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其他小说 > 七零年代重生日常 > 第98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98节

    再醒来的时候,他怀里多了个人。
    这熟悉的开场——
    嗅着鼻尖熟悉的香波味, 宋逢辰浑身暖洋洋的, 他闭着眼,亲了亲怀中人的发顶,问:“什么时候了?”
    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过后,耳边传来徐舒简略有些沙哑的声音, 像极了轻喘,又像是呻吟,挠的宋逢辰心头直痒痒。
    他说:“还不到七点。”
    宋逢辰心猿意马,搭在徐舒简腰上的手忍不住的往下挪了一小段距离, 摸上了两团软乎乎的面团。
    徐舒简行事向来光明磊落,他挑起的火, 自然也该由他来灭。
    他凑上去,吻上身下人的喉结!
    宋逢辰什么时候享受过这样的福利,他两眼放光,索性就这么躺在床上,任由徐舒简发挥,只是时不时的伸手扶正他的姿势,好让自己更舒服些。
    打完一场酣畅淋漓的大仗,得了便宜的宋逢辰‘能屈能伸’,果断伏低做小,又是按肩,又是揉腰的,总算是把恼羞成怒的徐舒简给哄好了。
    趁着徐舒简做饭的空隙,宋逢辰洗完床单和被罩,着手整理起他从港市带回来的东西来。
    这堆盒子里,一半是丁家给的谢礼。
    两罐猫屎咖啡
    这名字听起来就有点刺激,但老古董宋逢辰实在是没有想要品尝的欲望,他记得刘老先生(晚清政府送往花旗国的最后一届公派留学生,做过十几年的地质调查所所长,现在在地质大学做副校长的那位)喜欢喝咖啡来着,倒是可以借花献佛,送给他尝尝鲜。
    四罐来自土耳其的蜂蜜,估摸着总重量不会超过一公斤。
    一盒野生珍珠,白的黑的黄的都有,少说也有百十来颗,直径最小的也有一公分,最大的一颗甚至有弹珠大小,用来磨粉正好。
    半支三斤重的百年野生灵芝,另外半支已经进了宋逢辰和广阳的肚子里了。
    一本董其昌的《小楷金刚经》字帖,两块徽墨,这两件显然是给徐舒简准备的。
    还有那半斤大红袍。
    剩下的都是一些烟酒零嘴什么的,不说也罢。
    至于另一半盒子,则是宋逢辰带给徐舒简他们的礼物。
    其中包括给徐舒简的围巾,给徐俊民的紫砂杯,给徐适道的文件包,给郑德辉几位老爷子每人一份的海味干货礼盒,里面包揽了十几种海鲜,鲍鱼、干贝、海马、鱼胶……
    对了,还有三箱可乐,难为宋逢辰千里迢迢的把它们给带了回来。
    徐舒简端着两个海碗从厨房里出来的时候,看见的就是客厅里一副乱哄哄的样子。
    宋逢辰抖了抖鼻子,惊喜道:“哪儿来的米粉?”
    徐舒简将其中一个海碗递给他,说道:“陈二嫂子寄来的,就是前几天的事情。”
    “这样啊!”宋逢辰放下手里头的东西,伸手接了。
    他到京城之后,一直和陈家有联系,因而陈二嫂子有他家的地址倒也不足为奇。
    “除了米粉,还有些腊肠、吹肝、饵块、野蘑菇什么的,都在床底下放着。”徐舒简又说道。
    宋逢辰不在,这些东西他也不好处理。
    “嗯。”宋逢辰吸溜着米粉,含糊着说道:“正好,明天去爷爷那儿的时候,可以带点过去给他尝尝。”
    他作为晚辈,出远门一趟回来,去长辈那儿坐坐报个平安什么的,是最基本的礼仪。
    “好。”
    第二天上午,宋逢辰和徐舒简一起,去了徐俊民那儿。
    “你来的正好,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和你说。”徐俊民说道。
    “您说!”宋逢辰放下手里大包小包的东西。
    炊事员廖师傅回家过年去了,因而屋子里也没有外人,徐俊民也就直说了:“眼下,希公登顶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事了。”
    宋逢辰认真的听着。
    “卢家、祝家、张家……这才几个月,京城就闹出了这么多的事情,这还是明面上的,背地里不知道还有多少无辜的民众受害。归根结底是玄门修士目无法纪,视人命为草芥,仗着有点手段胡作非为。”
    “若是不加以管束,后果将不堪设想。希公的意思,是要成立一个特别事务办理处。一是为处理国内这些邪魔外道,肃正风气;二来也是为了抵御外敌。你知道的,最近西南边界那边不怎么太平,一场大仗在所难免……”
    “关于这个特别事务办理处处长的位置,张老爷子想推荐你去做。”徐俊民说道。
    他口中的张老爷子就是之前被李有忠阴谋窃夺生气,后来被宋逢辰救了回来的张炳军。
    宋逢辰戳着手指头,沉声问道:“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候选人?”
    徐俊民点了点头:“李公举荐的房去观少观主何端峰,但他不足为惧。”
    宋逢辰了然。
    论实力,何端峰不如他。
    论后台,何端峰背靠房去观。宋逢辰也有长宁观撑腰,除此之外,他还有徐家、赵家(赵成于)和张家的支持。
    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办事,何端峰肯定争不过他。
    不过宋逢辰却没打算掺和进这件事情里面来,他说道:“何端峰比我更适合这个位置。”
    他解释道:“事情从急,何端峰身后站着的是整个房去观,房去观作为正道魁首,名声大,实力更没的说。有房去观帮衬,加上它无与伦比的号召力,相信何端峰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组建出一个可靠的班底来,这一点是我和长宁观没有办法做到的。”
    “最主要的是,何端峰生性古板,恪守教条,他来管理这个特别事务办理处,再稳妥不过。”
    “你也不用太过妄自菲薄。”徐俊民眉头微皱。
    “我只是实话实说。”宋逢辰哪能不知道徐俊民真正想听的是什么,他看了一眼徐舒简,说道:“更何况,在其位谋其事,我要是接了这个位置,将来还不得天南海北的跑……我现在这样就挺好。”
    听见这话,徐俊民的脸色果然好了不少,不枉徐舒简为了陪在他身边放弃了成为外交官的梦想。
    作为一个爷爷,他的目光也只能是这么的浅薄。
    反正这个位置又不是非宋逢辰不可,正如同他所说的那样,何端峰的确比他更能胜任这个职位。
    连带着徐舒简也忍不住的弯了唇角。
    宋逢辰笑了笑。
    更何况若是长宁观能在南洋华商圈子里站稳跟脚,照样能够为国出力,毕竟未来几十年里,国家最缺的就是外资了。
    从徐俊民家出来,宋逢辰径直去了南北粮店。
    “都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我这会儿找上门来,是想请成先生帮我找一件东西。”宋逢辰放下手中的茶盏,开门见山。
    “宋先生既然都这么说了,那小弟我一定尽力办到。”成翰飞满口答应:“不知宋先生要找的是什么东西?”
    宋逢辰目光如炬:“玉玺——”
    第120章
    “玉玺?”成翰飞喝茶的动作一停, 抬头看向宋逢辰。
    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 是御玺的俗称, 专业的称谓应当是宝玺。
    宝玺始于秦朝,由秦始皇创立,秦亡后, 宝玺制度被汉高祖刘邦全部继承下来,一直沿用到隋朝。
    根据汉代的记载,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 天子行玺,天子之玺, 天子信玺。
    六玺的用途各不相同, 如任命朝廷官员,印‘皇帝之玺’;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
    传国玉玺(和氏璧)不在这六玺之内,它仅代表皇帝的正统地位。
    另有‘皇帝神玺’为镇国之玺, 藏而不用。
    以上八玺及其用途形成了后来所谓的‘秦汉八玺制’。
    到了唐朝,武则天称帝时,独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玺,八玺制变为九玺制。
    再到北宋, 增至十二宝,南宋则是十七宝。
    元末, 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遁走漠北,传国玉玺至此遗失。
    从这以后,明、清两朝大量制作玉玺,以减轻传国玉玺的重要性。
    其中明朝玉玺为二十四宝,满清入关之后,除交泰殿二十五宝日常使用外,还供奉着‘盛京十宝’,刨去这些国玺之外,满清皇帝几乎都爱刻制私玺。
    尤其是乾隆皇帝,据传他一生共刻制宝玺达一千八百余方。
    所以玉玺的存世量还是极为可观的,加上眼下这个年代,国家在博物馆建设方面还是个空白,绝大部分珍奇的古董文物都散落在民间,因而要想找到一枚玉玺,说难不难,说容易却也不容易。
    好歹成翰飞是开当铺的,门路肯定不少,要不然宋逢辰也不会找上他。
    “宋先生怎么突然对玉玺有了兴趣?”成翰飞索性放下手中的茶盏,问道。
    宋逢辰搪塞道:“你也知道,我家那位就喜欢捣鼓这些文玩古董什么的,这不是再过两个月就是他的生日了吗,我想着给他准备一个惊喜来着。”
    “这样啊,”成翰飞挑了挑眉,“不知宋先生想要什么样的玉玺?”
    宋逢辰也不管成翰飞信不信,直说道:“清代的,最好是康雍乾三朝的。”
    “要多少?”成翰飞又问道。
    “至少三枚,国玺最好。”宋逢辰想了想,又说道:“越多越好。”
    反正这玩意多了也不膈手。
    听到这儿,又联想到宋逢辰的身份,成翰飞心底有了成算,虽然不清楚宋逢辰要这玉玺到底有什么用处。但他也是识趣之人,看宋逢辰的态度,明显是不想让人知道他的意图,因而他也就压下了深究的心思。
    成翰飞点了点头:“行,我找找看。”
    “那就麻烦成先生了。”宋逢辰也不白叫他帮忙,又说道:“正好,我家种的那株金银花前段时间又开了一茬花,得了些花苞,改天送点过来给成先生尝尝。”
    倒不是宋逢辰大方,谁让那金银花是他少数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呢。再加上他是诚心想交成翰飞这个朋友,毕竟多个朋友多条路不是。
    “好。”成翰飞满口答应,他想着,从宋逢辰手里漏出来的东西,总不会是凡品就是了。
    回到家,宋逢辰陪着徐舒简去了北门大街,年节将至,该是准备年货的时候了。
    街道上人来人往,一圈挤下来,宋逢辰脚下堆满了东西。
    “苹果、橙子、冬枣、梨,”徐舒简对照着清单一一盘点地上的东西:“猪肉、鲤鱼、牛肉、羊排、白菜,嗯……萝卜呢?”
    宋逢辰四下看了看,踹了踹脚边的一个麻袋:“这儿!”
    “糕点、松子、平榛、水果糖……”徐舒简收起纸笔,说道:“烟酒什么的家里都有,就是米面和炭都不多了,明天再来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