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大宋王侯 > 第283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83节

    酒先来了。
    叶尘掐开壶塞,喝了一口,然后冲天喷了出来,酒水如喷泉一般向四周客人洒下,二十多名客人破口大骂,但只持续了两三息时间,随着这些酒水渗入这些客人体内,喝骂声渐渐消失,整个客栈一楼死一般寂静。所有客人坐在自己座位上,犹如无事人一样,继续吃喝起来。
    然后,没过多久,一名老道便走了进来,目光随意扫过,直直向叶尘走了过来。
    叶尘举杯向老道微笑道:“前辈想必就是太平教张真人,大驾光临,晚辈敬你一杯。”
    张无梦此时方缓缓坐下,死死的盯着叶尘看了半天,从后者双眸中发现一抹妖异的血色,不由瞳孔一缩,心中一寒,不禁暗忖道:“果然如此。”
    这般想着,张无梦说道:“将三枚玉佩给我,我便不再……”
    然而,不等张无梦将话说完,异变突起。
    客栈中二十多名客人和小二、掌柜突然极为突兀或者说毫无预兆的动了起来,他们拿起身边凳子、碗筷、碟子等一切能够用作武器的东西全部向张无梦砸了过去。
    张无梦不由一惊,但发现这些人只是寻常人之后,便没有理会这些人,因为叶尘已经动了。
    “铮!”
    叶尘鱼肠剑出鞘,看似寻常的一剑刺出,张无梦却是神色一凝。
    伴随着张无梦一声暴喝,二十多名寻常百姓已经倒飞了出去,嘴中无不喷血,当场全部死去。
    但这二十多人的死并不是毫无一点价值,至少叶尘感到张无梦的气场停滞了一瞬,那是境界达到半步先天强者之上后者会有的气场。
    可是在叶尘一剑眼看就要落在张无梦身上时,张无梦似像倏地消失了,叶尘竟然再感应不到张无梦,要命的是张无梦的灵觉却完全紧攫着他。
    他既不知该何时出手,更不晓得张无梦会用何手段。
    刹那间整个局势完全改变过来,他已陷于绝对的被动,先机尽失。
    来自丹田的灼热和冰寒的真气相互交融着透剑锋击出,叶尘循着冥冥之中的奇妙感应,猛得转身向右侧一处刺去。
    奇妙的一幕发生了。
    灼热和冰寒相间的剑气化为一柱蓝红惊人光焰,把原本不知以何种手段藏匿起来的张无梦身影勾划出来,神奇至令人难以相信眼睛所见。
    来自丹田的奇妙的真气不但能够化成剑气,而且还直刺往张无梦双掌平推的掌隙间处,精准得难以想像。
    张无梦诧异之下立即变招,两掌合拢,成掬手状,发出另一股真劲,迎上叶尘有如神来之笔的“剑焰”。
    叶尘自己从没想过自已的真气拥有如此奇效,竟然能够化成剑气,且离体攻击。但反应却也一点不慢,人随剑势,竟就那般全力催发剑气,往张无梦扑去。
    “蓬!”
    张无梦的真劲与蓝白的剑焰交击,立时化作往两边激溅的蓝红色光点,有如烟花盛放,诡美至难以用任何言辞形容其万一。
    张无梦浑体剧震,闷哼一声,往后飞退,一闪身竟然又消失不见。
    叶尘亦被反震之力轰得往后挫退。正准备继续出击,突然身体一震,眸中血光一闪而逝,黑血蛊母意志控制着他离开此地。
    以叶尘如今的实力,八石宝弓又没有带,根本杀不了张无梦。所以黑血蛊母果断控制叶尘离开。
    ……
    ……
    赵匡胤这些天一度陷于苦闷之中。晋王赵光义拉派结党,蓄意营造自己派系势力的行为已经十分明显,赵匡胤这些天几次给予暗示和警醒,但看起来都没有什么效果,赵光义仍然在我行我素,毫无收敛之心。最主要的是,他已经感觉到这股势力在开封城里盘根错节,已经成为大宋朝廷之外的另一权力核心,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俗话说,当国容易当家难。如果这股势力是来自异姓朝臣,不管他势力多大,堡垒多么顽固,活动多么猖獗,以赵匡胤的精明神武,政治手段的强硬老辣,要翦除它、粉碎它绝不会有半点犹豫。只要一句话,动一点小手术,甚至都不用动用大军,便该贬官的贬官,该流放的流放,也用不着人头落地,便可以让这股势力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当年的义社十弟兄都是身经百战、桀骜不驯的战将,赵匡胤只消一杯酒,几句话,便让他们身战股栗,乖乖地交出了兵权。
    但这是自己的亲弟弟,赵匡胤从小看着他长大,登基后又一直大力培养擢拔,倚为自己的主要腹心和肱股,视他如同自己的儿子一样,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自己的儿子还亲,他无论如何下不了狠手,不忍心毁了他的一生。再说,赵匡胤也不愿落个杀弟害兄、骨肉相残的千古骂名,对历史上这样的昏君他一直深恶痛绝。
    因此,赵匡胤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对于这位皇弟,真像是手上捧了个热炊饼,拿着又烫手,扔了又不舍得。又像是面对一块掉在灰堆里的豆腐,吹又吹不净。
    打又打不得,他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这些天,一个个万籁俱寂的夜晚,赵匡胤都在反复地思索。这样的事不能同任何人商量,只能在自己的心里掂来掂去。
    他有时候想不通,这个弟弟为什么要这样?自己这个当皇帝的哥哥不曾亏待过他。他身为晋王,辅佐朝政,位列宰相之前,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炙手可热,你还要什么,难道非要坐在这把龙椅上吗?
    再说了,你就是要当皇上,想君临天下,也不能这么猴急,这么迫不及待。我这个当哥哥的才四十三岁,体魄健旺,离死还早呢?你只有三十四岁,就是要当皇帝,也要等我驾鹤西归之后吧!你赵光义应该知道,自五代以来各个朝代惯例,凡是准备继任皇位的储君都是授予开封府尹这个要职。我自登上里位以后,就任你为开封府尹,并不是没有想过传位于你,你又何必这样急于求成呢?
    事实上,赵匡胤在大宋成立之初,确实有过打算在自己百年之后,将大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因为这里有一段“金匮之盟”的秘密。
    ……
    ……
    早在建隆二年,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突然身患重病。在其临近垂危的弥留之际,托病榻于赵匡胤和赵普二人。
    赵匡胤对母后从小便十分敬重和孝顺,母亲的精明聪慧和宽厚仁德,都对赵匡胤的身心有极为鲜明的影响。
    赵匡胤来到母亲床前,看看母后那孱弱的病体和枯槁憔悴的病容,就如万箭钻心一般痛楚,匍匐在地上哀哀而泣,涕泗交流。
    杜太后看了看儿子,心中发酸,强忍着泪水问道:“你荣登大位已经一年多了,可想过你为什么能当皇帝吗?”
    赵匡胤正哭得肝肠寸断,天昏地暗,听了母后的问话,竟呜呜的说不出话来。跪在一边的赵普却觉得太后此话问得突兀而又蹊跷,知道一定有大事嘱托。
    只静静地看着皇上,一句话也不敢说。
    太后勉强抬了抬头,深深地叹了口气,提高声音说道:“我已年近花甲,此时归天,也是寿终正寝。生死由命,此乃天数,我儿无须过于悲伤。人生一世,像我这样身为太后,荣耀已极。自古以来,能有几人?再说,古人云,‘生子当如孙仲谋’,而我儿本是一介布衣,闯江湖,战沙场,大智大勇,威名满天下,不仅出将入相,而且跃登大宝,创下我赵氏江山社稷,上可光宗耀祖,下可泽被子孙,不如要胜过那孙仲谋多少倍?我老婆子何等福气,就是死也含笑九泉了,我儿也要节哀保重才是。”
    说到这里,杜太后已喘成一片,只好停顿了一下。
    赵匡胤伏在地上听着,哭声却越来越无法抑制。
    杜太后只好又提高了声音,佯作生气地说道:“眼下我的时间不多了,有大事要跟你说,你怎么光知道哭呢?我适才问你,你可知自己为什么能得天下吗?”
    赵匡胤强抑悲声,忙哽咽着答道:“这都是父亲大人和母后从小训诫教养的结果,也是赵氏祖上的荫德所致。”
    谁知杜太后却连连摇头,苦笑着说道:“我儿错了,这些都不过是些套话。你之所以能顺利地当上皇上,既不是因为你自己多么天赋过人,更不是父母或祖上荫德使然。所谓人主乃天命所司,也纯属谬说。你之所以能拥有四海,成为天下令主,完全是因为周世宗柴荣的命运所致。”
    第598章 天子西巡
    此话一出,宋帝赵匡胤大为惊愕,连满腹玑珠、治术老辣的赵普也不知所云,如坠云里雾中。
    只听杜太后又说道:“柴氏寿享不永,传位于几岁的乳臭小儿,群臣离心,将士不附,这才给你创造了黄袍加身、禅代称帝的机会。设若柴荣不是传给他的儿子,设若他有已经成人的兄弟,而将大位传给他们,你能有今天吗?”
    一席话,只说得赵匡胤频频点头,忙说道:“母后说的极是,不知母后有何训诫,请您老示下。”
    杜太后遒:“汝与光义、光美皆我所生,待汝百年之时,应传位于汝弟光义,光义后传位光美,光美之后再传于汝子德昭。这样代代新皇都是成年之人,方可保我赵氏江山永盛不衰。四海至广,能立长君,乃社稷之福。”
    赵匡胤本是至孝至仁又极为忠厚之人,自然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当下太后说完,便以头碰地,哭着发誓道:“儿子唯母后之命是从,敢不女口母后所教。”
    杜太后慈爱地看看儿子,说道:“既如此,就请赵书记记录在案,并签字为证。可将它藏之金柜,待汝百年之后再开启为凭。此事只我们三人知道,不可向任何人泄露一字,以免节外生枝,引起混乱。”
    杜太后对赵普一直十分器重,拿他当自家人看待,而见面一直称他原来的官职“赵书记”。
    赵普听了杜太后的话,觉得这违背了历朝历代帝位传于嫡长的惯例,久后未必是福,心中深不以为然。但太后与皇上都商定了的事,他一个臣子自然不敢多说什么,只得将这种传位方法记录下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以为久后凭证,交赵匡胤藏于金柜之中。这便是为后世广为流传的“金匮之盟”,或称为“三传约”。
    可是近几年来,从光义的身上他嗅到了一股异味,总觉得他有些背后的小动作,对自己开始离心离德,对在他身边迅速膨胀起来的那股势力,赵匡胤从开始的察觉,到后来的警觉,现在已是在担忧了。
    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让他无法决断该怎么办?他怕自己是神经过敏,犯了历史上许多皇帝猜疑刻忌的通病,误伤了亲弟弟。因此,他感到十分棘手。
    苦恼和忧心缠绕着他,他感到像老牛掉到了枯井里,浑身是劲却没处使。为了摆脱这种烦躁,他决定离开开封一段时间,到西京洛阳去散散心,况且现在朝中也没有什么大事。
    洛阳是他的故乡,是他从小生长的地方。在这个生他养他的城市里,有他的夹马营故居;有他少年时使枪舞棒、驰马射箭的场所,有一匹有着神话般的传说,曾经深深地吸引了他童稚之心的石马;有他与光着屁股的小伙伴斗蛐蛐、“列兵阵”的地方。总之,那里到处都飘游着他童年时的梦想,这梦想是那么温馨,那么甜蜜,那么光怪陆离而又色彩斑斓。
    赵匡胤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按照这个时代的说法,他已经跨过中年向老年迈进了。同一个普通人一样,到了这个年龄,一种怀旧之感、思乡之情便会不断地骚扰着他。
    本来因为皇帝的身份禁锢着他,让他不敢随意离开开封,但前些日子王昭素一席话却是打破了他心中的禁锢。所以,他要回到故乡去,尽情地游乐一阵子,好好地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特别是他打算将皇弟赵光义叫上,以借此机会以兄弟亲情化解二人之间如今已经出现的隔阂。
    ……
    ……
    叶尘在山野飞驰,神舒意畅,朝洛河的方向推进。
    他感应到张无梦在后方十多里处追来,感觉很是清晰,没有丝毫模糊,比前几次还要清晰。
    太一真经心法在体内运转,如天道阴阳循环流转,体内真气去而复来,阳极阴生,阴极阳现,轻松得如飞鸟翔空、舒闲似鱼儿戏水,疾奔近五十里路,仍没有丝毫劳累的感觉,痛快得难以形容。但他可以确定自己还没有晋升至半步先天境界。并且整体实力并未提升太多,正面对敌他依然不是张无梦、楼炎明这些半步先天强者的对手。当然半步先天强者想要杀他也没有那么容易。
    就在此刻,他隐隐感应到玉道香追了上来,心中一阵激动,充满了对玉道香的深深爱意。
    “或许与玉儿联手,能够杀得了张无梦。”叶尘心中如此暗忖。他此时却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黑血蛊母所控制。这正是黑血蛊母的恐怖之处,之前叶尘以其通过蛊虫控制其它人也正是如此。
    思索间,张无梦又追近里许。
    叶尘是故意让张无梦追近点的,因为他要令对方生出错觉,以为在轻功上可胜过他不少。
    玉道香并非单独一人,随行的还有华夏卫府刺杀司副使连继城带领十名金牌杀手和五名剑奴,白沧海留下坐镇华夏卫府所以没有跟上来。
    玉道香其实也不是很肯定叶尘是否被黑血蛊母所控制,但叶尘若是一直不回开封家中,那就真的很有可能是被黑血蛊母所控制。所以,她必须要将叶尘找到,然后将其制住,再想办法驱除黑血蛊母。
    在星空之下,洛水出现前方,继续其已不知过了多少年月湍流往东的旅程,默默地漠然不理发生在她两旁人世间的恩怨。哪管城市变为废墟、良田化作荒地、沃野转为焦土。
    叶尘神色一片漠然,无辈无喜,加速朝洛水飞掠而去。
    ……
    ……
    一群人骑马乘车,沿着官驿大路,迤逦西行。
    天蓝蓝,云淡淡,碧树葱茏,流水淙淙。沿路两侧,一望无垠的麦田已呈金黄色,微风轻拂,麦浪漾波,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开宝四年六月初,赵匡胤起驾离开开封,前往西京洛阳巡幸。
    这次离京西巡,与往昔数次离开开封不同的是,他没有让晋王赵光义留守开封,署理朝政,而是让这位皇弟跟随自己一块前往洛阳。却让他的三弟,开封府尹赵光美与宰相薛居正、枢密院正使曹彬一块留守开封,主持朝政。
    同一天时间,随着朝廷派去大批文官到江南各州、县任职,南唐朝廷余孽也已经彻底被潘美剿灭,潘美率领一百亲兵奉旨北上开封述职。
    赵匡胤没有带大队人马,也没有旗罗伞扇,前呼后拥,而是轻装简从。只带着花蕊夫人和晋王赵光义、参知政事卢多逊等几位近臣,另外就是数十名太监宫女和两千大内禁军侍卫,此外华夏卫府情报司使许方义亲自带领华夏卫府的五百华夏卫和近千名潜行在暗中的探子也随行负责保护赵匡胤的安全。
    赵匡胤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缓缓行进。他举目四望,但见田间小路上,忙忙碌碌的农人们正在做着麦收前的各种准备,挑担的,推车的,来来往往,穿梭不止。一股久违了的泥土芬芳和小麦成熟时特有的馨香直往他鼻孔里钻。他张开双臂,深深地吸了一口田野里新鲜的空气,又轻轻地吐了出来,整日憋在皇宫里的郁闷之气为之一扫。赵匡胤显然已经兴奋起来。他轻嘘一声,勒住马头,敏捷地腾身下马,举步走到麦田边,顾手捋下一柄麦穗,掂了掂分量,对左右欣喜地说道:“看来,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这是苍天佑我大宋啊。”
    晋王赵光义马上趋前说道:“连续几年来,蒙陛下之福,农桑兴旺,仓廪充实,百姓小康。许多州郡都上奏说,‘田里无愁叹之声,垄亩有遗滞之穗。海内无事,区宇大安’,此真乃我大宋之福。”
    赵匡胤高兴地连连点头,不禁想起了前些日子,大臣们上奏表请他上尊号的事。
    大宋建国以来,大军南征北战,如今已连缀成片,成了真正的华夏的一统江山。
    宋朝已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继大唐之后又一个最鼎盛的时期。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积弱贫穷的历史已经成了永久的过去。国力强盛,军威远震,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农桑商贸百业并臻,赵匡胤用十四年的时间,亲手缔造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崭新的时代。
    面对这一巨大的成功,朝野上下一片欢呼和称颂。朝中大臣和各地官府都纷纷上表,请求赵匡胤上尊号以志奇功。赵匡胤每天都收到数十封奏表,件件都是用最华美的辞章,最动情的语言,最真诚的祝福,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引经据典,说出了许多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请上尊号。
    其中一封来自卢多逊的奏表,举例最为详尽。其中说道:自古以来,凡是功业卓著的帝王,都要在帝号之前再加上一个称号,作为特别尊崇的标志,也是宣示于后世百代的无上荣耀。
    譬如说,秦始皇在扫灭六国,一统华夏之后,就曾上尊号为泰皇,因为自古以来,便有天皇、地皇,秦皇,而以秦皇最为尊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