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穿到明朝考科举 > 穿到明朝考科举_313

底色 字色 字号

穿到明朝考科举_313

    众学子满足中微带遗憾,跟着来送别崔燮的亲友一道散去,出城之后的路,就要崔家一家人独走了。
    直到城外五里亭下,一辆马车忽然闯进了他们的视线。车里的人掀开帘子,露出一张崔家上下都熟悉到极至的脸庞。
    崔家车夫立刻拉停了车,回头叫道:“大爷,谢大人来送咱们了。”
    崔燮从车窗中探出头,看着谢瑛微带戚容的脸庞,眼中有惊喜的笑意一闪而过,很快又被他自己敛住,只余下分别的不舍与怅然。
    他从车里跳下来,拱手道:“谢兄特来相送,崔燮感激不尽。这回我怕是要有两年回不来,侍讲府和两位国舅就都交给谢兄了,待我丁忧期满,再回来相谢。”
    谢瑛道:“不用口口声声道谢,你我二人情同骨肉,两家宅子更只一墙之隔,我替你照应家里岂不是应当的?我从你家收拾了些你可能有用的东西,还有些是我的心意,都在车里,你过来看看。”
    崔燮不和他客气,点了点头,便上了他的车,看见了车上堆的几个箱子。其中有他从中秘库抄来的海图资料、谢瑛弄来的火器书,有皇上赐的衣裳、绸缎,剩下的都是谢瑛给他赠别的礼物。
    谢瑛抚着箱子里的金银,低声道:“你在家乡结庐守孝,我就是送你绸缎、玩器,你也不能摆出来用。我想了想,索性还是送金银,你平常买东西用我的银子,也就像我还在你身边一样。不过前些日子兵荒马乱的,也没怎么亲近你,临别之际,你也给我留个表记吧……”
    崔燮在腰间掏了掏,只带了块普通玉佩,也当不得什么信物,还不如从前送的画像呢。他把玉佩塞回去,叹道:“这些日子光忙着崔老爷的事,倒耽搁了咱们自己的。这么着,瑛哥,你过年时叫人来我家一趟,我送你件可心的东西。至于临别纪念么……”
    他脸上渐渐绽开一个笑容,抬手按上谢瑛的后颈,用力吻了上去。
    第261章
    崔燮虽不在京里, 京里却处处有他的传说。
    锦衣卫连环画已出到了杂剧还没写到的部分, 就是锦衣卫远渡日本之战。海战时画本上连印了几页彩色海景,犹如真正的大海呈现在读者眼前——那不是山海卫也能见着的海滨景致, 而是真正四面茫茫, 水天一线, 除了海鸟与偶尔浮起的巨鲸外什么也见不到的远海画面。
    海其实不是日本海,而是超英电影里的太平洋。
    条件有限, 他也就不考究哪片海了, 反正画得比语文课本精细就行。
    而海战双方的船参考了大明海船图,也参考了香港、日本、欧美各类大片里出现过的战船和邮轮。大明的船以传统硬帆为主, 日本战船则照着更现代的式样画, 船速、火力都设定得更强, 来个先抑后扬,也好在读者心中种下个要提高大明海战实力的种子。
    如今倭寇的危害还不显,等到嘉靖年间,倭寇劫掠沿海的问题就相当严重了。朝廷却不怎么愿开海战, 只以禁海、沿海建卫所的法子抵御倭寇扰袭。大明水师建不起来, 曾经先进到能环游世界的宝船图纸又在成化年间就丢了, 中国在这大航海时代便一步步被落下。
    外国的先进科技、高产作物、海战战法都被隔绝在海疆外,直到清朝……
    崔燮虽然是个学现代文学的,可哪个从初高中过来的没学过近代史?谁学近代史的时候不憋屈,不想穿过来改变历史?
    他都已经穿了,岂能不干!
    他这篇连环画的读者可不只百姓,起码是有张国丈一家, 那还怕将来正德小皇帝看不见吗?若天子与众臣眼里有了海外,有了全球的概念,能从欧洲引进技术,明朝以后的历史就真的可以变一变了。
    锦衣卫连环画里从此开始夹带……不,是全篇私货了。
    原本是隐形恋爱里夹带着真实案件,现在则是yy强国的爽文夹带恋爱。谢镇抚率锦衣卫出海平倭,崔翰林作为翻译,岂能不跟着去?连环画中的谢崔两人在海船上朝夕相对,没事就研究研究日本国盛产的铜、银、俵物,打仗时一个在前接战,一个在后面批评一下倭寇的狼子野心,总得在画面角落里抢个位置露脸。
    连环画卖得一天比一天火,崔家又举家搬回迁安守孝,渐渐的民间就有谣传流出来,说是崔翰林其实是上了海船去平倭了。
    百姓们传流言又不要凭据,也不管真假,听着耸人听闻就够了。千户们巡街时给他辟了几波谣都不管用,回到镇抚司就当笑话一样讲起来:“都说崔翰林出海去倭国了,我们怎么说也不管用。我都说‘朝廷若真要平倭,也得本千户随军前行,岂能光叫崔翰林一个人去呢’?你们猜那几个老汉说什么?”
    “说崔翰林会倭语,先潜到倭国卧底探查他们的兵力。”
    “说崔翰林是文官儿,咱们大明打那小国也要先礼后兵,先遣他做使节劝降。”
    “说崔翰林是个老神仙,深藏法力,一个人就能平灭倭奴。”
    “说崔翰林……”
    ……
    众人抢着说出自己听见的传言,说完之后才发现流言版本那么多,自己遇见的才只是其中一两种罢了。
    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这些流言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众千户自己听着都觉得有几分真切,互看了几眼,问道:“他们家的确是回乡守孝了吧,皇爷没夺情吗?”
    崔老先生的确是故去了,他们这群锦衣卫都上门上过香,崔家举家回迁安时,谢大人特还地请了一早晨假送行呢。几位千户好事心切,拿着流言去问谢瑛:“崔翰林果然是回家守孝了不?”
    谢瑛听着那些没边没沿的流言,忍不住低笑了几声:“这都是谁传出来的?连环画中的故事不都是编出来的,你们自己还不知道真假么?”
    我们平倭、出海都是假的,可崔岳孤真的会导引长生之法啊!不信问张国丈、问当今天子,不都是信了岳孤养生论,才把身子养得那么健朗硬实么?
    谢瑛叫他们追问得没脾气,看了这群人与旁边看热闹的理刑千户百户们一眼,无奈地叹了口气:“罢了罢了,叫你们说的我都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了。反正我孑然一身,也没个家人要团圆,上元假日我替你们到乡间看一眼,看看崔翰林是不是出海了!”
    他说得这么认真,众人倒不好意思了:“哪有为了个玩笑就叫大人跑这么远的。我们只是听了流言过来问问,得谢大人说一声‘不是’也就心安了。”
    谢瑛笑道:“今上仁慈俭省,元宵佳节宫中不设大宴,不须咱们进去当值,我正不知该到哪儿消磨这些日子。你们今日便不来撺掇我,我也想去山海卫看看海,这几天假日怎么也是要出去的。”
    他这日子过的,叫人听了就潇洒。
    陆玺叹道:“当初我还想劝大人成亲,如今看看,还是没家累的好!我这两个月看了新的《锦衣卫》,也恨不能去见见真海,可家里几口子都要我带他们逛灯会,还指着我买这买那,我这点俸禄都不够养家,哪里还敢想过节出京去玩呢!”
    谢镇抚这日子,戏里戏外都叫人羡慕得紧哪!
    众人只知道羡慕他过得自在,却不知道他也羡慕这些人有家小在身边。崔燮这趟出京少说也要有两年不回,还得在坟前结庐守孝,不能出门,他也只能趁假期去看一眼。亏得当今是位俭省的天子,宫里用人的时候比前朝少了,不然连这一眼都看不上。
    正月初十那天一早,他便收拾了要送给崔家的表礼,亲自启程去往迁安。大过节的他也不愿多带家人出去,便只叫了常跑迁安,认得崔家祖宅的谢山同去,主仆们各带着一匹备骑的马,几样京中出产的素点心、葡萄酒,换着马飞奔往嘉祥屯。
    崔家在孝中,大过年的,根本没人往这丧家来,他们主仆敲开庄院大门时,家里的仆人都有些惊诧。
    谢瑛牵着马进门,温文尔雅地说:“锦衣卫镇抚使谢瑛,特来拜访前翰林侍讲崔燮崔先生。”
    在前院里扫雪的庄户们这才反应过来,忙回里头敲门禀报,把崔燮的魂儿从小电影里叫了出来。
    崔燮看片看得脸上红晕未褪,却舍不得叫谢瑛久候,把脸往冰凉的窗框上贴了贴,也不管降下温没降下温来,便出来迎人。
    谢瑛见着他的时候,他眼中还带着几分缠绵情意,神色十分动人。崔和陪着他出来,倒是脸色青白,一看就是个文弱书生,不像他大哥那样勤苦习武的人。
    谢瑛便夸了和哥几句贤孝,又略带责怪的口气说:“崔三弟身子这么孱弱,贤弟你怎么还叫他出来待客?快叫他回去歇着,我一个武人,不讲那么多规矩!”
    崔燮也附和着说:“和哥你先回房吧。这们冷的天,你房里的炕烧得热,猛地到这空荡荡的客厅坐着,小心着了暗风。你回去歇着也好、读书也好,顾好你的身子,我跟谢兄也到里屋说话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