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七零养家记 > 第112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12节

    温向平正要回答,突然听闻罗家和唤他的声音,
    “知秋――”
    温向平回头去看,罗家和正小步朝他跑来,气息不稳道,
    “余老找你。”然后附耳小声道,
    “查老来了――”
    温向平浑身一震,顿时在这儿待不住了,拱手道了声抱歉,便眼中带光的跟着罗家和小步跑走了。
    剩下呆若木鸡的一群人留在原地。
    刚刚那个面白须短的作家指着温向平的背影结结巴巴道,
    “他、他、他是温知秋?”
    除了这个名字,他实在想不起来圈内还有谁的笔名里带个“知秋”的。亦或是同音不同字?
    另一个作家喃喃道,
    “好像…《蜀山》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把下部连载完吧……”
    不只是他,众人对视的眼中也纷纷看到了这样的怀疑。
    听说温知秋长的不输女人……
    看刚刚那人肤白身高的模样,貌似也挺符合的……
    如果那人真是温知秋,那刚刚在人家面前吹嘘了半天的叶作家……
    众人一时之间,都有些不敢回头去看叶作家的表情。
    而叶作家也不负众望的铁青着一张脸,恨不得回到过去狠狠扇自己一巴掌。
    《蜀山》最终的成书光在沽市就卖出了十万本出去,他的《鹤唳风声》和人家一比,简直是个笑话!他要是知道那人是温知秋,怎么还会自取其辱!
    叶作家面上青青红红,犹如调色盘。
    可也不怪这些人认不得温知秋。
    去年年底的代表大会,温知秋站在台上,离台下十万八千里,除非带了望远镜才能看得见他的脸。而这些人也不是理事,不曾在之前的一个月中打过照面。这些人不认得他才是正常。
    第78章
    春日和煦, 偶有微风轻抚, 青草茵茵, 一派春光干净, 身处其间难免心旷神怡。
    一处茶花丛旁, 数人聚在一处正笑谈着什么。其间有男有女,但都在五十上下。
    眼见着温知秋正大步向这边走来,余老眼睛一亮, 招手道,
    “知秋,这里, ”
    闻言,人群中一个五十上下的男人不着痕迹的打量了来者一眼。
    身形颀长,眉眼间温润如玉, 文人气度一览无余。
    温知秋紧走几步,半鞠躬向众人问好。当问及一位六尺有余的男人时, 温知秋心底波澜微起。
    在场的其他人,早在交流会第一天及前期一个月时, 温知秋便都认识过了。唯一称得上面生的,只能是他此行目的所在。
    何况,温知秋还曾在书刊网络上见过查老的照片。
    “查作家, 我来介绍一下, 这就是《蜀山》的作者――温知秋。知秋, 这位是《古墓传奇》和《大隋英雄传》的作家, 享誉文坛的查老。”
    余老笑呵呵的介绍道。
    查世良是个性格和顺的, 看着这个面嫩的后辈说话也很是和气,
    “我听余老他们说,你今年才三十出头,看上去倒不像,只这气度倒是很好,看得出是个博览群书,腹有诗书的。”
    查世良如今已经五十有四,自从发表第一本《古墓传奇》到如今,已经陆陆续续出过七八本武侠作品,本本经典,部部传奇。随着《古墓传奇》在大陆的流行,查老的其他作品也一一传入,在内陆掀起一阵武侠热。
    标准的红星文学流通范围则多在知识分子阶层,算是叫好不叫座。广大的内陆市场中,唯一能和查老的武侠热相抗衡的,也就只有温知秋掀起的仙侠热。
    也因此,余老今日见了余老等人,主动先提及了要和这个后生见一面的想法。倒是剩了余老等人的一番引荐。
    得到查老这一句夸奖,饶是温知秋是个三十大几的男人也忍不住高兴。对于他而言,这一句夸奖不仅仅是前辈对后辈的赞赏,更是穿越四十年的时空壁垒的传奇。当下眼里就带了欢喜。
    查世良瞧了,也挺喜欢这个后辈的直率坦诚。于是忍不住又多说几句,
    “你的《蜀山》我有瞧过,灵气颇足,比之《古墓》更胜一筹。我当年写《古墓》时也才三十出头,这下一比较,我不如你哪。”
    余老听了觉着脸上颇有光彩,心中满意的不行,嘴上还谦虚道,
    “查作家过誉了,知秋还是有许多不足的。这下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多和前辈们交流交流,长长见识和经验。”
    温知秋自然和着余老的话表明谦虚姿态。
    查世良对于这个年轻有为的后辈,并没有什么嫉妒的心思。思及当年自己发表第一本武侠小说时遇见的重重阻力,查老难免对这个灵气十足的后辈多些关照和指点,也算是了了当年自己的一点心愿。闻言便道,
    “既然如此,我就仗着比你多十来年的经验,腆颜跟你指几个问题。”
    温知秋连忙从怀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本子和一支钢笔来。这本子就是他拿来记录在交流会上的收获准备的,本以为能和查老等人好好取取经,便特意买了一指厚的。结果这些日子只写了两三页,好在如今有查老亲自指点,也不算白做准备。
    查世良一见,自然心中对温知秋又多了几分满意,不由得暗自点头。
    “你这书分上下两部……”
    于是,一老一少你一言我一语谈了起来,温知秋时不时提几个自己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因着查世良算是正儿八经的同道中人,早有经验,解决起来也颇有一番见解,温知秋可以说是收获不少。
    其它大家见二人相谈甚欢,也纷纷贡献自己的看法,只不过其他人涉及的领域和这二人有所差别,也不好意思在查世良面前拿着自己不擅长的东西班门弄斧,说了几句后便住了嘴,只听着这两人说。
    不得不说,温知秋能写出《蜀山》,确实是有几分真本事在的。情节新颖,思路奇特,颇有可取之处。再加上二人讲的都是通俗小说,在一边听着也不觉无聊。
    而温知秋和查世良这一谈,一个上午的时间便转眼消逝。场中人都陆陆续续去室内用餐,大家腹中也都辘辘,却也不好意思打断二人交谈,于是悄摸摸的相约着走了。
    等着日头南移,又开始往西移,查世良这才意犹未尽的住口,周围的人去了又来,这才笑呵呵道,
    “我和小友真是相见恨晚哪,你的很多想法都极有趣,我从中当真是学到了不少。”
    温知秋这半天也受益匪浅,在和查老思想碰撞时,大脑难免高速运转,眼下放松下来,始觉腹中饥饿。
    见温知秋顶着一张温润如玉的脸露出一个放空的表情,查老失笑道,
    “饿了?正好,我们一起去找找还有什么吃的没有。”
    能和查老有共进午餐的机会,温知秋自然求之不得。
    酒店除了三餐的准时供应,什么时候想吃些东西,厨房也是即时供应的。毕竟作协这次交流会也是上头全力支持,资金也给的到位,酒店方面自然不会掉链子,饭菜做的不一定有多好吃,但卖相绝对是十成十,看着便令人食指大动。
    “说了这半天,还不知道知秋是哪里的人。”
    查老笑呵呵道。
    温知秋将口中的食物咽了下去,又从怀中掏出帕子拭了拭嘴,这才回到,
    “我是晋省的,如今住在沽市。”
    “哦?”
    查老面上显出感兴趣的模样,
    “晋省有什么好吃的?”
    说着笑眯眯的摸了摸自己的大肚腩,
    “我这个人对吃颇有几分好口,来了内陆几次都在浙省那边,北边也就京市来的多些,下次去沽市、晋省的时候,可要麻烦你做个东道主带我转转尝尝了。”
    温知秋自然没有不应的,
    “那可好,晋省的面食称得上是一绝,沽市的本帮菜也很出名。”
    一老一少相谈正欢,忽闻室外一片喧声。
    查老抬眼去看,忽而笑道,
    “原来是我们的国际友人来了。”
    温知秋顺着查老视线看去,只见四五个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的白人男性提着硬皮的公文包,明显是才至此地。
    十年浩劫以来,华国的文明历程可以说是倒退十年,国外的作家一个又一个将哈维文学奖捧走,国内却无一顶梁柱。好不容易有个舒老凭借《茶馆》入围哈维,更是一举得奖,结果舒老却在十年期间不堪批斗的折磨,投河自杀了。
    而按照哈维奖的规定,奖项只能颁给在世的作家。舒老逝世,便由排位第二的作家顺延抱走了奖项。
    如此这般,自五十年代建国到现在,三十余年,华国还没有出过哪怕一个哈维文学奖获得者。自从前几年国家政策开放,对外交流日益密切,每有作家出国去参加交流会,莫不要受一番他国作家的奚落。
    可哪怕怒火上头,偏偏国内就是没一个拿了奖能正面回怼的。虽然国内优秀作家也不少,可哈维奖只对长篇小说开放,散文诗歌之类的体裁,写的再好也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奖项予以争光。
    去年正是十年浩劫以来,作协正式重组的第一年,称得上是百废待兴。而国家作协可以说囊括了全国九成以上的优秀大家,纵使在长篇小说当年有所欠缺,但在其它领域却是不惧的。
    故而,全国代表大会一结束,作协就迫不及待的召开了这次交流会,力邀海内外各知名作家前来参加,为的就是向外界表示一个信号――一个华国作家亦出类拔萃的信号。
    当然,作协并不是毫无准备、毫无底气,只凭着一时意气便开了这次交流会,不然岂不是让外人看笑话,弄巧成拙。因此,除了像贾平仄等各色大家咸聚此地,温知秋这种新兴的潜力后辈也都前来,各个领域凡是有所成就莫不在场,只等着和前来的外国作家一较高下。
    虽然有以众欺少之嫌,但华国的文人自古讲究一个风骨,因此,作协既没打算打轮番战,届时谁有本事谁上就是。一方面也没说让自家人提早准备。至少温知秋没有收到任何类似通知,也仅仅是知道或许会有外国作家前来参加这场交流会而已。
    而如今,在交流会即将结束的倒数第三天,这群倨傲的外国交流团才姗姗来迟。要知道,哪怕是查老这样的大家,也在第一天就到了京市,只不过先前一直在和同等级别的大家交流,在最后的两三天才出来见见新人罢了。
    这举动不可不说是直白表现对华国作家的蔑视了。
    好在作协做事稳妥,房间一应都留着,甚至还多订了几间,以备不时之需,避免了人家突然前来却准备不周的窘况。
    数名白人男性面上的表情大多不耐烦,以挑剔的眼光打量着周围,仿佛站在这里多么辱没他们的身份。为首的那个也皮笑肉不笑的正在跟作协主席团的一个理事说着话,旁边还有一个翻译模样的即时帮理事翻译。
    或许是为首的白人作家说了什么不客气的话,翻译的面色明显不对了起来,翻译给理事后,理事的面色也并不好看。但仍维持了风度,伸手请几人去房间休息。
    几人就这样趾高气昂的走上了楼梯。
    查老见了,笑道,
    “西方人往华国人面前一站,仿佛就成了上等人,神气十足,可见教养气度和人的等级并不是成正相关的。”
    话中的挖苦之意十分明显。
    温知秋也眉目微敛。别说是现在,就是再往后推四十年,有这种想法的西方人也不在少数。但因着国力的日益强盛,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华国有了理性的认识,像今日这么倨傲的,也是少见。
    正想着,就听查老长叹一声,
    “也不知道何时,港省才能成为真正的港省,到底华国才是港省的家。”
    温知秋闻言,心中也是感慨万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