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锦娇记 > 第37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7节

    反观自己,这些年对三皇子的倾慕之心,三皇子难道真的丝毫都未察觉?恐怕也只是嫌弃她庶出的身份吧。若她和姝妹妹一样,身份尊贵,三皇子能一点儿回应都没吗?
    ☆、第64章 怂恿
    郑太后说完,若有所思的看了郑姨娘一眼。
    殷锦娴微微勾勾唇角,撒娇道:“姑祖母,您可是还未说与大舅母知晓此事。想想也是,大舅母素来偏宠涟姐姐,若是知道涟姐姐要外嫁,定是不舍的。不如,您便让姨娘去劝劝大舅母吧。想来,大舅母会知道轻重的。”
    殷锦娴的性子就是太急了,急着看郑涟的笑话,不过郑太后也没把这点儿小心思放在眼中。郑家毕竟是她的母族,此事她大可以差人直接传了口谕,可她也乐得给郑家体面,而由郑姨娘去说,那周氏纵是再窝火,又能说什么呢?郑姨娘也是郑家的闺女,可当年,你不也威、逼、利、诱,连哄带骗的让郑姨娘做了别人的妾室?怎么反倒到了你的宝贝闺女身上,你就不舍了。难不成,就你的涟姐儿金贵?
    等郑姨娘领了太后的口谕从慈宁宫出来,殷锦娴已按捺不住幸灾乐祸道:“姨娘,姑祖母这一招也太出其不意了,女儿好久没这么开心了。涟姐姐虽居于妾室,可涟姐姐在京城也是颇有才气的,人又生的貌美,从十岁起又跟着大舅母管理庶务,这换做哪一个男子,自然都会喜欢涟姐姐这样的解语花,姝妹妹即便有王妃之尊,也不过是无脑花瓶,王爷怎么可能会真的喜欢她呢?”
    说着,殷锦娴忍不住咯吱笑了出声。她平素觉得自己因为是庶出的身份,在许姝和郑涟面前一直都抬不起头来,每每想到自己只是差在这出身上,她就耿耿于怀。
    可如今,圣上才下了旨意把许姝指给镇北王,太后就打了涟姐儿的主意,这若被祖母知道了,不定如何心痛姝妹妹呢。这些年,她从未得到过祖母丝毫的宠爱,祖母总是说,有她在,断不可能让姝妹妹受丁点儿的委屈。可见,话也不能说的太满。
    殷锦娴这厢正得意着,没一会儿,她终于发现,姨娘竟然自慈宁宫出来之后,就一直情绪不高。她有些担心的看着郑姨娘,道:“姨娘,你没事吧?你怎么了?今天应该是大快人心的日子,你怎么反倒是看着不是很开心?”
    郑姨娘紧紧攥着手中的帕子,侧首看了女儿一眼,半晌,才终于开口道:“娴儿,你方才怎么能和太后娘娘提议,让姨娘去当和你大舅母说呢?你大舅母的性子你是知道的,怕是会生了疑心,觉得是姨娘怀恨至今,背地里怂恿太后娘娘生了这念头,此事,姨娘躲都来不及,怎么还能上赶着往你大舅母面前凑,这不是自找苦吃吗?”
    其实,这么多年都过去了,对郑姨娘来说,当年的一切,虽说不能完全释怀,可她也不会真的糊涂到,在涟姐儿的事情上,暗自欢喜。涟姐儿又何其无辜,和当年的自己,又有什么不一样。每个女人,都不该遭受这些措手不及的。而且,她也不是孩子了,既然已经成了既定事实,她不可能为了这件事和郑家生了嫌隙。毕竟,她背后的倚仗,还是郑家。
    所以,她觉得娴姐儿的这馊主意,真的太不应该了,这么一个烫、手山芋,她到时候怕是有百张嘴,也解释不清了。
    或许大嫂还会以为,她是趾高气昂的去羞、辱她,可她确实是没有丁点儿这样的意思啊。
    郑姨娘越想,越觉得心慌的很,自个儿那大嫂她是知道的,若因此她忌恨上她,如何能在她手里讨着好。别的不说,就她那张嘴,平日里在那些妇人圈子里,可是数一数二的。虽然大家都看不上她破落户出身,可大家也明白,但凡从她嘴里说出来的,也不会是空穴来风。
    她倒也不怕周氏坏她的名声,可周氏如果忌恨上娴姐儿,可如何是好。
    殷锦娴看姨娘神色凝重,也感觉到了这种凝重的气氛。可她还是有些不解,为什么姨娘会是这般反应。
    她有些委屈的嘀咕道:“姨娘,这事大舅母纵然要怪,也不该怪在你身上,这从始至终可都是太后娘娘拿的主意。姨娘,她若是敢在您面前阴阳怪气,对您不客气,那您就把姑祖母搬出来,她难不成能闹到姑祖母面前去。”
    听听,这是多么孩子气的话,郑姨娘心更乱了,“你怎的如此糊涂,事情如果这么简单,姨娘也就不担心了。可事实上,人心最难揣测。姨娘只要蹚了这浑水,即便你大舅母知道,皇命不可违,这一切都是注定的。可她不敢去埋怨你姑祖母,可这些愤怒和伤心,都需要一个宣、泄、口,而姨娘,就会成为你大舅母心头那根刺。”
    她以为,这一年来发生的好多事情,娴儿也该有些成长了,可是并没有。她的那些自作聪明,让一切都变得愈发不可收拾了。郑姨娘忍不住有些后悔,若当年娴姐儿出身之后,就被养在太太身边,怕是也不会这般争强好胜。可惜,当时她还年轻,知道自己不得爷喜欢,太太定会暗地里苛责娴儿,才去求了姑母让她把孩子养在身边。没想到,到头来,还是她错了。
    这些年,她也看的明白,太太是个宽和之人,虽说对当年她横插一杆还是有些耿耿于怀,可并没有把这些牵扯在娴姐儿身上。
    想到这些,郑姨娘嘴角露出一抹苦涩的笑容来。
    她意味深长的看着殷锦娴,哽咽着想说什么,可最后却只能无声的低泣着。
    殷锦娴自问这么做一切都是为了姨娘,她想让姨娘把当年大舅母带给她的痛苦,连本带利的还回去。她以为,姨娘会喜极而泣,可似乎,现实不是这样。
    想到自己的满、腔、热、情换来的竟然是姨娘的不解,殷锦娴也觉得委屈极了,“姨娘,您又何须和我过不去?若我没有把姨娘放在心上,如何会求了这个恩典。可姨娘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我呢?您又何须忌惮大舅母,左右这些年,宫里有姑祖母在,她纵然心里再埋怨您,还能明面儿上为难您不成?”
    说到后来,殷锦芙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慈宁宫
    眼瞅着殷锦娴和郑氏出了慈宁宫,桂嬷嬷这才缓声道:“主子,过几日六宫妃嫔皆随着圣驾往京郊狩猎。您何不也借着这次机会,出去透透气?您已有些日子未露面,奴婢就怕有人只知宫里有翊坤宫那淑贵妃,而忘记了太后娘娘您。”
    之前,淑贵妃虽说代掌凤印,可内廷之事,事无巨细,都得知会太后娘娘一声的。可近来,淑贵妃虽说表面上还和往日一般恭顺,桂嬷嬷如何能不知,她借着开春后又到了采选宫女的时候,已经放了话,这次宫里凡是满了十九岁的宫女皆放出宫去。至于像桂嬷嬷这些积年的老奴仆,淑贵妃让她们自己选择,是出宫荣养,还是继续留在宫里。可不管怎么,内廷如此大的动静,算得上是一次大的清、洗了。别说的内廷,纵是那些世家大族,小到灶房的嬷嬷,大到各房的管事,哪一个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桂嬷嬷不得不去揣测,是近来宫里关于淑贵妃即将入主中宫的流言,让淑贵妃有力这样的举措。
    她侍奉太后这么多年,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这淑贵妃愈发强势。这若太后一直这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怕淑贵妃真拿自己当回事儿了。
    郑太后懒懒靠在大引枕上,微微抬眸,半晌,她暗暗叹息一声,似是有些感慨道:“时间真快,没想到,当年规规矩矩,安分守己的温氏,竟然也开始贪、恋起权、势来了。可见,但凡进了这紫禁城,谁都会变的。可惜啊,圣上一直都还当这温氏恭顺如常。”
    听着郑太后这番感慨,桂嬷嬷一时也有些琢磨不透娘娘的心思了,这,这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呢?
    若是往常,桂嬷嬷也不至于如此心急,急着让太后娘娘出宫。一切都碍于那日她慌乱之下和周氏透露了林氏怀有身孕的消息,其实当天晚上,她就隐隐的知道自己招惹了麻烦。
    在这内廷中当差,最忌讳的就是不知道谁是自己的主子。可偏偏,桂嬷嬷犯了这个大忌。可她那一家子兄弟,如今还指望着郑国公府。如果不是有郑国公在,她那几个兄弟,如何会买了府邸,娶了娇妻美妾。她是知道郑国公的,这些都不是白白给的,可这些年,除了偶尔从她这里探听一些内廷的消息,郑国公从未过分的要求她做些什么。
    直到昨个儿晚上,有人来暗中给她传话,说是让她亲手结果了那林氏肚子里的孩子。
    桂嬷嬷一晚上都辗转难眠,她太清楚林氏肚子里的孩子对太后娘娘来说,意味着什么了,太后娘娘期待了这么多年,如今铤而走险,不就是为了给五王爷留下子嗣。
    她怎么敢?她怎么能?
    可她还有别的道路可以选吗?她一家子的性命都捏在郑国公手上。郑国公捏、死他们,就和踩、死一只蚂蚁那般简单,她有什么能耐和郑国公说不?
    她左思右想,不管怎么,她是万万不能露出马脚的。太后娘娘虽说这些年很厚待她,可如果知道是她下手害了林氏肚子里的孩子,只怕到时候雷霆之怒,说到底她只是个奴才,不过侍奉太后娘娘,时间久些而已,她没那个自信,如果东窗事发,太后娘娘会饶了她的狗、命。
    所以,她才如此亟不可待的想让太后娘娘出宫去。
    到时候,她可以借口病了,让其他宫女随行。只要太后娘娘离宫,林氏肚子里的孩子,那只不过是一个意外。
    不是吗?
    ☆、第65章 心思
    郑太后看过内廷这么多的起起伏伏,自然是不可能看着自己大、权旁落。毕竟,郑家还需要她,老五也需要她。
    哪怕有一日她两脚一蹬走了,那也得把郑家和老五安顿好,这才能安息。否则,她怕是死都不会瞑目的。
    确实,万寿节之后,她就沉静了许久,也是时候露露面了。何况,她还有意把涟姐儿指给镇北王,如此,猎场即便出什么事儿,天下人也不至于怀疑是儿子请君入瓮。纵然会有些流言蜚语,可郑家牺牲了一个嫡次女,如此,多少能堵住这些悠悠众口。
    可她出宫之后,京郊虽不远,可怎么也得耽搁几日的。林氏如今肚子越来越大,若是生了什么意外,如何对得住老五。
    郑太后矛盾极了,只见她眉头微蹙,一副两难的样子。
    桂嬷嬷见状,忙宽慰道:“主子,林氏有这么多人照拂,她自个儿也深知肚子里孩子的重要性,定会小心谨慎的。您也知道,淑贵妃城府极深,这若借着此事瞧出什么端倪来,岂不反倒害了林氏肚子里的孩子。”
    郑太后坐到如今这个位子上,自然也知道,她和成元帝这些日子的嫌弃,也该谢幕了。不管是朝臣还是宗亲,许也早就笃定,她会借着这次的机会,给自己找台阶下。如此,她若是不去,确实是引人猜忌。
    可她到底还是放心不下林氏肚子里的孩子,要说她身边最信得过的人,那当属桂嬷嬷了,她低垂着眼睑,沉思了会儿,终于还是开口道:“罢了,左右哀家出宫,身边也不缺人侍奉,不如,嬷嬷就留下来照顾林氏吧。唯有嬷嬷在宫里,哀家方才能安心。”
    如桂嬷嬷所愿,太后同意出宫了。可却指明让她照看林氏肚子里的孩子,如此,当真是有些棘手啊。可她当下她也不好流露出慌乱来,唯有恭敬道:“主子信得过奴婢,是奴婢前世修来的福分。奴婢定当尽心尽力,万万不会让林氏出了什么意外。”
    说到林氏,郑太后想着自己有些日子没亲自去看看她了,对郑太后来说,她在意的是林氏肚子里的孩子,至于林氏如何,其实她未必真的会挂在心上。加之这些日子也为了避人眼目,她也不好经常往林氏那里去,这会儿,想着自己过几日就要出宫了,郑太后突然就想去看看这林氏。
    虽郑太后叮嘱了桂嬷嬷,让林氏多餐少食,以免肚子太大,惹人耳目。可郑太后看到林氏那消瘦的身子,还是被吓了一大跳。
    这哪里像是有身孕的人,肚子倒是大的可怕,可林氏,却消瘦了许多。
    这边,林氏看到郑太后来了,强撑着身子准备行礼问安,却被郑太后拦下了。许是怀孕的人都有些多愁善感,不知怎的,林氏竟低声哭了起来。
    桂嬷嬷也吓着了,忙宽慰道:“这是怎么了?怀了身子的人,怎么能哭呢?不吉利的。”
    林氏缓缓抬眸,哽咽道:“娘娘恕罪,妾身,妾身只是想念王爷了。掰手指算算,妾身竟是有许久未见到王爷了。自打妾身侍奉王爷以来,还从未与王爷分离这么长时日。”
    桂嬷嬷顿时有些啼笑皆非,郑太后神色也稍微缓和了些,坐了下来,轻轻拍了拍林氏的手,笑道:“傻孩子,你是个有福的。等孩子生下来,你便是有功之人。哀家定不会亏待你的母族。”
    林氏的神色却一丝都没有好转,竟哭的更厉害了,只见她梨花带雨,有些颤颤的看着郑太后,像是鼓足了勇气似得,怯怯道:“娘娘,这几日我身上总是没力气,之前也听人说,有人怀孕的时候难产,妾身那二嫂,就是难产而亡,也不知为什么,妾身一想起这些,就怕的很。”
    其实无需林氏这么说,郑太后也瞧得出来,纵然这孩子生出来,怕是也只能去母留子。可这些,内廷中并不罕见,她自会犒赏她的母族。
    可这些,她如何能说与林氏,她慈爱的抓着林氏的手,宽慰道:“人怀孕的时候,总免不了胡思乱想。别人哀家不知道,可哀家怀老五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多愁善感。可见,有些时候人就是自己吓自己。再加上你这是第一胎,没有经验,更是瞎捉摸。哀家和你保证,不会有事的。你只需好生养着身子,给王爷生下健健康康的孩子,到时候,你的福分还在后头呢。”
    闻言,林氏心中只觉暖暖的,日子似乎看到了希望。她有些羞涩道:“让娘娘看笑话了。”
    “妾身一定会好好的,等着王爷来接妾身和孩子。”
    一旁,桂嬷嬷眼中闪过一丝嘲讽的笑意,莫说她不可能顺利的生下孩子了,纵然生下,这孩子也是见不得光的,到时候,太后娘娘肯定会暗中送到别处,让人养着。而林氏,定是不能留的。一个知道太多秘密的人,尤其是一个母亲,如何能受得了这相思之苦,若稍有不慎,可能会连累着整个王府,惨遭横祸。
    林氏却并不知道这些阴私,她只以为自己能顺利给王爷生下孩子,太后娘娘定然会庇护她和孩子的。太后娘娘既然敢铤而走险留下这孩子,到时候自然会有法子的。她从未想过,自己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是弃子。
    而这些,五王爷又如何会不知道。可他还是入宫请旨,可见,他平日里再怎么宠着林氏,也比不上血脉二字。
    郑太后看桂嬷嬷一眼,缓声又道:“过几日,哀家会随圣上出宫,六宫妃嫔,也在随行之列。哀家知你在宫里无依无靠,便把桂嬷嬷留给您,有她在你左右,定不会有任何意外的。”
    郑太后如此说,林氏也是这般想的,毕竟这些日子,桂嬷嬷虽不贴身侍奉她,可每日嘘寒问暖,她看得出,桂嬷嬷是个好人。
    这么一想,林氏笑着对桂嬷嬷道:“劳烦嬷嬷了。”
    桂嬷嬷故作战战兢兢道:“您说的什么话,奴婢如何担得起。”
    又说了絮叨一会儿之后,郑太后也没太多留,就先行离开了。她瞧得出,林氏身子虚弱,方才那一会儿,已经是让她显了疲惫,她不禁忧心起来,这身子骨,可怎么有力气生孩子啊。
    要知道,生孩子,无异于是鬼门关一遭。
    加上这林氏束腰裹肚,又害怕肚子太显,吃的上面也刻意控制着,这结果,或许只能赌了。
    “主子,您莫要担心,到时候几碗参汤下去,还怕没力气?何况,为母则强,侧妃以后的日子,可都仰仗着肚子里的孩子呢,她不会不清楚这个理。”
    郑太后点点头,深觉桂嬷嬷说的有理。别的不说,就她当年生成元帝那会儿,她还不是一宫主位,先帝又独宠婉太妃,她不也日日夜夜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出了意外。可最后,不也挺过来了。
    “你说的对,哀家果真是关心则乱啊。”
    翊坤宫
    宫里再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方才殷锦娴和郑姨娘在宫道上,并未避讳什么,不到半柱香的时间,郑太后有意把郑涟指给镇北王做侧妃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淑贵妃耳中。
    淑贵妃正吃着新进贡来的蜜桔,一天剥着说中的桔子,一边叹道:“当年郑家出了一个郑姨娘,没想到,十几年后,竟然又再次重演了。咱这太后娘娘,到底还是不甘寂寞啊。”
    淑贵妃自然不会觉得,郑太后此举只是为了膈应镇北王,或者是给高宁大长公主添堵。她只会觉得,她这是在向圣上示弱。
    “看来过几日太后娘娘也会往郊外去。吩咐内务府的人,可得小心侍奉着。”
    杨嬷嬷却是有些不解道:“这整个京城的人谁不知道,郑家双姝,那瑗姐儿在涟姐儿面前,却是稍显逊色的。周氏如何舍得她这宝贝疙瘩。何况,这次外出射猎,圣上若一举成功,这郑涟岂不是另一个清溪郡主。而且还是个妾室,这岂不更尴尬。”
    “太后娘娘即便想借此找个台阶下,和圣上修复关系,也无需牺牲这郑二姑娘吧。”
    淑贵妃咬了一口橘子,“一个嫡次女罢了,如何会真的入了太后娘娘的眼。”
    说着,淑贵妃顿了顿。
    也不知怎的,淑贵妃总觉得,镇北王不是那般好对付之人。不管是朝臣宗亲六宫妃嫔随驾,还是郑太后把郑家二姑娘指给镇北王做册妃的口谕,这些,难道真的会让镇北王消除疑心吗?
    淑贵妃总有一种预感,事情不会这么顺利。
    “娘娘,您又何须费神,成与不成,您就当看一场戏罢了。”
    淑贵妃点点头:“吩咐老三身边当差的人,寸步都不许离了三殿下。”
    也不怪淑贵妃有这样的担心,她的儿子她知道,自幼在读书上有所建树,可骑射上面,却只能说是马马虎虎。
    何况,京城关于废黜的流言,一直都未平息,虽因为万寿节那段时间的流言,东宫稍安了些,但凡当皇子的,谁不觊觎那个位子。尤其是这些皇子背后的世家,肯定也各有心思。
    这个当口,淑贵妃觉得,小心谨慎些,总没错的。
    ☆、第66章 太后懿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