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乱明 > 第350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50节

    朱由检大怒,将张彝宪狠狠大骂一顿。他犹嫌不解气,又把杨嗣昌唤来痛骂。
    杨嗣昌待朱由检的气稍解,方解释道:“皇上内帑与户部收入都是大明的收入,本就不该分彼此。近期,朝廷最大的事就是组建新编军队,兵甲又是重中之重。永平冶铁,又是大规模压制板甲的唯一出路,无论如何也得办好永平冶铁。”
    “要想办好永平冶铁,得让办事的人获利,他们才会尽心尽力。若是朝廷以低价从永平购铁,永平冶铁始终是亏帐,如何能持续炼出钢铁来?”
    杨嗣昌拿着大明江山压朱由检,朱由检能说什么?他想到自己能从永平冶铁中拿到四成利润,户部又能得到税收,又警告杨嗣昌不得再行欺瞒之事,才消了这口气。
    扫清了审批上的障碍,范毓宾马上投入至轰轰烈烈的准备工作中。
    招募工人不难,流民多得很,招募工?募工匠也不难,工部就有一大把。募集初期投资也不难,那帮在圣源商号占据份额的豪商听闻准备开采铁矿后,无不看好圣源商号的未来,纷纷追加投资。
    但是,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技术事务,范毓宾马上傻了眼。
    当前技术水平最高的地方非荆州莫属,据说冶炼钢铁的效率比其他地方高好几倍。要提高永平钢铁的产量,非得引进荆州的技术不可。
    涉及到荆州,范毓宾哪敢擅专,立即汇报至范永斗处。范永斗也不敢决定,遂一路请示到杨嗣昌面前。
    杨嗣昌思前思后,命令范毓宾找洪齐云接触。
    直接求林纯鸿,杨嗣昌拉不下脸面,能通过洪齐云中转一下,搞成民间合作的形式,杨嗣昌觉得更能接受。
    洪齐云在购买了火烧坪、马连的钢铁工坊后,一举成为荆州最大的民营钢铁供货商,技术水平虽然不如大冶、裕州的钢铁工坊高,想来也能满足永平的需要。
    事不宜迟,范毓宾立即亲自前往荆州找寻洪齐云。洪齐云在得知范毓宾的来意后,哪里敢擅自与圣源商号合作?立即上本至郭铭彦处。
    自然,此本又到了林纯鸿处。
    林纯鸿将洪齐云唤来,说道:“辽东的冶炼工匠,本候都派了,永平自然也能派。这事就交予你,不要怕技术外流,做工坊的,最怕固步自封,技术一直不革新。至于你想从这事中得到什么好处,你自己和范毓宾去谈!”
    这可是天大的好处,洪齐云大喜,激动得都不知说什么好。
    林纯鸿继续吩咐道:“不过,你先不要松口,本候还要等等,看杨嗣昌拿出什么好处来。”
    ……
    洪齐云一直不表态,直把范毓宾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等到第三天,林纯鸿得知杨一仁调任吏部侍郎,包哲东升任工部侍郎,林纯鸿方才命令洪齐云松口,开始与范毓宾谈判。
    洪齐云现在最缺的就是矿藏,范毓宾倒也爽快,直接将迁安的一处矿藏转让给洪齐云,方才让洪齐云答应精诚合作,将永平建成大明的钢铁中心之一。
    范毓宾与洪齐云都是商场上的精英,组织能力非同一般,堪堪到了年底,第一炉钢铁出产,时间居然与南芬差不多。
    郭铭彦设想中的第四个钢铁中心——交州钢铁中心,还是没影的事,如果运气好,可能会成为大明继大冶、广州、裕州、南芬、永平之后的第六个钢铁中心。
    钢铁工坊的繁盛,直接导致煤矿采掘业、炼焦业的繁盛,其余如运输、车辆制造、重挽马培育、石灰石烧制、耐火砖烧制等等一系列行业都快速展。
    产业的兴盛,致使朝廷、荆州、满清税收都大幅度上扬,大明土地上,一片热火朝天……
    ※※※※※※※※※※
    杨一仁由礼部侍郎调任吏部侍郎,属于平调,级别并未生变化。而包哲东调任工部侍郎,则升了一级,达到了包哲东以前从未想过的高度。
    待包哲东正式履新,杨嗣昌马上下了一条命令给包哲东:组织人马勘测通州至京师钢轨路路线,拟定筑路方案,做好预算。
    天下大哗。
    朝堂之上,官僚纷纷上书,极杨嗣昌昏庸误国,有修筑钢轨路的钱和钢铁,还不如多造些兵甲,给官员们涨点俸禄。
    甚至还有官僚提出,至少有数万人依托通州至京师的物质输运谋生,一旦修筑钢轨路,数万人无事可干,必然成为京师周边的不稳定因素。
    ……
    乱七八糟的理由千奇百怪,朝堂上吵成一片。
    最后,朱由检也坐不住了,将杨嗣昌叫来询问。
    杨嗣昌把范永斗给他算过的帐向朱由检又算了一遍,直算得朱由检眼睛里冒小星星。
    朱由检还算冷静,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此事朝廷独力为之即可,为何偏要拉着荆州做?
    杨嗣昌辩解道:“铺设钢轨路并不是把钢铁固定在地基上这么简单,涉及诸多技术诀窍。如防锈,一般的钢铁,放在荒地里,不出一年,就锈蚀不可用,而经过防锈处理,可使用十多年,甚至二十年!如何防锈,目前除了荆州外,好像无人知晓。还有钢轨多宽、多厚,地基如何铺设,都有大量的窍门,既然荆州已经铺设了钢轨路,朝廷又何必浪费钱粮和时间从头摸索呢?”
    朱由检点头道:“确实,让包哲东组织修筑钢轨路,有知悉诀窍的好处。不过,现在朝廷虽然不缺钱粮,却极度缺乏钢铁,钢轨路能不能修得起来?”
    杨嗣昌道:“左右不过是勘测做预算,离真正的开工还远着呢!”
    朱由检放下心来,末了还交待了一句:“有了足够的钢铁,可尽早开工。”
    ……
    林纯鸿知悉此事后,颇为吃惊,最近朝廷手笔挺大,既开矿冶铁,又筑路修桥的,还真有点励精图治的意思。
    不过,林纯鸿觉得杨嗣昌的格局还是太小,没有包容天下的气魄,他对左右道:“我们既不限制技术工人离开荆州,也不限制书堂的学生奔赴全国各地,杨嗣昌犯得着搞得这么复杂么?直接招募人马不就得了?”
    不过,既然杨嗣昌将此事交给包哲东来干,林纯鸿琢磨着从旁边喂一剂猛药,助杨嗣昌改制一臂之力,如果能顺带着统和大明境内的工程建设,那就更妙了。
    包哲东胆小,自从进了朝堂之后,没有一日不提心吊胆的。这次升任工部侍郎,被推到朝堂的中心,心中并无一丝喜悦,反而觉得头上悬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待到杨嗣昌的命令下达,包哲东脸色灰败,心里不停地叹气。不过,既然被推到了这一步,包哲东也没有选择,只好派快马至荆州,请示林纯鸿该如何下手。
    好在林纯鸿并未让他担心多久,就将详细的方案递到他的手中。
    包哲东看到这份方案,即便他胆小,也觉得林纯鸿把握机会的能力非同一般,恐怕再过个一年半载,天下的工程,都要被林纯鸿一手把持。
    不过,在实施的过程中,到底会面临怎样的惊涛骇浪,包哲东一点底都没有,只好按照方案,忐忑不安地在扬州时报上通告天下:
    朝廷欲修筑通州运河码头至京师的钢轨路,工部将对勘测线路、制定预算等项目进行公开招标!
    第六百五十三章 朝廷变局(三)
    “哈哈,区区万把圆,居然闹得天下皆知,还要公开招标,可真逗死人了……”
    “包侍郎是不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啊?好不容易在朝廷做点事,倒要弄得沸沸扬扬……”
    ……
    朝堂大部分官僚都反对修筑钢轨路,现在见包哲东将芝麻绿豆般的小事闹得规模宏大,无不拍手称快,站在一边看热闹。更有甚者,看戏不怕台高,指望包哲东与杨嗣昌来一场精彩演出,以增加他们的饭后谈资。
    至于杨嗣昌,一眼就看出了林纯鸿的用意,居然对林纯鸿的作为产生了期待。毕竟,大明官员贪腐最主要的渠道就是火耗及工程建设,若林纯鸿能利用荆州的强力杜绝一部分工程建设上的腐败,杨嗣昌倒是乐见其成。
    于是,杨嗣昌任包哲东作为,一点干涉的意思都没有。
    包哲东的招标,虽然意义重大,但金额实在太少,户部只拨给包哲东一万圆的经费。而且,放眼天下,能勘测路线、做预算的,除了荆州之外,并无第二家。
    不过这事有林纯鸿在后面支持,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林纯鸿令交通司旗下的工程设计院、方洛铁路运营商向工部投标。
    包哲东管理招标投标,一点难度都没有,他只需要按照监察府制定的《招标投标法》行事即可。
    唯一不同的是,包哲东事无巨细,同步在扬州时报上布,全部公之于众,主动接受全大明的监督。
    最终,王两全领衔的工程设计院胜出,以七千五百圆夺得了勘测、做预算项目。
    在广大士大夫眼里,这是闹剧;在商人、有识之士眼里,这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
    更何况,万圆的项目,居然省了两千五百圆,着实刺激了户部。
    当前户部最大的投资,莫过于边军供养,陈奇瑜甚至琢磨着将边军供养拿出去招标,被杨嗣昌及时喝止。
    当然,朱由检也受到了刺激,想到自己居住的宫殿日益残破,有意拿出?
    ??招标修缮,最终在周皇后的劝谏下,放弃了这个打算。
    包哲东愈战愈勇,力排众议,将朝廷将士冬衣拿出来公开招标,数量二十万套!
    这下,在整个大明引起了轰动!
    各相关利益方无不拼了命地反对此策,甚至连往包哲东居所大门泼粪的阴招都用了出来。
    包哲东不为所动,在朝堂辩论时,面目狰狞地说道:“将士们缺了冬衣,冬衣质量有问题,到时候砍的是我包哲东的头,关汝等何事?”
    话已经说到这个地步,再加上朱由检和杨嗣昌也支持,包哲东终于开始招标。
    有资质规划钢轨路的商家,实质只有一家,但是有能力制作冬衣的,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考虑到朝廷采购的好处,天下商人无不疯狂,纷纷向工部投标。归属工部的官办纺织工坊虽然带着气,也投了标。
    包哲东周边,自然有一批人帮着谋划,他们从数百家工坊中选择了十家最大的工坊,进行最后的竞标。
    最终,徽商李多义以八万七千圆的价格胜出。
    八万七千圆!
    这是一个让天下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以往,二十万套冬衣,十二万圆能搞定就算烧了高香,至于质量,谁也不敢保证。
    以李多义的信誉,天下人普遍相信,质量绝对会好过官办工坊。
    待到数月之后,冬衣交付,将士们交口称赞,质量远远胜过以往的冬衣,让杨嗣昌、包哲东长舒了一口气。
    包哲东的任务还未完成一半,紧接着,包哲东上了一本,提议制定《招投标法》,各级官府工程建设项目必须依据《招投标法》招投标,以节省经费;在工部设立招投标司,专门管理政府机构工程建设招投标事宜。
    这是赤裸裸地向整个官僚阶层挑战,一旦实行包哲东的奏议,虽不至于根绝工程建设中的腐败,至少,官僚们想从中谋取好处,将,将更困难,冒着更大的风险。
    这次,反对的官僚似乎学乖了,不再拿着稀奇古怪的理由反对,几乎不约而同将矛头对准朱由检的陵寝,询问皇帝的陵寝是否也拿出来招投标?
    还有的官僚提出,板甲是不是也拿出来招投标?
    包哲东冷声回道:“修建皇上陵寝,经费来源于内帑,若皇上觉得有必要招投标,并无不可。”
    至于板甲,包哲东非常肯定地回道:“朝廷采购板甲,必须经过招投标!不过全程需保密,若有泄密者,须交由有司处理!”
    ……
    杨嗣昌还未表态,他还在琢磨朝廷在招投标中的利弊得失。
    从永平钢铁工坊到修筑钢轨路,林纯鸿似乎不介意荆州的技术外泄至北方,甚至还有点乐见其成的意思。从这点看,朝廷的军队十有八九能从荆州采购到板甲、钢弩、火枪、火炮等物。这对增强朝廷军队的战斗力有好处。
    而且,如果通过招投标采购这些利器,必然比朝廷自己生产要节省经费,这对改善朝廷的财政状况有好处。
    至于各级官府内部花样繁多的工程建设,若通过招投标,也能节省大量的经费。
    只是,成立招投标司后,林纯鸿必然通过包哲东及一大批熟悉招投标业务的小吏,彻底把持工部。大明必将继货币之后,失去对工程建设的控制权。
    杨嗣昌不能决,他想把这个难题抛给皇上,不过在抛给皇上之前,他需要试探一番,看看林纯鸿是否会把军国利器卖给朝廷。
    杨嗣昌命令包哲东通过招投标采购霹雳炮十门,开花弹六百枚。
    能生产霹雳炮的工坊倒有好几家,诸如郑芝龙的铸炮工坊、朝廷的官办工坊、荆州都督府的军械司等。不过,能生产开花弹的,就只有荆州的军械司一家了。
    令杨嗣昌感到欣慰的是,荆州的军械司在接到通报后,马上投了标书。
    更让杨嗣昌感到惊奇的是,朱由检得知能买到荆州的火炮后,命令工部准备就修建陵寝进行公开招投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