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重生六零甜丫头 > 第211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11节

    此刻回过神来,仔细一想,这又何不是大姑姑他们家的幸运,要是保护区建立了,整个碧山镇、甚至水湾县地位都会被提高。
    两教授总感觉他在点动物园里的野生动物。
    不过他点的这些,还真是本地本土的动物。
    “没有狮子?”
    “没听过村民们说类似狮子的动物。”
    崔玉涛与李勇峰也回过神来,嘴里吧啦吧啦一大串,止不住帮忙碧山村讲好话。
    比如他们也看过五碧山,那林子里的树特别粗大,光一个半山坡,就把他们眼睛看得两眼迷糊。
    陈教授与温教授对视一眼,脑海里浮现关于水湾县的资料,那也不是一个无名县,近代也有出过一个大学问的名人。
    从这位名人的文化作品来看,那确实是一个处处青山碧水的好地方。
    温教授沉默片刻,只问他们一个问题:
    “不知这水湾县有多少种竹子,你们能把记忆里的说出来吗?”
    对于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他们还是陌生的,但对于它们喜欢吃竹子这个特点,已经非常明显。对于竹子的种类,大熊猫也不是全都不挑的。
    “斑竹、筒竹、青皮竹、黄竹、花秆黄竹、巨龙竹、拐棍竹、光巨竹、水银竹、人面竹、龙拐竹、箭竹、墨竹……我知道大概只有这些,我之前以为竹子都是竹子,后来听一个邻居传统竹匠老大爷讲,才知道竹跟竹之间,有很大区别。”
    感觉他在念顺口溜,听得旁边三位青年大开眼界,他们真不知道有这么多种竹子。话说,这也算巧合,寻常百姓家,都将竹子称为竹,谁也管不了那么多。
    有箭竹与龙拐竹,这两种可是大熊猫的最爱。
    王溢希略微迟疑道:
    “林子里还有一种比大熊猫常见的小动物,是毛发偏红色的大猫,猫脸圆滚滚的,它们也喜欢吃嫩竹子与竹笋。”
    崔玉涛脱口而出:
    “碧山的动物怎么都喜欢吃竹子,莫非它们是大熊猫的亲戚?”
    随后自己都被自己逗乐了。
    今天冲击挺大的,原来这世界上有这么多他们从没见过从没听过的动物,而且它们就生活在离自己家不远处。
    陈教授眼睛一亮,忽然笑道:
    “老温,溢希同志讲的应该就是小熊猫,它属于浣熊科,发现的比大熊猫还早一些,它还真是大熊猫的亲戚,不过不只是咱们国家独有,别的国家也不少。”
    大熊猫?
    小熊猫?
    还是亲戚关系?
    砰砰砰——
    崔玉涛屁股一歪,直接坐到地上。
    旁边三位青年同样受到惊吓,幸亏反应没他这么大。
    “陈教授,温教授,大熊猫与小熊猫不是一种动物?为啥都取名叫熊猫?”
    “当然不是。小蝌蚪长大不一定变成大蝌蚪,小熊猫长大依旧还是小熊猫,打死它也变不成大熊猫。”
    办公室里忽然飘过一阵冷风,明明是炎热天气,却感觉凉飕飕的。他们还不知道,这大约属于一个‘冷笑话’。
    从这一天开始,王溢希、李勇峰、崔玉涛三人,周末开始往万花谷动物园跑,帮助两位教授了解水湾县碧山村,这也是他们靠近省城大学的一个好机会。
    教授以及教授助手,都在省城大学里教过书,能跟他们一起干活,绝对是一件特别幸福的经历。
    而且,有关于探寻碧山村的文件报告,已经打上去了,幸运的话,上面会派一支编制里军队,专门护送教授以及助手们,去当地碧山村里探查一番。
    于此同时,从地方到县里逃荒的人越来多,上面的人也意识到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开始有针对开会议。
    城里的粮食也开始各种各样计划起来,而那些来城里的逃荒者,则开始接受民兵队长的一一审查。
    比如,为了救灾,种花国开始不限量地出售高级食品,包括高级糖、高级烟、高级点心、高级小吃、高级饭菜等等。
    这种“高级”,和普通食品的质量差别不大,价格差异很大,是凭票卷供应的普通食品价格的十倍以上。
    这是一种很有选择的救助。
    此刻种花国压力山大,库里存粮实在有限,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像崔玉涛他们高级知识分子的工资,一个月大约够买几斤高级糖。
    然而,为填肚子、为自己亲人的生命,人们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去买高级糖高级糕点,有吃的,才有希望。
    烟瘾是什么?
    在生命前面什么都不是。
    工厂里开始有‘领工资后反乡’政策,而作为管理级别,他们开始一组一组的下乡活动,保护王溢希所在的文化工厂,以及崔玉涛他们所在的新华书店。
    那些因此下乡的青年职工们,因为饥饿与生病,可能永远被埋在异地他乡,再也没有回家乡的机会。
    而幸运的是,王溢希、刘强龙、崔玉涛、李勇峰,四人被万花谷动物园征用,他们的下乡计划,可以未来跟教授团队合作,去更为熟悉的碧山村。
    当然,这要等上面报告批下来。
    对于陷入困境与灾难的种花国,关于大熊猫的保护也是必须要靠后的,但是去碧山村已经被上面部门批准,是迟早的问题。
    或许,他们还在等编制军队的助力。
    在五九年下旬开始,饥荒与灾难的恐慌,终于蔓延到省城里,居民与村民们同样开始面对,种花国有时建国以来,绝对最困难的一九六零年。
    死伤无数。
    **
    整个夏天,都是比往年还炽热的高温天气,却没有和往年一样的暴风雨。
    土壤,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壤,收获粮食与生命的土壤,在长达三月没有一滴雨水浇灌的厄运中,终于瘫痪失墒。
    明明应该进入收获的季节,田里的稻谷却已经彻底枯死,大片大片地,仅仅写着两个字——绝收。
    别说浇灌土地。
    村民们的饮用水都彻底成为问题。
    幸运的是,碧山村还有水库。
    不多的稻田里可能有五成左右的收成,村民们挥着镰刀收割,边割边收,有的稻杆缺水干枯,甚至无法直立,收割比往常还艰难,却比往常更认真。
    这些都是救命的粮食。
    对于饮用水,村人们基本守着一个小水库过活,每天提着木桶排着长队,去水库定量接清水。
    半夜里,老人们带着山娃娃出来乘凉的同时,一个个对着山神庙,跪成一排一排的,磕头碰脑,态度虔诚。
    偷偷溜走的甜妹儿,远望他们一眼,运起暖流,使它流转在脚底,借着深蓝色的衣服,在黑夜里快速穿梭,一直到梯田顶端。
    借着昏暗的月光,她放眼望去。
    隔壁碧土村的一块块方块田地里,看到数块的枯黄,在焦干的稻茬中,夹杂着一两点触目惊心的黑,那是烧掉干枯稻草后,留下的绝收痕迹。
    “一九五九年。”
    作者有话要说:  叶子:继续下一章,回村子里搞一点神秘兮兮的事情哈^_^
    **
    高级糕点高级糖,都是普通糖,但比平常贵十倍左右,但它们不限制量不需要粮票,基本只有居民买的起,主要也是为了救居民的。
    据架空世界老辈回忆,六零年是本地最最最艰难的一年,蛋疼的不只是干旱。
    在最艰难的三年,全种花国本省非正常死亡人数最多。
    正规的数据本省是其他省的数倍——咱们说的不是人数,说的是倍数,有的可以高达十倍百倍??以上,一点都不夸张,有的省挺幸运,可能我数学可能不好,看资料的数字算的。
    因为被征调出去的粮食很多很多。
    还有六零年,全省幸幸苦苦存多年的旧粮票全部作废,发行新粮票。
    像是告诉你,你的存折上数字归零,咱们人民币换新,但偏偏不换你的,那些买的不到吃的买不到房子啥都买不到,就是这样。
    嗯嗯嗯,虽然我没存款-_-#
    这叫什么瞎事儿!
    还有这等操作的!???
    最主要,那是六零年代,情况最严峻的一年-_-#,啥都买不到?根据老辈们回忆,像是天塌下来一样,泪水都流汗了,继续熬熬熬熬。
    这也是三年内本省有些地方死伤人数很多的重大原因之一。
    这些叶子文里都不能写不能写,大家忽略忽略,就当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
    嗯嗯嗯嗯嗯嗯,讲一讲故事啦,仙女们把它当作架空?
    别偷偷摸摸议论啊啊啊~~~~叶子会打你们屁屁的,叶子很凶悍的~~~~
    第199章 混乱茄科植
    日夜颠倒的夏季, 在不断祈祷中度过, 雨水却并未增加。失望难过的秋季, 在忙忙碌碌中度过, 粮食依旧短缺。
    入冬,除去缺水缺粮,一切都很正常。
    公社大队派人来,按照往常的比例上交粮食后, 被嘉奖一两句, 得到一些额外的种子福利, 库里再次恢复到粮食紧张状态。
    村民们却不敢抱怨,只能勒紧裤腰带熬日子,这粮食不得不交。
    这时候民兵组织抓作风特别严格,什么都会抓进笼子里, 幸亏碧山村地处深山老林,远离城镇,加上上头有熟人照顾,才能够得到一两分缓解,比其他村稍微好一些。
    但也是好一些而已。
    没粮与缺粮的区别。
    **
    院子大榕树下, 叶安诚用麻绳与大木板做得一个简易版秋千。
    晓丫头可以整个人躺在上面动来动去,之前在白家读书的小辈们,对于山林里的危险,有深刻的认识。
    她小脸皱成一团,问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