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穿越成女神农 > 第174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74节

    水墨是个话少的实诚姑娘,认了秦妙做主子,自然是秦妙说什么就是什么。
    对于秦妙几乎一夜之间将之前积压的所有的布料都染好的事情,水墨心里也忍不住奇怪。可是想着自家小主人和沈少主关系不一般,沈少主又是那样的一个能耐人,帮着自家小主人用最短的时间将所有的布都染好也不足为奇吧?
    关于沈少主,水墨被秦妙留在布店里帮着冯三娘料理生意的时候听冯三娘提过,也听前来买不得大婶们阔太们提过,这个沈少主可是个能耐人。那一把算盘打得叫一个炉火纯青,再繁杂的账目,只要过了他的手,一准给理得顺顺当当。
    并且这位沈少主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曾经有管事欺负他年少,拿了一摞纸烂账来糊弄他,他翻了一遍账本之后就将里面的帐给记了下来,不仅将烂账给理顺了,还将那管事贪墨的银子给一笔笔的算了出来。
    据说,沈少主算账的本事好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人能掐会算,九条命的猫一般,传言朝廷花了不少的力气想抄掉他家的生意,可是他家的生意到了现在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越做越红火。
    那样一位能耐的沈少主,是小主人手里的病人,对待小主人尊敬有加,帮着小主人解决一匹来不及染的布,应该不难。
    时间就是这样从冬月来到了腊月初。
    秦少贤向朱老先生告了假,回来染房宅子收拾马车,准备带着秦妙回唐家庄过年去。
    秦妙将最后几天染得料子带了好几匹,又买了一些镇上村里没有点心和一些小玩意儿带了当做给爹娘,二哥,四姐,还有刚出生的小妹妹的礼物。
    几个月来,布店也赚了不少银子,可是没有当初镇上开粮店的时候利润大,因为进白棉布花了成本,而且成品布的价格也不好订太高,净利润只有中间的差价。
    秦妙坐着马车,缓缓出了县城,走上回唐家庄的路时,看着车厢里堆着的给家里人准备年礼,脑子里则琢磨着等明年春天回来县城,其他的两个铺子也该开张做生意才好。
    以前想保持低调不出风头,觉着银子够用就好,不想把生意做太大。可是那天和沈耀康聊了一些事情之后,秦妙发现自家已经在缓缓的想着京城,朝廷,权利的核心纷争中靠近,这个时候,保持低调已经不能避开麻烦,那么就只能迎难而上,变得强大起来。
    随着大哥踏上科举路的脚步,自家其他的实力也要有所提高才是,别的不说,银子已经不是够用就好标准来衡量了,银子要越赚越多才好。有了强大的财力做后盾,大哥的科举路才会越走越顺,今后遇到麻烦时才能处理的从容有度。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可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啊!
    是的,明年一开春,就要想办法多赚银子。
    腊月里的道路,被大北风吹得又干又硬。天气晴朗时还好,遇着了雨天雪天道路结了冰,车轮打滑,根本就赶不成路。好在从唐县到唐家庄的官道上沿途村子小镇多,不若那深山周围的村落荒凉。
    回家的路上虽然天冷,可是走走停停的,天气好了就赶路天气不好就找农户借宿,倒也走得轻松自在。
    花了七八天的时间,终于回到了唐家庄。彼时已经是腊月中旬。
    腊月里面不能搬家。可是秦家在腊月之前就摆香案祭拜了天地,办过了搬家仪式。这次秦少贤带着秦妙从县里回来,才正式摆了乔迁的宴席,放了热闹的鞭炮,一家人正式从那个破旧的农家小院搬进了这一片阔气的青砖大瓦房组成的大院子里。
    秦妙借着采买宴席食材的时候去了镇上当初存放粮食的宅子里,将空间里面这好几个月来积攒的干鱼移出来大半,足足装了三四个房间,又将空间里面屯的蔬菜也全移了出来,然后又找了当初镇上菜市上帮她送过蔬菜的那个姓方的菜贩子叫了人将这些鱼都送到了唐家庄,对外只说是县里的朋友送的。
    秦少贤想着县里面沈少主曾送过秦妙不少东西,想着秦妙说的朋友大约是沈少主便没有多问。家里人没有去县里,对县里的情况不了解,也没多想。
    那么多的干鱼和蔬菜,加上镇上采买回来猪肉等其他食材,很是置办了好些宴席,不仅唐家庄的村民,邻村的山清村和张村的不少和秦家有过来往的村民都来吃席。常年吃不上鱼肉甚至连像样的粮食都吃不起的村民这次宴席上终于可以一饱口服,一时间秦家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大善人,大富户。
    第281章 士农工商
    宴席上剩下的菜给村民们分了带回去,借来的桌子板凳碗碟之类清洗好了还回去,整个院子打扫整洁之后,秦家算是彻底的入住了新家。
    秦少贤和秦妙赶着马车回家之后,家里就有了马车用,去镇上置办年货什么的就方便多了。
    县里的元色布庄下半年三个多月的盈利有两千两左右,银票由秦少贤交给了秦峰,连带着之前结算的太丰粮店的万余两银子的盈利,一共有一万两千多两的银子交到了爹秦峰的手上。
    一时间秦家的家底成了方圆百里最厚的一家,两万多两银子的家底,就是放到县里那也是富户了。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腊月下旬,再有几天的时间就要过大年了。
    这天天气不错,一大早的大哥和二哥就赶着马车去镇上采办年货了。
    说起来今年的年货也没啥特别需要的,秦妙之前在镇上之前存粮食的那座宅子里移出来许多的干鱼和蔬菜,早先摆宴席的时候全都让人送了来,宴席上没有用完,还剩了不少的干鱼和蔬菜,正好留作过年的年货。
    之后秦妙又暗地里将家里的米缸面缸给装了个满满当当,全都是空间粮库里面的精米细面。家里人口多,再加上娘新生了小妹妹还没出月子,大家不是忙着伺候娘逗弄小妹妹就是忙着采买年货或者村里人的礼尚往来,没人注意到厨房米缸面缸里的存粮,见着粮食堆满了还以为是两个小子采买回来的年货。
    另外布匹也不需要,秦妙和秦少贤从县里回来的时候带了不少的布,一家大小的新衣裳是管够的 。
    所以秦少贤和秦少廉两个去镇上转了一圈就只买了些糕点,猪肉之类。其实糕点也是不缺的,从县里回来的时候就带了不少好糕点,不过还没等到过年就被前来串门道贺的村民给吃光了,所以不得不再买一些。
    说到猪肉,秦家现在早过了吃不起猪肉的光景,一斤猪肉二十文钱,就算年末猪肉涨了价二十五文一斤,一两银子可以买上四十斤猪肉,就是买一整头猪回来也不过几两银子而已。按照秦家现在两万多两银子的家底,都不用记到账上去。
    这天晚上,晚饭做得是猪骨汤浇面条。新院子里面的厨房盖得很是宽敞。除去灶台,菜柜,案桌,堆柴的围子,还剩下许多的空地。
    娘还没出月子,所以做饭的差事就落到了四姐秦妙媛的身上,好在四姐之前跟着何花学过厨艺,现在做的饭菜很拿得出手了。四姐围着娘的围裙炖骨头汤,大哥和二哥镇上采买年货回来便来了厨房烧火取暖,秦妙没啥事做便来了厨房凑热闹,爹到了年底活儿也少了,便也进了厨房和孩子们说话。
    秦家现在的光景好了,大家生活的目标就不仅仅是为了吃饱穿暖。现在家里不缺银子了,爹秦峰的心里,最为遗憾的还是当年因为战祸而不能继续读书,不能读书就不能学而优则仕,蹉跎了这么些年,到了现在也只是乡村里面的一个农民。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的心里最明白。
    这样的遗憾和辛酸,秦峰不愿在自己的儿子们身上上演。之前是家里穷,念书考功名又是一件特别烧银子的事情,只能按下不提。现在不同了,家里底子厚了,小子们虽然错过了开蒙的好时间,可是现在开始念书也不晚。
    于是就特别关心起儿子们的念书情况。
    秦少贤过了年就十七了,虽然拜了朱老先生做师傅,可是到底是年岁有些大了,之前又一直没有念书,功底太薄。秦峰少不得要关心两句:“老大,听妙妙说,你明年就要下场考试,可有准备?”
    秦少贤现在是秦家所有人的希望,自然不敢懈怠,听了父亲的问话,忙放下手上的活儿,规规矩矩的站到爹的面前,郑重其事的回答说:“儿子已经准备好了,爹您尽管放心好了。”
    话是这么说,秦峰的心里还是放不下来,去年秋拜师,到年底,也就只念了三四个月的书,如何就比得过人家自小念书的?不过再一想,早些年战乱,国都灭了,谁还有心事念书,今年春皇帝才刚贴的皇榜说开恩科,之前谁都没料到这北边的蛮子出身的新皇帝会对中原的科举感兴趣。
    说起来明年春天准备下场考试的读书人也都是最近一年才开始念书。既然大家都是最近才开始念书,那水平都差不多,也许,说不定,大儿子当真能考个名次回来呢?
    秦峰坐在厨房里面的平时择菜坐的小凳上,琢磨来琢磨去的,眉头一会儿皱着一会儿展开,秦少贤也不知道老爹的心里都想着什么,只得再次开口劝:“爹,儿子定会刻苦读书,不会让您失望的。”
    秦峰和蔼一笑,连说了两个“好”。
    说罢了大儿子,秦峰的目光便落在二儿子的身上。
    秦少廉这会儿正不亦乐乎的朝着灶下添柴,之前是大哥烧火他凑在一旁取暖,后来大哥被爹叫去问话了,他便坐到了烧火的位置上添柴,烤火。正烤得不亦乐乎,忽听到爹爹的声音道:“少廉,不若明年春你跟你大哥他们一起去县里,看能不能也去朱老先生家里念书。”
    秦少廉被这突如其来的话吓了一跳,添柴的时候碰到火星,手上顿时烫了一个泡。忙站起身来摆手:“别啊,爹,大哥是读书的好材料,我可不是。我看我还是留在家里帮你做农活吧。”
    秦峰正色道:“家里的那两亩地不值什么,男儿大丈夫,学得文武艺,卖入帝王家,这样才能光耀门楣。”
    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位,家里若是不出个做官的,赚再多的银子,也只是虚妄。人家当官的一句话就能让这些家财散尽。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是知府不够清廉,而是有钱人都争着去巴结知府,只要能搭上官家,花多少的银子都值。
    第282章 小妹妹不好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