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历史军事 > 重生六零甜丫头 > 第159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59节

    没布没被,天天烤火总行吧?
    汉子们小伙们去立马起床去二碧山三碧山,在树林里烧土碳、捡柴火、砍枯枝、割草,有的还能找到肉粮野菜等意外惊喜。
    各家各户院子里厨房里,柴火密密麻麻堆积如山,木碳一麻袋一麻袋封得严严实实,全都用厚麻布遮挡包裹起来,免得被风吹雨淋,没有柴火烧。
    有老人瞅着木炭笑叹:“别说咱们家不开火,就算开火,天天烧火取暖,这木碳柴火也够用半年以上!”
    老实说,青山确实是个宝啊!
    尽管深秋,山雀蛇鼠,还不少,有时遇到还挺好捉。像折耳根类的四季野菜也有,有时还能遇到冬季野果,家家户户,都偷偷存下不少粮食。
    每当看着麻布盖着的背篓箩筐,村民们相视一笑,都露出心照不宣的默契笑容,擦身而过,准备去找比‘他家’更多的粮食。
    一点一点攀比,东家西家猜测,倒是让村民们忙里找到不少乐呵事。
    黄家老大逮麻雀的本事逆天,郝家小子年纪不大,特别会逮兔子山鼠,黑洞一烧一个准。张家大婶最搞笑,竟然捉住一只吃野鸡的黄鼠狼,这还真是逮一送一……
    这忙活的日子虽然很累,但看着粮食与柴碳一点一点增加,此时心里的安全感与满足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因为要备冬,文景深的小学,只能等着开年再建。如今他的学生,只有文阳熙、大海宝、小二黑、叶安诚、叶思思、叶晓晓,唔,奶娃娃叶小五也被叶奶奶抱着听课。
    叶安诚因备冬与学习的事情,倒是躲过年轻小伙子小姑娘们的‘县城新鲜故事后续’的追问,心里狠狠松一口气。
    所有学生里,被夸奖最多的是——叶小五,喜得他每天吐几个奶泡儿,小胳膊小腿折腾不停,甚至能扶着板凳走几步。
    白家老俩口心里稀罕到不行,有一种从新样儿女的感觉。
    奶娃娃小五除去学走路,如今他嘴里能蹦哒出‘笨’‘傻’‘呆’‘聪明’‘可爱’几个词语,而且,他似乎明白自己是聪明可爱,学姐学长们都是笨傻呆子。
    以叶安诚为首的学生们:…………
    甜妹儿:哇,小五干得好,有你四姐姐的风范!
    学生里,晓丫头与小二黑这一对难兄难弟,天天愁眉苦脸。
    这文老师太厉害啦,一言不合就罚人一动不动、面碳思过,他俩属于被骂得最厉害、罚得最多的两个。
    学得最快的是叶安诚,其次叶思思。
    最好的是有基础的文阳熙与大海宝。
    几人在一块比拼,学习劲儿越来越高,文景深也越来越满意,除去俩学渣——晓丫头与小二黑。
    至于甜妹儿,她超级忙,虽然文景深不知这丫头在忙什么。
    只需要每天用滑石与石板完成作业,打拳走步跳小人舞,看胡院长的草药书。其余时间,基本用来逛二碧山,与爷爷三叔一起,偷偷摸摸帮杨婆婆准备过冬物质。
    村民们都在忙,叶家人自然混在其中,一起忙活。这时候,村里劳动力多的人家,其作用就展现出来,然而卵用,叶家人还是忙得团团转。
    他们自己准备的同时,还得帮夏老爷子、白家老俩口、杨婆婆准备。
    而且叶二婶还得处理三姑六婆事情,叶妈妈是炊事员,的亏食堂如今饭菜特别简单,红薯、玉米、南瓜、洋芋,基本无人抱怨。
    虽然甜妹儿有青山空间,里头木柴粮食棉花啥得都不缺,甚至还有大纺车。
    叶老爷子叶爸爸却总有一种不踏实感,有总不劳而获的感觉,而与村人们一起忙碌,帮夏老爷子杨婆婆他们准备物资,可以将这种感觉将低。
    啥事都不能搞特殊。
    夏老爷子瞅着自家多出的柴碳堆,卧室里全都是野菜野味野果,‘不知好歹’骂一句,“太占地方儿”。
    叶家人替外人备碳柴这类举动,倒是赢得大部分村民们‘尊老敬老,尊师重道’的美誉,当然也有少部分骂他们傻的。
    提到杨婆婆,某天得空的时候,甜妹儿与叶奶奶一起去瞧她老人家,却发现杨婆婆的小木屋实在简陋破旧得很。
    超出人的想象!
    茅草屋倒出都是小洞大洞,歪歪斜斜,简直处处漏风。仅站一会儿,叶奶奶觉得自己脚都快生出冻疮,不停抖动,才能得到些温度,跟在外头坟林也差不了多少。
    也就遮雨效果好一点!
    山间寒风一直冷得厉害!
    但没想到才过去几天,木屋子咋就变成如此破模样!
    但见,杨婆婆嘴唇都洞得靑肿,她眯着眼睛打量着他们好一会儿,才张嘴露出三颗黄牙,吐出淡淡一句:“你们来啦!”
    叶奶奶皱眉问道:
    “杨婆婆,这木屋子——”
    “前晚风太点,木屋被吹倒了,我这才把它立起来。”她说得十分风淡云轻。
    叶奶奶:…屋子倒了,屋子倒了,屋子倒了…
    甜妹儿保证,杨婆婆的声音都是颤抖的,而且木屋似乎感到抖动两下。
    “放心,今天这风吹不倒它。”
    ……杨神婆果然牛!
    作者有话要说:  叶子:……么么哒仙女们。
    **
    话说叶子在碳火盆旁边写的,真的特别暖和,还能烤东西吃,美哉美哉,我先睡会儿觉。
    第148章 青山与白雪
    深秋夜山风, 能将杨神婆的木屋, 吹倒数次, 这木屋肯定需要重建。否则寒冷冬天, 简直没法子过。
    关于建简单的木屋土屋, 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叶家人自然不怕。只是屋子要修建的稳稳当当, 不倒不歪, 还是得寻求张老爷子的帮助。
    至于怎么求帮助法?
    杨神婆睁开眼睛, 叹一口气, 把叶家人攆回去,“叶家本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别丫头,跟神啊仙啊再扯上关系,更过于特殊,这不好,不好, 不好!老婆子自有办法!”
    虽不知啥不好,甜妹儿懵懵懂懂点头,回家焦急等着消息, 那屋子跟睡在林子外边,差不多也没啥区别了。
    次日, 关于木屋的消息传回村里,而传消息的人变成‘偶然’上山逮兔子,瞅到的李姓三兄弟。
    当夜,各家各户偷偷摸摸议论起来。
    大多数都是关于, 天气转凉后,他们成年人都受不了,杨婆婆如此高龄,还能一个人冒着风雨,将木屋立起来,果然不愧是娘娘庙的神婆啊!
    此时,村人们虽陷入敏感警戒中,但家里余粮保暖还是有的。村里老人们对娘娘庙打从心底里的尊敬,比碧水村碧土村强得多。
    于是,收获神婆恩惠的人家,今日姓张的送一根葱,明日姓李的扯一团麻线,后天姓王的卷一捆干柴……甚至,隔壁碧土村杨家,送来一床包裹着红薯的棉被,零零碎碎,什么都有,加起来还挺多。
    张老爷子考虑一下地势与材料,觉得建土屋比木屋好,土屋冬季有一定自我保暖的作用,也就就是所谓的‘冬暖夏凉’。
    小土屋墙壁是用黄土夯实而成,山墙尖是用土砖石砌的,再用圆木顶着墙,防止时间太久,土墙倒塌。
    屋顶是用檩子和椽条等粗木块。屋面盖着搭麦秸与泥土混合成草,整个呈倒v字形状,刮风下雨,也不会被掀掉或漏雨。
    小土屋面积不大,堂厅、卧室、杂物房三间,除去挖出来的窗户,不许漏风,不许有缝,蛇鼠最好跑不进来,因建造要求高,它既不简单也不难。
    比青砖靑瓦大食堂简单很多。
    但像是屋顶木梁的选择,以及无铁打的榫卯结构,也就是通过各种嵌套结构把木块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就需要传统木匠出手。
    以张老爷子的指导,张队长派出包括叶爸爸在内的三汉子,作为打底基础。
    再加上村里其他精壮劳动力,得空就会被老人用扫帚或藤编抽打,去帮忙建造杨婆婆的新土屋。
    虽说村人们天天都忙碌,但村里人口多,有人砍一棵树,有人挑一把黄土,有人砌一面土墙。
    值得说明一点,杨神婆严肃认真道:
    “在二碧山修土屋,砍一棵树,你们就得种下一棵树。”
    砍树的部分村民们,偷偷摸摸去把前两天砍的树,重新给种下。他们咋忘记,二碧山可是神山呢!
    仅仅两三天,这土屋建的有模有样。
    土墙砌好、檩子上好、屋顶盖好,瞧着小土屋一点一滴建成,不说笑得欢的叶家人,连只提供一捧黄土的村民,心中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按照本地传统,最短得晾干三日,才能搬东西入住。
    然,土屋建成后,关于杨神婆木屋的一堆物品,她老人家指出一出二碧山地名后,将帮忙的人都通通赶走。
    而村民们好奇赶去这个地名,发现几片野菜、两棵柿子树,以及不少野味,还有比今年三碧山还多的冬笋们。
    重阳节秋笋丰收。
    村民们去原处看冬笋,得到不好消息,虽不是没有,但是也不多,抢在最前面挖多的人家,也不过十斤多点,令人失望得很。
    如今的意外收获,喜得村人们眉开眼笑。
    张队长宽放的政策说明,谁抢到得多,这些粮食就是谁家的。
    村里老人们得知此事后,朝着杨神婆土屋与娘娘庙方向,鞠躬弯腰拜好几下,对着儿女孙子们,一阵嘱咐,“二碧山可是碧山村人的根,做人不能忘根”。
    而叶家也没闲着,与村民们同步的同时,白日里,叶爷爷或叶三叔,抱着甜妹儿去神婆家,偷偷摸摸帮忙整理东西。
    有时候,甜妹儿一人陪着杨神婆,她也不怕,反倒是对杂物房那些箱子柜子,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寻宝的过程。
    杨神婆的生活,比村民们还悠闲,也无聊得多,做饭吃饭熬药溜山,而大多数时候,她都是在虔诚拜观音娘娘。
    有时瞅着甜妹儿翻箱倒柜的模样,她竟也觉得有趣,天天陪着她闹腾。
    可惜玩得久,她就对那些佛珠、繁体佛经、佛像、盒子、瓷器、符纸符笔、生锈铁剑铁锁……通通都没有兴趣,有些东西在夏老爷子家也不少。
    没错,甜妹儿简直就是有眼无珠!
    “杨婆婆,为啥没有弹弓、弓·箭,木弩类玩具啊!”
    杨神婆揉揉她头,笑而不答。
    某人画外音:因为神婆搞得是法术防御与攻击!
    而叶老爷子,瞅着自家孙女翻出来的破棉被破衣服破棉鞋,一个个硬得跟石头差不多,肉疼得很,心也疼得很。
    他干脆用棉被把土屋封一个遍,仅留下门窗,在把白家夏家杨家叶家张家等人家,暗地里偷提供的新棉袄新棉衣放好。
    杨神婆家里的棉布,算上那些硬石头,竟比夏家还多得多。而破碗破盆也不少,大米红薯洋芋野山药野山芋野菜野鸡野兔等粮食也不不少,甜妹儿还偷偷摸摸往麻袋竹筐里增加这些粮食。
    用棉被作为门帘、棉墙,也只有杨神婆的屋子,能做得到、耗费得起,点燃炭火,土屋瞬间变得比叶家土屋,还要暖和。
    至于搬个家,粮食木炭多出几麻袋,这种小事,不值得引起杨神婆的关注。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