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穿进年代文 > 分卷(71)

底色 字色 字号

分卷(71)

    第73章
    就在路莳高考的前不久,钱向东研制成功手扶式拖拉机,只不过因为手扶式拖拉机功率小,更适合小面积家庭作业耕种,而现在的国情却是更需要大功率拖拉机,现在还都是土地集体制度。再等一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那才是小功率手扶式拖拉机的春天。所以手扶式拖拉机的研制成功,并没有像幸福号那样迎来特别激烈的反响,不过毕竟也丰富了我国拖拉机多样性,所以上面还是给钱向东一笔奖金。
    在拿到奖金的第二天,钱向东就提出辞职。这时候正式职工哪有辞职的,打破脑袋都进不来,当时赵兴国就傻了,半天没反应过来。
    赵兴国好半晌才道:钱向东同志,你不会是因为你弟弟吧?我知道你弟弟参加了今年高考,先不说他是否能考上大学,就说他真的能考上大学,你也没必要非得跟着过去。小孩子总要长大,飞远的,你不能一直抓着他。
    钱向东轻笑声,也是也不是,之前你问我为什么没留在央大的时候我就说过我有自己的想法,这个就是我必走的一步。
    赵兴国定定看着钱向东,问:你真想好了?
    想好了。钱向东很坚定的回道。
    那好吧,你一向最有主意,有时候有主意到我甚至觉得你今年不仅二十出头,我知道劝不动你,就不劝你了。但是我还是要告诉你,别看你辞职了,厂子的位置我还给你留着,只要你哪天想回来,而我还是这个厂长,那么我随时都会倒履相迎。
    谢谢。钱向东真诚道谢。
    尽管不舍,赵兴国还是为钱向东和路莳办理了离职手续。
    钱向东和路莳收拾好东西,提前去了京城。在这之前钱向东就办好了京市户籍,别人办也许费劲,钱向东有计算机这项研究成果在身,办得很顺利。并不是钱向东和路莳非要京城户口,主要现在户籍管理严格,去哪都要介绍信,如果钱向东想要在改革开放前一直留在京城陪路莳读书,就只能办这边的户籍。
    钱向东还委托吕梁帮他看了一处合适的房子,这房子独门独院,三室一厅,两个人住都大了。但是其他小户型的要么是地理位置不好,要么就是采光不合适。就这处,吕梁觉得挺好,左右钱向东手里还有些钱,就把房子租了下来。
    两人住下后,路莳就全力准备高考。
    高考那天,钱向东和路莳在考场外见识到了什么是人山人海。因为这场考试门槛设置很低,又是许多知青们回城的希望,所以人格外多。钱向东和路莳被裹在考生大军中,年纪还算小的。
    路莳发挥很好,别人出来都哭着抹眼泪,或者焦急的对答案,只有路莳是傻笑的。
    考得很好?
    路莳点头,稳了。说完歪头瞪钱向东,四哥,我是不是和你待久了,也被你传染了,怎么都不知道谦虚了。
    有实力不用谦虚!
    路莳竖起大拇指,霸气。
    两月后成绩出来,路莳以丰省状元考上央大,一时之间路莳的名字响彻大街小巷,很多人都知道了他的名字。路莳更是笑得见牙不见眼,钱向东知道路莳一定能考上,但没想到他会考得这么好,高兴的请了央大的教授还有周秋颜等人庆祝。
    路莳小朋友,你可真是真人不露相啊。吕梁真没想到路莳竟然这么厉害,他本以为路莳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没想到竟然能考上状元。
    孔爱华也笑道:路莳你也很优秀嘛,主要就是你哥太优秀了,才让大家忽略了你。
    钱向东笑着看路莳,以后不会了,到了我弟弟绽放光芒的时候了。
    路莳傻笑,四哥优秀才好,我就不用那么努力了,跟着借光就能躺赢。
    哈哈哈一屋子人哈哈大笑起来。
    78年春,路莳以央大新生的身份进入央大报道。
    当天报道的学子黑压压一片,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和喜悦的笑容。有央大的老生在门口做接引和指导,钱向东拎着行李跟着路莳来到一处咨询台。
    你好,请问一下,新生报到处在哪里?
    在那人抬头,正和钱向东对上视线,竟然是李理。
    李理瞬间脸涨得通红,呐呐不言,身边的同学奇怪地看他眼,问道:这位同学你是新生吧,往前走直走,你就能看见指示,根据指示牌走就是新生报到处。
    谢谢。钱向东对那位引导的同学道谢后,和路莳一起往新生报到处走去。
    唉,你刚才怎么了,你认识那两人?同学问李理道。
    李理回神,矢口否认道:不认识,我看错了,还以为是熟人呢。
    李理实在没脸把他曾经做过的事情说出来,只能含混过去,好在今天新生很多,同学特别忙,也就忘了这事。
    可是这之后李理却一直心不在焉。他以前其实一直打心底没瞧上跟在钱向东屁股后头转的路莳,还暗自想过,就是他命好有钱向东这个大哥罩着才能有今天。后来钱向东计算机研制成功,他都做好路莳会以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出现在央大校园里,结果没想到两人都回到了地方。本以为这辈子也就再没相见的机会了,哪里想到转头路莳就参加高考堂堂正正考进央大。
    扣心自问,让他参加高考,李理不敢保证自己能考上。其实高考的恢复一下就让他们这些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变得尴尬起来,毕竟他们不是凭借真才实学考上来的,而是被各地推荐进大学里的。不过好在毕业是包分配的,不用和这些正经八本的大学生们考试竞争。
    李理说不清自己心中此刻是何种滋味,总之很不好受,有羡慕,有愧疚,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微弱的敬佩。
    央大的寝室分为四人寝、六人寝和两人寝。他们来晚了,两人寝都被抢光了,只剩下少数四人寝,钱向东和路莳赶紧定下一个四人寝。
    钱向东和路莳到的时候,寝室里已经有了两位同学,其中一位明显和路莳以前一样是位知青,他身上的衣服非常朴素,不但有补丁,上衣都洗得发白了。
    另一位同学穿着一身新衣服,只能从口音听出是京城本地人,家庭条件看着应该不差也不算不上好,两人年纪都不少,皆没有家人跟着。
    这两人来得早,占了两个靠窗的位置,路莳就在剩下的两个位置随便选择一个。
    路莳笑着跟两位室友介绍自己道:我叫路莳,之前是丰省市拖厂的工人,这次参加考试很幸运考上了央大。
    另一位同学道:我是68年下乡的知青,家在闽省,我叫苏永安。
    我叫宁波,家就是本市的,我父母和大哥都是布料厂的工人。宁波提起父母的工作很骄傲,实际上这年头家里能同时有几个工人也确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这样的家庭,日子都挺好过的。
    就在几人说话的时候,最后一位室友也到了,这位同学身后跟着他的父母,年纪不大,瞅着比路莳还小一两岁。
    男孩进来嘴里还在不停抱怨道:就说让你们早点来,你们偏要磨蹭,现在好了,二人寝室都没有了,只有四人寝了,这么挤巴怎么住人。
    寝室里这几人面面相觑,一时间都有些尴尬,
    男孩子似没发现其他人的尴尬似的,还在抱怨道:这怎么就剩门口一个床位了,我最讨厌床铺正对着门口了,真烦人。
    男孩的父母安慰道:算了,你先住着,不行我回头找学校再给你调寝。
    男孩不乐意道:那就先将就住吧。
    钱向东没管男孩的抱怨,从水房打水回来先把床擦了一遍,就开始一层层铺床。他怕床冬天睡着凉,现请人帮忙做了一个很厚实的褥子,又在褥子上铺了一个羊绒毯子。
    羊绒毯子躺在上面越睡越热乎,有了它,冬天被窝里都能暖和不少。
    男孩看见也想要,可是这东西不是说能买到就能买到,现在还没允许私营,买东西还需要票,物资并不充足。
    男孩父母用很浓的京市口音对钱向东道:这位同志在咱们市里布料厂上班吗?这羊绒毯看着真不错,要是再有的话,帮我也捎两条呗。
    路莳跟钱向东在京城待了那么久,早就能听懂这边的口音了,并且也会说,他回道:我四哥不在布料厂上班,你想买的话可以去百货大楼买,我们这条就是在百货大楼买的。
    男孩父母没生气,反而惊喜看着路莳,再次用方言问道:你也是京城人?家在哪边住?家里爸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不是京城人,我是知青。
    那你怎么会我们当地的方言,你家在京市有什么亲戚,还是以前在京市住过?
    路莳不想回答,就转头大声跟钱向东说话,当做没听到,四哥,今天晚上我可以回家住吗?我刚听分寝室的老师说,今天晚上好像可以不用住在寝室。
    男孩的父母一听路莳这么说,更加确信路莳就是本地人,又对他道:小同学你不用防着我们,我们家也是京市本地人。就在朝华区,你知道那边吧。我和他爸都在政府工作,你也是京市人,正好你俩还有个伴。
    我真不是京市人,我和我和四哥在外面租的房子。
    啊!哦。女人再次看向路莳和钱向东的眼神充满打量,她问道:那你哥在哪个厂子上班呀?
    他没工作,辞职了。
    什么?没单位呀!女人怪声怪气的惊叫着,他的丈夫看向路莳和钱向东的目光也变了。男人不知道和自己儿子小声嘀嘀咕咕些什么,最后以男孩不耐烦的应声结束。
    那个,我是京市的,我叫宁波。宁波主动道:我父母和大哥都在布料厂上班,而且是正式工,我也是京市本地人,我们可以相互照应。
    男孩的父母看向宁波的目光充满挑剔和打量,半晌才似觉得宁波一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勉强能够格和他儿子玩耍。
    我儿子叫做陈和同,是家里最小的小幺,我和他爸都在政府上班,要是有什么事情,你可以找我们帮忙。就是我儿子年纪小,家里又就他这一个小子,你们平时可别欺负他,多照顾他点,让让他。
    我会的,阿姨。宁波道。
    陈母又把目光转向苏永安,这屋里你年纪最大,有什么事情你帮我家小宝多干点,小宝年纪小,平时在家我们也没让他干过什么。
    苏永安是老知青了,这些年下乡什么都经历过了,不愿意和陈母他们多费唇舌,就淡淡笑下。
    陈母又转向路莳,刚要开口,就听钱向东道:小莳,你平时在家也没干过活,寝室用热水还不方便,脏衣服脏袜子什么的就都装回来我给你一起洗。那袜子我给你带了好几双,一天一双换着穿,够穿一周了。
    陈母把到嘴的话咽回去了,嘀嘀咕咕不知道小声叨咕些什么,就听她跟儿子道:你也不会洗衣服,到时候脏衣服拿回来妈给你洗。
    第74章
    钱向东和路莳整理完床铺把行李锁进柜子里,两人就离开寝室。
    虽有奇葩,但是总体而言路莳还是很兴奋的,这可是他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啊。
    钱向东为了庆祝路莳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请路莳在京城的国营大饭店大吃特吃了一顿。
    第二日路莳上学,钱向东就开始各处游说人才。
    他想开一家电器公司,需要各种各样的技术型人才。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技术型人才真的很难挖,许多人还以工人和在国企之类的单位工作为荣,在这种大环境下,人才真的很难挖到。就算钱向东愿意以股份和分红诱惑,这些人才们却根本意识不到这两样的重要性。
    不过好在钱向东之前在电器机械厂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虽然因路莳没能陪在身边低气压过一段日子,但他的成熟稳重还是给那些人才留下了可靠的印象。
    借着这个便利,钱向东索性也不和这些人才谈股份和分红这些他们暂时理解不了的东西,而是直接谈钱,用重金砸人。这些人才在工厂每月能有一百多元的工资,一年下来一千多元,而钱向东上来直接就给这些人才一千多元一个月的工资。若是换个人给这么多钱,那些人才肯定当成骗子给抓起来扭送派出所去。但现在这么做的这个人是钱向东,这些人才就信了。
    有的人才甚至算起账来,跟钱向东干一年抵在厂子里做十年,怎么算怎么合适,就是不知道稳定与否,能坚持几年。这些人才还是觉得国企稳定,必定不会说黄就黄,再者说是会允许私营,可国家政策到底没立刻颁布,大多数人还犹豫不决,处在观望之中。
    不过还是有胆子大的,看在钱的份上愿意跟钱向东干,只不过这样的人少。钱向东把他所有认识觉得值得挖角的人才都挖了一遍,最后只挖过来四个人。不过这对于钱向东而言已经够用了,再加上他自己,只要前期投入的第一个项目选好了,大赚一笔,那么就不愁其他。
    之后钱向东又在京市转悠,提前看好了厂址,至于设备,到时候上面的资金到位总能买到。厂子里需要的普通工人就好招多了,只要钱不少,随时都可以招聘到。
    钱向东一切准备就绪,只欠东风。
    同年冬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开放的消息传遍整个华国,全国人民哗然,这两项政策如冷水入沸锅,炸响了整个华国。
    许多从各处返城回来却一直找不到工作,被迫成为无业青年的知青们总算找到了赚钱的出路,还有那些看准机遇,胆大心细的人纷纷下海。
    钱向东就在这样的浪潮中建起他商业帝国的第一片瓦,当他拿着总理给的名片找去时,相关部门帮助他办理好手续,同时在银行申请下一笔大额贷款。
    有了这笔钱,钱向东立刻找施工队建厂,并在政府的帮助下购买一批机器,组建生产线。
    钱款批下后,钱向东就联系韩金竹,问他愿不愿意从电器机械厂辞职跟着他单干。
    之前钱向东私下联络过许多厂里的研究员,那时候厂子里就传出过风声,韩金竹隐隐有所耳闻,只不过后来慢慢就平息了。
    单干,四哥你的意思是你要下海做生意?
    对的,我已经和上面申请到了贷款,厂房厂址都拿到了审批手续,厂里设备也很快就能就位。现在你过来,可能先要跟着我张罗这些杂七杂八的活,等后来人员就位,你可以跟着我学习管理厂子。
    钱向东把自己目前的真实情况合盘托出,没有半点隐瞒,更没搞什么含混其词那套考验韩金竹。兄弟间的情分可不是这么个考验法,那是不真诚,诚心相邀自然要让被邀请方看到希望,而不是明知道前面是个无底洞还非要跟他跳下去才叫兄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