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重生之驸马无情 > 第43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3节

    ☆、天涯咫尺间(十一)
    这句话一问出,好容易才被稳住的武将们又喧嚷起来,连林若也面有难色。
    这时许相出列请奏道:“镇国将军乃国家栋梁,骆家世代为将,为大周出生入死也是有目共睹的,若无证据就拿人,难免百官不服。公主不如出示一二,以服人心。至于证据是真是假,吩咐镇府司慢慢调查……”
    这个许相能在朝中与宁氏长年抗衡,果然有他的圆滑狡黠之处,不同于那些耿直木讷、进谏不成却牺牲在皇兄刀下的清官。
    他这般说,如果我手中确有明轩谋反的证据,那么当时就可以压住众臣的不满,他自是首功一件。若我手中没有证据,这就等于在为明轩说话,他则趁机拉拢那些同情明轩的文臣武将,于轩辕皇族势力最弱的时候迅速扩张他在朝中的影响。
    这时宁国舅急急出列道:“许相难道是在怀疑公主的决断么?镇国将军乃当朝驸马,若不是谋反证据确凿,公主怎会随便拿人!但镇府司下定论之前,证据岂是可以随便出示的,总要等一切下了定论才能公布于众!”
    宁国舅一番话虽然听似维护我,实际上却是有自己的打算。
    他是最不希望见到许相得势的人,也是最希望削弱骆家势力的人,尤其在皇后这面高墙倒塌后。他看似站在我这边,但说这番话时,有意将捉拿明轩的责任全都推到我身上,即便将来治不了明轩的罪,他也可以替自己开脱。
    此时,原本应是庄严肃穆的大殿内嘈杂烦乱,我冷眼旁观,众臣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愤愤不平,有的大声喧嚷,有的事不关己……一场朝会竟如同市井集市庙会一般。
    视线移至明轩身上时,我微微一怔,此刻的他已被林若绑住,却依然静立自若。也许是感觉到我的目光,他亦回眸与我遥遥相视,目光里除了一点点对我的探究、一点点淡淡的愁绪,竟找不到一丝昨日悲愤、绝望的痕迹。
    那是一种极干净的情绪,就象一个即将远行的人,决心迈上未卜前途时最后那一次回望。他这种异常的安静让我涌起强烈的不安,这种不安让我不自觉地想要多看他一会儿。
    我压下这种不安,移开目光从龙椅上站起,一步步走下台阶。
    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立时令整个大殿都安静下来,文臣武将或不解或嘲讽的目光都聚向我,看着我走到许相和宁国舅面前。
    我朝他二人冷冷一笑,道:“好,你们两个都很好,所谓两朝重臣,便是这般辅佐轩辕后人的。”
    此时四下里安静,我的声音虽不大,但每个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饶是许相和宁国舅经惯风浪的人,面色也有些变了,垂目不敢与我对视。
    我绕过二人,又迈步朝一班武将走去,将表情尴尬的两人扔在身后。
    见我径直向武将行列走去,大殿上的气氛顿时紧张。原本侍奉在我身侧的太监提着袍子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弯腰低声劝道:“公主息怒,请公主归座。”
    我对他的劝告置之不理,这感觉如同走上池州城头的那刻,每走一步都觉得,从前那个无所顾忌的我正一步步回到体内来。
    走到距离武将们面前不到丈许的距离时我才停住,这样的距离已能清楚瞧见林若苍白额头上的细汗。他使了一个眼色,几十名精壮的御林军士便迅速围在我身周,将我和表情各异的武将们分开。
    我挥了挥手命林若的御林军退后,扫了一眼正推搡着御林军企图朝我挤过来的几名武将,微微一笑道:“诸位将军都是从大周武力最强劲的男子中提拔上来的,我不过是一名普通女子,与诸位将军比起来,武力上那是差得远了。”
    这句话说出来,前排武将中便有几名面皮薄的低下头。
    “若遇不公,想必将军们第一时刻想到的便是以武力解决。我能力有限,却也想将某些事情办得公平些,那么唯有用大周律法来解决。”
    我从袖中抽出一叠奏折:“这是连日来本公主收到的密奏,举报大周镇国将军骆明轩、征南将军庞一鸣有叛乱谋反之嫌疑。这些密奏上亦有今日被收押的诸位将军的名字。总共一十二份奏折,其中三份是联名。”
    我转脸朝向庞一鸣:“庞将军近年来在外征战不少,为大周立下汗马功劳。但本公主听闻将军出征前也曾在镇抚司职,对大周律法想必清楚得很。庞将军认为,本公主这般旨意,下得对是不对?”
    庞一鸣眼神变换几次,终于昂头朗声道:“依大周律法,若有联名奏折参劾大臣,若该臣有谋反叛乱嫌疑,应立时收押,连同府中人等皆应被隔离审查。”
    他傲然环视大殿,又道:“但未查明核实罪责之前,镇抚司不得将该臣视作罪臣。此刻审查还未开始,因何宁国舅方才却口口声声说证据确凿,而此刻御林军对臣以刀尖相逼,视臣等如同罪臣?”
    我不等骚乱再起,立时接口道:“其一,本公主从未说过证据确凿的话,镇抚司李超刚刚上任,也并未下过半句关于证据确凿的结论。除非本公主或是镇抚司李超亲自确认,任何人说的话皆不算数。
    “其二,本公主下旨之时,诸位将军殿上冲撞、抗命在先,若不是御林军护驾,只怕此刻诸位将军的铁拳已挥到本公主面前了!若诸将甘愿受审,本公主此刻便可命林将军为诸位松绑,但若有意外,庞将军是否能担得起这个责任?”
    庞一鸣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和身后神情尴尬的诸将们一般,拿眼角不住地往明轩身上瞥。
    方才我说话时,明轩一直在凝视着我。我总觉得今日的他与往日完全不同,却又说不出是为什么,只觉得与他目光相触良久后,心中就会生出极度不安的感觉。
    此时他反倒低下头,思虑片刻,忽地随心一笑,又抬头道:“公主所言极是,我等愿尊公主命。但愿公主如方才所言,力求公正。”
    作者有话要说:
    ☆、骆明轩番外(二)
    恢复前世的记忆,是在家宝的“尸身”被送回来那日,他情绪失控让平阳刺伤后的那个晚上。
    他回到大哥住过的那间屋子里,握住家宝冰凉的小手企图能将它们握暖一些,肩头的伤只是随便包扎了一下,仍在渗血,他却全无知觉。
    为什么她要那样做,他都已经决定信任她,已经开始筹划他与她的将来。
    得知她继承皇位后,他回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来庞一鸣,即刻取消原定三日后的兵变计划。他甚至想,若是她不象她的皇兄、皇奶奶那般决意铲除骆家势力,若是她将家宝还给他,他便继续留在大周,和她、和大周同生共死。
    但是为什么她要那样做,亲手斩断他的信任、他的承诺。
    他就那样握着家宝的手呆坐着,任伤口渗出的血再次染红半边肩头……直到深夜时分,凌大夫敲开他的门。
    “将军,可否让微臣见一见侄少爷?”
    他木然看向凌大夫,好久才想起来,大周律例规定,死者下葬之前需请大夫检验尸身。他根本没有去想凌大夫因何会不请自来,又因何会在这个点来。
    这一验,足足验了半个时辰。
    他一点没有感觉到凌大夫的古怪,周遭世界早在家宝被送回来的那个刹那变得苍白。他以为自己从不负使命,却偏偏负了家宝,负了大哥大嫂的临终嘱托。
    “将军。”凌大夫似已验毕,转头对他道,“将军带兵多年,必是阅人无数;微臣行医多年,却是阅尸无数。今日侄少爷被送回时,微臣不曾有机会得以近观,只远远一瞥,隐约觉得有异。回去后左思右想,总是不妥,若不确定此事便不能安睡,这才不及将军传唤,擅自前来。”
    凌大夫顿了顿,神情异常肃穆地道:“将军请看。”
    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一排大大小小的行医器具。他取出其中一把薄如蝉翼的刀片,放在烛火上烤了片刻,就用这把刀片在家宝的手腕上轻轻一割。
    几滴极细小的鲜红血珠以极缓慢的速度从割痕中渗出来。血珠渗出的速度极慢,因此很快便已凝结,但先前渗出来的确确是呈液体状的血珠。
    “将军看明白了吗?”凌大夫盯着他,眼眸清亮,“死人,是不会有流动的血液的。”
    他一直木然地听着凌大夫说话,心里没有一点想法,听到凌大夫说“死人”这两个字的时候,心仿佛颤了一颤。
    凌大夫又上前了一步,提高声音说:“侄少爷没有死,如果死了,体内的血液是凝固的,不会流出来。将军,侄少爷没有死!”
    他猛地清醒过来,回身仔细审视家宝的小脸,片刻后一把抱住将脸埋在家宝小小的肩窝里,堵住他几乎要奔涌而出的泪。
    身后,凌大夫的声音因兴奋而颤抖:“能令患者的生命迹象减弱到几乎不能察觉的程度,这世上只有一种药有此效果。此药名叫‘禁魂丹’,取义‘禁锢魂魄,不令其醒来’。此药妙就妙在,服药三日后才能见效,不多不少,刚刚三日!
    “据微臣所知,此药乃常齐公主所创,但常齐公主离世时,此药尚未完成,除非……除非她尚在人间,将此药喂与侄少爷服食!”
    常齐?他睁开熬得通红的眼,除了他,只有平阳知道常齐的下落。常齐从未见过家宝,不可能让家宝试药,除非平阳向她索要,再喂与家宝服食。三日……从平阳送家宝去归来坡,到家宝出事,岂不是正好三日?而平阳不也跟他说过,家宝服了药、没有死么。
    他真是愚蠢,为什么会不信她,为什么不让她把话说完!
    “将军!”凌大夫忽地朝他跪下,“请问将军,常齐公主现在何处,微臣有太多问题苦思不得其解,唯有请教常齐公主。微臣可以对天立誓,绝不将常齐公主的下落泄漏给他人!”
    他并未立即回答凌大夫的请求,脑子里想的是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本就是极聪慧之人,几个呼吸间便整理出一个大概。
    如此看来,皇家定是想将家宝作为人质挟制于他,并且已有把握迫使平阳交出家宝。出于某种原因,平阳认为太皇太后处是相对安全的地方,因而将家宝紧急送往归来坡,并在离开归来坡前,趁人不备喂家宝服食了禁魂丹。
    三日后,药效发作,即便归来坡不将家宝送回,平阳也定会以探望之名亲赴归来坡,设法将家宝的“尸身”带回。而那时朝野皆知家宝已死,况且有归来坡的人亲眼见证,不会有人怀疑,家宝从此便不会再有被控制的危险。
    他无声地笑,一遍遍在心里唤着平阳的名字,心里那股暖意满得快要溢出来。她真是傻,自小便是这样,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揽。为什么要这般独自承受,为何不对他直说……
    笑了一阵,渐渐地心里又酸涩起来。叫她如何说呢,她和他之间隔了太多东西。就算那时她说了,他便会信么?正如她所言,他其实从来没有完全相信过她,他的那点所谓的信任在仇恨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
    又或许他会决定提前兵变,而那时轩辕望舒尚未死,他的兵变尚未完全准备停当,匆忙之间能否活着离开大周,真的不好说。
    兵变!想到这件事他的心猛地一沉。会不会平阳早已经看出他兵变在即?一定是这样,否则她为何不让家宝入宫,又急于安排家宝逃出太皇太后的控制。难道她其实一直在维护骆家?那么婚后近两个月来,她是如何度过的,是否时时刻刻都在受着煎熬……
    他心里一阵烧灼一阵冰凉,不敢再往深处想。
    “将军!”
    凌大夫灼热期待的目光还在,他回过神来,道:“这件事需问过长公主。”
    凌大夫面露喜色,忙道:“若这药是出自长公主处,那么将军应该速速带侄少爷去见长公主。此药另有一味姐妹药,名叫‘还魂丹’,顾名思义,能让患者恢复正常的心率和呼吸。但还魂丹必须在患者失去知觉后三日内服用,否则便回天无力了。”
    他闻言一惊,略点了点头便抱起家宝一路奔向那间熟悉的卧房。
    夜风正凉,将他的心吹得通透。怪不得平阳一回来便坚持要看家宝的“尸身”,原来是急着给家宝服食解药。他真是该死,竟然想用腰间那把斩杀敌将的剑刺穿她的咽喉。
    好险!他吸了一口冷气,心里拨凉拨凉。如果不是双手抱着家宝,他真想狠狠拍一下自己的脑袋,这个东西,那时候一定是入魔了吧。
    卧房房门紧闭,门是从外面栓上的,那说明里面没有人。他最心腹的暗卫无声无息地出现在他身侧,向他汇报她的去向。
    原来林若悄悄来过。然后她又去了皇宫?这个女人,是想反击了么。她果然已经洞悉兵变计划,想一箭双雕,抢走家宝的同时将他和一班参与兵变的将领囚禁,阻止兵变。
    时间不多,他必须速做决定。平阳为了顺利控制住将军府,定会尽早想办法把他支开。而在这个点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召他去早朝。
    遇到需要决断的时刻,他从不犹豫,甚至不参杂个人感情。因而他只略想了想便做了决定,让那名暗卫叫来了二丫。
    他将家宝递到二丫手里,道:“长公主派人来查封将军府时,不要抵抗,你亲手把家宝送到负责查封的将领手里,唔,我料那将领多半会是李超,你嘱咐他将家宝尽快交给长公主。”
    他又招来所有的心腹暗卫交代了一些事情。做完这些后,他转身凝视卧房大门,这扇自新婚夜后就几乎没有再进去过的门,只一脚,就踹断了碗口粗的门闩和铜锁,就象踹开一直以来锁住他的心门。
    屋内漆黑一片,他摸黑走到床边,靠着床沿坐下。这是他们的喜床,留有她身上的余香。曾经,远远闻到这阵香味时他便会想要避开,但此刻,他只想多留一刻,再多留一刻……
    他没想到自己会睡着,而前世的记忆就在这场短暂、不安的睡眠中苏醒。
    醒来时衣襟湿透,胸口似乎还插着慕容安歌的箭,一阵阵剜着他的心。记忆中,她倒下时化作细沙自指尖流逝的感觉那样清晰,那时他自己的血液也如同随这细沙流逝一般,将身体抽空成一具躯壳。
    这时,家丁领来了宫里的小太监。长公主手谕,今日早朝,命他即刻入宫朝会。
    这么快就来了。他苦笑,按了按似乎仍在疼痛的胸口。果真进步了啊平阳,若不是凌大夫看出家宝未死,让他想通了许多事情,她这速战速决的一招还真有些让他措手不及。
    出门时他转头望向将军府那块金字大匾,他一定会被关押,接下来的计划若不能成功,他或许会死在狱中,即便不死也定然不能活着回到这里来;若能成功,他终将为大周一战,那将会是他生平最艰险的征战,那一战后他也未必能活着回到这里来。
    但他的平阳可以好好活下去,带着家宝好好活下去,这就足够。
    他最后望了一眼骆家大门,毅然回身,大步迈入凌晨时分的黑暗。
    作者有话要说:
    ☆、终结篇 - 只影向谁去(一)
    我孤坐在公主府书房的梨花木书桌后,桌上尽是从宫里搬来的奏折,堆得象一座小山。
    自早朝恢复到现在已有三日,每每退朝后,我都会觉得心力憔悴,情愿蜗缩在小小的公主府里,不愿见任何人。
    皇兄驾崩时什么都没为我留下,我面对的只是一个处处营党结私、各种关系盘根错杂的烂摊子。
    没日没夜地看了几日的奏折才知道,原来这世上并不黑白分明,忠臣并不是从头到脚都是忠的,奸臣也未必一无是处。能够在朝堂上生存下来的臣子,大多身处灰色地带。
    许多陈年旧弊明知危害甚深,却不能有所动作,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随便一桩因私舞弊的案子就能扯出几乎半个朝廷的官员来。在朝廷急需用人之际,苛政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有些人更是动不得,比如宁国舅,许多证据都指正他在背后暗示宁氏家族的人买通别国官员,以备大周战败后为自己留一条后路。连大周最高层的官员都已做好跑路的准备,大周如何不亡?但此时此刻我却不能动他,因为军需的问题。
    国库早已空虚,连军饷的银子都拿不出来,更不要说军需物资。这笔巨额亏空需要一点一点从富绅、贵族、官员的口袋里抠出来,而越富有的人越抠门,稍有不慎,不但银子拿不到,有可能大周在被东阾攻破城门之前就已经因内乱而崩裂。
    户部没有办法拿出这一笔款子来,许相不能,满朝文武都不能,偏偏宁国舅就有这个本事筹出军饷和物资。我翻看先前军饷、物资的调度记录,每每战事紧急被逼得不行的时候,宁国舅往往就有奇招,虽然不能足数,但总能将燃眉之急应付过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