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都市言情 > 山河怀璧 > 第三十一章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三十一章

    军饷案历经两旬画押定罪,何炳荣除力证陈知鹤清白之余,亦千方百计保全贺任渊性命。他知刘尹必将贺任渊所犯“罪证”做得真真切切,故而不费无用之功,根本不谈其无辜,只逐一列举贺任渊为官以来的诸多建树,唯望将功抵罪,法外开恩。
    宏宣帝为之动容,免其死罪,将贺任渊削官流放至西南边境,服役三载。
    贺任渊侥幸捡回一条命,陈知鹤却分外自责,想当初若非自己引他入仕,又何至于令他遭逢此劫,于是散尽重金,收买沿途监押隶卒,为他求来一路顺畅。
    万事安置妥当,陈知鹤才郑重其事地拜会何炳荣。
    官途险恶,陈知鹤心知肚明,断然不敢在这结案关头堂而皇之地造访何府,乃算准时辰,有心于京中文斋同他来了一场偶遇。
    每月十五,东宁街锦墨文斋总会新进墨宝,何炳荣贯来按月采买,多不携友同往,独一人沉溺在那墨色山水间。这日前来却不知陈知鹤已在此恭候,仍似平常那般赏鉴民间画作,正展卷看着,忽闻身后足音,何炳荣回身望去,见陈知鹤身着常服,俯低肩背向他深深作了一揖。
    何炳荣顿感惊讶,忙将手中画轴放下,上前将他扶起。
    陈知鹤为人不善巧言,满腔感激未可说得万千浮夸,仅道:“何大人之恩,陈某来日必报。”
    何炳荣感慨万千。
    之后往来朝中,两人依旧寻常交际,正应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然而风浪未止,军饷案虽已终结,刘尹却仍借题发挥,谏言宏宣帝应当防范未然,除祸避患,清查举朝上下可有渎职之行、私相授受之罪。宏宣帝闻之有理,下旨交由刑部严办,一时间风声鹤唳,上至朝廷下至郡县,人人不及自危。
    何炳荣恍然大悟,至此才彻底明白,原来军饷一案不论他插手与否,刘尹都会行下这步棋。
    也正是此棋,方为关键。
    刘尹使得好一招隔山打牛,以区区一名歧桑太守激怒宏宣帝,加之朝中更有两位大臣落马在前,宏宣帝不会接连两次掉以轻心,必会如他所谏,以令他出师有名。待圣谕在手,刘尹再将锋芒转向他这身居高位的尚书令,先前暗中查探没能揪出他身之把柄,便不信这回大肆清查还能让他侥幸躲过。
    风过留痕,在朝为官数千个日夜,刘尹不信何炳荣半步脚印也没留下。
    何炳荣自觉光明磊落,但不知缘何暗感彷徨,眼皮没由来地抽跳不停。他夜夜难眠,披衣而起,伴着孤灯一盏坐至黎明,如何也想不及还有何疏漏之处,记忆深处却始终有着不甚明晰的一缕虚影。
    恍惚间寒冬即逝,正月初来,旭安殿的灰喜鹊忽然没了踪迹。
    京外官道上一骑绝尘扬蹄踏泥,带着一卷旧画疾驰入京。
    平怀瑱夜半遭人扰醒,睁眼便见蒋常躬身立于床侧,压低嗓音向他惶恐唤道:“太子,何小爷出事了!”
    殿外雷声滚滚,落下开春第一场骤雨。
    何府举家收监,只因两幅毫无二致的画卷,一幅自西南边陲而来,另一幅出自何府书房。画中边域壮阔,巍巍城墙之上,两人比肩而立,放眼万里疆土。
    刘尹趁夜带人搜府,打了何炳荣一个措手不及。
    那时画卷展于眼前,何炳荣原还未想起此画为何,直到亲眼得见画中所绘,前尘往事才尽浮心头,好笑当初无心之举,如今竟成他人手中罪证,实在荒谬!无奈后悔不及,刘尹不留余地,当即下令将何家老小尽数收押,一个不漏。
    平怀瑱深夜闯入凤仪殿,跪在寝院之中求见皇后。惊雷炸裂苍穹,暴雨当头,蒋常撑伞在旁护着,眼见着一纸油伞愈渐遮不住风雨,生怕太子淋出个好歹。
    院里动静不时惊扰入殿,皇后披着厚重锦袍起身,听闻太子在雨里跪着,唯恐他在外面冻坏了膝盖,连忙召他入内,格外痛心疾首地斥道:“本宫只庆幸你是闯来了凤仪殿里,而非扰你父皇清净!”
    平怀瑱由她斥责,但管诉道:“求母后洗何家冤屈!”
    深夜里的叩头声清晰可闻,皇后听得心如刀绞,却狠心坐直身子不肯扶他,还是雁彤瞧不下去,跪到一旁以手护住太子额头。
    皇后沉声劝诫:“在本宫心里,何家举足轻重。今夜之事,本宫尚不知前因为何,若能救下何家,断不会置之不顾,但若不能……周遭狼犬伺伏,太子如今已不再年幼,理应明白不可意气用事之理,又怎可似今夜这般冲动妄为!须知你一举一动,皆在旁人眼中。”
    “儿臣绝非意气用事,”平怀瑱双目猩红,咬牙切齿道,“刘尹妄图以一卷旧画污何家清白……觊觎江山、密谋造反,条条皆乃死罪!何大人为官多年,忠心可鉴,绝不能背这莫须有的罪名,望母后明察!”
    “太子一句莫须有,可皇上信吗?”皇后一掌拍在案上,不期然狠咳几声,缓了缓气终将语气放轻几分,无奈又道,“区区一卷旧画,刘尹便敢将何家收押,此画分量如何,太子还料不到么?想来刘尹蓄势已久,一朝发难,岂可不夺命而归?太子啊……刘尹这是要削了你的臂膀!”
    平怀瑱喉结颤动,在朦胧烛光里抬眼望着皇后。
    两相无言,片刻后平怀瑱双手紧握成拳,颔首应道:“儿臣明白……所以儿臣更要救何家,儿臣不可不义,也不可失了臂膀。”
    皇后无力闭眼。
    “罢了,”她点了点头,“你且回去,答应本宫的话,切莫去皇上跟前嚷闹。待本宫查明真相,必当尽力而为……值此关头太子更该沉心静气,任谁都不能将你撼动分毫。”
    “母后!”
    “还不给本宫回去!”皇后转而怒斥蒋常,“带太子沐浴更衣,堂堂太子,岂可如此狼狈!”
    蒋常闻声一颤,忙要将他扶起。
    平怀瑱再说不出话来,凝望皇后许久,用力一拜,起身退离凤仪殿。只可笑那句“岂可如此狼狈”,殊不知若没了何瑾弈,堂堂太子又岂止如此狼狈。
    凤仪殿重归宁静,皇后叹出一口浊气,招手唤雁彤至身前交代:“遣人出宫,替本宫传话哥哥,教他近些日子常伴太子左右,无论如何也要看紧了太子……如今多事之秋,切莫令太子正中敌人下怀……”
    “是,”雁彤颔首记下,当心扶她起身,“夜里风凉,娘娘快些回床歇下罢……”
    雁彤吹熄灯烛,寝殿内复又寂然无声。
    一夜之间诸事并起。
    宏宣帝盛怒之下派人将京中元府围得水泄不通,昔日将门家眷,转眼尽遭软禁,皆因那画中两人,除何炳荣之外,另一位正是数年来忠君报国的元将军。
    一为开疆拓土的英勇猛将,一为安邦定国的朝之重臣,原该俯首尽忠的二人,竟敢比肩临他城墙,指他江山。
    自古为臣本就忌讳功高盖主,元家世代为将,早在章光年间便手握军权,割城收地,屡立奇功。虽说现如今元将军已年过半百,宏宣数年无战事,但元家地位依旧稳如泰山,不可动摇。
    宏宣帝年岁越长越易猜疑,不止疑这武将元家,也疑那朝堂之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尚书令,何炳荣。贵为九五之尊,他却也曾多次揣度权衡,太子自幼便与何家亲近,究竟是能得贤臣相助,还是终被傀儡束缚。
    从前无解之惑,眼下倒不必徘徊了。
    江山姓了百年的“平”字,决不允许换作其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