下,梅妒、菊羞也在乘凉打盹儿,郭妈妈和文喜却都回到了沈夫人左右服侍,至于娇杏、娇兰,一个仍然乐意躲懒,一个眼见赵大爷不在内宅,大觉无甚必要向女主人献殷勤,或许是蹿去了沈夫人那边儿经营人脉去了,总之不见人影。
    李氏见春归正在绣制的这条抹额,明蓝的锦缎上是牡丹争艳的绣样,觉得那花式也太明媚了些,深怕不讨赵家老夫人的喜欢,叹着长气:“沈夫人寻常那语态,分明是和老夫人存着怨隙,想必是不愿让你太讨老夫人的欢心,和她亲近着更好,但你心里可得有点主张,你是孙儿媳妇,若事事只顺从于婆婆,真被老夫人埋怨,沈夫人也不能太过维护你,莫不还是问一问姑爷,打听着些老夫人的喜好。”
    春归没抬头,只背着身笑慰阿娘:“内宅里这些点的琐事,不好去烦扰大爷,再者大爷是男子,往常也不会在衣着佩饰这些上头用心。”
    为了证明自己还是有些主张的,详细解释道:“听沈夫人的口吻,老夫人对大爷的婚事原也自有主张的,不放心由沈夫人一力操持,却没想到沈夫人借着让大爷来汾州侍疾,就先斩后奏,老夫人心头必然郁怒,一来会因沈夫人自作主张迁怒女儿,再者必定也会嫌女儿的身世般配不上大爷,论是这一套抹额,花色式样多么契合老夫人的喜好,怕也不能就这样打消嫌隙。”
    便听阿娘又是一声长叹,春归只越是轻松的笑容:“但木已成舟,老夫人总不会不认这门亲事,又为大爷的嫡亲祖母,自也不望因着沈夫人的缘故,大爷与女儿之间一直隔阂有损和睦,女儿多忍耐着些,日后让老夫人清楚女儿懂得本分,事事以家和为贵,总有打消嫌隙的一日。”
    又说这套抹额:“也不是款款都如此鲜亮时兴,花式这样多,总有合老夫人意的,总之能够体现女儿的诚心,也就是了,太过于讨巧,要老夫人认为女儿机械深谋,偏还不中意这样城府,一味笃信女儿是得了沈夫人的授意,反而不利日后相处。”
    她这话音才落,却突然听见有个声音:“你还算有自知之明,懂得太师府的人事没有那样简单。”
    春归对这声音和语态都已十分熟悉了,眉梢眼角都没有动一分:“哟,多日不见姑娘,还以为姑娘不耐烦了助益的承诺,不知往哪里游荡去了,今日却突然露了影儿,又再提醒我日后不易,我倒觉得受宠若惊了。”
    渠出的身影,从墙头飘了下地,还是斜睨着眉眼,一副把那讥损抱怨全然不理的模样,也并不解释这些时日的不知所踪,哼一声,才道:“今日我来,是为给大奶奶你引荐一人。”
    “一人?”春归斜了唇角,也仍只顾着手里的针线,仿佛只是漫不经心的谑问。
    渠出重重一哼:“算我口误,是一魂。”
    仿佛极不满意春归的态度,她的魂影又往凉亭里逼了一逼:“这妇人是被冤枉害死的,已经在尘世飘荡了些时候,忧怨未了,不愿归去癸酆……”
    她见春归仍不理会,更是把整个魂影都挡在了春归的视线和绣样间,逼得春归不得不抬了眼看她。
    这样就看见了早有一个妇人的亡魂,也无声无息飘进了凉亭,瞅着似乎和阿娘相近的年岁,面貌眉眼都还不失妩丽,却是满面的愁苦凄哀之色。
    春归却听也不听亡魂的遭遇,只盯着渠出:“我既不是人世的官员,更非那阴司的判官,哪有能耐主持公允,姑娘莫不是托错了人吧。”
    “你!”渠出气结:“我答应了你助益多少闲事,如今有事相托,你竟袖手旁观!”
    “姑娘可别这么说。”春归侧了侧身子,又再穿针引线:“一来我并未求姑娘相助,再者姑娘主动相助时,我可有言在先,我就是个无依无靠前途未卜的弱女子,可没法子回报姑娘什么,姑娘也口口声声根本就不需我回报,现在强人所难,恕我也只有一句爱莫能助,姑娘若怨我无情无义,我也不推脱,还是那一句,日后就算遭遇艰险,也不敢再烦劳姑娘相助。”
    渠出是个多么暴躁的性情,听这话后一跺脚,愤愤就穿墙而过了。
    那妇人见这情形,也只能相随渠出而去。
    李氏有些不忍,想要劝一劝春归,但想到女儿每常提起渠出,都觉得她来历大有蹊跷,很是防范戒备,李氏又不好再劝了,事实上她也当真不知渠出的来历,以及主动相助春归的缘由,亦知道人死之后成了亡魂,也自有应该遵遁的天道冥规,从无让在世的人申冤昭雪开释恩怨的先例,正可谓应那一句“各有缘法”的俗语,渠出这样的请托,也的确怪异。
    她自是不望女儿与亡灵纠葛不清,便忍住了那份好心肠。
    但春归却有准备,明白这事不会如此顺利的平息,果然一到晚间,她正准备入睡时,那不知哪儿来的魂妇,便又现身在她的床边,也不求她什么,也不细述未了的情仇,只把一段段昆腔,哀哀地唱得无休无止。
    纵然春归一贯还算好睡,却也实在没有强大到魔音不断贯耳还能安然入眠的地步,但她却就是不肯轻易妥协,只佯作不受烦扰,心平气和得很,事实上只要是身康体健的人,当身体和心神已经达到极度的疲倦的地步,别说耳边有人唱曲,就算响雷劈在头顶上,照样也是能够睡着的。
    又加上沈夫人实在不是个挑剔的婆母,并不需要春归时时服侍身边儿,春归只需神情委顿的致歉一声,说身体有些不适,沈夫人便很能体谅,只道她前些时候操忙丧仪等等事务,劳碌得很,便不理论春归大白天还在补觉这一件事了。
    那魂妇唱曲唱了好几日,渠出终于忍不住再度现身,找春归理论了!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