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其他小说 > 穿书后我又穿回来了 > 第102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02节

    摇头无奈的模样就像是寻常聊天,声音却刚好能让民乐团这边听得清晰。
    民乐团众人不由都变了变脸色。
    小提琴首席笑起来,发出轻蔑的声音:“是啊,光看二胡, 每一把的音色差异都要比小提琴大得多, 音准差点,就乱糟糟有够难听。”
    旁边还有人附和:“我看他们也就独奏、二重奏还行, 这么多搞到一起简直是灾难。”
    “可不是, 现在土不土洋不洋的, 跑来奥地利不是让人看笑话嘛。”
    “就是小作坊, 小打小闹算什么正经乐器, 登不上台面的, 红白喜事上弹一弹吹一吹还差不多。”
    这话一落,顿时一阵笑声传来。
    应文林冷眼看着南城管弦乐团众人的背影,胸膛剧烈起伏。民乐团众人听着他们的对话,咬牙切齿。
    他们每个人,学习民乐都在十年往上,手里的这把乐器,更像是他们的伙伴家人,被人这么嘲讽,不生气就奇怪了。
    许乔懒洋洋开口:“连自己国家传统的音乐都排斥,你们对待音乐的态度倒是令人称奇。”
    孙泰清这才停下脚步,注意到刚刚办理入住手续,一直没怎么转身露脸的人。
    他看着许乔有些眼熟,还没等认出这是谁,旁边有人惊呼:“许乔?”
    许乔?这不是那个明星吗,怎么也来到了这次交流会?
    孙泰清狐疑的目光从身姿清越的年轻人身上掠过,他不怎么关注娱乐圈,但前段时间这人和徐斯奕的恋情闹得沸沸扬扬,他还是听说过一些的。
    一旁的小提琴首席靠过来,低声道:“之前国内有个综艺,他露了一手三弦。”
    他回想了下许乔在节目里那段短短的三弦表现,迟疑道:“水平很不错。应该是被应文林邀请来的。”
    孙泰清却不怎么在意,水平不错?那又怎么样。
    乐器这种东西,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他一个明星,天天搞这搞那的,还能有多少时间练习?
    怕不知道生疏到哪儿去了。
    再说就算退一万步,他水平不错又怎么样。
    交响乐、合奏曲,这看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水平如何,看的是整个乐团的。一个人的水平再好,也拯救不了整个糟糕的乐团。
    想到刚刚许乔说的话,孙泰清微笑着说道:“我们对待音乐的态度是绝对尊重的,许乔先生。”
    他接着说道,“我们也并不排斥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毕竟就像我的团员刚刚说的,民间红白喜事,总是少不了它们的身影的,这一点西方音乐当然无可替代。”
    话越说越夹着轻蔑。
    眼看着应文林要暴走了,小唐赶紧递给他一瓶矿泉水:“老师,消消火。”
    应文林拧开盖子狠狠灌了两口,这才把心里的火往下压了压。
    许乔打了个哈欠,一串流利的德语从口中倾泻而出。
    他转身面对已经办好入住手续的前台服务员,接过房卡和证件。
    孙泰清愣了一下,直觉许乔可能是在骂自己。
    瞥了眼身边有奥地利研修背景的团员,孙泰清问道:“他刚刚说什么?”
    “额。”团员脸色有些尴尬,小声翻译了许乔刚刚的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了。贝多芬说过的话……”
    孙泰清:“???”你骂谁父母没教好没教养呢?
    “许乔先生,我建议您最好谨言慎行。”他的话里多了几分警告。
    “嗯?”许乔满脸的疑惑看向他,“您是指什么,我刚刚说的话吗?”
    一副您居然代入自己了的惊奇表情,看得孙泰清胸中怒火往外冒。
    许乔抱歉地说了一句:“来到向往已久的音乐之都,想到这位大师曾在这里进行创作,有感而出他的名言而已。”
    表情诚恳,那张漂亮的脸上带着令人不忍怀疑的无辜。
    有感而出??你怎么不早有感而出不晚有感而出,偏偏这个时候??
    “不知道为什么您就代入了自己,不过大师的话确实发人深省,您觉得呢?”年轻人清脆悦耳的嗓音仿佛最美妙的音符。
    孙泰清一时间语塞,驻足良久,才压下怒气冷笑一声:“我期待民乐团在交流会上的表现。”
    许乔表情淡了下来:“一样。”
    *
    民乐团众人在酒店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就在组委会提供的场所进行排练,等到了第四天,交流会倒数第三轮正式开始。
    这是整个维也纳五年一度的盛事,走在充满着异国风情的街道上,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讨论着自己看好的乐团。
    交流会对观众开放,只不过音乐厅座位有限,还要附赠部分票给一些邀请来的鉴赏家、媒体,可供发售的票非常有限。
    一旦发售顷刻间就会被抢光,现在一张现场票已经炒到了天价。
    好在这场交流会媒体实时直播,得以让无法现场聆听的观众可以在家欣赏。
    因为这场交流会的盛大,央视音乐频道全天候进行转播,甚至在晚间七点钟的新闻,也有提及到。
    在国内,吸引了大量音乐爱好者的观看。
    在正式直播开始前,徐斯奕将音乐频道的直播预告转发到了自己微博上。
    [斯奕也对交响乐感兴趣?]
    [咱们斯奕是影、视、歌三栖艺人好不好]
    [我们好像有两支乐团进了最后三轮,一共就四十支乐团,两支咱们国家的,很强了]
    [还是要看能走到哪一步,小声逼逼,民乐团有点名不副实,靠文化部保送进去的]
    [另一个南城管弦乐团,是真的强]
    很快,在观众们的期待下,直播正式开始。
    镜头对准了音乐大厅入口,首先迎来了几十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们都是这次交流会的评委。
    另一侧入口,数千名观众鱼贯进入到自己的座位。
    与想象中的嘈杂不同,虽然观众很多,但所有人都落座后,很快整个音乐厅就恢复了安静。
    观众们都有聆听音乐会的经历,保持着对即将到来的演奏的尊重,现场没有人发出交流声。
    很快,交流会正式开始了。
    每支乐团的交响曲演奏都控制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考虑到评委和观众的疲惫,中间会安排休息时间,一天下来,也就只能听完六支乐团的演奏。
    进入到倒数第三轮的一共有四十支乐团,需要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才会全部结束。
    民乐团和南城管弦乐团的演奏都被安排到了第四天,是比较靠后的时间。
    这一天,六支乐团分散在三个大型休息室内,民乐团和南城管弦乐团来自同一个国家,被组委会“贴心”地安排到了一起。
    六支乐团,上午三支,下午三支。
    “期待今天民乐团的表现,希望民乐团不要辜负国人希望,丢了脸面。”轮到南城管弦乐团时,孙泰清丢下这么一句。
    他们是下午进行演奏的第一支乐团,选的交响曲是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
    能超越众多竞争者,挤进倒数三轮的四十支乐团,南城管弦乐团确实是有实力的。
    孙泰清站在指挥台上,随着指挥棒挥舞,活泼轻快的旋律响起。
    这首交响曲是莫扎特在艰难的环境下创作的。彼时这位大音乐家在生活潦倒、困窘的情况下,用两个星期时间完成了这首交响曲。
    曲调音符迅速往下走,象征着伤感的g小调沉重而悲愤,奠定了这首交响曲的悲剧色彩。
    在南城管弦乐团众人配合默契的演绎下,观众们似乎感受到了一位伟大作曲家带着悲怆的孤寂。
    ……
    演奏很成功,结束后观众们毫不吝惜他们的掌声。
    孙泰清回到休息室,得意的看了应文林一眼。
    今天的演奏他自己觉得相当完美,毫无失误,每个人的配合都很到位。
    国内观看直播的观众也发表了评价。
    [我不懂音乐,但还真的怪好听的,那个气势]
    [希望南城乐团可以进到下一轮,我觉得很有希望诶]
    [不知道民乐团表现怎么样]
    [有一个能进下一轮,都是给咱们国家争光了]
    “应老师,期待你们的演奏。”孙泰清说道。
    应文林没理他,看了看许乔怀中抱着的琵琶。
    西方古典音乐起源于宗教和宫廷,审美上讲求气势如虹,整齐划一,在和声上表达丰富。
    经过好几百年不间断的发展,到今天从编制、配器上来讲已经相当完善。
    而民乐大多是民间的自娱自乐,基本没有什么大规模演奏的需求。
    大多是文人雅士们三两知音相会,伯牙子期在高山流水间弹琴喝酒,要那么多乐器合奏搞那么热闹做什么?
    记谱方式上诸如减字谱也偏简陋,在演奏上问题更多。
    在他之前,也有不少作曲家,想要将民乐交响化,演奏出气势恢宏。
    结果就陷入了找不到合适低音乐器的尴尬,最后还是得把西方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引进来。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盲目屈从西方交响,不过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孙泰清的声音继续在耳边响起:“不过您压力也不要太大,我们南城管弦乐团不出意外是能进下一轮的,为国争光这个任务,我们还是愿意扛起来的。”
    应文林与许乔目光对上,心情忽然安定下来。
    中国历史上民乐就真的没有大型编制、大型合奏吗?
    他一直遗憾的是,中国礼乐制度明明出现的这么早,甚至于后面在史书上也能找到记载,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中,宫廷乐队同样是有着大型乐队编制、配器丰富多声部的宏大演奏的。
    他也和许乔讨论过、猜测过,那时候应该是有着不同于减字谱的记谱方法,肯定是有更为复杂的记谱。
    只可惜皇家垄断,普通官宦、民间组建大规模乐队,是有违礼制。
    随着王朝更迭,战争动乱,那些曾经取得的成就就此出现断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