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首辅家的长孙媳 > 第3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节

    两人一见面,少不得一番互相打量。
    沈氏只见春归,一把青丝简束,乌梢柔坠纤腰,纵管麻衣孝服,也掩不尽风流姿态;眉低目敛时,如青山静好,眸光稍起处,叹明滟春江。真如神笔画出天仙影,惊叹凡尘难一遇。
    春归初见沈氏,一眼之后,并不敢仔细度量,只匆匆瞄得一双水杏眼、新月眉,鼻翼两侧淡淡几粒黄斑,是鹅蛋脸。福身下去时,又见她马面裙上,底襕绣样精巧,掩了鞋面。
    声气儿又细又柔,一接近,襟袖里溢出暖香袭人,无论是视面、听声还是闻香,仿佛是个极易亲近的人。
    沈氏也的确没有故作姿态,亲亲热热拉着春归的说话,春归但觉这位夫人的掌心温暖,软软的却甚干爽。
    心里有了初察,春归又再坚持大礼叩谢。
    有些话是不待沈氏问的,需要她自己坦白。
    “民女不敢相瞒,原本并非无处安身,与亡母之前是寄居于清远里纪夫人家中,阿娘过世,也多得纪夫人操持停柩,民女并非身无分文,不能安葬亡母,而是……为荣国公府郑三爷逼迫,听纪夫人之子,孙书办言道夫人昨日会往隆灵寺礼佛,为寻夫人喊冤,这才佯作卖身葬母。”
    沈氏收容春归,一来是有她的想法,再者也的确好奇这个美貌女子的遭遇,其实并没如何打问摸察春归的来历,今日本是想问上一问,听这话,就先呆了:“你如此坦白,就不怕我恼你作伪?”
    春归:……
    这位知州夫人关注的重心仿佛有些不对劲?
    忙答道:“民女自知,卖身葬母这等把戏,不能瞒骗夫人。”
    “为何?难道从前,市集上就没发生过?”本朝百姓都这么富裕了么?难道就没个孤苦真死了父母却无钱安葬?
    春归的汗都险些淌下来,知州夫人关注的重点果然很有问题。
    虽说这对话进行得大不如预期,甚至有些诡异,好歹也要进行下去,顾大姑娘把心一横:“夫人身份尊贵,也难怪不知琐务,律法虽未禁绝仆婢买卖,却规定必需通过牙行,私买奴婢,是触律之行,民女若真想卖身,就不该在庙会之上,而应直接去寻牙行。”这也是春归设计之时,并不担心对她一直暗中盯梢的郑珲澹不及赶到之前,便被另外的人买去的原因。
    沈夫人恍然:“我说呢,从前家里的管事买入仆婢,都要通过牙人,我还道他们是图省事,原来是律法有这规定,但卖身葬母这类事,戏里常这么演,让人信以为真了。”
    春归:……
    就连沈氏身边的婆子都有些听不下去了,提醒道:“夫人,那个什么孙书办,竟敢将夫人行踪泄露,也太大胆了些。”
    春归暗叹,这好像才是重点,连忙求情:“夫人恕罪,孙书办与纪夫人都是同情民女遭遇,在民女苦求之下,才敢告知民女夫人行踪。”
    “这倒不妨事,我又不是皇上,行踪算得上什么机密。”沈氏很大度。
    春归再度:……
    还是那婆子关注到重点:“姑娘口称那位纪夫人,兄长可是梁国公?”
    春归一边暗叹,一边应是。
    便听沈氏笑道:“那就更不算事了,纪夫人和我姐姐,说来也是知交,等等,纪姐姐的儿子竟然在老爷手下当差?他也是名门子弟,怎么竟为吏员?”
    这下连婆子都哀怨了:“夫人,光宗帝当年责处孙静文大不敬之罪,不仅将孙静文处斩,且下令子孙连坐,纪夫人虽得光宗帝赦免,并彰崇纪夫人贞节,容其嫡子未被处死,可是……纪夫人之子孙宁,也被责罚终生不得入仕。”能当个书办,那也是看在梁国公府情面上,给孙宁一条还算体面的生计了。
    “纪姐姐也真是可怜,想当初……”
    “夫人,还是听听这位姑娘说道,究竟是被郑三爷逼到何番境地,才至于用这样的方式,寻夫人申冤吧。”
    春归默默颔首,确该如此。
    只见沈氏竟然竖起指头来,摁在嘴唇上:“好,我不多话了,姑娘说,姑娘快说,对了,姑娘怎生称呼?”
    “民女姓顾,闺名春归,籍属汾阳城郊古槐村,先父乃弘复六年举人。”先是交待了出身,春归自觉的确不好再等沈夫人询问,一连串地道明情由:“先父过世,族公因觑觎民女一房宅田,不顾我阿娘意愿,坚持在族中择嗣,名华曲,乃庶支子弟,当年已经及冠,却自来不知上进,游手好闲渡日,阿娘深知嗣兄不能指望,每每管束,却被族公阻挠,嗣兄受几位堂兄、族兄蹿掇,长在汾阳城中,嗜酒好赌,欠债连连,阿娘为替嗣兄还债,先后变卖不少田产予族公。”
    深深吸一口气,继续往下说道:“倘若仅是如此,阿娘和民女纵然忧愁,也不敢非议族公,然而,族公嫡孙华英已至冠岁,仍然不能进学,为求仕进,听闻荣国公府郑三爷欲纳外室,竟盘算着将民女送给郑三爷为妾,为他攀附荣国公府提供便利,阿娘自然不从,族公竟责阿娘悖逆,没过多久,嗣兄便借下大笔倍贷,莫名不告而去,债主追/债上门,族公又再逼胁,阿娘仍不妥协,宁愿变卖所有田产,唯留下祖传居宅。”
    “又哪能想到,某日夜间,突然竟有贼人强闯民女家中,欲毁民女清白,幸得邻里驱赶,才未让贼人得逞。”
    听到这里,沈氏实在忍不住插嘴了:“那郑珲澹,竟敢如此大胆?”混蛋这名儿还真没取错呀,荣国公当真好见地。
    “不仅阿娘,民女当时也以为那几贼人怕是受郑三爷指使,只后来仔细思虑,荣国公府乃一地权望,当真是郑三爷存了决心,贼人恐怕没那么容易惊走,正如昨日,当着众目睽睽,就算民女愤而触壁,要若不是惊动寺里武僧阻挠,郑三爷也不会过民女,必要逞强,当众掳掠。”
    “顾姑娘看来,那伙贼人竟是你家族公指使不成?”沈夫人蹙着眉头。
    “族公虽重贪欲,怕也不至于行为触律之恶,然民女那族兄,一心只在攀附权贵,又自来狂妄浮躁,因民女之故使图谋受挫,倒可能行为此等急躁之事。”
    春归把族公顾长荣一房的卑劣合盘托出,却见沈氏此时反而不如早前一般义愤填膺,春归对她这样的态度,倒也不觉奇异。
    经纪夫人母子两分析情势,春归也明白新近继任的这位赵知州,并不是前任施良行心目当中的继任人选,而赵知州到任以来,在施良行党从排挤下,治理地方政务大为不顺,以至于忧愁抱病。施良行从前,便与荣国公府来往密切,这便是说赵知州想要在汾阳站稳脚跟,必需打击荣国公府以及施良行从前旧属,顾氏宗家在古槐村虽有势力,却还不够格成为赵知州的对手,沈夫人更加关切的,应当是如何利用她挫胁荣国公府。
    春归稳一稳神,继续往下说道:“当时阿娘认定乃郑三爷行恶,情知失庇之寡母孤女,已经无法再居留古槐村,又就算迁居至汾阳城,也怕难求清静,几乎走投无路,这才想到纪夫人,相求收容。”
    郑珲澹固然凶悍,又孙家业已败落,然而曾受光宗帝彰崇贞节的纪夫人,其兄长到底还是梁国公,荣国公再怎么也不会容郑珲澹擅闯纪夫人居宅,这也是发誓要将春归占为己有并一直盯梢的郑珲澹,一直等到昨日,得闻春归因母丧被逼走投无路不得不卖身为奴后,才终于亲自出手的原因。
    “正是在纪夫人庇护下,阿娘与民女方才得过一段清静,只阿娘也明白,纪夫人虽能震慑郑三爷,却也没有名义插手他族事务,阿娘为民女姻缘发愁,竟至重病不起。”
    沈氏颔首道:“自从纪太后过世,梁国公府的光景也不比从前了,纪姐姐又是外嫁守寡,纵然有心,确然也帮不得你们母女许多,单凭你阿娘,虽说为你谋一门姻缘不难,先不说族中会有阻挠,就算成事,汾阳城中,又有几家敢和荣国公府争强,那郑珲澹看准了你,就算你嫁了人,怕也做得出强取豪夺的事。”
    “正是夫人考虑这些情由,阿娘也无计可施,悲愁病倒,以至于药石无医,纪夫人提醒民女应当为阿娘考虑身后之事,民女也深恐族公会诸多刁难,两回相求,果然宗家诬毁阿娘不告而去清白不保,不认阿娘为顾氏妇,不许阿娘归葬祖陵,视为出妇!阿娘与阿爹自来恩爱,怎能接受不与阿爹合葬,并被族公抹消与阿爹夫妻名份,阿娘已然病逝,为实现阿娘遗愿,民女这才不得不设计,以此方式向夫人求助。”
    沈氏明白了来龙去脉,好奇心彻底得到了满足,她虽乐意帮助这么一个弱女子,趁机给盛气凌人的荣国公夫妇添一添堵,却实在无意插手其余宗族的内务,于是越发对春归和颜悦色:“我也许久不见纪姐姐,趁送姑娘回去,也好拜望故人。”
    ------------
    第4章 李氏窥听
    从知州府衙回去清远里,春归这回是乘坐的一张软轿,晃悠悠被抬着走,心事也是晃悠悠。
    她刚清醒,惊见母亲亡灵,话未多说几句,便被扰断,后来所有心思都用在沈夫人身上,自也没有时间梳理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桩诡异事。
    但她仍然活着,却是确凿无疑了。
    又恍惚记得幼年,一遭经历——那时爹爹带着她去看家里的佃农插秧,她手里拿着块银须酥吃得满嘴香甜,只见一个和她差不离大小的男孩儿,不转眼盯着她看。
    春归自小就是个好孩子,大方又善良,以为小男孩儿嘴馋,就晃着小短腿跑过去,把沾着自己唾沫的半块银须酥往前一递,却被爹爹拉住,问她在干嘛,听她解释后,爹爹大惊失色,把她抱着就回了家。
    自那之后,爹爹和阿娘常问她在家有没有见到陌生人。
    在家里是没见过的,但有时在外面,却是亲眼目睹过有人穿墙而过,或者在河水上飘。
    还是阿娘带她去佛寺,她听阿娘跪在菩萨面前喃喃祈告,才知道自己看见那些原来不是人,而是亡灵。
    也记不得确切的时间,总之后来,她就再没见过亡灵。
    明明已经消失的异秉,怎么突然又具备了?难道当真是佛祖显灵,不忍看她孤苦伶仃,又再重新赋予了她神通,让她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和阿娘相依相伴。
    想到这儿,春归未免着急起来,她早前和沈夫人说话时,一直还看见阿娘立在一旁抹泪不停,她怕被旁人看出端倪,忍住没有分心,待上了这顶软轿,就没有再见阿娘了,但愿如此神通,别是昙花一现才好。
    又因沈氏要和纪夫人单独说话,春归仅仅只是打了个照面,便回到了寄住的闺房,她身边早已没了仆婢服侍,旧邻柴生哥虽说在听闻阿娘病逝后,与他的婶婶赶来帮手照应,却不好进入孙家的后宅,此时只在临时设置的灵堂,春归一回居处,便轻声喊道:“阿娘,你还在不在?”
    便见母亲和那魂婢,一前一后穿墙而过。
    春归一下子就踏实了,又觉千言万语堵塞喉咙,不知该先说哪一句好,只想去拉母亲的手,拉不住,也要拉。
    李氏也汪着一双泪眼,端端地站着,轻声安慰:“好孩子,一切为娘的看在眼里,你当真已经是尽力了,就算宗家仍然不松口,你也莫再为我难过,为娘活着的时候,也不相信这一口生气断了,魂灵当真有知,活着的人,认不认可阿爹和阿娘是否夫妻,哪有什么要紧,等到了那度朔司,我与你阿爹就算重逢了,待了这一段尘缘,又经轮回,不定还能做夫妻,只要看你好好的,阿娘就再无牵挂。”
    春归还没说话,跟着来的那个魂婢就先跳脚了:“你这大婶,活着的时候就窝囊,咽了气还是这样怯懦,要不是你那些族人奸恶,你哪至于被害得病死早丧,你要活着,你女儿也不会孤苦伶仃。你现在倒是无牵无挂了,觉得万事都能撒开,你让你女儿人在这险恶世间,怎么好好的活?!”
    见母亲被抢白,春归也不再忍受魂婢的坏脾气:“我阿娘为我究竟操了多少心,你不知就里,尽是胡乱指责,再说你怎么知道我就不能自立,至少经这一闹,那郑珲澹便休想得逞。”
    魂婢斜眼挑眉,尽是讥嘲:“你以为那知州夫人看来和气,就是个古道热肠的人?别做梦,这些高门大户的妇人,多少眼睛里都只有富贵权势,哪管得无关的人死活!你就等着看吧,但若荣国公府愿意求和,论是知州,还是知州夫人,再不会插手你这桩闲事。”
    春归先不和她争辩,可劲地挑衅:“早前我就猜测,你生前应当是知州府衙的婢女,又听这话,越发笃定,如此你跟来我家做何?我与你本不相识,也不劳姑娘过问我的烦难。”
    魂婢果然大怒,冷哼一声,做势往地下啐道:“当谁爱多管闲事,若不是……罢,你既不领情,我也正好撒开手不理论。”
    昂首挺胸便穿墙而去。
    春归松一口气:“这下总算能清清静静和阿娘说会子话了,阿娘可知那魂婢来历?总觉得她蹊跷得很。”
    李氏叹道:“那日我咽下一口生气,魂灵荡悠悠离体,心中却甚清明,知道自己应该归去癸酆,再入度朔司轮回,然而尘世间,还有你这一丝牵挂……阿娘不舍,一直跟着你,直到沈夫人将你救回府衙,我相跟着进去,见到了这魂婢,却并不知她是何来历。”
    “先不管她也罢。”春归经观察,知道母亲这时乃魂魄,无法接触阳间的人与物,故而坐卧皆是不能,唯有站立,她也便一直站着,近近地和母亲分说:“阿娘如今能放开手,女儿却仍不愤宗家恶毒无情,多少事都已经做下了,到此地步,自也不容他们得逞,阿娘放心,沈夫人就算不愿干涉咱们宗族事务,但必定会趁机对付荣国公府,这正是关系到赵知州的荣华富贵,所以女儿才一再强调宗家意图依附荣国公府。”
    见母亲仍然担忧,春归越发压低了声儿:“说来我是自愿卖身为奴,郑珲澹听讯而来,要买我为奴,我愤慨之余才做出触壁明志这等极端的事,仅是这些,赵知州不足攻击荣国公府,除非坐实郑珲澹一直加以逼迫,串通宗家欺辱咱们母女,岂不也坐实宗家仗势欺凌族人?如此一来,宗长只能承认阿娘无错,允阿娘与阿爹合葬。”
    “可要是荣国公府向赵知州求和呢?”李氏记挂着魂婢的提醒。
    “纪夫人曾说,荣国公府之所以胆敢在汾阳如此横行,乃是仗郑贵妃的势,郑贵妃又素来与皇后不和,赵知州的夫人,正是皇后的嫡亲妹妹,郑、赵两家原本有隙,哪里这么容易化干戈为玉帛。”
    春归很是自信:“沈夫人虽未一口答应,想是一来还需求证,并不轻信女儿一面之辞,再者,也需赵知州决断。”
    “有些事虽在你计划,可是春儿,难道你竟没为你自己计划一番日后?”李氏哽咽道:“就算有知州老爷干涉,你可免屈为那郑三爷妾室,宗家也不得不妥协,承认我为顾氏妇与你父亲合葬,可你为顾氏女儿,又是父母双亡,再不能寄住纪夫人家中,等你回到宗家,莫说会被苛待,婚姻大事也全由宗家作主,他们怎肯为你结下一门好姻缘。”
    “阿娘相信我,就算从此世间,只留下我一人,为报父母养育之恩,我也不会轻生抑或任人宰割,更何况现下,阿娘与我虽是阴阳有隔,阿娘仍然为我倚靠,事在人为,只要渡过面前关节,会有余地让我争取。”
    李氏听这话,更觉辛酸,但看春归欣喜若狂的模样,她也不愿再说终有一别的话,只暗道:能陪春儿一日,且算一日也好,说不定挨到魂飞魄散时候,春儿已经有了归宿,孩子在人世间,不再孤苦伶仃了。
    春归还待说话,就从敞开的轩窗瞧见有仆妇过来,立即恢复正常,听那仆妇说是纪夫人有请,也便默默地跟着去,被引去了堂屋,一看沈氏还坐在那儿,春归于是又一回礼见。
    沈氏这才回应春归所求:“我早前,对纪姐姐也说了为难之处,姑娘在我面前,告知顾氏宗家族长为贪婪二字,对孀妇孤女多有欺凌,我心里虽觉同情,但自来,宗法族权,连朝廷都是认可的,莫说我,怕是知州老爷,也不能妄加干涉,比如姑娘先尊先祖留下那些宅田,是万万追讨不回了。”
    春归忙道:“夫人言说道理,民女本也明白,否则何需如此迂回,早便到衙门击鼓告状了,民女所求,也不是希望老爷夫人将宗家法办,只望老爷夫人能从中说和,好歹阻止宗家莫要做绝,容民女阿娘以顾氏妇之名,与父亲合葬。”
    纪夫人长叹一声,也对沈氏说道:“如今世道,多少人都看重财利二字,顾娘子母女,却将钱财都看作身外之物,她们被宗家欺凌,占了宅田,便没想过为这点子事闹腾,一步步,是真被逼得走投无路了,我看她们确确可怜,文莺就援手一把,这孩子必定会记你的恩情。”
    沈氏忙笑:“顾姑娘若只求这点子事,我哪里还需犹豫?老爷现今乃汾阳父母官,也断然不会置之不问,只是要如何行事,我做不得主,且宽限两、三日,姐姐也让我和老爷商量之后才好决断。”
    说完便提出告辞,春归自然要把沈氏殷勤地送出去,那沈氏原本已经转身,走了两三步,却又转了回来,一双眼只盯着春归的白裙底,又笑问:“我见姑娘走路的模样,莫非也没缠足?”
    听春归应“是”,这位夫人竟又仔细看了看她的绣鞋,脸上越有了笑容:“那就是天生得好秀巧的一双脚了,时下缠足成风,姑娘没受这苦,却是难得。”
    “幼岁时,阿娘原本想替民女缠足,民女受不住痛,哭闹起来,先父心疼民女,便没让缠。”
    “我可是亲眼所见,有的为了缠出一双金莲,结果导致一双脚掌脱落残疾,就这样,还拦不住缠足之风,姑娘有个好父亲。”偏压低了声儿:“我是家里的小女儿,曾经也哭闹过,好容易才说服阿娘,免了我受这痛苦,虽说落下一双天足,那时也被姐妹们嘲笑,但现在,走路不要人掺扶,还能跑跑跳跳,比她们轻快多了。”
    边上仆妇听自家主子如此炫耀,喉咙里直发痒,险些咳出声来,暗道:夫人哪儿是因为小女儿才免除缠脚呀,谁不知道沈家,原本也不是勋贵门第,多得出了个皇后,才成了贵族,夫人小时候,哪里娇生惯养过,连皇后都是一双天足,怎会有姐妹嘲笑,倒是突而富贵后,被常来常往的贵女们嘲笑才是真的。
    春归却不知道这许多事,只暗暗嘀咕竟因一双天足让沈夫人越发顺眼了,落在后头的李氏听这话,越发愁闷:“当年我就担心,若不给你缠足,今后怕被挑剔,于姻缘不利,你爹偏纵着你,说是横竖要招赘婿,又不怕别家挑挑拣拣,如今……”
    春归哭笑不得,一溜眼见闲人都隔着老远,小声道:“不是也有不挑的?比如沈夫人。”
    李氏到底哀哀一声长叹。
    春归见母亲实在担心,又出主意:“阿娘担心我日后,莫不如便再去知州府衙,替女儿听听夫人和知州老爷究竟怎么商量,女儿也能彻底安心了。”
    李氏亦觉能帮上春归这点子忙,连忙答应,她这时少了肉体束缚,三寸金莲带来的不便利也一并消除,飘着就赶超了沈夫人的轿辇,倒是先一步抵达汾州府衙。
    只那魂婢负气走得不见踪影,李氏没了人引路,飘了几圈也不知知州老爷在哪处屋子,只好等着沈夫人回来,偏跟沈氏到了一处屋子外,李氏竟又犹豫了。
    她幼承庭训,学了一堆礼法规矩,怎好去见外男?可若不跟进去,在户外窗角又听不见知州夫妻两人的交谈,李氏挣扎许久,到底还是关注女儿的心情占了上风,一咬牙穿墙而过,见外间空空荡荡,心说难怪隔着窗听不见说话声儿呢,再一咬牙又进了隔扇里的内室,没想到首先一眼,便见中年男子只穿着件中衣,披散头发靠在床上,吓得李氏“哎呀”一声,连忙退了出去。
    又是好番自勉,才闭着眼睛飘进去只用一双耳朵听。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