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都市言情 > 官道之步步高升 > 第734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734节

    “谢谢舅舅。”向晚晴与楚天舒对视了一眼,说:“我们没有提前向舅舅报告就自作主张了,请舅舅原谅。”
    “舅舅不怪你们。”林国栋说:“这事儿我赞成小楚的做法,低调点好。”
    楚天舒略有得色,林国栋马上说:“不过,小楚,我跟你说,你欠晚晴一个婚礼和蜜月,有机会你必须补上。”
    楚天舒忙回答:“是,舅舅!”
    “还有,”林国栋的脸色严肃起来:“小楚,过去你做过些什么,你比我更清楚,晚晴不计较,我也就既往不咎了。但有一点我得告诉你,现在你和晚晴已经结婚了,再要做对不起晚晴的事,别怪我这个做舅舅的不客气。”
    平日里林国栋身上就有一股子的不怒自威,今天说这几句话的时候,口气和神色都十分的严厉,楚天舒不由得额头冒汗,低声说:“舅舅,我知道了。”
    向晚晴好一阵感动,但看着楚天舒战战兢兢的样子,又撒娇说:“舅舅,天舒他对我很好的。”
    看向晚晴替楚天舒着急,林国栋的脸色和缓了下来,他说:“晚晴,你把我的包给我。”
    向晚晴将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递了过去。
    林国栋打开包,从里面拿出一个大信封来,说:“小楚,晚晴,这是舅舅送给你们的结婚礼物。”
    楚天舒和向晚晴都站了起来。
    林国栋说:“愣着干什么,拿着吧。跟舅舅还客气呀?”
    “谢谢舅舅!”向晚晴双手将大信封接了过来。
    林国栋笑眯眯看着楚天舒和向晚晴。
    向晚晴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信封,将里面的东西一点点抽了出来。
    一本房产证,一本土地使用证,两套防盗门钥匙,还有几张房子室内外的照片。
    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上写的是向晚晴和楚天舒的名字。
    房子,林国栋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是一套房子。
    楚天舒和向晚晴有点喜出望外。
    “晚晴结婚了,舅舅真的很开心,实在不知道该送你们点什么才好。”林国栋稍显激动地说:“我听晚晴说,你们在青原和临江住的都是别人的房子,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那我就送你们一套房子吧。半山华庭的一套复式楼,我已经安排人做了精装修,希望你们喜欢啊。”
    向晚晴看着照片,正是自己喜欢的风格,她兴奋地说:“喜欢,非常喜欢。”
    楚天舒说:“舅舅,这太让您破费了。”
    林国栋大笑了起来,说:“哈哈,小楚,我就晚晴这么一个外甥女,我一个人无牵无挂的,挣得再多,今后还都不是你们的?你们只管放心,舅舅我工作几十年,积蓄买得起这套房子,没有以权谋私,更用不着贪污腐败。”
    向晚晴拉着楚天舒的手,绕过桌子,双双站在林国栋面前,毕恭毕敬地向他深深鞠了一躬。
    林国栋站起来,伸手扶了他们一把,说:“好了,时间不早了,我该走了。”
    楚天舒和向晚晴陪着林国栋下楼。
    听说林国栋要告辞,卫世杰提议说:“舅舅,咱们一起合个影吧。”
    林国栋欣然同意。
    就在院子里,以林国栋为核心,所有人围聚他的旁边,老人们站着,小字辈蹲着,卫世杰和颜婕妤轮流当摄影师,大家一起喊茄子,镜头将这一刻定格了下来。
    外面已经鞭炮齐鸣,烟花飞舞,整座城市如同沉浸于喜庆的海洋之中,林国栋走出院子门,一再请大家留步,奥迪车停在了门口,工作人员已经拉开了车门,众人目送林国栋离去,心中依然万分激动。
    向晚晴伫立在夜风之中,望着奥迪车缓缓驶离了小区,消失在视线之外,久久不愿离去。
    冷雪悄悄问楚天舒:“舅舅跟你说啥了?”
    楚天舒说:“没说什么,就是让我以后要对晚晴好。”
    冷雪点点头,没再做声,只朝向晚晴努了努嘴,和抱着小聪聪的楚妈妈、楚爸爸等人进了院子。
    楚天舒轻轻揽住了向晚晴的肩膀。
    向晚晴把头靠在了他的肩头。
    楚天舒发现她已经泪流满面。
    向晚晴紧紧地抱着大信封,呢喃着:“天舒,你知道吗?我和舅舅有十几年没一起吃过年夜饭了。”
    楚天舒安慰道:“舅舅忙呢。”
    向晚晴扬着脸,问:“天舒,我们不混官场好不好,就过普通人的日子,好吗?”
    楚天舒沉吟片刻,说:“你傻呀?你不想住小洋楼了?”
    向晚晴羞涩地笑笑,又问:“那你以后进步了,是不是也没时间陪家人过年了?”
    楚天舒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只是抬起手,轻轻替向晚晴擦去眼泪。
    向晚晴抓住他的手,说:“你回答我呀。为什么不回答?”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啊。”楚天舒紧紧搂住她,动情地说:“晚晴,我不能保证每年都陪你吃年夜饭,但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们一生一世永不分离。”
    向晚晴再次涌出了热泪,这一次不是因为伤感,而是因为幸福……
    林国栋走了,大家的心理压力顿时消失了,回去继续看电视的看电视,包饺子的包饺子,逗孩子的逗孩子,一直熬到零点的钟声响起。
    此时外面的鞭炮声达到顶点,连电视机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卫世杰和楚天舒拿了鞭炮和烟花在院子里放,先点了一挂一万响的大地红,又放了一堆焰火,向晚晴、冷雪和颜婕妤等人抱着孩子在一旁观看,焰火闪耀下,美女和孩子的娇美容颜闪烁着兴奋和喜悦的光芒。
    回到屋里,楚天舒把电视调到了东南卫视台,南延平、乔明松、林国栋等省领导来到主干道、基层派出所、公交车站,给坚守在各个工作岗位上的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公安干警等拜年。
    再次在电视中看到了林国栋,大家倍感亲切,又是一番激动和感概……
    第1053章 巧立名目
    大年初一,在绝大多数的官员那里,除了家人团聚、亲戚往来,同事朋友间应酬之外,便是以拜年为借口上领导的门拉关系,套感情,恨不得把领导当爹妈,恨不得天天依偎在他们怀里,博取他们的欢心。
    楚天舒却省去了这些麻烦,也不被这种繁文缛节所束缚,他只给伊海涛、唐逸夫、叶庆平、郎茂才、简若明等人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告诉他们在家陪父母过年,就不登门拜访了。
    不过,有一个人楚天舒必须要去拜年的,那就是德高望重的祝庸之。
    考虑到昨晚上大家都守岁比较晚,楚天舒和向晚晴十点左右出发,过了临江大桥直奔临江大学的教授楼。
    祝庸之家宾客盈门,大多是过去的学生,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都略有成就,回家乡过年多半要来看看老师。
    楚天舒和向晚晴到的时候,前面一拨就起身告辞。
    向晚晴把鲜花交给了祝夫人,楚天舒放下手上的果篮,客厅里刚才一拨客人的残茶和果壳之类的还没来得及清理,祝庸之把两人让到了书房。
    一坐下来,祝庸之就迫不及待地问起专家教授们去南岭县考察的结果。
    听说陆坊岭他们运用区域经济理论提出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建议,祝庸之拍了拍桌子,说:“好哇。我还以为老陆他们只懂得自己赚钱呢,现在看来,学问还没有完全抛到脑后嘛。”
    楚天舒原本是打算邀请祝庸之作为专家教授前往南岭县考察调研的,但由于陆坊岭推荐了他的老师孙教授,那么,祝庸之进来之后地位就不太好摆,又从宁馨嘴里得知,祝庸之平素不太看得起陆坊岭等人,认为他们天天忙着赚钱,不搞学术研究,属于不务正业。所以,只得放弃了邀请祝庸之的念头。
    楚天舒说:“祝教授,我今天来,一是给您和师娘拜年,二也是想向你汇报和请教,听听您对南岭县经济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祝庸之说,南岭县今后坚持以畜牧业为龙头,带动其他经济共同繁荣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既符合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趋势,又利用了南岭特有的资源优势,完全可以开创出一条崭新的走出落后困境的阳光大道。
    楚天舒和向晚晴都非常钦佩祝庸之的大家风范,并没有因为这个提法是陆坊岭等人提出来的便存有门户之见,而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是,”祝庸之毫不客气地指出:“老陆他们的这个提议确实不错,但还有一点点缺憾,他们仅仅考虑到了区域经济学,却忽略了更重要的政治经济学。”
    楚天舒与向晚晴对视了一眼,用期待的目光看着祝庸之。
    “很显然,”祝庸之把书房当成了课堂,他神采飞扬地说:“以南岭县的经济实力和地理条件,既不具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开发资金,也难以吸纳到社会外来投资,因此,唯一的出路就在于另辟蹊径,争取省市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祝庸之果然名不虚传,思路异常清晰,看问题真是一针见血啊!
    “去上面要政策,要资金,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项目。光有绿色生态这个概念还远远不够。”祝庸之说:“南岭县必须提出一个叫得响的名目来,既符合南岭实际,又能突出当前的政治主题,在全省也属首创,才能一炮打响。”
    其实楚天舒早就有类似的想法,只是苦于打不开思路,一直没有明朗化,现在经祝庸之这么一点拨,顿时豁然开朗,自然十分高兴。他恳切地说:“我这些天一直也在思考,觉得绿色生态这个提法过于寻常,总像是缺少了点什么。祝教授,您觉得,当前国内或者东南省的政治主题应该是什么?”
    祝庸之毫不犹豫地说:“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向晚晴笑着说:“那就叫南岭县绿色生态和谐发展项目呗。”
    楚天舒笑了:“不好不好,太直白,太拗口。”
    祝庸之在书房里背着手来回转了两圈,突然精神抖擞,他拿过纸笔,写下了一行字:绿色生态效益农业示范县。
    楚天舒探头一看,眼睛顿时放光,只差拍案叫绝了。
    “祝教授,您太厉害了。”楚天舒激动地说:“我也想了好长时间,就是想不出效益和示范这两个浅显的字眼,这两个词跟绿色生态连在一起,简直太完美了。绿色生态是南岭已有的青山绿水,森林草地,在此基础上争取资金投人,帮助农民建天然牧场、果园和蔬菜基地,向生态要效益,以效益保生态,让南岭人民尽快脱贫致富,让南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东南省脱贫致富的示范县,这就是我们的项目,我们的大项目。很显然,光有生态没有效益,我们连日子都过不下去,还怎么谈发展?而光有效益没有生态,不仅效益不能长久,也不符合环境保护的大趋势,又怎么给全省农村当示范?只有生态和效益两相结合,相得益彰,这条路子才能越走越远,真正走到全省农业发展的前列。”
    见楚天舒发了这么一大段的感慨,向晚晴忍不住在一旁捂着嘴笑了起来。
    楚天舒问道:“你笑什么?我说错了吗?”
    向晚晴说:“你没说错,可你说了那么多,归纳起来,其实也就一个词。”
    楚天舒说:“一个什么词?”
    向晚晴说:“巧立名目!”
    楚天舒非常担心祝庸之听了这话会生气,他轻轻拍了拍向晚晴,说:“晚晴,你呀,记者当习惯了,把什么都看成负面新闻,说得太难听了。”
    “本来就是嘛。”向晚晴撇撇嘴,说:“把生态和效益四个字放在一起,再扛着一个示范县的大牌子,南岭县就有借口到上面要得来政策,要得来资金。”
    楚天舒苦笑着摇头。
    不过,祝庸之并没有生气,还笑呵呵地说:“晚晴说得是有点难听,但确实又是大实话。这就是当前的政治经济学。”
    向晚晴得意地说:“天舒,你太小气了吧。你看看祝教授,这气度,才是真正的大家!”
    祝庸之哈哈一笑,又说:“我和很多的地方官员接触过,他们都想干点实事,但是太不容易了,不学会巧立名目,难以吸引上面的目光。当然了,吸引目光只是手段,关键还是要打动大领导,让他给你政策,给你资金。”
    “祝教授,据我们匡算,启动这个项目至少需要一千万元。”楚天舒说:“这么一大笔的资金,青原市肯定拿不出来,只有依靠省里了。”
    祝庸之点点头,为难地说:“嗯,一千万不是个小数目啊,明松省长一个人也批不了,必须要延平书记点头才行。”
    听祝庸之也这么说,证明林国栋所言不虚,涉及到大额资金的使用,省委书记南延平的意见最为重要。
    楚天舒满怀期待的看着祝庸之。
    祝庸之忙摆手说:“小楚,你别盯着我,这事我可帮不上忙。在明松省长面前吹吹风可以,组织专家教授们造造势也没问题,但是,延平书记那边,我确实无能为力。”
    楚天舒不好意思地摸摸后脑勺,说:“祝教授,那您帮我出出注意呗。”
    “名目可以巧立,但事情还得办扎实。”祝庸之拿起刚才写的字条,说:“首先,你得把这篇大文章切切实实地做好,思路、任务、目标、措施、收益、期限等等都一目了然,让领导们看了不仅感兴趣,还能下决心。”
    楚天舒说:“这是必须的。”
    祝庸之说:“其次,关闭矿场别无退路。否则,前面所说的一切都是一句空话。”
    楚天舒重重地点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