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穿到明朝考科举 > 穿到明朝考科举_139

底色 字色 字号

穿到明朝考科举_139

    崔燮轻咳一声,摇摇头说:“就是那种有大晒场的房子——地面要整平的,足够晒造出的东西;房子要空阔,能容得下百十人同时在里面干活,还要有地窖。”
    地窖越深越温度越低,存放、醇化花水时就不用放太多冰了。
    崔良栋眼前一亮,看着他问道:“公子莫不是要给咱们家也办个书坊?”
    崔燮“呵”地笑了一声:“咱们家又没有会彩印的工匠,我办书坊做什么。我是想给小凉哥正式盖个制花水的地方,再找人种几亩花田。往后咱们家不光要做花水、肥皂,你们家小申哥做的墨笔也有的是用场呢,总不能都挤在铺子里跟我那院儿里吧?”
    崔庄头偷眼看看崔良栋,苦着脸说:“可咱们家都是上好的水田,要填了它盖房、种花,实在是……”
    崔良栋不耐烦地说:“公子要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要你那木头脑袋想这个?你能想出监生公子想的东西么?再说公子也没要你把水田填了,不是有庄院么,有桑田、棉田和些碎山地么?哪里找不出盖个院子的地方了!”
    骂完了庄头,他又贱不津津儿地跟崔燮笑了笑:“公子看我说的对不对?”
    别闹,一个中年男人卖萌太难看了。
    崔燮不忍心多看,瞥开目光,对着下面坐的两人说道:“我算着这几个月,咱们家里光倒腾出的陈货也有千把两银子了,净赚总有三四百。这些钱不是还在柜上搁着?正好把来盖两处房子——”
    崔良栋连忙接口:“用不了这么多钱!又是自家的土地,乡下雇人也便宜,自个儿社里就有烧砖的窑。哪怕盖他十几间的瓦房,圈上两亩地的砖墙,顶天了也就要五六十两!我那不成气的小子久在庄上,什么不会,近日又天天去窑里跑,叫他盯着盖房,一准给公子盖得牢牢靠靠的!”
    崔庄头看他这副简直要溜沟舔腚的作派,也明白了崔燮在家里的威严,不再说什么败兴的说,低声嘟囔着说:“小的也不敢碍了大公子的正事,只是一时想岔了,怕糟践了好地罢了。”
    是啊,谁叫这时代没有杂交水稻和化肥呢,只能靠多买耕地增收了。
    崔燮理解看了他一眼:“种田的人自然爱惜田地。咱们崔家世代耕读传家,土地才是立身之本,我也一样爱惜土地,不敢乱占耕地。”
    说起来他光顾着自己建纯露厂的事,倒忘了关心关心农民最看重的土地问题,这个人民工作干得不好啊。他心里暗暗反省,和蔼地问:“咱们家的地离着水源远不远?水够不够用?种田最要紧的就是水和肥,水不够的话我想法挤些银子,咱们该打井打井,该建水车建水车……”
    两个庄头受宠若惊地问:“公子真个给我们钱打井、建水车?若要建大些的龙骨水车,光木料也要大几十两银子,不是容易就能建起来的!”
    崔燮可是在七夕晚会上鼓动鼓动观众刷票就刷入帐千把两银子的人,哪还把这点儿钱放在眼里,淡淡一笑,说道:“粮食土地才是百姓的立身之本,就算家里再窘迫,但能挤出些银子就该好生经营土地。咱们庄子周围都叫人买下了,不方便多买土地,但也得想法精耕细作,多出粮食嘛。”
    昌平庄子上一半儿是水田,水就是命脉,赶上天旱水位低,全庄上下都得去河里挑水浇地,就这么着也要歉收。要能有个龙骨车从河里抽水,小旱也不怕了,抽上来的水就能把他们那几顷地能浇透,照样有好收成!
    他激动地眼皮都要双起来了,连连点头:“小的回去就跟庄上佃户、家人说明白公子的恩典,叫他们好好给公子干活,帮着小凉哥早日建起敞亮的大院房子!”
    刘庄头也一眼不错地盯着崔燮,眼中饱含着更复杂的意思。
    崔燮看出他有事要和自己说,也猜得出他要说刘家的事,但也没立刻问他,而是先说了正事:“我在老家也要建个大院子,却不是要人蒸花水,而是要熬碱块。”
    碱?
    外头卖的土碱?
    他们公子好好的一个读书人,怎么想到做这种做饭、洗衣裳用的粗使东西了?
    刘庄头一时想不明白,崔燮笑着说:“老家那个庄子收益少,离着又远,一年也难得进京几趟,我也不好随意就叫你们过来。我想庄子上总得做点东西,得是咱们家里和店里能用上的,你们做好些就送进京,也能多跑几趟,也不算白在路上费工夫……”
    他的笑容渐渐淡下去,看了刘庄头一眼:“何况庄子上多一样能挣钱的东西,你们的日子也好过些。”
    刘庄头喉头发堵,“嗳”了一声:“公子,我们也过惯了那日子了……现在已是比从前强多了!”现在徐家陪嫁来的人和崔家许多老人都走了,他当上庄头了,他们这些从刘家来的人日子也渐渐好起来了。
    崔燮看他感伤得厉害,便给崔良栋打了个眼色,叫他带着崔庄头离开,单留下刘庄头一个人说话。
    刘庄头坐在椅子上缓了缓,再开口声音仍是有些发闷:“公子……想不到公子还惦记着我们……去年清明我替夫人培坟土时就看出公子的孝心了,除了公子你,还有谁惦着咱们夫人呢……”
    崔燮在迁安时还真没想过他们,那时虽然也去了坟上,却因不想跟徐夫人带来的陪嫁打交道,就没去过嘉祥屯。就是他管了这个家之后也没特别提拔刘家陪房,只不过他当家之后下人自然要待他母亲家的人好些,以此讨好他——
    刘庄头顺理成章地管了庄子,往后崔府要挑丫头小子时,刘家人也会是优先人选。
    他微微叹气,温声说:“你们这些年也辛苦了。家里当初那个样子,谁也顾不上谁,也就不必说了,如今我主持家里的事,也能做几分主,就给你们找些事干。”
    他做肥皂时就想好了要用纯碱做胰子,之前只列了计划,还没实施,如今才有钱有工夫做这事:“崔家的胭粉铺里有卖肥皂、澡豆和胰子的,那胰子里就要用干净的好碱,可市面上卖的不够干净,所以我想着叫你们安排人炼碱。炼的人也能给他们补些银子,不然只靠种田能过上什么日子呢?”
    刘庄头叹道:“我们当家人的和那些田里的佃户原就该给主人干活,还要什么银子?这都是该干的,公子已是极照顾我们了,我们不敢要那些!”
    崔燮道:“这也不是容易事,得将买来的碱化开,澄去渣滓,滤净细小的灰土,一遍遍滤到像清水一样时再熬煎成块,这才能合进胰子里。咱们家吃也要白净的好碱,洗衣裳也要,不是你们滤一次就能得的,过两个月天又冷了,总得给你们些辛苦钱……”
    刘庄头又要站起来行礼,崔燮先一步长身按住了他,一只手抓着,就把这么个天天下地的庄户人按得挺不起身子。
    刘庄头弯了弯腰,就在椅子上行了个礼,又欣喜又感伤地说:“公子这力气,简直就和咱们……就和我们大爷似的,当初姑娘刚成家时,大爷就是这么样的一副力气,按着人就跟小山似的压下来。”
    难怪这副身体学武功这么快,原来是家学渊源啊!
    崔燮悄悄摸了摸自己的肱二头肌,好奇地问道:“你说的是我大舅舅?他是个怎么样的人,生的是个英雄模样么?”
    刘庄头回忆了一下,脸上满是怀念之色:“大爷身长八尺,一身的腱子肉。人生得又英武,又使得一手好枪法,当初咱们老千户在府城桃源口卫守备时,不知多少人追着求着要跟咱们大爷结亲哩!”
    崔燮也不禁有些神往:“竟是个身长八尺的好汉么?那我将来……”要能长那么高,那么有力,还不就能公主抱抱起谢瑛,把他举到马上,然后自己跨骑在后头,带着他骑马到处跑?
    他想的心潮澎湃,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刘庄头,好在对方也正出着神,没注意到他的失态。
    他就轻轻敲了敲桌子,勾回刘庄头的魂儿,说道:“我正想给外祖家捎些东西,两家重新走动亲香起来。你带来的人有哪个可靠,叫他们替我跑一趟,若他们不成,你就亲自跑一趟,帮我把东西送过去吧。”
    刘庄头猛地抬头,失声问道:“我、我们能去榆林了?”
    是啊,现在的崔家不是原来的崔家了,崔大人不在,徐家的继室也休了,崔家真正做主的是他们家姑娘生的小公子了!
    刘庄头抬头看着崔燮,眼中泪光微动:“小的愿意去,小的家里从祖上就是刘家的家生子,再没有比小的更合适到那家里的。”
    你熟悉刘家就太好了!
    崔燮朝他露出一个纯洁的笑容,从墙边取下一面木板和削得尖尖的铅笔,在木板上铺了纸,翘起二郎腿支撑着板子说:“那你快给我讲讲外祖家那些亲人的年纪相貌、性情爱好……我从未见过他们,你多说些,我好斟酌词句给他们写信。”
    第119章
    刘庄头也有许多年没有刘家的消息, 唯记得刘家搬去榆林的时候, 家里三位小爷中唯有大爷刘策成了亲,娶了同僚的女儿秦氏。搬到榆林之后派人来送了几次消息, 说是二爷刘况因在一次蒙古人攻城时立了功, 得了当地周镇抚赏识, 把女儿周氏嫁给他了。
    那时虽因为榆林离着远,又常遭袭, 连关内的路也不大安全, 崔家往那边去的不多,但两家还是有来有往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