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穿回八十年代搞京剧 > 第65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65节

    盛慕槐与范玉薇商量要选择的剧目。
    范玉薇列出了一些她觉得好的剧,又说:“意见其实我昨天已经给你了,可主意还得你自己拿。我虽说是你的师父,但是在重大选择上,也不能左右你。”
    于是等回到宿舍,盛慕槐拿着笔,在范玉薇列出的那些剧目中删删划划,加几出, 又划掉另外几出。
    这不是容易做出的决定。初赛,复赛,决赛,一共三出戏, 都要能展现她的实力才行。
    选来选去,她定了二轮初赛唱《武家坡》,复赛唱《廉锦枫·刺蚌》, 决赛唱《贵妃醉酒》。
    《武家坡》是辛老板进鼎成丰后,登台演的第一出主角戏,是爷爷的起点。
    《廉锦枫》盛慕槐和爷爷学习过,是一出近年来很少在舞台上出现的剧目。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载歌载舞,又有和蚌精的打斗场面,对演员的要求很高,能保她进决赛。
    至于《贵妃醉酒》则是辛老板集大成的作品。他在盛年经常演出,不知迷倒了多少男女观众。在这出戏里,他将辛派的柔媚融进了骨子里,又兼收梅老板的雍容华贵,辛为骨,梅为魂,还保留了传统的跷功,可以说是他艺术巅峰的体现了。
    三出戏代表爷爷的三个阶段,这是盛慕槐对辛派发展的致敬,也是对辛韵春个人的致敬。
    选《贵妃醉酒》她也有私心。一来是这出戏够隆重,够知名,绝不会被主办方拒绝,二来是她也想向爷爷展示这么多年她本人的进步。
    从前和爷爷学这出戏时,只顾着美了,学得是形。后来进戏校系统学习了梅派《贵妃醉酒》,又经过范玉薇的仔细指点,她自觉对这出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她想让爷爷看到,她不仅在演辛派戏,还在演发展着的、有个人特色的辛派戏。
    她想让爷爷放心,盛慕槐不是一个模仿者,而是一个发扬者。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儿了,想要让爷爷看到,还得把《武家坡》练好。
    演《武家坡》当然就得有个薛平贵,池世秋主动接下了这个角色。
    盛慕槐不好意思地说:“这就是个初赛,让你来帮我真有点儿大材小用了。”
    池世秋说:“我只是来帮你的,哪场比赛都无所谓。再说,决赛的时候我爷爷会去当评委,到时候我到现场去看你比赛,可比在台上被他老人家批判要强。”
    “池江虹老前辈也要去?” 盛慕槐有些吃惊,他可是当今还建在的老生名家里资历最老的一位了。
    师父和李韵笙师伯也会担任复赛和决赛的评委,这次比赛还真是戏曲界的顶尖规格了,难怪这才是第一届新秀赛,每个演员就都打破头往里挤了。
    “我有个建议,我们应该让实践来检验演技。”
    池世秋温润的嗓音如一泓清泉:“我舅舅有个茶楼,咱们练好以后可以找几天去那里唱唱,看台下懂戏和不懂戏的茶客最直观的反应,这对咱们的磨合也有好处。”
    盛慕槐从小大大小小的舞台都登过,唯独没在首都的茶馆里唱过戏,当下应承下来。
    她的比赛唱段是从“指着西凉高声骂” 到王宝钏进入寒窑对水照面,哀叹“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当然,因为比赛的主角是她,薛平贵的唱段也就相应删改了些。
    两人本来在香港时就唱过不少次对手戏,彼此都熟悉,练起这出戏来也很快,很快就到了能去茶馆演出的程度了。
    他们来到茶馆,在一个小房间里穿上戏服,都是青春靓丽的男女,扮上后自然就如同一对。
    薛平贵穿红缎箭衣,配黑龙马褂,一看就器宇轩昂,意气风发;王宝钏虽一身青衣,没半点多余的装饰,但却自有一种稳重与端方的美。
    池世秋舅舅是在七十年代末盘下这个茶馆的,那时候刚经历浩劫,家底也被掏空了,却仍旧坚持花三年时间修缮戏台,并且只卖老百姓能喝得起的茶。
    现在他的茶馆,是整个首都仅存的一间有老戏台还能欣赏彩唱的茶馆。
    只是现在愿意听戏的人越来越少,茶馆也被视为一种落伍的地方,茶馆的生意是一天不如一天。
    见到池世秋和盛慕槐,舅舅眼前一亮,他按照池世秋的叮嘱,没做任何宣传,但也知道今天那三成座的茶客都有眼福耳福了。
    虽然盛慕槐在比赛中只能唱十五分钟以内的唱段,但在茶馆,他们还是决定唱一整折的《武家坡》。
    茶馆里乱哄哄的,大家聊着自己的事情,吃着自己桌上的吃食,京胡声响起时只有寥寥几个人瞥一眼舞台,都没报什么大希望。
    但是池世秋的声音一出来,虽然没有麦,却立刻压住了空气中的嘈杂喧闹,他的声音宽亮高亢又有韵味,让人仿佛看到了广阔的天地——
    “一马离了西凉界——” 薛平贵舞着马鞭走上台。这下大家看清楚了,竟然是个姿态潇洒,扮相俊朗的年轻人,不由眼前一亮。
    他的身段动作十分规整,又有挥洒自如的味道。
    再开口:“……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薛平贵好一似孤雁归来。” 盛慕槐在后台都忍不住要给他鼓掌了。
    池世秋的业务能力真是没得说,能隔着几十年的时空吸引那么多戏迷,靠的可不只是一张英俊的脸和传奇的家世。
    从上场门往外看,一大半观众已经弃了瓜子,认真看戏。这戏声传到门外,吸引了一些懂戏的路人,好几个人说:“多少年没在茶馆听见这样好的声音了,这是谁在里面演出呐?”
    可茶馆前并没有任何的宣传单,在门口站了一会儿,为了弄清究竟,一饱耳福,陆续走进来了十几个新茶客。
    这时候盛慕槐还没有上场。
    “劳驾,您知道台上唱戏的是谁吗?” 有人刚落座便问。
    “不知道,好像不是老板常请的那几个,可能是什么新出头的票友吧。” 另一桌的人回答。
    “这年头票友能有这水平?” 问话的人绝不相信:“我年轻的时候是在戏院外摆摊儿卖小吃的,这样的声音,我敢保证绝对有师承,还是大家。”
    盛慕槐提着篮子上场了。
    她虽主攻花旦,青衣戏却也没落下,只不过是简单的走路,也让她走出了往日那些来这个舞台上的旦角没有走出的优雅。
    那娴静的一招一式,都让人不自觉地沉静于其中。
    一开口,是清亮甘甜的嗓音,却被盛慕槐加入了些凄苦的味道,这让她唱的王宝钏既有特色又完全不违和。
    “今儿个老板是怎么了,从哪里找来两个神仙吗?”
    “还这么年轻!有人认识他们是谁吗?”
    这家茶馆卖的是便宜的大碗茶,来的都是普通老百姓,没几个人现在还有闲钱经常去剧院看戏,所以也没人认识他们。
    “嘘,等下问老板就行了,你们几个声音小点,还要听戏呢!” 有人不满地说。
    台上演到了两人的对手戏,王宝钏在寒窑苦等薛平贵十年,他不仅把妻子忘了,回来后还要假装别的男子来调-戏妻子,试探妻子的贞洁。
    两人站在舞台中央,你来我往,长长的一段都是念白,却能够吸引台下所有的注意力。
    即使盛慕槐没有大的动作,单只那一声哭腔,就让人不由随着她一起心酸。
    至于池世秋演绎得薛平贵,虽然可恶,却也俊朗风流,让人对他的人品不屑的同时又不由得对他的气质有些分裂的喜欢。
    终于演到了盛慕槐的初选表演片段了。
    薛平贵欺骗王宝钏,说她的丈夫把她卖给了自己。
    盛慕槐将手举起,水袖垂于身后,唱一句哭头:“啊——狠心的强盗哇!”
    那个“心”字陡然升高上去,“哇”字又千转百回,让人心刚一惊,又沉下去,替她不值与愤慨。
    虽然是“指着西凉高声骂”了,可薛平贵毫无愧疚之心,还继续骗下去。往地上放了三两三的银子,要与王宝钏“少年的夫妻就过几年”。
    这下总算让王宝钏的怒气值积满了,盛慕槐先指地上的银子,然后怒指薛平贵:“这锭银子我不要,与你娘做一个安家的钱。买白布,缝白衫,买白纸,糊白幡,做一个孝子的名儿在那天下传!”
    骂的真过瘾,要不是这还不是叫好的时机,这底下的叫好声能把屋顶给掀翻了。
    这时候茶座竟然已经满了七成,池世秋舅舅忙叫服务生快去给客人端茶,自己则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
    盛慕槐的绝对强项是身段。所以当她演王宝钏避走寒窑,矮身锁上窑门,将椅子抵到门前这一连串动作时,便行云流水,飘逸自然,举重若轻,有种说不出的好看。
    最后唱“说得明来重相见,说不明来也枉然”时,表情委屈中带着悲苦,眼中如含盈盈水光。当她手执水袖,最后一掩面,怎不令人心碎。
    池世秋在和盛慕槐排练这出以前,也不知道盛慕槐竟然能把青衣也演得这么好。
    好得令他随着王宝钏心碎,也因着盛慕槐心动。
    当他念出“妻啊”时,他已经不是池世秋,而是心存悔意的薛平贵了。
    等盛慕槐和池世秋谢幕离开,台下的掌声还不停歇。有常来的茶客大声问:“老板,这两位演员您是从哪里请来的?这唱的不输名角啊!”
    老板坐到他们身边笑着说:“那个演薛平贵的是我外甥,演王宝钏的可是范玉薇范老的高足。”
    茶客眼睛微微睁大。他们这些常来喝茶的都听说过老板与池家的亲戚关系,只是从来也没见过池家人来这舞台上演出,都快要忘记这一茬了。
    至于范玉薇,在老人中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您这茶馆果真藏龙卧虎。” 茶客比了个大拇指,又问,“老板,他们二位明天还来不来?要是来您得跟大家言语一声,我得把我那几个老伙计都拉来。”
    池世秋舅舅说:“明天还来!”
    作者有话要说:  有读者小天使让我推荐一下和戏曲有关的资料,但这千头万绪的,我就每次想到什么推荐一下吧~
    如果是还没有入门,想对京剧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推荐梅若蘅的书《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上面有她自己画的插图示意图,详细介绍了行当,梳妆,服饰,名家,音韵等等,是挺好的科普书。
    今天推荐的视频是【83年京昆纳凉晚会】,可以感受过去名家犹存的风采。
    大爱宋长荣先生那段(没有扮上,也是男人,却把红娘的神态演绝了)和童芷苓孙正阳(童奶奶学四大名旦太好了)【还有十分年轻英俊的小言,嘿嘿嘿】
    第71章
    茶客们的热情是盛慕槐和池世秋没有想到的。才刚下台, 大家便让他们返场,声音越来越大,最后两人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又重新登台了。
    “再唱点什么吧!” 有人喊。旁边的茶客们纷纷附和。
    两个人都大方, 也愿意展示,池世秋绅士地请盛慕槐先来。
    盛慕槐想了想, 说:“那我给大家唱一个秦腔《五典坡》的宝钏骂平贵吧。这段我是学着玩儿的,要是唱不好大家多担待。”
    想当年她学习压力大的时候经常在b站上听这段解压, 王宝钏的辱骂声可以说是天籁之音了。
    她酝酿了几秒钟情绪, 忽然望向池世秋, 整个人气势大涨,那眼神让池世秋莫名觉得胳膊肘和后背有些凉意。
    她开口:“王宝钏来火气发,开动言语骂军家。阳关大道你不走,五典坡和娘你闲磕牙!”
    最后一句冲着薛平贵脸上唱,把习惯了京剧里温柔王宝钏的薛平贵同学吓得倒退一步。
    王宝钏继续发动大招,上前一步唱:“此间莫与我闲磕牙,回家去和你妈闲磕牙!”
    池世秋反应也很快,他以手扶额深表羞愧, 并以京剧里薛平贵的唱词作答,死不悔改地把三两三的银子放在了地平川。
    盛慕槐对着观众,唱起了秦腔里的「苦音」,这是她在《五典坡》里最喜欢的一段, 因为王宝钏的回忆如此沉郁悲凉,后来的爆发才会那么有力量。
    “军爷讲话真见浅,你把我宝钏下眼观……”
    她将水袖垂落于地, 字字句句皆是泣血之声:“曾许下飘彩大街前。二月二来龙出现,王宝钏梳妆彩楼前。王孙公子有千万,绣球儿单打薛平男……”
    那曾经甜蜜掺杂着辛酸的回忆,到最后都是苦楚与不堪。
    盛慕槐一边唱一边走,她的身影就像有魔力一样,把观众的目光牢牢地黏在她的身上。
    回忆完毕,面对着想要带走自己的陌生男子,十年的悲屈终于爆发。
    王宝钏手指着薛平贵,两只脚一只跟着另一只快速向左赶,一边骂:
    “ 这一锭银子莫与我,拿回去给你娘安家园…… 有朝你娘死故了,尸首埋在大路边……上写你父薛平贵,下写你娘王宝钏,过路君子念一遍,军爷把儿的孝名天下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