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乱明 > 第313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13节

    曹化淳郁闷难平,撺掇着高起潜给杨嗣昌下点眼药。
    高起潜与杨嗣昌有过一段蜜月期。只是,大明朝廷开始奋力革新之后,杨嗣昌的权势越来越显赫,引起了整个内廷的高度精惕。高起潜作为内廷重要一员,与杨嗣昌渐行渐远,关系逐渐疏离。
    高起潜随便在朱由检面前扇风点火一番,促使朱由检在羽林军中设置了监军。朱由检对羽林军寄予厚望,自然希望高起潜亲自担任监军,将这股军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是,高起潜对八字还没有一撇的羽林军压根看不上眼,略施小计,让朱由检任命陈奎为羽林军监军,为将来埋下了一只伏笔。
    对此,杨嗣昌也无可奈何。毕竟,朱由检作为帝王,自然希望将一切都掌控在手中,他根本不敢置言,以免给政敌攻击他的口实。
    当孙应元、周遇吉刚刚率本部南下,杨嗣昌又收到了消息,李自成为了对抗即劗即将入陕的绥靖行营,经皇太极首肯后,从蒙古鄂尔多斯部借来六千骑兵。与此同时,皇太极为了拔除朔州这根钉子,纠集了两三万骑兵,对骠骑军施加压力。
    接到这个消息后,杨嗣昌长舒了一口气。虽然他一百个不愿意看到李自成与皇太极勾结在一起,也不愿意看到蒙古骑兵在大明境内纵横驰骋,但相比较李自成和皇太极而言,朝廷目前面临的主要压力还在于林纯鸿。
    现在李自成和皇太极能联合起来对林纯鸿施加压力,抛却个人情感,杨嗣昌还是喜闻乐见的。
    看来,当初将陕西这个麻烦抛给林纯鸿,算是走对了一步棋。
    杨嗣昌的喜悦还未持续两天,又骤然获悉:林纯鸿通过加印金票及出售重工坊,获利两亿多圆!
    两亿!
    相当于大明朝廷七八年的收入!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杨嗣昌差点喷出了鲜血。他殚思竭虑,熬白了头发,躲过了无数的明枪暗箭,方才让银票正式出炉,目前获利不过五六十万圆,而林纯鸿轻轻松松抬一下嘴皮,就获利两亿多!
    两亿对五六十万,谁听到了都会丧失继续前进的信心。
    正当杨嗣昌快要失去信心时,周边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由于金票升值,张彝宪的铸币工坊大圆积压,难以持续以前的盈利神话,致使朱由检的内帑直线下滑。朱由检大怒,责令张彝宪两个月内恢复盈利。
    大环境如此,张彝宪哪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好告之朱由检,由于林纯鸿的金票升值,大圆无人愿意要,往后,恐怕铸币之利难以为继。
    朱由检绝不甘心,将杨嗣昌唤来,看有没有办法阻止金票升值。
    杨嗣昌能有什么办法,哼哼唧唧半天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朱由检不耐烦地将杨嗣昌赶出了宫。
    怀恨在心的曹化淳马上添油加醋地将此情透露出去,试图让朝臣们认定杨嗣昌已经失了圣眷,成了落水狗。
    曹化淳的阴谋得逞,弹劾杨嗣昌的折子犹如雪花一般飞往朱由检的案台。
    朱由检怒归怒,但对杨嗣昌的信任倒未动摇半分,将折子全部留中。群臣愈战愈勇,继续上折子骂杨嗣昌。
    骂来骂去,朱由检烦不胜烦,将杨嗣昌唤入宫内,令杨嗣昌这段时间收敛点,不要刺激群臣们脆弱的神经,免得给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朱由检本是好意,但他哪里知道杨嗣昌正处在最为失意的时候?杨嗣昌见朱由检要他收敛点,还以为朱由检革新的理念动摇,不由得万念俱灰,向朱由检递交了辞呈。
    这份辞呈显然是出于真心的,并非政治姿态。
    但朱由检却认为这是政治姿态,认定杨嗣昌在向他施加压力,要求他挡住群臣的狂吠。朱由检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火冒三丈,将杨嗣昌叫来训斥一顿,至于辞职,不许!
    皇帝不许辞职,这份活还得继续干下去。
    杨嗣昌苦恼万分,每日苦思破局之招。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忽然接到了杨一仁的拜帖。
    两人的交集并不多,至于亲自上门拜访,更是前所未有之事。杨嗣昌疑疑惑惑地将杨一仁迎入。
    似乎意识到两人之间尴尬的关系,杨一仁直奔主题,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杨一仁表示,朝廷应与荆州建立有效沟通的渠道,任何一方采取动作前,应提前通报对方,以免战略误判,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杨阁老,就拿金票升值一事而言,江陵侯也是迫于压力,并非针对银票。若江陵侯提前将此事通报至杨阁老处,近期的麻烦就可以避免。”
    金票升值并非针对银票?杨嗣昌一百个不相信,脸上露出一丝嗤笑。
    杨一仁情知杨嗣昌不信,接着说道:“而白银则不同,大明境内各处银矿开采规模越来越大,海外流入大明的白银逐年增加。白银本无用之物,仅作为交易之媒介而已,如粮食、布匹等必须之物,增加的速度不及白银,白银自然就在贬值,这也是银贱谷贵的道理。”
    杨嗣昌懂这个道理,见杨一仁没有说出任何新意,脸色有点冷,甚至有点不耐烦。
    杨一仁接着说道:“至于黄金,产量极低,价值稳定,相比较逐年增加的白银而言,黄金在升值。因此,以黄金作为本金的金票,必然面临升值的压力。江陵侯不得已之下,只好将黄金升值百分之二。”
    道理浅显,事实也摆在那里,只是杨嗣昌以前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他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道:“即便江陵侯没有针对银票之心,事实上却扰乱了大明以大圆为主要交易钱币的秩序。”
    杨嗣昌说的也是事实,杨一仁自然无法否认。杨一仁清了清嗓子,说道:“这也是江陵侯所担心的问题。毕竟,黄金价值虽稳定,但存量极少,相比较大明庞大的货物交易量而言,黄金远远不够。荆州那边曾经估算过,按照大明货物交易的规模,足足需要二十亿圆,而且每年还以百分之十五的速度递增。若大明全部以金票作为交易钱币,即便本金率只有一成,也需要两千万两黄金,现在大明哪有这么多黄金?”
    杨嗣昌又点头表示认可,问道:“江陵侯准备采用什么办法解决?”
    杨一仁慨然道:“采用金银复合本位制!”
    第五百九十二章 钱秉镫
    杨一仁对货币、金融的了解极为有限,与杨嗣昌的交流只能嘎然而止。
    杨嗣昌、杨一仁非技术小吏,所长皆在于总揽全局。因此,对钱钞认识上达成了哪些共识,杨嗣昌和杨一仁并不看重,双方唯一在意的是,此次交流所蕴含的政治涵义。
    杨一仁率先向杨嗣昌通报荆州欲采用金银复合本位制,表现出建立沟通渠道的诚意。杨嗣昌也认为,建立沟通渠道对朝廷有利。毕竟,荆州方面有杨一仁、包哲东在朝,又有无孔不入的情报体系,朝廷的事情瞒不过林纯鸿。而荆州则相对封闭,朝廷很难获悉林纯鸿的确切动向。
    建立沟通渠道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种不利态势。
    杨嗣昌、杨一仁迅速达成了意向,至于如何沟通,则没有深谈。末了,杨一仁告知杨嗣昌,近期,钱秉镫将赴京,就金银复合本位制一事进行技术沟通。
    此事涉及银票、金票之命运,杨嗣昌当然不敢马虎,令范永斗负责接待钱秉镫。
    自朝廷依托范永斗发行银票后,杨嗣昌给了他一个正五品奉议大夫的散介,算是拥有了官身。而钱秉镫虽无官身,却拥有举人功名,又是荆州集团中的高层之一。两相比较之下,范永斗以七十岁高龄,率先向钱秉镫行礼。
    两人见礼已毕,钱秉镫向范永斗赠送了八本行知书堂经济学专著,其中就包括钱秉镫的著作《钱钞议》。(注:钱秉镫,字幻光,真实历史上,曾著《钱钞议》,阐述钱钞的本质。)范永斗如获至宝,恭恭敬敬地将年龄仅仅只有他孙子大小的钱秉镫迎入密室。
    行家对里手,说起话来自然毫无障碍,两人迅速在诸多方面达成了一致。如:白银贬值,黄金升值人力无法阻挡;大明的现实,单?
    ?采用银本位或金本位,一则不现实,二则风险相当大,很可能给整个大明带来灭顶之灾;最能规避风险的,则是采用金银复合本位制。
    但是,在金银兑换比是否浮动上,两人产生了分歧。
    “有事实为证:江陵侯将金票升值百分之三,引起了荆州、江南和广州的剧烈动荡,后来不得已之下,又强行将金票贬值,涉及大明根本的钱钞之法,却被荆州弄得形同儿戏,致使民间商家百姓不知所措,多数人损失惨重。与其半年折腾一次,还不如一次到位,长期保持金银兑换比的稳定!”
    范永斗似乎没有意识到钱秉镫的年龄,与钱秉镫争得脸红脖子粗,旗帜鲜明地斥责林纯鸿胡乱折腾。
    涉及到实务,钱秉镫也丝毫没有尊重老人的意思,尖刻地反驳道:“那范大夫认为兑换比是多少比较合适?”
    范永斗瞠目结舌,不知如何作答。按照范永斗的直觉,他认为金银兑换比的正常值在十五左右,但这仅仅只是直觉,没有任何数据支撑。闲聊时,自然可以随口说出,不必承担什么责任,与钱秉镫这样的专业人士可不能胡言乱语,那是非常丢脸的事。
    钱秉镫的问话,直接击中的范永斗的要害,见范永斗沉默,钱秉镫说道:“大明的黄金、白银产量,从海外流入大明的白银、黄金量,根本无法估测,若要长期固定金银兑换比,必然背离现实,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最终还是得调整。所以,金银兑换比得浮动。至于兑换比浮动会带来秩序混乱,这个只是暂时的,慢慢地,商家和百姓就会习惯这点。”
    钱秉镫的话虽然无法辩驳,但范永斗总觉得不妥,又不知不妥之处在什么地方。默然半晌,范永斗灵光一闪,问道:“难道以后的兑换比都由荆州来定?”
    问完,范永斗就后悔了。这个问题就是废话,范永斗虸斗虽不知荆州那边到底储存了多少黄金,但可以估计数量绝对庞大。在荆州拥有大量黄金的情况下,别人就是定了兑换比,又有何用?
    果然,钱秉镫笑而不答。
    紧接着,两人转入金银复本位制的商谈中。
    “崇祯八年以前,黄金的货币作用非常弱。八年以后,黄金才以金票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若采用金银复本位,金银则可以按兑换比自由兑换。但是,目前金票与黄金挂钩,银票与大圆挂钩,金票与银票又互不承认,非得经过大圆进行兑换,这太麻烦了。我认为,若采用金银复合本位,金票和银票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作为一套钱钞发行,之间也可以互相兑换,这样会方便许多。”
    钱秉镫的话,让范永斗的呼吸骤然变粗,心脏也如打鼓一般,咚咚地几乎跳出胸膛。
    若真如钱秉镫所说,荆州和朝廷方面允许金票银票可互相兑换,那么对于银票而言,简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银票可以轻易地打入荆州、江南、广州等经济繁荣之地。朝廷可以轻易地得到大笔收入,千万?一亿?
    似乎意料到范永斗会激动莫名,钱秉镫停顿下来,给了范永斗冷静的时间。
    果然,范永斗稍稍激动片刻,便想到了一些操作上的难处,马上冷静下来,说道:“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钱秉镫点头道:“的确。目前北京和荆州几乎没什么交往,更谈不上协同一致。若冒然让金票银票互相兑换,则会出现朝廷拼命印制银票,由荆州承受巨大损失的情况,或者荆州拼命印制金票,由北京承受巨大损失。最终的结局必然是金票银票如同废纸,无人敢要。”
    范永斗点了点头。迟疑片刻,问道:“幻光先生的意思是双方约定印制额度?”
    钱秉镫笑道:“我们暂时不谈如何解决,先把问题摆出来再说。”
    “这样也好。”
    “还有,金票和银票都有一定的本金率,印制金票银票显然能轻易获取重利。无论是荆州,还是北京,都有尽量多印钱钞的冲动。然而,大明所需要的钱钞总额摆在那里,冒然多印,最终的结果依然是钱钞过多,造成钱钞大幅度贬值的局面。”
    这点,范永斗也认同,他思索片刻,总结道:“说来说去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每年需要印制多少,第二个就是北京和荆州各占多少份额。”
    钱秉镫笑道:“实质上还有第三个问题,双方约定上述问题后,如何保证对方不破坏约定。”
    “这个……”
    范永斗只觉得金票和银票互相兑换的前景极其渺茫。荆州和北京,天然就是仇敌,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更别谈互相监督,协作做一些事情。
    不过,范永斗见钱秉镫自信满满,狐疑地问道:“难道荆州方面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
    钱秉镫点头道:“的确,江陵侯打算,与北京合作设立一家机构,负责确定本金率、印制发行金票银票、管理储备金等等。”
    范永斗大吃一惊,失声道:“合作?这可能吗?”
    钱秉镫道:“事在人为,没有什么可能不可能的。单纯从解决当前混乱的钱钞法而言,这种办法是不是当前最好的办法?”
    一句“事在人为”,不由得让范永斗心惊胆颤。荆州要逼朝廷答应这个方案,手段花招多得很,也就是说,围绕着设立这家机构,双方就是爆发大规模冲突,也不是不可能。
    钱秉镫接着说道:“荆州的意思是,这个机构成立十一人的管委会,十一人管委会中设置一名总管,任何大的决策,比如调整本金率、调整金银兑换比等,皆由十一人投票决定,一人一票。能进入管委会的个人,必须精通经济学、钱钞法等基础知识,并有三年以上的钱庄工作经验。”
    范永斗脸色灰败,按照钱秉镫的说法,恐怕朝廷难以找到一人进入管委会,这样的管委会,还不是林纯鸿说了算?
    钱秉镫丝毫不管范永斗的感受,接着说道:“当然这家机构利润必然丰厚,至于金票银票统一后,北京和荆州如何分利润,基本原则就是按照所出本金的多少折算利润。”
    钱秉镫拿出一份厚厚的方案,摆在了桌子上,说道:“具体细节,我已经在方案中详细列举,还请范大夫指正。当然,若能得到杨阁老的斧正,那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末了,钱秉镫又加了一句:“江陵侯对这份方案可是非常满意,也充满了期待,希望北京这边不要让江陵侯失望。”
    说完,钱秉镫告辞而去,留下了失魂落魄的范永斗。
    钱秉镫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林纯鸿将不惜一切代价推动这家机构的设立!
    当范永斗将方案呈至陈奇瑜和杨嗣昌面前后,杨嗣昌和陈奇瑜一边看,一边询问范永斗,足足用了两个时辰,方才将方案看完。
    看完后,杨嗣昌长叹道:“若真按照方案实行,银票不废而废,朝廷虽能获得远比现在丰厚的利润,却永远失去了钱钞发行权,这点,绝不能答应!”
    陈奇瑜的看法与杨嗣昌一致,不过,他考虑到了即将到来的困难局面,问道:“林纯鸿会采用什么方式来逼我们答应?”
    杨嗣昌慨然道:“不管什么方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接招就是!”
    第五百九十三章 货币战前奏
    杨嗣昌上面还有朱由检,此事还得向朱由检汇报。
    这个流程,显然不符合常规。林纯鸿不愿意闹得满城风雨,只希望杨嗣昌、朱由检极少数人知悉,无任何奏章之类的玩意。杨嗣昌也有这个打算,遂趁着朱由检召见的时机,将方案递到了朱由检的手中。
    此方案涉及精深的金融、货币知识,没有相当的经济学常识,很难看得懂,就连杨嗣昌和陈奇瑜也看得云里雾里,在范永斗的详细解说下,方才明白。
    朱由检显然看不懂,直接翻到了利益分润一项。
    方案里写得非常清楚,大明现在流通的金票、大圆,合计大约十七亿五千万圆,铜钱数额甚少,连两千万圆都不到,总共合计十七点七亿圆。按照往年的经验,大明的交易额以每年百分之十五的速度递增,崇祯十二年需要增发的钱钞大约两点六亿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