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大明帝师 > 第321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21节

    普通老百姓都明白,有了银子要赶紧买地。这些当官的难道还不清楚?所以如果江夏一下从土地着手施政,那恐怕还是会有不少官员会遭殃。
    如今江夏一开始就问大明宝钞,说实话这样满朝文武对江夏的好感提升了不少。
    因为历代执政的官员,哪个不是从吏治和土地、赋税这三者着手的?原因无它,只因为这三者最是容易出政绩,也最快见成效。
    吏治一查,贪官一生的财富便被查抄,国库要不了多久就会变得充盈。土地、赋税一改,那银子也是滚滚而来。
    杨一清看了江夏一眼,回答道:“回禀大人,如今大明宝钞已经不再发行,民间通兑,大约十五比一。”
    “十五比一?”江夏点了点头,其实这个数据他是知道的。
    十五文钱的大明宝钞,只能兑换到一文钱铜钱。而这样的兑率,民间还鲜少有人愿意兑换。
    当然,若是低于十五比一这个兑率,持有大明宝钞的人也不会愿意兑换,因为兑换下来没有什么意义。
    江夏想了一下后,点点头:“好,没什么事了。若是各位也没什么事,那今天的朝议就到此为止吧。”
    “是!”百官回应。
    然后江夏转身,面相朱载江。
    朱载江身旁的太监高声喊道:“退朝!”
    “恭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虽然江夏只是当着百官问了一句大明宝钞的事,然后没有多说什么。但是百官却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江夏很厚道。
    一项重大的施政举措,自然不可能是江夏一个脑袋一拍就开始推行的,而是得经过反复商议,论证,经过各方各部同意以后才能施行。
    江夏在朝上故意询问杨一清,其实就是在给朝中的文武百官递信,告诉他们他下一步准备拿大明宝钞做文章,让他们又一个心理准备。
    能够站在太和殿上的人,哪一个不是人精?江夏如此明显的暗示,他们自然明白。
    百官退走以后,江夏他们六个人照着惯例自然得陪着朱载江一起到乾清宫议事。
    其实程序跟之前的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江夏的椅子变得宽大华丽了一些,同时位置摆在了朱载江那张龙案下面,位置乾清宫正殿的中间位置。
    将这的左手边坐着的是李东阳和杨一清,右手边则是杨廷和、王琼、夏渊明。
    大家先是十分快速地把方才早朝时没能决断的事决断下来,然后便等着江夏主动提及大明宝钞的事。
    果然,奏折批阅决断完毕以后,江夏开口说道:“各位,我准备重新发行大明宝钞,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大明宝钞已经废止,大人重提此事意欲重开,可是已经有了良策?”杨廷和问道,竟然出奇的没有反对。
    江夏还没来得及点头,倒是杨一清先反对了:“我不明白此事有何必要,这大明宝钞在百姓心中与废纸无异,重新开设也不会有人使用,开设何用?”
    江夏摇了摇头,说道:“我倒不这样想。”
    “首先我的计划是先以十兑一的通兑率,把民间的大明宝钞全都回收回来,加以销毁。然后重新印发新的大明宝钞。
    而新的大明宝钞,会在全国各地的县府里面开设分号,便于大明宝钞通兑。
    大明宝钞不设任何大额面值,暂时只设一百、五十、二十、十、五、一六种面值,便于流通。
    然后颁布律法,但凡是大明宝钞,永久在大明实行一比一的通兑率。各地分号,必须随时接受宝钞兑换。”
    “那这么做的意义何在?”杨一清问。
    “建立新的经济体系,使国家富强。一旦大明宝钞开始正常流通,国家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印制大明宝钞,国家就不会存在国库空虚的状况。
    也许你们会说,宝钞印制过多,会引起宝钞贬值。那我承认,这是肯定的。所以为了缓解宝钞贬值,我们就得进行对外倾售宝钞。
    我准备等大明宝钞正式开始流通以后,开始在西北边关,福建沿海海岸,同时开通边市贸易。到时候贸易的主货币必须经我们调控为宝钞,这样宝钞就会倾售到外族手中。如此,宝钞也不会贬值,只有升值的可能。”
    江夏一说完,所有人都沉默了。其实他说的好多内容,在座的五个人都有些听不太懂。
    毕竟他们没有经历过成熟并且系统的金融体系,所以也就对江夏所说的内容没有一个完成的,系统的概念。
    沉默了好一会儿,杨廷和才说道:“说实话,大人有一些话下官并没有完全听懂,但是下官觉得可行。
    反正大人既然已经考虑妥当,那我们就先大胆尝试。在推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就立刻予以修正。如果事后证明此事不可推行,那大不了也就是再次废止而已,并无甚影响。”
    “什么无甚影响?”杨一清眉头一皱,道:“首辅大人不会不清楚,废止一次大明宝钞,老百姓会损失多少银子吧?大把大把的宝钞捏在手中,看起变成废纸,这不是影响?”
    “呃,杨大人教训的是,下官短见了。”杨廷和道。
    杨一清忍不住惊讶地看着杨廷和,心道这还是那个杨廷和吗?怎么突然就变成“应声虫”“点头狗”?
    杨一清不愿再跟杨廷和说什么,直接对江夏说道:“你给我一句实在话,这事儿你有没有把握?”
    大家都知道杨一清和江夏的关系,所以杨一清跟江夏说话随意一点,所有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
    江夏点了点头,道:“有把握。”
    杨一清听后沉吟了一会儿,点头道:“好,你小子做什么事就从来没有失败过。既然你说有把握,那咱们就做。”
    改变一个经济体系,推行纸币交易。
    其实江夏明白这里面困难很多,要遭受的挑战也很多。但是江夏却不得不从这里着手。
    如今的大明,就好像是用一块块积木砌成的一栋华丽房屋。其中有一些积木开始腐烂,长虫了,如果不把它抽出来,那么就会影响其他的积木,直至最后整栋房屋崩塌。
    但如果一抽,就抽那块最大,腐烂的最厉害的积木,那整栋房屋也容易崩塌。
    所以江夏现在只能是小心翼翼地抽出那么一块影响不大的积木,等把这块积木重新弄好以后,再放回去,换下一块积木。
    如此,等所有的积木都稳定了,这才能动那块最大的积木。
    要想改革大明的现状,一上台就整顿吏治,抓人杀人,抄家灭族是肯定不行的。
    这样要么就是会逼人造反,要么就是会和百官离心离德。
    仅仅靠江夏一个人,百官与他作对,他也不可能做的了什么。
    所以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让大家先给跟着他吃糖,然后在把那些光吃糖不做事儿,大家都讨厌的人干掉。
    接着再慢慢把那些不断抢别人糖,引的大家讨厌的人干掉。这样,江夏的目的在悄无声息之间就达成了。
    大明宝钞,全新的经济体系。这就是江夏在给他们制糖。
    到时候边关贸易开设,设立一部分为国营,允许官员蒙荫族亲参与其中,令他们光明正大的获得滚滚财源,自然而然他们会变成江夏的打手,杀手。
    而不管那些官员赚多少银子,最终控制权都在他的手中。他想让他们手中的银子变少,只需要多印一点儿大明宝钞就行了。
    既然大家都决定了开始重新发行大明宝钞,那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首先是户部重启造币局,按照江夏的意思重新设计大明宝钞。
    为了防止宝钞假冒伪劣,江夏甚至让千门找来了造纸高手,按照他的意愿棉短绒造纸。
    要知道,之前的大明宝钞只不过是以桑穰为料制作而成的桑皮纸而已。论造价,完全不能和棉短绒相提并论。
    用棉短绒造出来的纸,质地光洁细腻,坚韧耐折,挺括平整,一般说不易损坏。
    至于负责印刷的宝钞颜料,江夏则请来了易螃蟹。经他放过几种特别的药材以后,颜料会有一种类似于麝香的味道,这样一来大明宝钞就不易出现伪造,也比较容易鉴别真伪。
    大明宝钞开始设计的同时,各省府县也开始在最兴旺的地方寻觅店铺,按照朝廷给出的设计图设计大明钱庄。
    京师这边则统一招募了大明钱庄的各部官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训练。同时千门也将他们的祖上八代查了个遍,确认他们来历清白。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大明要重开大明宝钞。
    民间的百姓对这个自然是不信任的,所以一直在观望之中。不过江夏命户部以十比一的通兑率换回以往的大明宝钞,这倒是让百姓们连连赞叹不已。
    万事俱备,但是在正式重开大明宝钞之前,按照江夏的计划必须得先开福建等地方的海关贸易。
    可是这条政令还没有正式发出,福建省承宣布政使司倒是先上了折子到朝廷,折子里面言辞恳切的希望朝廷不要开海关贸易,而字里行间之中,江夏甚至隐隐嗅到了一股威胁的意味。
    第466章 海外贸易之序
    海外贸易,这里面蕴含了多大的财富潜力,其实从西班牙、英国曾经相继获得“日不落帝国”之称就能看得出来。
    所谓日不落帝国,其意就是国土已经覆盖南北半球,无论太阳是落下还是升起,总会照耀到自己的领土。
    凭借着成为海上霸主,西班牙和英国国力发展速度远超一般国家,即便是在一战和二战中,两国遭受不少的损失,但也在事后凭借着强大的底蕴重新崛起,一直至今也算强盛。
    当然,当初西班牙和英国对于海上财富获取,使用的是武力侵略,大肆扩张殖民地,掠夺当地资源的手段。
    这样的手段可能更加直接有效,但势必容易引起反弹。
    所以相比之前,江夏既定的手段要更加温和一些。他以超脱于这个时代几百年的经济体系,资本手段来进行海外贸易,其结果必定能将其他国内的财富掠夺于无形无影之中。
    海外贸易和边关贸易,这在江夏看来是保证他大明宝钞,全新经济体系不会崩溃的根本。故而,海外贸易是势在必行的。
    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自己这边只不过还处于准备当中。什么都没开始做呢,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居然联名上了奏折,上至左右布政使,下至检校、理问,凡是七品以上官员,全都上了奏折。
    奏折里面无一例外,全都言辞恳切地希望江夏不要开放海外贸易。
    甚至在奏折之中他们要若有意,若无意的提及。
    福建沿岸倭寇肆掠横行,若不是全靠他们一方面拼死抵御倭寇,另一方面又和倭寇打好关系的话,福建恐怕早已经是倭寇的天下了。
    如果朝廷开放海外贸易,那么势必会有更多的倭寇登岸,届时他们恐怕将无力再抵御倭寇,如果因此出了什么问题,还望朝廷能够予以谅解。
    什么叫“届时恐怕将无力再抵御倭寇?”。
    如果是官员们正常说话,顶多会说开放海外贸易,会引至更多倭寇登岸。以福建先有实力,尚且不足抵御之后可能会当来的倭寇,所以希望朝廷早作打算,及早派兵增援云云。如此之类的,决计不会是什么“无力再抵抗,望朝廷能予以谅解。”
    这句话跟,“你如果开放海外贸易,我们就任凭倭寇横行,你自己看着办吧。”这样的话,有何区别?
    江夏看完所有从福建呈来的奏折以后,最终将奏折一收,眼神变得有些冰冷。
    他没想到,时至今时今日,竟然还有人胆敢如此跟他说话。
    江夏潜心考虑了一下,此事该当如何应对。
    区区几个福建官员,最大的不过从二品而已,他要弄死他们再简单容易不过。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在。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既然敢向朝廷发出这样的奏折,那么他们肯定是有所依仗的。
    如今现在江夏将他们里面的谁进行调任,或者是抓捕。很可能整个福建会出现变故。
    倒也还真别说,这福建若是出了变故江夏还真会有些头疼。
    福建临海,而官员们说不定又和盘踞在福建的各个倭寇团伙有勾结。如果他们联合造反,朝廷即便是发兵平乱,他们也大可坐着船先出海。
    等到朝廷大军回撤,他们又坐船回来,再度祸害福建。
    如此,江夏也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
    想到这里,江夏倒是觉得此事需要好生处理了。毕竟开设海外贸易,是他改变大明经济体系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