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乱明 > 第131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31节

    不过,朱由检说得乃是实情,凤阳祖坟被挖了后,朱由检不仅拿出四十多万两的内帑,还严令户部挤出五十多万两银子,以积极供应前线将士作战。朱由检之所以能一口气拿出四十多万两,主要还在于张彝宪每月提交的十几万两的利润。
    温体仁竭力避开“林纯鸿”三个字眼,居心叵测地说道:“臣闻,自卢巡抚坐镇武昌之后,湖广至今无一贼寇入境,以至于今夏湖广大熟。据闻,湖广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江南。而河南、陕西赤地千里,不如让湖广多拿点粮食出来,周济下北方,也算湖广子民对圣上的一份孝心!”
    朱由检好像完全不在乎温体仁的用意,说道:“湖广夏税已缴,仅仅荆州、夷陵两地,夏税将近六十万两银子。再向湖广征集粮草,恐怕会失去民心。”
    温体仁神色颇为激动,道:“正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湖广的大财主应该很乐意为皇上分忧!”
    朱由检很自然将“湖广的大财主”联想到林纯鸿身上,皱着眉头思索,看找林纯鸿征集粮食是否可行。他从奏章里早就知道,林纯鸿储存粮食将近千万石,还为此建立了大量的常平仓,用于平抑湖广粮价。
    朱由检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自以为绝妙的主意:让陈奎暗示林纯鸿主动纳粮,这样朝廷不会落下不好的名声,又可以避免林纯鸿对朝廷产生怨恨,从而拒不执行,给朝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朱由检还想着,通过此事试探林纯鸿到底对朝廷有几分忠心,如果林纯鸿爽快纳粮,那么证明林纯鸿值得信任;如果林纯鸿拒绝纳粮,那么朝廷将加快对荆州的处理步伐,尽早将荆州军纳入朝廷兵马体系。
    朱由检思索良久,方对温体仁说道:“此事切勿再提,朕自有计较!”
    老奸巨猾的温体仁岂能不明白朱由检的意思,心中暗喜,趁热打铁道:“副将周望率荆州军主力进入河南剿匪,荆州、夷陵、襄阳等地防守空虚,恐为贼寇所乘,不若令秦良玉率白杆兵进入荆州,就此遮护江汉膏腴之地。”
    温体仁的话虽说得隐晦,朱由检哪能听不出“趁荆州军不在,一举解决林纯鸿老巢”的意思?
    朱由检犹豫良久,方说道:“此事不急,待林纯鸿纳粮之后再说!”
    温体仁暗叹了口气,心里直纳闷,性急的朱由检为何对林纯鸿如此包容,失去了这次机会,下次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温体仁无法,只得口称“皇上圣明”,然后退出了乾清宫。
    第二百二十六章 诚心纳粮
    解决了刘香,又迫使郑芝龙取消了令旗费,林纯鸿终于腾出了时间,专注于广东实力的发展。
    作为林纯鸿实力最明显的象征,三层甲板战舰终于下水了,此舰排水量超过两万四千料,配备水手七百余名。该舰火力非常恐怖,配备重型火炮九十六门,其中五十斤火炮二十门、二十五斤火炮二十门,十六斤炮五十六门,大致相当于英制中的六十磅炮、三十磅炮及十八磅炮。
    此舰一出,林纯鸿几乎有被抽空的感觉。首先,海军武备学堂两年来培养的军官和水手被挥霍一空。其次,荆州三年来储存的火炮也被消耗完毕,火炮仓库里空空如洗,令人见之心酸。
    还是根基太薄弱了啊!林纯鸿感叹道。
    不过,三层甲板战舰成功吸引了海盗们的关注,大部分海盗无不向往着在巨舰上当水手,直接导致报考海军武备学堂的人数剧增。
    这也算意外之喜,林纯鸿顺势而为,将海军武备学堂搬迁至长洲岛,还从荆州、夷陵及广东大力招募水手和海战军官,全部塞入学堂,进行正规化训练。
    另外,林纯鸿令秦武超极力压缩钢铁在其他方面的消耗,加紧铸造重型火炮,为后续的巨型战舰提供足够的火炮。
    林纯鸿本欲任命赵和海为此舰舰长,但赵和海对正规海战完全不感兴趣,将舰长一职让给了梁枫。林纯鸿颇为过意不去,对赵和海说道:“最多还忍耐半年,我就允许你率领舰队穿过马六甲,进入西大洋,专门劫掠西洋人!”
    赵和海笑道:“军门无需担心,属下这个理还是晓得的,没有广州、遂溪的基础,我老赵迟早就是被剿灭的命,这叫什么皮之不存,毛什么来着?”
    林纯鸿哈哈大笑,紧紧握住赵和海的手,道:“好一条大白鲨,迟早会将西大洋搅得一塌糊涂!”
    安抚赵和海后,众人讨论舰名,杨一仁提议道:“该舰适合于远海作战,不如就叫定远,以后有了第二艘,就叫镇远……”
    众人轰然叫好,用热切的眼光瞅着林纯鸿。
    林纯鸿突然有一种要暴走的冲动,恨不得立即拔刀斩下杨一仁的头颅。最终,林纯鸿强自忍耐住,咬了咬牙,暗思道:老子就不信这个邪!
    “好吧,就叫定远,以后依次叫镇远、来远、致远……”
    随着一阵悠长的号角,定远舰这个庞然大物升起了风帆,缓缓离开了港口,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海试和磨合训练。
    军事实力是表,经济实力才是根本。林纯鸿立即将目光投向了他的挖矿冶铁大业。自康定博得知,探矿队在琼州府儋州昌化县发现大型露天铁矿之后,亲自率领精干属下赶赴昌化县。经过一番鉴定,康定博彻底疯狂了,这里的铁矿蕴含量之大、品味之高,大明境内无出其右!
    康定博立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矿山的开发之中,并敦促林纯鸿立即投入巨资修建道路和港口,以便尽快将矿石运出。
    林纯鸿满口答应康定博的要求,并承诺,所有收集到的人力优先满足钢铁部。
    除此之外,林纯鸿还命令郭铭彦设立煤炭部,从事煤炭挖掘及炼焦等产业,并派遣人员秘密至安南东北沿海地区寻找煤矿,以满足大规模炼铁的需要。
    当林纯鸿正为人手不足焦头烂额时,军情司传来急报:在温体仁的撺掇下,朱由检有意让他主动纳粮!
    温体仁!又是温体仁!
    林纯鸿认为,温体仁私心过重,缺乏大政治家的风范,虽然有一些小智慧,但缺乏统揽全局的本事。如果作为太平宰相,温体仁勉强胜任,不过,现在的大明千疮百孔,温体仁绝非救时之人。
    作为内阁首辅,温体仁首先得有自己的为政思路,目前看来,温体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完全不成章法。这点,远远不及后来的杨嗣昌。杨嗣昌得到朱由检的宠信后,不仅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正确战略决策,还提出了“四正六隅”剿匪之策。姑且不谈“四正六隅”是否正确,但杨嗣昌作为战略规划人员,的确尽到了他的责任。
    反观温体仁做了些什么?除了狠狠打击东林党外,好像也拿不出什么说得出口的方略。
    温体仁小动作频出,让林纯鸿烦不胜烦,是不是该采取点手段让温体仁滚蛋?
    林纯鸿犹豫不决。首先,林纯鸿并无十足的把握将温体仁赶下台,一旦他开始行动,与温体仁之间再无调和的可能,两人势必有一场生死之战,这对日趋严峻的局势来说,绝非好事,很可能被贼寇或者女真人渔翁得利。
    再者,即使能将温体仁赶下台,究竟谁得势还是一个未知数,未来的变数太多,无法预知是否对邦泰有利。
    最关键的是,温体仁虽然小动作不断,倒也没对邦泰造成伤害。林纯鸿相信,邦泰能够轻松应付温体仁。
    如此看来,暂时容忍温体仁方为上策。
    至于纳粮一事,林纯鸿转瞬之间就有了对策。粮是要纳的,否则朱由检的老脸往哪里搁?朱由检没了脸,邦泰很可能灰头土脸。关键是纳粮后,必须捞到足够的好处!
    林纯鸿立即将卢诗源从香港叫来,询问相关事宜。
    卢诗源还未进入二堂,林纯鸿就闻到一股鱼腥味。待卢诗源进入二堂偏厅,林纯鸿笑问道:“卢总管,近来可好?难道在香港还需要事事亲为?”
    卢诗源见礼之后,答道:“万事草创,属下说不得要盯紧点,以后就好多了!”
    林纯鸿点头赞道:“不错,不错,短短两月之内,就招募人手四千余人,目前收支达到平衡了吗?”
    林纯鸿的称赞让卢诗源甚为高兴,只觉得这两月的辛苦也算值了。他恭敬地回道:“现在还未达到平衡,鱼干还未被老百姓接受,估计再过个两月,当能盈利了。”
    林纯鸿笑道:“现在就有一个机会扩大鱼干的影响,朝廷想征集粮食供应前线大军,任务摊派至邦泰,我想用鱼干代替粮食,运送到河南。”
    卢诗源迟疑道:“这个应该是免费的吧?现在鱼干制作刚起步,恐怕会面临缺乏资金的困境!”
    “这个你别担心,我会让财政司拨款,然后按时价购买鱼干!”
    卢诗源一听,大喜过望:“军门如此支持属下,属下敢不尽心竭力?”
    林纯鸿大笑道:“卢总管,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至少几个月内,你都不会愁销路,待鱼干抵达军中后,也相当于给鱼干打了广告。说说看,一个月你能拿出多少鱼干?”
    卢诗源张口即来:“一万五千石!”
    林纯鸿差点跳起来,“一万五千石?这比种粮食不知道划算多少倍!海洋真是聚宝盆、聚宝盆啊!”
    卢诗源笑道:“这还是保守估计,随着出海的渔民越来越多,鱼的产量也会越来越大。并且,敞开收购和保险措施双管齐下,至远海打渔的渔民也多了!据秦总管说,上一个月,仅仅接到的渔船订单就达十二艘!”
    林纯鸿兴奋不已,不停地在厅堂内转来转去,一番苦心经营,终于开花结果,任谁也难以抑制住激动。
    “很好,很好,你每个月为朝廷准备五千石的鱼干,至于将鱼干交给谁,自有人来找你接洽!好好干吧,捕鱼可比海贸更为重要!”
    卢诗源喜滋滋地离开了林府,这一趟,收获可谓沉甸甸的。
    卢诗源离开后不到两天,陈奎就找到了林纯鸿,绕了极大的一个圈子,方才隐晦地表明,希望林纯鸿能为君父排忧解难,助朝廷解决迫在眉睫的缺粮之苦。
    林纯鸿信誓旦旦地放言道:“为君父排忧解难,乃臣下之责,陈公公放心,林某人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挤出食物供应前线!”
    陈奎并未注意到林纯鸿用“食物”代替了粮食,他见林纯鸿的态度积极,暗自松了口气,“林军门心忧朝堂,朝廷诸君多有不及!”
    林纯鸿笑了笑,问道:“不知用四万石鱼干替代十万石粮食,是否可行?”
    鱼干?那可是肉!比粮食不知道要强多少倍!吃鱼干不仅耐饿,而且里面还有大量的食盐,顺便连食盐供应都免了!
    陈奎坐镇广州,岂能不知林纯鸿大力发展鱼干制作业?
    陈奎强忍住内心的激动,道:“那敢情好,林军门放心,咱家会向皇上说清楚的……”
    陈奎的话还未说完,哪想到林纯鸿苦着一张脸,叹息着打断陈奎:“制作鱼干,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盐,现在食盐这么贵,鱼干成本高得吓人。陈公公能否向皇上建言,在琼州府新开盐场,专门供应制作鱼干之盐?”
    陈奎大悟,我说呢,林纯鸿今日为何这么爽快,原来想在琼州名正言顺地晒盐!
    这厮真是好算计!事事不肯吃亏!
    陈奎也没有反对的意思,左右只是建言,能担什么责任?于是,他满口答应,满意地离开了林府。
    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南郑梉
    林纯鸿当然不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陈奎身上,他又给朱由检上了一份折子。
    谈正事之前,当然又是大篇幅地表忠心,声称将殚思竭虑为朱由检守护住南疆和海疆,不放一海贼上岸,不让任何西夷对大明花花江山产生觊觎之心。
    紧接着,林纯鸿说,为了缓解越来越紧张的粮食压力,不得已,只得鼓励渔民捕鱼,并招募民夫将海鱼制成鱼干,能保存十个月之久。林纯鸿还算了一笔账,一千人捕鱼、制作鱼干,年产量高达五万石鱼干。而一千人种植粮食,不仅需要一万多亩土地,年产粮食最多两万多石,其效率远远不及捕鱼。
    然后,林纯鸿就开始叫苦,声称制作鱼干需要大量的食盐,目前购买官盐制作鱼干,成本奇高,而且从广东将鱼干运往处于饥荒中的河南陕西需要付出大量的运输费,有点得不偿失。
    林纯鸿提出了两点建议,一个是希望朱由检允许他在琼州府晒盐,以专门供应制作鱼干之需,并保证,将严厉打击私盐贩卖,盐场出产之盐,绝不流入食盐市场。
    第二个建议就是希望朱由检大力推进海洋捕鱼业,以缓解北方日趋紧张的人地矛盾,为饥肠辘辘的子民提供食物。林纯鸿不厌其烦,细细地给朱由检算账,声称,如果食盐免费供应,每制作一石鱼干,可获利三钱银子。
    最后,林纯鸿详细地介绍了鱼干的制作过程,声称制作鱼干需要大量的人力,正好为居无定所的流民找到了一条出路,堪称一举多得。
    上完折子后,林纯鸿就把此事扔在了一边,至于朝廷是否会推动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他也不在意。毕竟,要推动保守的朝廷往前迈步,非一朝一夕之功。
    ※※※
    广州的夏天绝不能算一个好季节,火热的太阳悬挂在头顶上,就如火炉烘烤泥土一般,大地几乎就要冒烟。再加上广州近海,湿热的海风刮过,一抹脸上就是一把汗。
    不过林纯鸿、杨一仁毫不介意广州的热,湖广的夏天只会更热、更闷。此时,他们正品尝着酸梅汤,共同算计着安南的煤矿。
    林纯鸿指着舆图上的安南,说道:“据探矿队汇报,鸿基这个地方有大型露天煤矿,而且还是无烟煤,非常适合炼焦……”
    林纯鸿又将手指从鸿基挪到了锦普这个位置,接着说道:“锦普离鸿基仅仅二十多里,而且适合修建港口,我看,咱们就把码头建在锦普!”
    杨一仁瞠目结舌,军门就好像在规划自己的底盘一般,难道一点也未将安南政权放在眼里?
    杨一仁小心地说道:“军门,鸿基和锦普都在安南境内,要大摇大摆地去开采,恐怕不易吧?”
    林纯鸿神秘地笑了笑,道:“杨公是否有意到安南走一趟?成与不成,全在杨公口舌之间!”
    杨一仁心脏猛跳,迟疑道:“这……杨某遍阅史书,只听闻兵势迫之,城下之盟乃成,从未听闻仅凭口舌,就能说服敌国让出城池的……”
    “杨公无需担心,安南内乱、主政者利令智昏,杨公大才,定能寻隙而入。据海军军情处汇报,安南……杨公至安南后,只需如此……”
    林纯鸿面授机宜,杨一仁不停地点着头,最终,林纯鸿大手一挥,决然道:“总体方略如此,杨公到了安南后,还需随机应变。杨公尽力即可,成与不成,无需介怀。万一不成,林某将亲率精锐击之!”
    ……
    杨一仁还未离开广州,遂溪海湾的炮声就惊动了一个人:郑梉(zhuang)。
    郑梉何许人也?这得从成祖爷开始说起。
    成祖年间,征服安南之后,设立交趾三司衙门,将安南纳入大明的统治秩序中。后来黎利领导蓝山起义,开始反抗大明的统治,到明宣宗时,大明从安南撤军,黎桓废除陈朝末代皇帝,自立为皇帝,成立黎朝。
    后来,黎朝经过一系列政治争斗,最终形成了北方莫朝、北方郑氏、南方阮福氏三足鼎立的局面。三方的掌权者分别是莫敬恭、郑梉和阮福澜。
    郑梉可不是好惹的角色,其父郑松毙命后,其叔父郑杜、其弟郑椿三人争夺权位,经过层出不穷的淫谋诡计和互相砍杀后,郑梉最终胜出,成为了后黎朝郑氏政权的主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