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乱明 > 第222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22节

    更让林纯鸿心惊的是,对手先谋而后动,仅仅为重炮运抵安庆一事,就不惜动用遮护南京的万余兵力。
    这样的对手,最是难缠!
    高龙似乎还嫌不够震撼,继续说道:“田大帅率军撤离舒县后,安庐巡抚史可法曾至舒县查探,具体目的不明。此事之后,军情司又得知,史可法曾令堵胤锡与郑鸿逵接触。当时,荷兰人纳兹也与郑鸿逵在一起。”
    林纯鸿怒道:“这事荷兰人也有份,没有荷兰人,郑芝龙绝无可能拿出这么多重炮!想不到郑芝龙这么快就和荷兰人勾结在一起,可恨!”
    高龙继续说道:“军情司还得知,史可法心腹曾离开安庆,与范永斗有过接触。”
    张道涵惊问道:“连山西人也参与其中?这明显不可能嘛,山西人能从安庆谋到什么好处?”
    高龙回道:“目前只知道有过接触,并不能肯定范永斗参合其中。”
    林纯鸿将所知消息前后串起来想了想,冷声道:“此事十有八九是杨嗣昌所谋,非杨嗣昌无法调动这么多人。看来前段时间荆州军在方城休整后,杨嗣昌认为在河南并无多少筹码可用,将焦点挪到了安庆。”
    “而且,杨嗣昌高居庙堂,东南的一举一动不可能谋划这么细,在东南,一定还有高人指点。难道这人是堵胤锡?”
    张道涵四人吃了一惊,问道:“为何不是瞿式耜或者史可法?”
    林纯鸿冷笑道:“瞿式耜格局太小,谋划不可能这么深远;史可法勉强算得上治世之能臣,但非救时之人,十有八九想不出在安庆置炮台这一招。”
    “至于堵胤锡,曾伴随马世奇左右,执弟子礼。马世奇倒向本督隆重推荐过他,说他自小好谋略、好兵法,文韬武略无不出众。”
    “是马世奇的学生?”众人更加吃惊,问道:“马世奇为何不尽力招揽此人?”
    林纯鸿叹了口气,道:“马世奇何曾不这样想?只是道不同不相与谋,堵胤锡认定我们图谋不轨,说什么‘苟利国家,我则专之’,拒绝了马世奇。”
    众人叹息一回,将堵胤锡放在一边,紧急商议应对之策。
    第四百零八章 对策
    已是暮春,方城的夜晚已然还带有丝丝寒气。尤其到了夜半时分,这里大雾弥漫,将整个方城遮蔽得严严实实,丈余之内,难以见人。
    然而,浓密的大雾依然遮不住议事大厅透出的灯光,林纯鸿与一众阁幕使正在连夜商议对策。
    大厅内,灯火通明,飘散着淡淡的苏合香香气。近年荆州大规模开海,香料价格大幅度下降,富贵人家连夜议事时,都习惯点上带有苏合香的蜡烛,有开窍醒神的作用。
    “目前看来,杨嗣昌对我们颇下了一番功夫,东林党、江南地方势力、郑芝龙、晋商、荷兰人,他倒是一个不落地拉上了前台。”
    “杨嗣昌把整个大明,还有南洋,都当成了棋盘,我们也得放开视野,陪杨嗣昌好好博弈一番。这一次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不可局限于一隅,因小失大。”
    张道涵突然恍然若梦,以天下为棋局,这是何等的气魄!十年之前,打死他,他也不会想到会堂堂正正地坐在棋局边,与大明中枢下一盘天下之大棋。
    他兴奋莫名,抽丝剥茧地说道:“布局已定,现在就看如何下子。从大局看,可对弈之处,无非河南、山西、四川、江南和南洋等地。山西商路初开、工坊初建,实力远远不及晋商,可采取守势,令周世亮、黄渤严密监视范永斗即可,不必采取什么动作。至于四川,我们刚得到切入点,也可以按兵不动,静观时局变化。难就难在河南、江南和南洋三地,实力展现到什么程度,如何把握这个度?”
    张道涵的话,无异于将大家混乱的思路梳理了一遍,让所有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林纯鸿大喜,抚掌笑道:“张府令所言甚是,四川和山西想动,也无力可动,守住即可。至于河南……”
    林纯鸿见陆世明眉头紧拧着,脸色凝重,忽然心里一动,问道:“陆幕使有何看法?”
    陆世明听到林纯鸿点名,站起身来,向众人拱了拱手,道:“河南的焦点,无非就是张献忠、罗汝才等贼寇。两贼与马祥麟大战数场之后,实力受损不大,倒是马祥麟吃了大亏。林纯义率领大军西进后,两贼颇有向陕西转移之势。就目前而言,张献忠、罗汝才最为紧要之事反而不是打败官兵,而是寻找出路。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为张献忠、罗汝才寻找一条出路?”
    “这……”周望和张道涵想不透为贼寇寻找出路,与当前的大局有何关系,只是用疑惑的眼神盯着陆世明。
    林纯鸿沉吟道:“陆幕使莫非想借招降张献忠和罗汝才一事造势,将其作为筹码之一?”
    陆世明道:“正是。当前河南战场上,主导权在我。就目前荆州军在河南的兵力,打败两贼不难,但要彻底围剿两贼,则困难重重。与其和两贼拼个你死我活,还不如双方各退让一步,各取所需。”
    张道涵和周望对望一眼,皱眉道:“天下人深恨胡虏和贼寇,要是拿胡虏和贼寇做筹码,恐怕对荆州风评不利。”
    林纯鸿将陆世明的计策推演一番,道:“胡虏与贼寇不一样,拿胡虏做筹码,倒是会被天下人戳脊梁骨。至于贼寇,说穿了也是大明子民,招降之事不少,不必担心。至于招降一事,精妙之处就在于成与不成之间,既要让朝廷看到成功的希望,又不能让两贼立时投降,失去筹码的意义。”
    陆世明见林纯鸿首肯招降贼寇,心中大喜,躬身行礼道:“属下与罗汝才有旧,不如就让属下前往罗汝才大营中探探口风。”
    张道涵和周望齐声反对,林纯鸿也笑道:“陆幕使不必冒此大险。这事我们最好不要明着出面,让熊文灿出面更合适。”
    “熊文灿?”陆世明失声大叫道:“一箭双雕,一箭双雕,都督此计甚妙!”
    周望和张道涵虽知广州密谋之事,但揣摩不透为何让熊文灿出面招降两贼有一箭双雕之效,齐齐用疑惑的眼神盯着林纯鸿。
    林纯鸿笑道:“张献忠、罗汝才两贼作为筹码用过之后,无论他们是真降还是假降,我荆州军皆有实力让其不敢轻举妄动。如此一来,六省贼寇平定,熊文灿作为六省总督,算得上奇功一件。熊文灿捏有大功,重返朝廷应该不在话下,就是入阁,也不是不可能。熊文灿本就对荆州亲近,这不正好应了我们逐步渗透朝廷的长远打算?”
    周望问道:“要是熊文灿居高位之后,如杨嗣昌一般打压荆州,岂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林纯鸿大笑道:“熊文灿是个聪明人,知道他的根基在哪,不会做此等愚蠢之事。况且……”
    顿了顿,林纯鸿继续说道:“张献忠和罗汝才即便投降,顾忌到朝廷秋后算账,必不肯散其众。此情之下,只要我们承诺派遣重兵监视两贼,熊文灿急着平贼,十有八九会择地安置。张献忠和罗汝才就是熊文灿的心头大忌,万一熊文灿身居高位后反水,只需要我们放松对两贼的监视,再稍加挑拨,两贼必反无疑。那时候,熊文灿难辞其咎,官职自不必说,很可能连脑袋都保不住!”
    “熊文灿如何会看不透这点?”
    周望听得目瞪口呆,怔怔地说不出话来。张道涵则叹道:“以前读《孙子》,唯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现在才真正体味这句话的精妙之处。都督之谋,属下万万不及。”
    林纯鸿大笑道:“若不是诸位每日殚思竭虑,本督哪有实力与各路人马临阵决机?别忘了,任何计谋,得以实力为基础。”
    “比如,现在要让张献忠、罗汝才乖乖入彀,非得保持军事压力不可。”
    “传令林纯义,拖住张献忠和罗汝才西进的步伐,加大对两贼的压力。另外,传令吴天柱,立即率龙武军西进,听林纯义号令行事。”
    “熊文灿这个老狐狸,非得杨一仁亲自出马不可。令杨一仁立即来见本督,本督有要事吩咐。”
    第四百零九章 大节
    四人敲定了河南应对之策,又将目光转向了江南和南洋,待计议已定,东边已经露出了鱼肚皮。
    林纯鸿伸着懒腰,正待悄悄地钻入被窝,周凤却从被窝里坐起身来,睁着惺忪的双眼,道:“可算议完了!是不是今日就要赶赴武昌?我好不容易巴巴地跑到方城来,才呆两日,就要被你甩下。”
    林纯鸿上前揭开丝被,在周凤白嫩光滑的大腿根部捏了捏,笑道:“你倒是精明,将我的行程摸得一清二楚。只是,眼睛老是盯着我,为何不多盯盯自己?”
    周凤不解,问道:“盯自己?我又有什么地方让你不满了?”
    林纯鸿嘻嘻笑着不说话,只管宽衣解带,纵跃上床,一把将周凤按倒在床上。周凤吓了一大跳,用腿踢了踢林纯鸿,道:“快说,什么叫我不盯着自己?”
    林纯鸿将周凤紧搂着,享受着她软软光滑的身躯,道:“跟我一起去武昌,愿意不?”
    周凤吃了一惊,问道:“山西有变故?”
    “能有什么变故?现在山西宜静不宜动,你是荆州主母,身份可不一般,要是冒冒失失跑到山西,让有关人做一些莫名的猜想,那就大事不妙了。”
    周凤听到“主母”二字,心头窃喜,却又猜不透现在山西为何宜静不宜动,也懒得去管,只是蹙着眉头说道:“山西之行,筹划已久,这次放弃了,不知道又要拖到什么时候。”
    林纯鸿打了个哈欠,模模糊糊地说道:“区区毛纺工坊,晚点就晚点吧,影响不了大局,解决了安庆之事,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天高任鸟飞……”
    周凤埋怨道:“你们男人,不知每天想些什么,什么话都遮遮掩掩的,说一半留一半,让人摸不着头脑。都痛痛快快地说出来,不更爽快些?”
    周凤的话说完半天。林纯鸿却一直没反应,转头一看,却发现林纯鸿双眼紧闭,已经进入了梦乡。周凤叹了口气,帮林纯鸿压了压被子。然后紧紧地蜷在林纯鸿怀里,就如一只听话的猫儿一般。
    不说林纯鸿将中原行营交付与林纯义和陆世明后,旋即南下武昌,且说史可法在三十二门重炮运抵安庆后,集中全部人力物力加紧构筑炮台。
    在郑芝龙的全力支持下,炮台构筑的速度非常快,仅余半月,就可以完工。
    安庆三面皆水,西面为石门湖,南面为长江,东面为白泽湖,唯有北面集贤关一隅通潜山和桐城。因此,为防范敌人从陆路进攻安庆,集贤关乃必守之关隘。
    又有枞阳为安庆咽喉,若枞阳在手,粮草和辎重可以方便地经枞阳进入内湖,接济城防。
    史可法手中可以动用的兵力只有五千多人,连安庆的城墙都难以站满,更别谈集贤关与枞阳了。史可法忧心如焚,忍不住对堵胤锡说道:
    “霹雳军六千余众,所部均携带火枪,若成阵列,其攻击力非弓弩可比。而且,军中至少有霹雳炮五十余门,若全力发射,一刻钟可发射炮弹四五千发。集贤关与安庆城墙皆难以抵挡,如之奈何?”
    堵胤锡听了,心中暗喜,史可法虽机变不足、缺少政治手腕,但难得他熟悉军务、非常务实,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统帅。堵胤锡回道:“胤锡曾听闻,荆州军中开花弹发射之后,凌空爆炸,碎物四飞,方圆两丈内,绝无生理,因此,当荆州军发射炮弹时,除了躲避,别无他法。可令军中四处挖掘洞穴,炮击时,兵丁可入洞穴躲避,伤亡要少得多。”
    史可法疑惑道:“如此一来,集贤关的关墙或者安庆的城墙,岂不是白白放弃了?”
    堵胤锡道:“大人,这是没法子的事情。霹雳军利于远战,一旦靠近,火枪虽带刺刀,却绝非长枪、大刀之敌,因此,放弃城墙也有诱敌深入之意。”
    史可法点了点头,深以为然。俄而,复又担忧道:“五千兵力还是太少了,无论在霹雳军面前玩什么花样,都搅不起风浪。也不知隆平侯行至何处了,有了隆平侯的支援,安庆算得上固若金汤。”
    堵胤锡冷笑道:“若安庆真闹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对朝廷、对荆州,恐怕都不是什么好事。此次博弈,唯有一个势字,趁林纯鸿尚在河南,以雷霆万钧之势逼林纯鸿让步,方为上策。隆平侯一路缓行,哪里谈得上造势?还请大人去书催促隆平侯,令其速行。”
    史可法大悟,末了,深深叹了口气,道:“仲缄先生所言甚是。堂堂大明朝廷,居然为贼寇和实权者逼迫至此,万不得已出此下策,着实让人气闷。此次若能在安庆为林纯鸿上一道枷锁,本抚即便丢了官帽,又有何妨?怕就怕林纯鸿孤注一掷,妄动兵戈,杨阁老一番筹划,不仅付诸东流,还对朝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史可法语气悲沉,让堵胤锡也觉得悚然,沉思良久,方鼓起勇气,道:“有句话,胤锡不吐不快,还望大人恕罪。”
    史可法大奇,问道:“是何话?本抚并非不知忠言逆耳之理,还请仲缄先生一吐为快。”
    堵胤锡深吸了口气,低声道:“胤锡认为,朝廷举步维艰,与其和荆州斗个你死我活,不如善抚荆州,令其为朝廷效力。”
    “这……要是荆州能听朝廷号令,何至于闹到这步田地?”史可法惊问道。
    “不然。荆州方面,一年上缴税收将近两百万大圆,另,林纯鸿在广州开海,仅广州市舶司,一年为朝廷上缴四十余万大圆,这算不算得上为朝廷效力?”
    史可法咬了咬牙,点头道:“算得上为朝廷效力。”
    “高迎祥覆灭,革左五营授首,张献忠实力大亏,算不算得上为朝廷效力?”
    “算得上!”
    堵胤锡长拜道:“请大人恕罪,胤锡认为,朝廷既然无法压制林纯鸿,还不如善用之,用其治理天下,用其剿灭贼寇,善抚其众,对天下、对生民、对大明朝廷,善莫大焉!”
    史可法大惊,怔怔地盯着堵胤锡,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四百一十章 以威福还主上
    堵胤锡此话,压在心头日久,一直不敢对人言,此时吐了出来,只觉得心头大为轻松,也不管史可法是否能接受,继续说道:“胤锡曾多次至荆州,深感荆州法度之严密,治理之完善,民心附之,朝廷虽有大义名分,又济得何事?”
    史可法惊道:“你说荆州之民只知有林纯鸿,而不知有朝廷?此话当真?”
    堵胤锡坦然道:“此事千真万确。大人可曾听闻勋田一事?”
    史可法道:“素有耳闻,不知其详。”
    “林纯鸿自崇祯五年起,便大力实施勋田制,规定,军中将士立大功者,可授予勋田,多次立功,可重复授予,上不封顶。勋田不用缴税,可传至子孙,还可享受诸多特权,荆州之民无不以此为荣,趋之若鹜。荆州军兵丁皆以赴死为荣,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威名,无不来源于此。”
    “此事与民心有何关系?”
    “大人请细思,立功授予勋田者,皆军中之悍卒、能将,这些悍卒、能将就是荆州军的精华,对林纯鸿死心塌地。退一万步讲,即便林纯鸿竖起反旗,这帮悍卒能将也会毫不犹豫地将枪口对准朝廷!”
    史可法脸色大变,猛地站起身来,大惊道:“这……这……”
    堵胤锡继续道:“胤锡曾暗暗留意,林纯鸿授予勋田者,不下于万五之众,勋田面积总计三十四万亩,以区区三十四万亩地,换得一万五千多死心塌地的亡命之徒,端的好算计!”
    “得军心仅仅只是一方面,大明境内,匠户低微,大多处于赤贫之中,而在荆州境内,却地位崇高,为商家追捧。更有甚者,居然在枝江行知书堂刻石为碑,供后人顶礼膜拜,这帮工匠,还不对林纯鸿死心塌地?”
    “匠户倒也罢了,商家简直奉林纯鸿为衣食父母,上次徽商与林纯鸿大战,短短一日内,林纯鸿就在荆州筹集真金实银六百多万;另外,林纯鸿在六府大力推行小学堂、中学堂,让男童免费入学,吸引天下失意读书人至六府任教……此事不一而足,随处可见。说了这么多,大人可知荆州之民心所在何处?”
    史可法几乎连气都喘不过来,喃喃道:“可怜朝廷诸公,犹然不觉……”
    堵胤锡也不理会史可法说了什么,只管说道:“荆州所控之地,相当于六府之大小,若胤锡所料不差,林纯鸿岁入过三千二百万大圆,再算上广州、惠州等地,岁入至少有五千万大圆!而堂堂大明朝廷,岁入却只有一千六百万大圆,若大明各地,皆治理如荆州,朝廷无论是赈济灾荒,还是剿灭贼寇,与或是抗击胡虏,又有何难?”
    “像林纯鸿这样的能臣,朝廷何必一直把他往外推?还不如纳入朝廷之中,善加用之,胤锡敢保证,不出十年,大明民安国富,不复今日之窘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