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都市言情 > 官道之步步高升 > 第368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68节

    不过,他早听完了之后,并没有任何的表情流露,而是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很平淡地对唐逸夫说:“哦,逸夫,我和鸿泽书记商量了一下,后天省里召开的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你和我一起参加吧。”
    全省农村经济工作会议通知上明确要求党政一把手参加,青原市理论上应该由朱敏文和召集政府工作的伊海涛出席,但是,朱敏文却没有这么安排,而是让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唐逸夫和他一起参加,而且还是与郭鸿泽商量后确定的。
    唐逸夫一阵暗喜,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朱敏文有意要抑伊扬唐。
    不过,唐逸夫并没有露出一丝的喜悦,而是略带担忧地问道:“书记,这合适吗?”
    “有什么不合适?”朱敏文把脸一板,说:“海涛同志最近这么忙,你这个副市长就不应该多挑一些担子吗?”
    唐逸夫干脆把话挑明了:“书记,不是我怕多挑担子,我是担心海涛同志有想法。”
    朱敏文面露不悦之色,说:“我一会儿和海涛同志谈,他对农村这一块还不太熟悉,应该能够理解的。”
    唐逸夫立即说:“谢谢书记对我的信任,我一定多请示多汇报,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当然,我的成长和进步一直离不开书记的栽培与扶植,以后还要请书记多多指教。”
    朱敏文依旧是常见的那张政治化的脸谱,他手指往上指了指,说:“逸夫,派谁去参加省里的会议,这种事儿我说了就可以算数,不过,有些事儿我就做不了主了,关键还得看上面的意见。”
    唐逸夫一听,心里一阵狂喜,朱敏文这是暗示让自己去省里活动,有这句话就足够了。
    他点点头说:“书记,我明白了,我是你的老部下,你是看着我成长起来的,我相信你会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的成长,我只有好好工作以报答你的关心和培养。”
    话说到这里,再说下去就多余了,唐逸夫见好就收,借口要准备参会资料起身告辞。
    唐逸夫刚要转身,朱敏文一指着旁边的礼品袋说:“逸夫,这个别忘了带上。”
    “哦哦,”唐逸夫笑笑,弯腰拎起袋子,说:“烟我就退回给大木,这点冬虫夏草就留下吧,要不,大木恐怕也不太好想。”
    说着,唐逸夫从袋子里将一包冬虫夏草拿出来,拉开办公桌的抽屉,塞了进去。
    朱敏文并没有拒绝,笑着说:“好了好了,你告诉大木,他的心意我领了,下不为例啊。”
    唐逸夫说:“我替书记好好批评他,书记,大木这家伙是个倔脾气,你也别跟他生气,多多保重身体,青原市这艘船还得靠你掌舵呢。”
    唐逸夫告辞出来,先电梯的时候才感觉两腋处已渗出冷汗,不觉暗笑了起来,心想,本市长还从来没有这么紧张过,今天怎么是这样一个德行?想想平日里,那些部局级干部见了他,不也像他今天这么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吗?
    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官本位思想早已渗透到了每个读书人的灵魂深处,官场中的等级观念,也自然地被各朝各代的为官者继承了下来,潜移默化地成了潜规则,这是谁也无法改变了的事。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谁都必须遵循这一游戏规则,如果真的都把这些看透了,到了无视它的存在的境界,那说明你已经被淘汰出局了,或者说你压根儿就没有进入到官场。
    说到底,在现有官员升迁主要依靠领导举荐的体制下,只要你还有往上爬的欲望,你就不得不对上级领导保持仰视和敬畏!
    夏日的阳光当空高照,外面热浪滚滚。
    坐在办公室里的唐逸夫心里却是惬意无比,身心凉爽,精神倍增。他再一次想起了朱敏文对他做出的那个手指向上的手势,回味再三,凭着多年的政治嗅觉,他感觉到,一切都还有变数,机会还远没有失去。
    机遇永远垂青于那些有着思想准备的人。甚至,有时候机遇不是一味地去等待,而是要去创造。他知道,这市长的头衔要想名正言顺地加在他的头上,还须加倍的努力。不仅要与朱敏文搞好关系,更重要的还要跑通省上。
    干部升迁,有时候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非常复杂。
    事在人为,说的就是一切都是由人来定,由人来操作的。
    当然,唐逸夫非常清楚,瞅准市长这一宝座的绝不止他一个人,伊海涛的实力和态势现在都在自己之上,郭鸿泽的实力也不可小觑,跳出青原市这个圈子,包括省直机关那些得志的副厅局级或者不得志的正厅局级干部,也一样有可能对青原市市长的宝座垂涎三尺。
    第513章 虚与委蛇
    在唐逸夫看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的关系硬不硬,你舍不舍得投入。他觉得朱敏文一向对自己很赏识,又对伊海涛心生嫌隙,只要省委同意,他只要不从中作梗就行,但指望他帮忙去省里替自己说话,却是很不现实。
    至于省上,唐逸夫已经想好了,正好借着参加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的机会,该打点的打点打点,该疏通的疏通疏通,当然,如果有机会,也可以在领导面前给伊海涛上上眼药。
    总之就一条,决不能坐失良机!
    伊海涛这几天也没有闲着,沿江商贸圈的追加项目迟迟审批不下来,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拖的时间越长,越令他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朱敏文“两多两少”重要讲话发表以来,伊海涛一直想要找机会和朱敏文当面交流一次,本打算等着追加项目的审批手续跑下来了再去比较顺理成章,现在看来不能等下去了,必须硬着头皮把难题向朱敏文汇报,哪怕是探探虚实也好。
    这项工作一直由伊海涛在主抓,现在遇到了困难,他有理由也必须直接找朱敏文汇报,有时候报告问题并不都是坏事,其实也是向领导靠拢的一个表现,也是亲近领导的一个机会。
    伊海涛当过这么多年的领导,自己也有一样的感觉,对常给自己汇报工作的下属,在情感上相对亲近一些;对不常给自己汇报工作的下属,自然会疏远一些。汇报工作,无疑是上下沟通的一座桥梁,也是搞好上下级关系的一条纽带。
    今天正好有空,伊海涛让楚天舒落实了一些细节和几组数字,大概理了一下思路,正准备让楚天舒与林登山联系,朱敏文从办公室里打来电话,问伊海涛这会儿有没有空,有空的话就过去一下。
    伊海涛想,朱敏文这次叫自己过去,会不会与“两多两少”的讲话有关,是不是要催问追加项目的审批结果?
    伊海涛把握不准,也由不得他多想,便关上了门,匆匆下楼,向市委大楼走去。
    朱敏文永远摆着和蔼可亲的一张脸,看不出他内心深处隐藏着的东西。
    待伊海涛落座后,朱敏文微微一笑说:“省里要召开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的通知收到了吧,我跟你商量一下,这次会议就让逸夫同志替你去参加吧。沿江商贸圈和江北开发区的建设正处于攻坚阶段,你走了,我担心下面要松劲,尤其是那个申国章,没人在后面拿鞭子抽着,他总喜欢偷懒。”
    一上来,朱敏文就把他的决定告诉了伊海涛,而且不容他说话,马上就把话题转到了两大项目的建设上,还不失时机地拿申国章开了个玩笑,说是商量,实际上根本不给伊海涛开口发表看法的机会。
    这也是领导说话的艺术!
    伊海涛听了,知道出席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的事已经敲定了,再多说也无益,便说:“行,这么安排我觉得也挺好,逸夫同志长期分管农业,这一块他更熟悉一些。”
    朱敏文说:“我就是这么考虑的,政府工作千头万绪,你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逸夫、有朋他们必须要承担起他们所分管工作的责任来,不能把担子都压到你一个人身上来,这很不好,一旦养成了习惯,以后想别过来就难了。”
    这话听起来完全是对伊海涛的一片关心,同时也在暗示不能让副市长们养成依赖的习惯,将来伊海涛当了市长想要改变过来就会比较麻烦,这么一来,伊海涛就更无话可说了。
    “书记,我今天本来就是打算来向你作检讨的,追加项目的审批手续还没有拿下来,我的工作还做的不够到位啊。”伊海涛打开了笔记本,一脸诚恳地说。
    朱敏文摆手道:“海涛,可别这么说,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我们一起商量着解决,我们解决不好的,还可以召开常委会集体讨论。”
    伊海涛说:“沿江商贸圈追加项目的审批手续比我想象的要复杂,省里相关部门一个个地在走程序,还不断要求我们补充有关数据的说明和论证,进展很不顺利。”
    朱敏文听了,心头火起,声音就大了起来:“申国章的态度有问题,他一直对追加项目有抵触,认为这不是他指挥部的管辖范围,办起事来就敷衍塞责,干打雷不下雨。”
    朱敏文难得发火,伊海涛看他一脸严肃,说出的话句句都很严厉,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也懒得替申国章辩护,于是便说:“书记,直接责任是申国章的,当然我也有责任,对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朱敏文放缓了口气,说:“海涛,这我就要说你两句了。对于像申国章这样的干部,该抓的还是要抓,该管的还是要管,决不能放任自流。必须让他明确地认识到,谁的工作谁负责,负责不了就下课。”
    伊海涛只能附和道:“对,书记批评得对。”
    朱敏文说:“海涛,后天我去省里参加会议,这几天你就辛苦一点,代表我全面负责全市的各项工作,关于审批手续的事,我抽时间到相关部门去沟通一下,如果还有问题,等我回来后,开一个书记办公会,好好商量一个解决的方案。”
    伊海涛说:“好,那我抓紧和指挥部等部门协商一下,看看还需要做哪些工作,再来向你汇报一次。”
    朱敏文说:“不用汇报了,你做主安排就行了。”
    伊海涛无可奈何,只得说:“好的。”
    朱敏文说:“海涛,那你先忙,这事等我从省里回来后再说。”
    伊海涛告辞出来,心里有些失望,他以为朱敏文找他肯定会谈重要讲话的事,没想到他只字没提,就当这件事根本没有发生一样,只是通知他不用参加全省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却又假惺惺地让他全面负责全市的各项工作。
    更要命的是,朱敏文连让伊海涛开口解释的机会都没有留一个。
    这不是一个好的征兆!
    伊海涛正满腹心事朝电梯口走,抬头看见了从办公室出来的郭鸿泽。
    郭鸿泽向他点了点头。
    伊海涛明白郭鸿泽有话要说,就跟着他进了办公室。
    坐下来,郭鸿泽拿出一个未拆封的茶叶盒,笑道:“海涛,难得过来一次,应该到我这里来坐坐嘛。我这里正好有朋友送来的两盒新龙井茶,你先品尝品尝,要是觉得不错你拿一盒回去喝。”
    伊海涛也不客气,就说:“好呀,人家送给鸿泽书记的,肯定错不了,要不就别品尝了,我全都拿走好了。”
    郭鸿泽大笑着说:“哈哈,海涛,你又说笑了,我听说你那里有上好的秀峰毛尖,比西湖龙井一点儿不差,改天我过去,你给我拿两盒吧。”
    伊海涛也大笑起来:“哈哈,一盒秀峰毛尖换你一盒西湖龙井,我这个便宜可就占大了。”
    两人一说一笑间,气氛融洽了许多。
    郭鸿泽拿过茶,包装十分讲究,打开盒盖。
    伊海涛凑过去闻了闻,感觉清香四溢,就说:“真香。”
    郭鸿泽说:“待泡了水,还香。”说着就在两个透明的茶杯里各放了少许茶叶,倒了小半杯开水,泡了一分钟,又加满了水,一缕清香扑鼻而来,再看杯中,茶叶一个个都竖了起来,小小的茶叶如刚发的嫩芽,茶水顷刻间变成了碧绿色。
    伊海涛说:“唔,色泽香味均是上品,好茶就是好茶,一点都掺不得假的。”
    郭鸿泽说:“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只需一泡水,观其色,闻其味,就知道是不是好茶。品茶如品人,人可以观其外表,但也要看其行为,就像这茶叶一样,要泡在水里一试,才知道此人值不值得深交。”
    伊海涛听出了郭鸿泽的话里有玄机,便说:“从品茶引申到观人,鸿泽书记不愧是分管组织工作的,比喻得真是透彻。”
    郭鸿泽笑道:“哪里哪里,我也是随便说说。其实,就拿这品茶来说,你就是品出了茶叶的好坏,但给你给你喝的决定权不在你手里,你还不是只能望而兴叹。品人也一样,能力再强,水平再高,领导不用你,你又能怎样?”
    郭鸿泽的弦外之音越来越明显,伊海涛不能再装糊涂,就笑着说:“是啊,有些事强求不得,顺其自然吧。”
    “那是,那是,”郭鸿泽就朝市府大楼的方向努了努嘴,说:“不过,那个办公室迟早该你去坐,别人,急也没用。”
    伊海涛谦逊地一笑,说:“如果我真的有那么一天,也得靠你老兄的大力支持呀。”
    郭鸿泽从伊海涛笑容里感受得到他的信心与底气,就说:“老弟,那是当然的,我不支持你支持谁?我盼着你早日上去了,到时候老兄混到政协去了,还得靠你老弟帮衬一把哩。”
    伊海涛明白郭鸿泽所说的帮衬自然指的是政协主席的位子,他说:“呵呵,老兄你太客气了,我能帮得上的地方,一定会不遗余力,怕就怕到时候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第514章 分化瓦解
    “老弟有这份心就够了。来来来,喝茶喝茶。”郭鸿泽一边笑着,一边把茶水挪到了伊海涛的面前,说:“有道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别人要谋你不谋,这亏可就吃大了。”
    伊海涛举了举茶杯,说:“多谢老兄提醒,实不相瞒,我来青原没几年,对青原的情况不熟悉,有什么疏忽的地方还往老兄多多指教啊。”
    郭鸿泽也举了举茶杯,说:“我这个人性子直,有件事我一直想跟你扯扯,前几天,黄如山让信息办的赵永昌查了苏幽雨的邮箱,昨天他才跟我讲,我把他臭骂了一顿。”
    伊海涛装起了糊涂,纳闷地问道:“鸿泽书记,你骂老赵干什么?黄如山是市府秘书长,叫他做事他哪能不干呢?”
    “我还嫌骂得不够呢。”郭鸿泽轻轻叹了口气,说:“我问赵永昌,海涛市长前些日子才给信息办批了二十万块钱,你竟然还听别人的忽悠,做起了对不起海涛市长的事,你的良心都叫狗吃了。”
    伊海涛作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说:“鸿泽老兄,你说的这事,是不是和‘重要讲话’有关?”
    “可不是吗?要我看,朱老板对你有没有看法我不敢说,但有人背后向你捅了刀子,这是错不了的。”郭鸿泽愤愤然,说:“海涛啊,你要当心啊,别的忙我是帮不上你了,但是有一条,谁要是背后对你耍阴谋,我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伊海涛再次端起了杯子,说:“老兄,别的话我不多说,我以茶代酒,先干为敬了。”
    郭鸿泽连忙把杯子端起来,与伊海涛碰了一下,相视一笑,两人一饮而尽,都习惯性地亮出了杯子底。
    在这种虚与委蛇中,郭鸿泽看出了伊海涛的心情还是有些迫切的,伊海涛则看出了郭鸿泽的老谋深算。
    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在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伊海涛走了之后,郭鸿泽不免为自己的计谋感到沾沾自喜。
    什么叫官场艺术?这才是真正的官场艺术,不费一枪一弹,就让伊海涛与唐逸夫产生内讧,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坐看两虎相争的风起云生。
    最好是等到换届选举的时候,两个人打得头破血流不可开交最后两败俱伤,市长的位子空了下来,说不定我郭鸿泽就有了可乘之机,这是何等的痛快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