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诗酒趁年华 > 第359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59节

    标准教材,就这么确定了。
    ————————————————————————————————
    新年伊始,皇帝赐书,李彦等人带头给颜肃之吹法螺,说皇帝真是文成武德,哪样都不缺。这风声传出去,也显得皇家斯文有礼,全不似那等军阀暴发户!
    一片歌功颂德声中,皇帝特别不要脸地给闺女批了产假,离预产期还有一个月,就让闺女休息了。反正,用他的话来说,政事堂里还有六个丞相,颜神佑完全可以休息休息了。颜神佑在父母的高压之下,只好妥协,又担心产假一事,会成为守旧人士反对女官的理由。临被关到承庆殿,还通过冯三娘下了道命令——等我出关了,我要看到一所已经建好了的女学。
    冯三娘等人抓紧去盖房子去了。
    颜神佑也安心养胎,等着生完孩子,再战江湖。哪知道这句话说完没多久,就收到了蒋峦请求丁忧的折子——蒋熙死了!
    蒋峦是承重孙,他得守他爹那份儿孝,跟当初颜孝之似的,一丁丁三年。于是不但丞相出了缺,连大理寺卿都出了缺。高层一下去了俩,还是在正月里,真是特别的不吉利!
    比起不吉利,最要紧的还有找这个替补的回来。政事堂里五位丞相也不算少了,大理寺卿却不可常缺。
    米挚抓紧了机会,荐上了那位随夫家流放的陈氏的父亲,陈恬。此君家在西方,数代积累,学问也不差,水平也不低。难得的是家中藏书是丰富的,本人能掌握家族动向,随时站队,才能也有一些。
    ——完全没有办法驳回。
    更重要的是,李彦等人暂时推不出合适的人选来。颜肃之看一看,觉得这家闺女这么有情有义的,家教还是不错的,看来陈恬也应该是个正派人,也同意了。二月里,颜神佑这边在承庆殿里生孩子,那边任命陈恬的诏书也发了出去。等颜神佑坐完月子出来了,陈恬已经断了两件案子了。
    颜神佑想她女儿正在昂州当女校长,对他的印象就好了几分,她自己也着手去拐老师、招学生去了。
    学生倒还好办,她吱一声儿,玄衣那里尽有把闺女送过来的——开课当个榜样还是没有问题的。老师就比较稀缺了,一要学问好,二要大家三观一致,第三……得是女的!
    难就难在第三条上了。
    作者有话要说:就算爆字数,我也要在倒计时完毕的时候让他杀青!我也不喜欢老米,但是他是那个时候顽固派的一个典型的代表,我不想再拖其他人出来拉仇恨了(本文人物据说已经够多的了,会记不住),所有不招人喜欢的事情就让他一个人做了吧~吧~吧~吧~
    然后大家就会看到军阀暴发户们是怎么简单粗暴地拍翻啰嗦的人的……老米杀不得,因为没有杀他的道理,他也没犯什么死罪。我只好……请他杀青,退出历史舞台。
    老米退场时有附加惊喜大礼包,希望他不会被气死_(:3」∠)_
    生产力的问题,重农抑商不全是封建地主阶级非要束缚劳动力。
    神兽同学卸货完毕,再次掉落宝宝一枚。
    女学校舍get√
    中二病好感度+max
    六郎好感度+max
    【1】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朱元璋用锦衣卫搞特务工作是权宜之计,办个大案什么的,砍人顺手,办完事之后,就撤了。直到朱棣,大家懂的,造反起家,就怕人家说他坏话。然后就……道德败坏了。终明之世,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的名声都不太好,当然,明亡之后,这几个机构的评价也没好过就是了。谁特么想到自己吃饭的时候房梁上趴个人,回头就把菜谱报给皇帝了……他能开心啊!吃个饭也就算了,万一跟基友同榻抵足而眠(喂!节操呢?
    属于皇帝都要被攻击,属于皇帝他闺女,那是给自己找仇家了。所以舆部虽然好用,却不能明着说我就是特务机构,这是不行的。只能挂靠在军事情报系统里。不过小变态会给舆部找到好归宿的。
    ☆、302·挖坑埋自己
    承庆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
    颜神佑现在就拖家带口住在这里,这个拖家带口,如今指的也只有两个拖油瓶而已。
    宝宝如今升做了大哥,挺腰凹肚,走路带风,神气得不得了。哪怕他的小短腿才将将能吃力地跨过门槛儿,也不能拦住他为人兄长的傲气。威风凛凛地迈了进来,看到阿琴正在旁边,还比了一个“嘘——”的手势,小声问:“阿娘歇下了么?”
    颜神佑出了月子,姜氏还是要她多休息,天天念叨:“年轻的时候不注意,老有你受的!”颜神佑知道她是好意,也不逞强。现在各方角逐,大家都在蓄力,还不到斗法的时候,她也想趁着这个时候歇一歇,从容筹划一些事情。
    一天里,她倒有大半天是在后宫这里,只每天早上到朝会上亮一亮相,告诉大家:我还没死呢,都给我老实点儿。为丰小娘子等人扛一扛压力,顺便获取第一手资料。
    现在这个时间,正是她在承庆殿休息的时候。
    阿琴看宝宝从“我很牛”瞬间切换到“逃课没被妈妈发现吧”模式,笑道:“娘子正在与冯三娘说话。”
    宝宝露出一个天真无邪的笑容:“那我去看看二宝!”
    阿琴嘴角一抽,宝宝自从得了弟弟,他娘在屋里哭:“为什么不给我个闺女呢?”将来好继承老子的事业啊!
    他就在外面跑圈:“我有弟弟啦!”然后给弟弟“赐名”——二宝。他是宝宝,他弟弟,当然是二宝了!
    颜肃之闻讯赶来,听了之后脚下一滑,差点给他跪了。宝宝从此喊他弟都是“二宝”。二宝过了满月,长得健健康康,是个好脾气的宝宝。宝宝也很乐意仿照着他舅六郎的样子,履行一下兄弟的职责。
    舅舅说,当亲爹太(dou)忙(bi)不顶用的时候,做人哥哥的要果断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要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弟弟们,督促他们上进。问题是六郎已经烟尘滚滚地在奇葩的大道上一路疾驰而去了,他带出来的外甥,也正常不到哪里去。
    颜神佑跟冯三娘说着聘请女先生的事情,她将主意打到了一些原本家境不错,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因为战乱等原因家道中落的女性身上去了。此外,她的侍女们虽然已经换了一拨了,但是文化课也是都补足了的,足以应付启蒙班的要求。
    然后颜神佑办女学,并不是为了扫盲而已。她想要的,是改变思想,通过十几年的学习,让这些女孩子们有可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高层次的人材,不太好找。颜神佑不像李彦等人,本人就是名士,交游的也都是专家学者,甚至学生们都很有才华,一招就是一堆。她想找一群有同样水平的女人来,真是难极了。
    说不得,还得她亲自上阵,至少是编写教材和应试宝典。
    冯三娘接了命令,思忖了一下,道:“要是旧族出身的人,见天儿教些叽叽歪歪的,可怎么办?书是死的,人可是活的,一句话,要怎么讲,还不是得看先生?”
    颜神佑道:“你不会常去听一听?讲得不对的,难道还要留她?”
    冯三娘眼珠子一转,对颜神佑道:“今年秋天,咱们大娘就要从昂州过来了吧?要是能带几个识文解字的娘子过来……”
    “你就觉得没人能考上?”
    冯三娘道:“难!女人家读书,除非天份特别好的,纵然自己想用功,也有诸般事务缠身。旁的不说,她们与男人读的书本子里,写的东西就不大一样。师长教导,也往不一样的地方儿引。咱们昂州好些,先前却穷,底子薄,养不大出太灵秀的人物来,大娘能在那里守上十年,兴许能成。这一批,能有几个女举人,就是老天开眼了。纵不能做官儿,留几个来教书,不是也行么?”
    颜神佑心道,这位文盲大姐到现在会写的字儿加起来不满百,看事儿却是透彻。默许了她的做法——先招初级班的,顶天了中级班,到了明年春闱之后,再定高级班的老师。本来,颜神佑还是请一些亲朋友好友到女学里去担任各种职务的,也是打响知名度。可姜家的人要守孝,肯定不能出来。颜家的各有各的事儿,也不方便出来。
    最后只得作罢,转而让冯三娘出去找人。
    冯三娘领了任务,意气风发地出宫寻人去了。阿琴就来告诉颜神佑:“咱们大郎来了,在看二郎呢。弟兄俩正在那边儿说话。”
    二宝养在承庆殿里,满月前放到颜神佑的卧房里。满月后,就挪到了旁边的偏殿里——这么大的孩子,深夜哭闹也是有的,还是让保姆去看着好了,不然第二天早朝,颜神佑一准儿爬不起来。
    颜神佑听说宝宝去看二宝,也来了兴趣,不让人通传,她悄悄地去看宝宝在跟二宝说什么。
    幸亏去了!
    就看到宝宝满眼慈爱着盯着他弟头上的几根毛毛,一面伸手轻轻地抚着,嘴里还念念有词:“二宝,你长大了要小心啊,会很惨的,你舅舅会管你叫哥的qaq”
    “二宝,你好惨啊,跟我一样惨,阿爹都不在的……”
    颜神佑的脸绿了:“把他给我捉回来!”
    回来一顿收拾,宝宝蔫头耷脑地走了。
    被他这么一闹,颜神佑又想起山璞来了——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
    山璞年前自领了主持、监督东部武举的差使,过完了年,哪怕颜神佑还没生产,他都得动身了。武举考试生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当地军区驻军里的中青年军士,另一部分才是各地报名的考生。照他们之前的估计,在长安与昂州、广州等地,重点是在行伍出身的军士身上。山璞巡视之地则会比较艰难——既有鄙视武人的传统,文士不乐意任低级的武职,而武人不重视文化休养,大概是过不了文化关的。
    带着沉重的任务、不怎么光明的前景,山璞踏上了征途。连岳父的生日也没能回来,只遣人送了些礼物回来。次子的出生也没能看到,只知道又添了一个儿子。对于这件事情,林焕等人比他还开心。这些人出身山民,世代奉山家为主,主人家人丁兴旺,他们的精神也振奋了起来。
    只是领的任务果如预料那般困难。
    像玄衣,已经全部扫盲完毕,绝大部分能识两千多字——足够用了。少部分好学之人,已经开始读兵法、经史等书了。像昂州老兵,识字率也超过了一半。山民这里,他们的头子就是个努力学习的好人,也有浓厚的学习传统。在这些队伍里面招呼一声,说,考试了,考过了送你们去进修,以后好升职。呼呼啦啦,能喊吆喝过来几百上千口子报名。
    所以,长安驻军(主要依靠昂州兵、玄衣等部)这里,基本不用山璞去管,吆喝一声就完事儿。
    可冀州这样的地方,别说一般士卒了,就是校尉这一层的,文盲也是一抓一大把。山璞与楚源碰了个头,楚源也很郁闷:“怎地南兵那么多识字的?”
    山璞道:“从头开始教的,早在昂州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也就几年功夫。”
    楚源道:“可真是难得,还经过战乱的呢,居然没损耗多少?”
    山璞道:“我也奇怪了呢,越是读书好些的,战损的反而越少。”
    两人商议着,重点还是本地的士人。
    商议妥当了,山璞又具本回京,兼写信给妻子。颜神佑接到了他的信,发现情况顶多是像预计的那样艰难一点而已,并没有出现什么使坏的,也就放下心来。专心去做另一件大事。
    她要请旨,组建枢密院。文武分班了,文臣有一个主导机构——政事堂。武将呢?连大将军和太尉两个官职都裁撤了,松松散散的,不利于管理,不如建枢密院。
    这一批武举选出来之后,正好充实枢密院。这既是为了保存元老系的实力,也是为了凝具部队的人心。政事堂毕竟是个文臣的机构,即使要求必须有出身行伍的丞相,也改变不了政事堂的本质。何况现在的政事堂,出身行伍的……一个也没有。颜神佑勉强算一个,丁忧的姜戎都不能算。
    此举颇合颜肃之的心意。他是开国的皇帝,深知兵权的重要。除此而外,也是看到了颜神佑写的另一项——舆部并入枢密院、军校归枢密院去管。
    颜神佑请建枢密院,还有一个目的——舆部。这个特务间谍机构是她一手建立的,立过汗马功劳。但是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这份工作一直是为人误解、受人诟病的。同时,因为沾了些阴私的事情,放到自己手里,作为一支个人力量,就不合适了。别说她了,哪怕像六郎这样的储君,都不适合有一支这样的力量。
    最好的办法,就是变私为公,与玄衣一样,放到国家的编制里面。既保全了自己,也让舆部可以安全地发展。她安置好了玄衣,总要将舆部也给安顿一下的。又有军校,培养出来的肯定是军中骨干,她已经提议了武举之法,又请立军校了。现在军校没人管,入礼部又不合适,预定还是她的手笔。这样就有些
    她得借个壳子,将这些事务都放到这个壳子里,以显得不是自己抢班夺权,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免去朝野的许多非议。照她的估计,米挚等人不久之后,会再提科举之事,到时候,北方士子云集,看不起女人的人多了去了!拿她说事儿的估计不少,她得先留了后手才行。
    颜肃之见她一直在放权,倒觉得她很懂事,一心为公,越发觉得对不起她。对她道:“枢密使,你可有人选了?”
    颜神佑道:“那必须得武将啊。行了武举,又办了军校之后,谁能再说武人粗鄙呢?”
    颜肃之道:“还是要与政事堂里说一声的。”
    说着,又提起笔来,在纸上写下了“讲武堂”三个字。他到底是听“军校”有些不顺耳,依着自己的喜好,给这军校起了个新名儿。颜神佑一看,乐了:“还是这个名儿看起来合适。”
    颜肃之得意地一挑眉毛:“那是。”命人把儿子、兄弟都叫了来,一家人先开了个小会,说了颜神佑的意见。颜孝之心道,二娘可真是个好孩子啊,原本还有些担心她权势太盛,盛极而衰的,现在看来,她有这份心胸,就坏不了事儿。为了一家和乐,颜孝之极力称赞此举甚好。
    颜渊之数次领兵,想法就与一般人有点不一样,也觉得要重视军人。也表示赞同。
    颜肃之又问六郎,六郎心里转过许多念头,评估着这个方案很好。他看的倒不是什么文臣武将,而是觉得,这样的话,部队就脱离了臣子的掌控,加上强拆坞堡、不许民间有私人武装,这样可以增加中央权威,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又觉得他姐并不是一个贪权的人,连舆部都交了出来,他家真是一家和乐。
    几人一致赞同了,颜肃之才请来了政事堂的诸位,一同讨论这个事情。
    ————————————————————————————————
    军事上面,政事堂有志一同,不再多管。颜神佑交出了舆部,李彦等人也是大力称赞的,说颜神佑“深明大义”、“一心为公”等等等等。
    纵然是米挚,也捏着鼻子夸了颜神佑两句。他就这一点好,觉得你做得对了,倒不会睁着眼睛说瞎说,说你有阴谋什么的。
    可夸完了,麻烦也就来了!米挚试探地道:“这便是文武分班了,那政事堂这里,还需有丞相出自行伍么?这怕不合适罢?”咱不管部队的事儿,你们也不能跑政事堂来掺沙子吧?
    这倒也是,丁号一直说米挚是个糊涂虫,难道这一次也赞同了起来。颜肃之想了一下,看一看颜神佑,颜神佑一点头:“这样很好。”颜肃之再看六郎,六郎也觉得分得再开一点有利于管理,反正政事堂里现在也没有这样的丞相,不是么?
    先前的提议就被废止了,政事堂依然是文臣的天下。新建的枢府,才是武将的地盘。
    叶琛往常以自己在政事堂年纪最轻、资历最浅、最没来历,通常不怎么发言,就默默地做他的事儿。这一回先开口了,试探地道:“看这个样子,枢府的品级不会低了?权定正一品,如何?”
    随便了您呐,不就是把大将军府或者是太尉府改了个名字吗?以前大将军幕府那里,官员是自己辟任举荐的,现在这里是考核选拔的。但是天下都要改科举了,考试跟推荐,也就一个意思了。大将军和太尉,本来就是与丞相平级的,战时还会更重要一点。正一品就正一品呗,反正……跟文臣没太大的关系。
    叶琛见众人都点头了,才问到了重点:“则何人任枢密使为宜?”
    李彦道:“自然是要熟知兵事之人了。”
    扒拉了一下手指,霍亥就提议:“不如以魏国公任枢使,如何?”
    不行!米挚心头一跳,心说,齐国公主好不容易把兵权什么的慢慢交出来了,你再让她老公做枢密使?老婆管文的,老公管武的,这朝廷是他们山家开的啦!这要置太子于何地呢?
    他的心里,还是护着六郎这么个学生的。不过他也知道,这样的话是不能说出来的,说出来登时就是平地生波,又是一场大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