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乱明 > 第170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70节

    当程国祥双手颤抖着拿出一张金票时,即便他心沉似水,也忍不住对金票喝了一声彩。
    只见金票采用的纸张质地光洁细腻,坚韧耐折,挺括平整,略呈淡青色,显然用了特殊的材料所造。
    金票的正面反面上,均印制了色彩多样的花纹和文字,花纹繁密细致,横题、面额和公告性文字都是楷书,秀丽工整。
    程国祥一看,就知道此金票非常难以仿制。
    向来低调、唯命是从的程国祥甚至产生了疯狂的想法:不如户部也来发行金票,这将极大地缓解朝廷面临的困境。
    不过,程国祥好歹还未失去理智,迅速将这个疯狂的想法赶开。现在朝廷风声鹤唳,乱得不像话,岂容他提出印制金票?一旦提出,势必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筹码,他夹在其中,说不定被冲击得连渣都不剩。
    而且,大明宝钞的恶例在先,户部发行的金票估计比大街上的臭鱼还臭,无人理会。即使朝廷强行推广,最终也逃离不了迅速贬值的命运。毕竟,现在朝廷财计艰难,根本就拿不出本金,没有本金的金票,可能连茅厕里的草纸都不如,擦屁股都嫌纸硬。
    程国祥相信,林纯鸿发行的金票,绝对是有本金的,至于本金有多少,这就不得而知了。从上次的票据挤兑潮来看,很可能本金还不少。
    程国祥出于本能,知道这价值八十万两白银的金票绝不能收。不过,程国祥也没有一丝担责任的心思,他迅速将此事上报给内阁,然后把自己撇得远远的。
    这一下,整个朝廷都轰动了,无论是朱由检、还是一众爱卿,无不义愤填膺,迅速达成一致意见,由朱由检下旨严厉斥责林纯鸿,并责令其迅速将银两缴纳至户部,如有逾期,严惩不贷。
    圣旨马上出了北京城,如同一阵风一般,往南方狂奔而去。
    朝廷如此处置,倒不出程国祥的预料,但是,他又立即陷入了没银子可花的境地。无奈之下,他只好不停地向张至发倒苦水,希望张至发领头向朱由检要内帑。
    朱由检面色淫沉,只说了一句“朕的内帑空空如洗”,就把张至发打发了。
    万般无奈之下,程国祥只好费尽心思稳住各地要钱的主,继续苦等着各地夏税进京。
    不过,由林纯鸿搅起的风浪立即由朝廷传向了市井百姓耳中,广大官绅和市井百姓无不记住了金票这个玩意,并把疑惑的眼光看向了草园胡同,那里,邦泰开设了钱庄,可以兑换金票。
    京师东北角的草园胡同,在众多大街小巷中一点也不起眼,甚至有点冷清。
    令胡同里的市民疑惑不解的是,如此不起眼的胡同,居然开办了一家钱庄,还打着邦泰钱庄的旗号,与胡同内的清幽格格不入。
    这家钱庄不仅从事票据汇兑、存钱放贷业务外,还公开发行“金票”,倒让胡同内的市民好奇不已。不过,好奇是好奇,可没有人敢尝试的。
    不出京城百姓所料,钱庄开办之后,除了偶尔有一两个人出入钱庄外,几乎没有任何生意。相比较前门大街上的仁和、源丰钱庄而言,邦泰钱庄简直就是愚蠢的代名词。
    “荆蛮子的脑袋果然不好使……”这是京城百姓对荆州集团的一致评价。
    然而,时间进入中秋之后,草园胡同的百姓陡然发现,钱庄突然一下子热闹起来,每日不停地有人在门外观看,甚至还有人进入钱庄内部,兑换最小面额的金票放在手中把玩。
    怎么回事?怎么就突然热闹起来了?百姓们疑惑不解,稍一打听后,便即明白,原来林纯鸿想用金票缴税,结果遭到了皇上的严厉斥责,官绅们对金票无不好奇,打着体察民情的借口,前来一看究竟。
    用金票缴税?荆州蛮子疯了?当初就连大明宝钞都没有缴税的资格,荆州蛮子到底何德何能,居然想用一张纸缴税?
    京城百姓自然是骄傲的,素来瞧不起其他地方的人,林纯鸿此举,无异于在侮辱京城百姓的智商。京城百姓愤怒了,有心到钱庄问口狠狠地展示京骂,但被孔武有力的侍卫瞪了一眼后,吓得能跑多远就跑多远。
    “荆州蛮子都是一些暴力狂……”京城百姓对荆州集团的评价又多了一条。
    第二百九十三章 异地结果
    京师的邦泰钱庄当然不会错过宣传金票的机会,不仅到处散发传单,介绍金票为何物,如何识别伪币,还在草园胡同敲锣打鼓地现场说教,希望扩大金票的影响力。
    “……乡亲们,这金票就是货真价实的黄金白银啊,大家看看,这张金票的面额是黄金十两,也就是说,拿着这张金票,就可以在邦泰钱庄兑换黄金十两!哦……不愿意要黄金?那没有关系,这张金票还可以兑换成一百两白银,还可以兑换成票据,总之,大家需要什么,钱庄就拿什么给大家……”
    “哦?嫌面额太大?没关系,最小的面额是黄金一两,还有二两、五两、十两、一百两……”
    “来,来,大家来摸一摸,是不是和大明宝钞不同?摸起来很光滑吧?大家看,还不容易撕坏,用水洗个两三次,也问题不大。大家注意了啊,一定要摸起来有这种感觉,才是真正的金票……”
    “来,大家再来看看,这颜色可是淡青色,再看看这字眼,这里有点特殊,别人模仿不了的……”
    ……
    草园胡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寻常没什么消遣的百姓无不集中在草园胡同,趁机摸一把金票,过过手瘾。
    “嘿……这纸张还真不一样,到底用什么造的?摸起来手感这么好?”
    “这金票上这么多种颜色,还逐渐变化,到底怎么印的?这么奇怪?”
    “什么?瞎子也能摸出真假,还能摸出面额是多少?这怎么可能啊?来,给摸摸,我怎么摸不出来这是二两啊?”
    ……
    老百姓的兴趣相当高,不过看热闹的多,真正兑换的少,毕竟,一两面额的金票就相当于白银十两,几乎相当于一户半年的收入,哪有老百姓兑换着玩的?
    更何况,朝廷还没有接受金票呢,说不准明天就取消了。
    在一片喧闹之中,林纯鸿的奏章终于抵达京师。
    林纯鸿在奏章中大倒苦水,声称运银子进京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不安全,容易被路上的盗匪所劫。同时,用银子缴税,还要承受火耗的损失,得不偿失。
    最后,林纯鸿宣称,户部完全可以在邦泰钱庄将金票兑换成黄金白银。
    这份奏章直把朱由检和一众爱卿气得七窍生烟,你林纯鸿这不是在侮辱我们的智商么?你运银子到户部,前怕火耗后怕劫匪的,难道运到京师的钱庄就不怕劫匪和火耗了?
    朱由检一怒之下,正准备继续斥责林纯鸿,却被张至发和程国祥给劝住了。
    程国祥实在是熬不住了!
    这些天来,程国祥可谓度日如年。每日不停地重复几句话:“再稍等数日,夏税马上就抵京了……”
    那些要银子的主,哪个是省油的灯?
    尤其是蓟辽总督张福臻更是放了狠话:“要是因为欠饷,闹了兵变,所有后果户部一力承担!”
    程国祥怕了,如果真有兵变,他的脑袋铁定不保。
    于是,程国祥拼了命地劝解朱由检,希望朱由检立即同意拿着手头的金票向邦泰钱庄兑换真金实银。
    朱由检岂能就这么让步?他知道,一旦自己同意了,不亚于朝廷正式表态,承认金票的合法性。
    这事就被拖了下来。程国祥犹如坐在火山口上一般,每日担惊受怕的,夜夜做噩梦。
    这一拖不打紧,都察院的言官首先受不了。都察院乃清水衙门,贫穷的官员非常多,每月还指望着菲薄的俸禄养一家老小呢。可是,欠俸已经快四个月了,让这些贫穷的官员如何活?
    这帮言官非常聪明,知道金票是朱由检心中的痛,他们不敢把矛头指向林纯鸿和金票,但弹劾程国祥却不在话下。于是,弹劾程国祥的奏章犹如洪水一般,涌向宫内。骂程国祥的言论尖刻无比,无能算是好的,贪腐就比较重了,后来还冒出了结党营私……
    程国祥简直连上吊的心思都有了,他万般无奈之下,向朱由检上了辞呈。
    朱由检还在犹豫,直到曹化淳提到,京营的将士也欠饷了,他方才强忍着内心的愤怒,在票拟上划了一个大大的、粗粗的红勾。
    这个红勾力透纸背,犹如鲜血一般触目惊心,旁人一眼就能看出持笔者的愤怒和无奈。
    程国祥拿到朱由检的批红后,立即率着大批人马奔至草园胡同,在一个时辰内,兑换出七十八万两白银,五辆马车运了将近七八趟,方才将所有银子运到户部。
    此等盛况,惊动了整个北京城,好事者无不前往草园胡同看热闹。
    银子过了钱庄一趟手,意义却完全不同,骄傲的京城百姓苦涩地发现,朝廷最终还是默认了金票的合法性。此事一出,就连最恨林纯鸿的官绅,也不得不承认,朝廷已经完全无法掌控林纯鸿了。
    邦泰钱庄京师分号理所当然地陷入了狂欢之中,他们明白,过了这一关,以后金票的盛行只是时间问题。
    分号的主管名唤于乐水,早年在荆州军中干到了哨长一职,后来受伤后,离开了荆州军,至安防司任职。于乐水在金融上颇有天赋,钱秉镫在偶然中发现了他的才华,将其吸收至邦泰钱庄,悉心培养,这次,命令他至京师开创大局。
    信心满满的于乐水在朝廷兑换白银后,立即组织人马,四处向大商家宣传金票的优势,试图拉拢这些有钱人兑换金票。
    不过,令于乐水大失所望的是,所有商家均视金票为洪水猛兽,惟恐避之不及,更谈不上拿着真金实银兑换金票。
    疑惑不解的于乐水稍一调查,便明白了原因,京师的大商家无不为官僚士绅太监所控,现在朱由检正在气头上,他们深恐惹怒了朱由检,绝不敢将手头的银子兑换成金票。
    而且,细心的于乐水还发现,草原胡同附近,总是活动着几个莫名其妙的人,毫无疑问,这些人非朝廷的眼线无疑。
    看来,朱由检到底咽不下去这口气,试图通过严密的监视,挤压钱庄的生存空间。
    遭遇了市场以外的因素,已经超越了于乐水所能处置的范围,于乐水立即拟定了一份报告,火速送往荆州,向钱庄总部通报京师的情况。
    不多日,钱秉镫的指示就抵达草园胡同,令于乐水暂时停止拓展业务,专心做好金票宣传即可。
    这让于乐水疑惑万分。于乐水抵达京师后,马上发现,京城内的交易规模非常庞大,资金流动非常频繁,简直就是金票的黄金拓展点,不在京师将金票做大做强,实在太可惜了。
    于乐水虽然不甘心,但也无计可施,只好贯彻钱秉镫的指示,着力做好宣传事宜。
    直到有一日,于乐水带着三个随从前往通州公干,离通州城尚有十余里时,忽然发现身后有两人紧随不舍。这两人一人穿着白色长袍,一人穿着浅蓝色短衫,均戴着大大的帽子,脸部被帽檐遮挡得严严实实,明显不想让路人看出他们的身份。
    于乐水从尸山血海中杀出,三个随从也绝非胆小之辈,稍一合计,便回头质问跟随者到底有何目的。
    两个尴尬人见于乐水回头,也不显得紧张,白色长袍者哑声笑道:“于主管,能否借一步说话?”
    于乐水也不怕两人有什么算计,随着两人来到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几人站定后,于乐水直言道:“有什么事就说吧,这里无人。”
    白色长袍者拱手道:“耽搁于主管的时间,在下实在过意不去。是这样的,我们两人在通州有一笔银子,想在贵钱庄兑换成金票。”
    于乐水大奇,失口问道:“想兑换,犯得着这么隐蔽么?”
    白色长袍者讪笑道:“此中理由,不说也罢。另外,我们二人还有个不情之请,希望于主管派人至通州取银子。”
    于乐水心里惊疑不定,不知两人在捣什么鬼,不过银子送上门来,他也没有拒绝的道理,当即应道:“到通州取银子没问题,不过手续费得上涨三成。”
    白色长袍者道:“三成就三成,成交!”
    旋即,双方约定了取银子的详细地点和时间,分道扬镳而去。
    两日后,钱庄终于在通州完成了第一笔大额兑换业务,兑换金额达到了三万两白银。
    办完此事后,于乐水回头一想,估计这两个人看上了金票的方便之处,但又怕被朝廷的眼线盯住,方才采用了秘密接头的方式。
    于乐水大受启发,给钱庄总部拟定了一份建议书,建议在通州,或者在北京周边,另建以钱庄,以方便此类人避开朝廷的眼线。
    不过,令于乐水失望的是,钱秉镫拒绝了这个提议,并告知于乐水,京师附近的钱庄必然受到朝廷的监视,目前没有建的必要。
    于乐水所不知道的是,在钱秉镫的规划中,京师钱庄早已被当成了花瓶,无非维持一个架子而已,在业务拓展方面并无任何期待。并且,于乐水也不知道,自朝廷将金票兑换成白银后,一个月内,京城内官绅持有的金票数额,绝不会低于三十万两白银的价值。
    第二百九十四章 意外之喜
    诚然,朝廷被迫向荆州集团让步后,让各地的商家对金票的信心大幅度上涨,不过,要想在短期内大肆扩大金票的发行量,显然不现实。
    但事实无法辩驳,在荆州集团控制的地盘上,金票发行量却陡然上涨,这让整个荆州集团高层吃惊不已。
    稍稍调查后,高层方才明白了原因,不由得哭笑不得。
    无论是林纯鸿,还是精于货币金融的钱秉镫和菲利斯,实在想不到,各地的官绅居然成了金票的第一批拥泵者。
    这事得从大明的官场习惯谈起。
    大明立国之时,太祖爷将官员的俸禄定得非常低,相比较每个官员的庞大开支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官员也是人,不仅贪图各种享受,还需要讲个排场,并不能像太祖爷设想的一般,仅仅维持基本的温饱即可。
    不过,大量的开销从何而来?于是,无论是京官,还是各地地方官,无不想尽一切办法捞钱。
    一般而言,地方官山高皇帝远,又主政一方,捞钱的机会远远超过京官。按照道理讲,所有官员应该对地方官职趋之若鹜才对。
    不过,事实并不如此,大多数官员还是希望当京官。毕竟,京官对地方官的制约能力还是非常强的。比如都察院里的言官,品级非常低,却让任何官员感到害怕,一旦惹怒了他们,弹劾奏章立马递到皇上面前,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再比如,户部十三个清吏司的官员,分管着各地的财计事宜,要是不侍奉好他们,非得给你难堪。
    如此这般,地方官不得不各自寻人,送上一份程仪,望京官笑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