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科幻小说 > 清明上河图密码(1、2) > 第126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26节

    “那几天府里来的客人多吗?”
    “相公把席定到了清明那天,今年来的客人还算少了些,大半都是派人送来糕点食盒。”
    “寒食前一天没来客人?”
    “谁知道?那天天一亮我就窝在厨房里,连厨房门槛都没迈出去过。”
    “哦……”邱迁想,迎来送往恐怕还是得向外面的男仆打问。
    “欧嫂!三娘唤你呢!”外面忽然传来一个小姑娘的声音。
    “这会儿唤我做什么?又害馋痨,想些花样折磨人……”欧嫂怨叨着走了。
    “你是新来的?”窗口露出一张圆圆白白的胖脸,是刚才喊话那个姑娘,约十七八岁,穿着绿衫子,一双眼睛倒是水杏一样,上下打量着邱迁。
    “嗯。”邱迁又有些发窘,这里的女子看人怎么都这么赤辣辣的。
    “你叫什么?”
    “邱二。”
    “我叫翠香。”
    “你也是厨房里的?”
    “嗯。怪道欧嫂说你生得周正,果然是呢。”翠香扒在窗框上,把头伸进来,目光仍滚水一般在邱迁身脸上乱撩。
    “嘿……”邱迁又窘笑两声,“你平日很忙吧?”
    “不过是早晚两顿饭,正经活儿欧嫂又不让我们沾手,只打打帮手。”
    “寒食头一天呢?”
    “寒食头一天?那天忙着置办第二天的冷食……”翠香话没说完,那头忽然响起刀刮一般的叫唤,“翠香!”是欧嫂的声音,翠香忙应了一声,转身跑了。
    屋里又安静下来,邱迁坐回到桌边,心想,这么问恐怕不是办法,问多了反倒会招人怀疑。但琢磨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好办法。
    一直坐到傍晚,陈小乙回来了:“嗯?衣裳已经换上了?谁给你拿来的?”
    “是管家。”
    “哦——”陈小乙微有些慌,自然是怕管家说破了那床被褥钱的事,不过他随即绷起脸道,“相公已经回来了,你跟我去拜见。”
    邱迁忙跟着陈小乙快步来到前堂,匡推官已经换了家居的白绢道袍,正站在厅前一大株茶花前,弯着腰看枝上的花苞。
    “相公,他叫邱二,替王小丁的。”
    “嗯——”匡推官片刻才回头,四十来岁,长脸浓须,看了邱迁一眼,目光有些逼人,并没有什么表情,只说了声,“知道了,下去吧。”
    邱迁忙躬身致礼,跟着陈小乙回到侧院。陈小乙板起脸给他讲要做的事情,其实并没有什么繁难,只是清早刷好马,喂足草料。白天牵马,服侍匡推官去府衙,傍晚再牵回来。中间有什么事,匡推官和陈小乙自会吩咐,小心照办就是了。
    陈小乙讲完后,天已快黑,已是饭时,便带着邱迁穿出侧院,走到旁边一座院里,院子中间摆着张大桌子,七八个男仆围坐着,正在说笑。旁边有两间半房子,烟囱里冒着烟,里面传出油盐香气和锅碗响声,是厨房。陈小乙带着邱迁过去在空凳上坐下,将邱迁介绍给其他男仆。邱迁在家里虽然常和染工们一起吃饭说笑,但来了这里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唯有不住笑着点头示好。
    翠香和另一个丫头端着饭菜出来,摆到桌上,两人不时和那些男仆嬉笑打趣。到这一桌时,翠香瞟了一眼邱迁,偷笑了一笑。邱迁怕其他男仆看见,忙低下头。不一会儿,菜上齐了,虽然没有什么精贵肴馔,却也不比邱迁家中日常的饭菜差什么。他听着陈小乙和其他男仆们一边吃嚼,一边喧呼说笑,都是些粗俗话头,他虽不爱听,却也只能不时跟着笑一笑。眼里却一直仔细留意观察那些男仆,不知哪个容易套出话来。
    汪八百的确是广宁监的铜工,也的确有四个相熟的同伙,而且他们先后逃离了广宁监。
    从那军头口中打问出这些讯息,冯实多少有些欣慰,至于广宁监去年年底那纲官钱,由于涉及机密,恐怕很难问出什么。就连刚才那个军头,也只是监看那些铜工,并不清楚钱纲的事情。汪八百逃走之前,虽然偷了些新钱走,但那军头说也只是八贯钱,和十万贯相差如天地。至于那四个铜工,逃走时并没有偷钱。
    不过——
    冯实忽然想起,冯赛在信中说那纲官钱大概是十月份运走的,而那四个铜工也是十月份逃走,这二者有没有什么关联?也许只是碰巧,若他们和那十万贯有关,那个军头自然会说。
    那个军头吃饱喝足,带着几个兵卒进城去办公事,冯实则继续留在店里,让店主煎了壶新茶,坐在窗边看着山景,慢慢等着。一直到下午,都没再见其他兵卒进来。倒是进来一个老汉,背着卷破烂被褥行李,躬着背,面色焦褐,看着十分瘦羸。他走进店里后,放下行李,从怀里摸出一文钱,求店主给他舀一碗面汤。那店主皱起眉:“给你舀就是了,那文大钱你收起来吧。”
    冯实见他是从广宁监那个方向来,便问道:“老人家,你是从广宁监出来的?”
    “嗯。”老汉点了点头,露出一丝谦卑之笑,随即就咳嗽起来,咳得几乎要将腔子咳破,良久才终于止住,喘着气坐了下来。
    店主端着面汤出来,放到他面前,叹了口气:“是害的铅锡症吧。”
    “是啊,多谢店主。”老人张口说话时,嘴里黑洞洞的,只剩了几颗牙齿。他从行李中取出一块干饼,费力掰成碎块,泡进面汤里。
    冯实看着过意不去,便道:“店主,你中午炖的那蹄膀十分软烂,替我舀一大碗来,我请这老人家吃。”
    “这怎么敢?”老汉听见,忙抬头道。
    “老人家,我看您与我父亲年岁相当,只是一碗肉,不当事的。”
    “那就多谢这位相公了。我今年五十六。”
    冯实吓了一跳,老汉面容上看着,已近七十。他端着茶盏走过去,坐到老汉对面:“我听店主刚才说铅锡症,那是什么病症?”
    “铸钱要炼铅锡,那铅锡气闻多了,就要得这病。在这钱矿里干活,虽说工钱比外面多些,可寿数却要短得多。他们见我已经累不动,就把我撵了出来。”
    “这病症治不好吗?”
    这时店主端着一碗酱蹄膀出来,叹道:“哪里治得好?都说蒸河豚来吃,能消这毒症,监上可给你们蒸过?”
    “一个月倒是蒸一回,可几千人,只蒸个几百斤,一人抢不到两嘴,管得了什么用?到了我这地步,便只有回乡等死了……”老汉闻到肉香,老眼忽然发亮,咧嘴笑道,“这位相公,那我就吃啦。”
    “您快吃!”
    老人抓起筷子,大块大块往嘴里送,那肉软烂不须嚼,片刻之间,便将一大碗肉稀里呼噜吃了个净,连汤水都喝尽了。
    “店主,再给老人家来一碗。”冯实忙道。
    “再来不得了,多谢相公!平日油荤沾得少,再多,这肠肚怕受不得。我把这些饼块吃了就足够了,正好压压油荤。”老汉又将那碗泡饼吃尽,这才用手背擦净嘴,笑着坐直了身子。
    “老人家,我跟你打问个人,你可认得?”
    “相公尽管问。”
    “他叫汪八百,二十七八岁……”
    “认得,认得!怎么不认得?当初我和他都在炼铅作。”
    “哦?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仗义!老汉活了这些年岁,见过的人里,最仗义的便是他。他见我生了病,便不许我劳累,我的活儿,大半都被他抢去,替我干了。矿上若有谁欺负人,他便跳出来跟那人论理,论不通,便打。他虽有气力,治了许多恶人,却也没少挨打。不过,他行得正,人又豪爽,工匠们大半都愿意站在他这边。别的作里,工匠都得巴结都作头、大作头、小作头,唯有我们这一作,由他说了算。那几个作头先还不乐意,后来也都服了他,处得跟兄弟一般。只是……”
    “只是什么?”
    “他这人性子倔,一点气都受不得。作头们这里还好说,虽然阶级高些,却都是雇来卖手艺气力的。那些军卒就不一样了,各个执刀拿枪,专是来管制我们这些工匠的。那汪八百却不认这个理,军卒们不对时,他也要顶撞,一顶撞,便是一顿打。军卒们不对的地方从来不断,他也就顶撞不断。每隔一半个月,他就要被那些军卒绑在木桩上示众。他实在受不得这气,钱监又克扣我们的工钱,半年都不付,他便逃走了。临走前,他偷偷劝我一起逃走,说我这病症已经不轻,再累下去,只有死。可我舍不得那半年的工钱,便没有答应。他是半夜后逃走的,走之前,夜里偷偷拍醒了我,塞了一袋东西给我,才悄悄走了。他走后,我一摸,吓了一跳,袋里全是铜钱。幸好其他人都睡着,我赶忙把那袋钱塞到床板下面烂衣服里,藏了起来。今天离了钱监,半路上我才敢打开那袋钱,数了一下,整整五贯,都是新钱。他走后,那些军卒发觉他偷了钱监的八贯新钱,谁晓得他自己只带走了三贯……”老汉说着,眼中滚下泪来,忙用破袖子擦掉。
    冯实听了,也着实动容,不知道弟弟冯赛为什么要查问这个汪八百,这样一个仗义慷慨之人,该是冯赛的朋友,在京城怕也受不得气,见到不平,替人出头,遇了难,冯赛要帮他?但帮他为何要查他的身世底细?
    “老人家,你们的工钱至今还没发放?”
    “亏得那个苏监官,还算有些人心,去年十月,将拖欠的全都给我们结清了。”
    “那还好……对了,汪八百在矿上有四个好友?”
    “嗯。杜十三、彭七、罗小钱、石九,这四个与汪八百最好,成日都在一处。不论汪八百做什么,他们都跟着护着。为了汪八百,他们也没少挨军卒打骂。汪八百逃走时,他们原是一起商议好的,那四个和我一样,也舍不得半年的工钱,想得了工钱再走,便没有逃。白等了几个月,实在等不住了,还是一起逃了。他们是十月初一逃走的,谁知道他们刚逃走,到初三,拖欠的工钱就发给我们了,才隔了三天,可惜……”
    第十一章
    都水丞、门吏、钱监
    直而不正者有矣,以正正直,乃所谓正也。
    ——王安石
    这几天,冯赛四处奔走,处处都要钱,家又没了。若找回邱菡母女和碧拂,该如何安顿?于是他每天从周长清那里接一些简便的生意,抽些工夫出来赚一些钱。自己能省则省,多的全都寄放在周长清那里,留着给妻女。
    今天,他又忙完一桩生意,顺道又去打问了一些人,仍然没有丝毫线索。看天色已晚了,他才出城赶到十千脚店,给周长清回话。刚进到店里,伙计便说他家相公在楼上会个客人,请冯赛也上去。
    冯赛上楼进去一看,周长清正在和一个人喝酒,那人三十来岁,瘦高个,身穿绿锦公服,不曾见过。
    “云水,你来了,正好。这位是汴河都水监的都水丞,姓展名究,是我故友之子。”
    冯赛上午才跟周长清说过,想寻汴河都水监的人问问,没想到周长清这么快就替他找来了人。他忙上前拱手拜问,通过姓名,这才入座。
    “常闻冯老弟大名,也知道你与周叔相契已久。我又常来周叔这里叨扰,我们两个竟从来没碰过面。”展究笑道。
    “因缘际会,时常说不清。展兄在都水监任职多久了?”
    “已经两个年头了。”
    “我刚已问过……”周长清接过来道,“去年年底江州广宁监那纲船到汴河,正是展究率人开凿的河冰,在纲船前引航。你有什么尽管问。”
    “哦?展兄是从哪里接到那纲船的?”
    “泗州,淮河与汴河在那里交汇。”
    “展兄每年冬天都要凿冰开河道?”
    “是啊。其实早些年冬天汴河结冰后,河运就断了,直到开春才通航。不过自从官家兴造艮岳以来,嫌冬天误了花石纲,才开始凿冰通船。”
    “广宁监那纲船到泗州是什么时候?”
    “我想想……是十一月底,河面才开始结冻。水路近九百里,行了快一个月才到汴京。前半段到应天府还好,天还没有那么冷。过了应天府之后,一晚上冰就能结几寸厚,越行越慢。”
    “一路上可曾遇到什么事?”
    “没有。只是天寒水冷,太辛苦。”
    “晚间就歇息了吧?”
    “哪里能歇得到?就怕晚间冰结得快,起先我将士卒分成三拨,一拨四个时辰,日夜不休。后面的纲船倒是轻省,他们夜里睡觉,到早间才开始追,追上来后,还嫌我们偷懒。过了宁陵,我手底下的士卒们实在吃不住了,我也被后面纲船上的人催得冒火,到考城时,才过未时,原本还能再行两个时辰。碰巧有几个朋友在岸上,见到我,便强邀我上去喝酒。我想反正离汴京也不远了,何必那么卖力,便让士卒们歇息,自己上岸跟着那班朋友喝酒去了。”
    “那些士卒呢?”
    “他们累了那么多天,那晚天又冷,也都上岸喝酒去了。”
    “展兄遇见那班朋友是考城哪一段?”
    “嗯……过了税关,大约有两里地。”
    “都是什么朋友?”
    “三个都是税关上的,我常日都在这河道上往来,惯熟了的。他们带我去了一处庄院,在那里喝酒喝到深夜,畅快睡了一觉。”
    “那庄院离得有多远?主人是什么人?”
    “离岸边大概一里多路,主人是其中一个税吏的叔父。”
    “那税吏叫什么?”
    “钱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