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科幻小说 > 入地眼 > 第405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05节

    “对,朱家先祖曾经长眠于此,我相信清军发现这里的时候,朱家先祖和凌璇一样还活着。”我点点头看着其他人问。“多铎在青铜宫看见神人,如果你们是他,会怎么做?”
    “当然是膜拜。”田鸡说。
    “是害怕!”叶九卿一语中的。“大清因为有神人指点才强势崛起,如今清兵竟然惊扰了神人宫殿,这个秘密其他清军未必知晓,所以最开始哄抢了青铜宫中的重棘之壁,想必后来惊动多铎,他是亲王肯定知晓大清和神人的事,来到这里多铎才知道事态严重。”
    “爸,您是说,多铎担心受到神的责罚?”
    “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神能指点大清,同样也可以指点任何人,多铎不能让这个秘密泄露出去,所以才会将九鼎和神人一同运送回关外。”
    “神人的存在关系大清国运和命脉,这个秘密绝对不能让外人知晓,清军能在文津桥下发现青铜宫,这就意味着扬州城中的南明守军也可能看到,只不过仓皇撤退才没有带走青铜宫中的东西,退回扬州城后,关于青铜宫的消息相信已经传开。”我深吸一口气说。
    “所以才会屠城”叶知秋恍然大悟。“是为了保守青铜宫中的秘密!”
    “我们虽然来晚了,不过至少线索还没有断,九鼎如今应该在关外。”叶九卿说。
    “可是关于扬州的文史中,并没有提及清军在扬州有这么重大的发现啊,而且即便知道九鼎运到关外,也不知道如今九鼎的确切下落。”沈不悔说。
    “姐,文史上怎么可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多铎根本不清楚扬州城里的人到底有没有看见青铜宫,为了掩人耳目不惜屠城灭口,如此重要的秘密,知道的人恐怕只有大清皇族。”田鸡说。
    “那线索还是断了啊,你们都说这个秘密对于大清至关重要,即便皇族知道,也不可能告诉你们。”沈不悔说。
    “大清皇族肯定不会,而且我估计这些皇族知道的未必有我们多,真正知晓这些秘密的我们刚巧认识。”我拍拍身上的泥土,原本打算找到九鼎之后再去辽东,现在看起来九鼎应该也在辽东才对。“是时候去关外了,指不定九鼎和那艘船这一次可以一起找到。”
    第712章 重返辽东
    沈阳的冬天让我想起了雪域,虽不及雪域严寒冰冷,但呼啸的风雪在耳边是那样的熟悉和怀念,白近从他四合院里迎出来,浑身上下裹的严严实实,我只能看见他一双露在外面的眼睛。
    只是笑声依旧豪气干云,辽东汉子打招呼都是那样粗狂,他和叶九卿是老相识,上前一拳打在叶九卿胸口,这样再年轻五岁,我相信叶九卿腰板都不会闪一下,可如今他踉跄向后退了一小步,若不是我搀扶着差点都跌倒地上。
    “叶哥,你这身子骨……”白近连忙扶住叶九卿胳臂。
    “不碍事,大老远来可打扰到你。”叶九卿笑着回答。
    “叶哥见外了,你能来我心里乐呵着呢。”白近笑着招呼我们。“别在外面杵着,进屋暖和。”
    白近是世袭罔替的辽东王,这个头衔虽然没有任何实权,但看白近这间四合院也能瞧出些明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全有门,这间宅子怕是有些年头,青石板路都被磨的光亮,上面的龙纹却依稀可见,而且还是五爪盘龙,这是大清帝王才能享配的纹饰,在白近这里却用来铺设地面。
    但并非没有讲究,这条青石板路中间只有白近可以走,跟着他身后的人只能走两边,想必这是只有辽东王才能享受的权力。
    进到屋里暖和了不少,白近让其他人退下,脱掉外套一边给我们倒水一边笑着说:“今儿我这里可算是热闹了,无宝不落的叶哥和一帮了不得的后生,想必大老远跑到这儿来,不会是好心专程来看我吧。”
    “真人面前不说假,这一次到你这儿来,就是冲着关外那条龙脉来的。”叶九卿开门见山。
    “那艘船的下落有眉目了?”白近立刻认真起来。
    “白叔,如果没猜错的话,月宫九龙舫应该就停泊在关外这条龙脉之上。”叶知秋说。
    “好!”白家长叹一口气。“我还说有生之年怕是解不开白家先祖的秘密,既然有了眉目,又有你们在,看起来我临死之前应该不会有遗憾了。”
    “白叔,事情没那么简单,我们虽然有了眉目,但是还没找到关键的线索,目前只能确定的是白家先祖应该是月宫九龙舫上的人。”田鸡说。
    “先祖是那艘船上的?!”白近大吃一惊。
    “月宫九龙舫在明末的时候前往辽东最后一处龙脉,结果在王恭厂遭遇到伏击,月宫九龙舫被重创,其中一条羽龙和白家先祖到达辽东。”宫爵点点头对白近说。“这和白家先祖乘龙而降的传说吻合。”
    “我们推测白家先祖在到达辽东后,接触到当时还在关外的大清皇族,大清在那段时间迅速崛起想必和白家先祖有关,而一直传闻中的大清龙脉宝藏,其实就是白家先祖为月宫九龙舫修建的最后一处停泊船坞。”
    “这么说起来,大清龙脉宝藏和万象神宫一样,真正的用途是为了让月宫九龙舫停泊。”白近恍然大悟,但很快疑惑不解问。“你们刚才不是说,那艘船在王恭厂被伏击,到达辽东的只有先祖,即便在龙脉修建船坞,可月宫九龙舫并没有在里面啊?”
    “在的,月宫九龙舫在罗布泊坠落以后,沉寂了几百年,直到最后这个秘密被117局发现,第二次核爆之后,那艘船便在罗布泊消失,九州龙脉里,辽东这一条是最后的停泊点,那艘船如今一定在这条龙脉上。”我很肯定回答。
    “我们要找到月宫九龙舫,势必会涉及白家先祖的过往,就是不知道你方不方便。”叶九卿问。
    “笑话,白家历来正大光明,有什么不能让人知道的,再说,今儿这屋里坐着的也不是外人,我这条命要不是朝歌他们救,早就在万象神宫交代了,大恩不言谢。”白近声音豪迈。“说吧,有什么是需要我做的。”
    “大清龙脉宝藏的传说由来已久,但是众说纷纭大多经不起推敲,龙脉的位置和宝藏的秘密,最清楚的莫过于当时的大清皇族和白家先祖。”
    “恐怕连大清皇族都未必知道。”白近摇摇头对我们说。“关于大清龙脉宝藏的秘密,只有白家先祖知晓,因为这处龙脉关系大清江山社稷,因此历代大清君王对白家都礼让三分,这也是为什么白家能世袭罔替成为辽东王的原因。”
    “这个好理解,最后一处船坞修建完成之后,白家先祖一定会抹去所有参与此事人的记忆,这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连大清皇族都不知道龙脉宝藏的所在。”我说。
    “白叔,您好好回想一下,白家先祖可有留下什么遗训或者东西?”田鸡问。
    “哎,有就对了。”白近叹息一声摇摇头说。“听我父亲说,都是从上一辈传下来,白家先祖走到很匆忙,一句交到的话也没有留下。”
    “走的很匆忙?”我眉头一皱。“白家先祖死了?!”
    “不,这件事也困扰了白家很久,大清入关的时候,白家先祖还健在,可是有一日皇室派人前来密会先祖,谈的什么内容也不得而知,交谈完之后,先祖连夜动身出发,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密会?”叶九卿端起水杯郑重其事问。“可还记得密会的日子?”
    “清世祖顺治二年的六月十八日。”白近脱口而出。
    “那个时候白家先祖还健在,说明修建在辽东龙脉上的船坞还没有完成,到底出了什么事,能让白家先祖突然不辞而别呢?”叶知秋喃喃自语。
    “我不认为白家先祖会留下线索。”我冷静说。
    “为什么?”叶知秋疑惑不解问。“船上其他人都有线索留下,比如七爷得到的贝壳,我爸手里的玉猪龙,还有应家……”
    “你说的这些都是和月宫九龙舫失去联系以后的事。”我打断叶知秋的话,这些提前离开月宫九龙舫的人,为了让那艘船能更快的找到他们踪迹,才会留下线索给后人。
    但白家先祖却不同,要返回神域,月宫九龙舫就必须前往最后一处龙脉,他在辽东提前修好船坞,也就是后来传闻中的大清龙脉宝藏,就是很确定,那艘船一定会出现在那里,因此他根本不需要留下任何线索。
    “朝歌说的有道理,这也是最棘手的问题,我不是没有到处打探过,可关于白家先祖的事,只有大清皇室知晓,这是秘而不宣的秘密,至于大清龙脉的位置,我倒是听到过一些传闻。”白近喝了一口水说。“我寻思无风不起浪,这些传闻虽然真假难辨,但或许里面可能会有蛛丝马迹。”
    “白叔,你听见什么传闻?”
    “最多的当然是赫图阿拉。”
    “又是赫图阿拉……好像所有和大清龙脉宝藏有关的传闻中都有这个地方的存在?”叶知秋说。
    “赫图阿拉是大清第一都城,在辽宁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永陵镇东,坐落在苏子河南岸的一座横冈上,满人成此地为大清的龙兴之地。”白近不慌不忙说。“也是大清历代帝王心中的不可替代之圣地,很多人都相信赫图阿拉便是大清龙脉之所在,而那处旷世宝藏就藏匿于赫图阿拉。”
    “绝对不可能,宝藏的位置一定要在龙脉之上,赫图阿拉如果位于龙脉,其他人不说,精通堪舆之术的卓明风不可能看不出来。”我摇头说。
    “事实上我也不相信宝藏在赫图阿拉,那里是大清龙兴之地,历来严禁砍伐赫图阿拉城周围一草一木,甚至连一块石头都不能轻易挪动,据说是怕影响了大清国运,如果宝藏在赫图阿拉的话,势必会大兴土木,这显然违背了大清祖制。”白近也点点头说。
    “白叔,既然您不认为宝藏在赫图阿拉,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地方?”叶知秋问。
    “关于赫图阿拉有宝藏的传闻,应该和另一件事有关。”白近说。
    “什么事?”我们异口同声问。
    白近对我们说,大清入关之后,根本没有想过能如此顺利的入主中原,即便攻下大明,可汉人的天下谁都没想能坐稳这个江山,入关之后首当其冲是把大量珍宝金银秘密运往关外。
    “大清入关后,最开始的五年,可以说当时天下财富几乎全被搜刮一空。”白近拿出一张地图平铺在我们面前,指着地图上一处位置。“这里就是赫图阿拉,而秘密运往关外的财富都被送到这个地方。”
    “然后呢,这些财富的下落呢?”田鸡追问。
    “你这个问题,相信所有人都想知道答案。”白近苦笑一声,摊着手对我们说。“从关内掠夺的财富离奇的在赫图阿拉消失了,没有人知道这批旷世财富的去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现在很多人坚信大清龙脉宝藏就在赫图阿拉。”
    “很多人坚信……”我抬头看向白近,我不认为他也是其中之一。“莫非你从中有了什么发现?”
    第713章 圣行录
    白近意味深长笑了笑,手指在地图上赫图阿拉的位置上敲击几下,然后告诉我们,早在清军入关之前,便有辽东之屠,清太祖下令对汉人,不论贫富,均皆诛戮。
    随后清太祖颁下严旨,不许汉人入足辽东。
    “关于辽东之屠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清太祖从最开始对汉人仰仗和信任,到最后连下九道汗谕屠杀辽东汉人,根据现在的统计,当时在这场浩劫中遇难的汉人多达百万之众。”叶知秋神情凝重说。“但至今也没有明确的文献资料反应,清太祖前后如此大的改变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
    “清太祖把大清最重要的秘密藏在了关外,这关系大清国运和社稷,当然不能让汉人知晓这个秘密。”白近说。
    “你是说,清太祖发动辽东之屠也和那艘船有关?”叶九卿大吃一惊。
    “从时间上推测的确是吻合的,白家先祖没有到辽东之前,大清还没有崛起,而后来白家先祖势必会让大清皇室修建船坞,但皇室并不知晓这处地方的用途,便当成用于藏匿从中原搜刮财富的地方。”我端起水杯深思熟虑说。“而辽东之屠刚好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可见清太祖是想掩人耳目,所以对辽东的汉人赶尽杀绝。”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白近不慌不忙说。
    “什么原因?”
    “你们可知道萨尔浒之战?”白近问。
    叶知秋点点头告诉我们,这是大清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战役之一,凭借靠集中优势兵力,清军打败明军,萨尔浒之战后,明朝由攻转守。明朝失去大部分辽东土地,最终将对女真的防线,从宋代时的抚顺、辽阳、沈阳,退至关宁锦。
    就是这场战争给东北大地换了新的主人,也奠定了女真铁骑南下,以大清的新面目执掌江山三百年的基业。
    “大清最早的京城在兴京,就是现在的赫图阿拉,这里被称为大清的龙兴之地。”白近点点头,手指依旧指着地图说。“萨尔浒之战胜利后,清太祖便下令,京城从兴京搬至辽阳,迁都的时候,清太祖带走了除守陵和守赫图阿拉的全部人马。”
    “当时大清已经有了入主中原的实力和决心,迁都很正常啊。”薛心柔说。
    “迁都当然正常,可在我的追查中,却发现这其中不正常的地方。”白近说。
    “白叔,您发现了什么?”
    “清太祖迁都时候,八旗军五万多人,连家属一共二十来万人从龙入关,如果是迁都的话,只需要皇室和军队迁徙,但是据我了解,在当时清太祖是要求所有人从赫图阿拉离开,一旦发现有私自留下的满族家庭,旷野里就会燃起大火,烧毁家园,将人口赶至关内。”白近手指在地图上画了几下。“就这样整个东北,除兴京、东京、盛京和边外三陵,其他地方已是人走地空。”
    “清太祖连自己族人都往关外驱赶,更何况是对汉人,可辽东是大清的发源地,清太祖这样做无疑是放弃自己根据地,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这样做呢?”宫爵问。
    “在迁都之后不久,清太祖就颁布封禁东北的汗谕,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起整个东北人迹罕至。”白近说到这里意味深长笑了笑。“你们难道没从中看出点什么?”
    “清太祖在关外修建大清龙脉宝藏,这处地方不能让任何人知晓,所以才会封禁东北!”叶九卿眼睛一亮。
    “叶哥,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可现在问题又来了。”白家点点头。
    “什么问题?”
    “顺治二年的六月十八日,大清皇室密会白家先祖,那个时候大清已经问鼎中原,可是白家先祖竟然还健在,这说明大清龙脉宝藏还没有修建完成。”我看着地图嘴慢慢张开。“问题就是,清太祖封禁东北,当时那里人烟稀少,又是谁留在关外修建大清龙脉宝藏呢?”
    “和我想到一起去了。”白近兴奋的点点头。“虽然清太祖封禁东北,可从关内搜刮的财富却源源不断运送到赫图阿拉,但运送的军队放下大批金银珠宝后,就立刻奉命返回不得逗留,你们想想,堆积在赫图阿拉的宝藏难以计数,且不说这些宝藏去了什么地方,就是要运走也需要大量的人力。”
    “我懂了,赫图阿拉其实是一个中转站而已,金银珠宝被运送到那里暂时存放,然后再由另一批人运往宝藏”叶九卿顿时恍然大悟。“负责运送赫图阿拉金银珠宝的人,应该就是修建大清龙脉宝藏的人。”
    “对,只要找到留守在辽东的那批神秘人,就能顺藤摸瓜追查大清龙脉的下落。”
    “既然你都发现这条线索,可有收获?”叶九卿问。
    “算是有吧。”白近神情有些失落。“我只追查到一半”
    “一半?”我眉头一皱连忙问。“你追查到了什么?”
    白近的指头又回到地图上的赫图阿拉上,告之我们说,清太祖封禁东北后,唯一能留在这里的只有觉尔察氏。
    原因是清太祖念及班布理对其有救命之恩,便恩命班布理的子孙,阖族累世,不纳官差,闲暇度日,陵上看守。
    班布理成为觉尔察氏家族第一代守陵人,班布理病死在永陵,清太祖赐与牛羊,灵前祭祀,并破格特许他葬在兴京陵园之内。
    班布理死后长子达喀穆继续守陵,觉尔察氏世世代代守护大清皇陵,至今都未曾离开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