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其他小说 > 红楼之真赢家 > 红楼之真赢家_23

底色 字色 字号

红楼之真赢家_23

    祖父:圣明帝
    想想就觉得要吓死人了。
    下来就是五童互结保单,一起考试的五个人互相做保,如果有一个人作弊,剩下的全部连坐。
    这个也不用太担心,甄应嘉的这一份上,除了康和,剩下的全是青松书院的人。要知道县试只是考试的第一关,基本上是识字、字体清楚、稍稍有点文采就能过的。
    而来青松书院作为江南最有名的书院,收取的都是已经有了底子的士子,换句话说,只要没得罪考官,或者遇上什么天灾人祸,比方家里长辈死了,大概八成都能过了乡试,所以县试就更不用怕了。
    打个比方,青松书院能进来至少都是高中水平了,让高中生去做小学的入学测试,谁会去作弊呢。
    最后一份就是来自不同人的保证书,其中一份必须是本县廪生的,另一份则是当地乡绅。
    廪生就是通过院试的秀才,其中最好的一等由县衙每月发补贴,叫做廪生。这个在青松书院也不用愁,毕竟廪生也是要来的。
    若是小私塾出来的,请廪生作保少不得花点银子,不过甄应嘉跟同窗们关系一直很好,找个作保的轻而易举。
    至于另一位作保的当地乡绅,选择不要太多。
    在婉言拒绝了主动上门请缨的知府和左布政使,以及去信给林如海表明不需要帮助之后,甄应嘉严格按照乡绅的含义,请了青松书院的山长,同时也是他故去夫人的祖父李达济作保。
    “我可轻易不给人作保,”李达济看了甄应嘉半响,默默说了这样一句话。
    只是甄应嘉在书院已经住了大半年了,早就对李达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原主留给他的印象里,李达济是个固执而且死板的老头,不过根据甄应嘉这半年的挖掘……
    这其实是个傲娇的老头啊~
    这不还没等甄应嘉开口,李达济又给自己找好台阶下来,“我做保的,至少都去金銮殿参加殿试了!”老头咆哮了一句,将早就写好的保书拍在桌上,双手背着扭头就走了,“要是你没金榜题名,别说是从青松书院出来的!”
    之后还有一句声音更小的,“反正你也是隐姓埋名来读书的。”
    甄应嘉回想起这一段来,笑得很是开心,只是笑完之后又忍不住去瞄康和手上的材料了。
    也不知道他找的谁。
    不过康和一点都没满足他的好奇心,一直表情严肃的朝前走着。
    两人到了县衙,依照指示牌去了县署礼房,虽然一开始甄应嘉觉得报名晚了,不过屋里还是有不少人的。
    甄应嘉跟康和两个站在后头,一边等着队伍前进,一边小声说着话。
    “早就听说每逢乡试年,参加县试和府试的人就会特别多,现在一看果真如此。”甄应嘉看了排在他们前面是个头发已经全白的人,不免感叹了一句。
    康和也看见了这人,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摇头道:“他这把年纪……朝廷规定七十岁致仕,还能剩下——”
    后面两个字虽然没说出来,不过甄应嘉也能猜出来他说的什么,“还能剩下几年”。
    虽然甄应嘉理解他的顾虑,不过……“你在京里可遇见什么事情了?”
    康和看了甄应嘉一眼,“太子越发的不好了。”
    这个消息甄应嘉已经听女儿说过一次了,现在从康和的嘴里说出来……难道他是怕多嫡之时他不在京城被人抢了先?
    不过在皇帝废太子的时候,还是躲开这个风暴中心的好。
    甄应嘉安慰道:“这岂不对你很有利?躲开这段日子,等圣上平静下来再回去。”况且他还知道太子后来被封了义忠亲王,证明虽然没重回政治舞台,但是也没失宠的太严重,这个时候万一不小心踩了他,或者没将他踩死,将来被使绊子怎么办。
    康和点头,“的确有利……”太子最喜欢的是赵侧妃生的康全,若是继位的是太子……他想要皇位怕是难上加难。
    因为要逐一核对三份材料上的信息,县署礼房还专门加派了人手,于是很快便轮到甄应嘉他们了。
    小吏对着两人的履历上的“白面无须”等等字样将两人打量个遍,又着重了看两人的保证书,没发现什么问题,便给了他们两个一人一个牌子。
    这便是古代的准考证了。
    甄应嘉虽然早就听说了,可是东西拿在手里还是有点新奇,牌子上头写了考试的时间地点,还有考号等等。
    他拿到的号码是一千四百五十七,“江南不愧是科举大省,单单一个县城便有这么多人了。”
    康和笑了笑,“难道你担心考不上吗?”
    怎么可能!
    两人笑着离开了县衙。
    只是等到他们出去,身后的两名小吏对视一眼,其中一个年轻的拿起甄应嘉的履历来,道:“瞧瞧这个,又是一个祖上三代都有官的,不过要比方才那个官儿大多了。”
    年长的不过扫了一眼,便立即严肃起来,道:“你知道什么,体仁院是什么地方?那是今上的行宫,这一位便是甄大人了。”
    听见甄大人三个字,小吏不免有些迟疑,他皱了眉头道:“他不是已经做官了吗?还能再考一次。”
    “嗯,管他们那么多呢,又有人进来了,好好干活。”年长的将话题差了过去,不过没过多久,便寻了个理由去内院找知县了。
    “大人,那体仁院总裁甄应嘉也来应试了。”
    “这可不好办了。”
    “那您看……”小吏试探道:“依小的看,还是录了王大人家里的公子做案首的好。毕竟那位公子的伯父可是王子腾,这位甄大人……家里就剩下他一个了。而且甄家三代都是圣上特许恩准的官儿,一个读书人都没出过。”
    “你不懂。”
    小吏原本以为知县要夸奖他了,谁知道知县放了茶杯,反而训斥了他一句。
    “王大人官儿虽做得大,不过却是个武官……甄家虽没读书人,不过早先却管着圣上的行宫……”
    “那大人是想点了甄应嘉做案首?”
    哪知知县又摇头了,“本官还得好好想想。案首是本官点的,怎么也得利用好这次机会。你先出去,好好盯着,看看还有谁来报名。”
    知县明年就要满了任期,调任的时候能不能去个好地方,就看今年的活动了。不过知县这种一县父母官,在江南这种卧虎藏龙的地方,着实不够看的。
    上官他都巴结不上,唯一能找找机会的,便是趁着科举来结交几个能帮上忙的人了。
    要知道县试的第一名,是知县全权决定的。而且这第一名说起来也有不少好处,比方可以从县衙领取廪米,当然这点廪米连知县都看不上眼,就更别提甄家和王家了。
    不过除此之外,案首还有个好处,只要自己不作死不犯忌讳,后面的府试和院试那是稳稳妥妥的手到擒来。
    这么说吧,只要县试得了第一,那就是提前预定了秀才的身份。
    虽然只是科举路上的第一步,不过去年朝廷才重新修订了黄册,全国上下一共七千多万人口,其中秀才不过五十万出头,一百二十人里才能出一个秀才,所以知县一直觉得这个礼,还是拿得出手的。
    只是究竟选谁当案首呢。
    王公子的伯父已经是官儿了,立即就能说上话,但是甄应嘉离当官怎么还得几年,可是知县这两天又打听到了一个消息:甄应嘉虽辞官了,不过圣上还是准许他上奏疏的。
    知县纠结了。
    甄应嘉和康和两人报完名,又回去书院被李达济“特训”,在他反反复复的“我这辈子就没指点过身上没功名的人”的抱怨中,终于到了二月十四。
    两人早早睡下,子时刚过,便被下人叫醒,一番洗漱之后,在朦胧星光中,到了县城科考的场所。
    甄应嘉叹了口气,比电视里演得惨多了。
    江南明明是全天下最富庶的地方,为什么考场修的依旧跟牛棚一样。
    只是叹气归叹气,甄应嘉被小吏还算礼貌的搜身之后,拿着自己的东西进去考场,康和就在他旁边一间屋子。
    县试的试卷一点都不难,考的都是最基本的东西。
    比方四书五经,这些内容要从县试一直考到会试,只是程度各有不同。县试的时候,考题是默写,到了会试,就得按照八股文的格式做出新意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