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其他小说 > [明朝]科学发展观 > 第135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35节

    可是如果……这些巨头想要发展的越大,就越要分更多的钱给更多的人呢?
    他们发展的速度会被遏制,不至于突飞猛进,但是当地的人均生活水平又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最高工时为十小时,不论身份是奴隶还是平民。
    虞璁心里清楚,短期内想要废掉这种卖身制度,基本上不可能。
    但是他能让政府衙门去保护人民的利益——因为各地衙门的俸禄,也在一年前就有显著提升,可以养更多的官差来主持公道了。
    南有徽商,北有晋商,这两大势力都得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往东北迁移,来平衡南北西三地的情况。
    “王尚书,朕想问你,如今最为豪绅的商贾,大概持有多少的家产?”
    虞璁问这句话的时候,心里略有几分忐忑。
    他心里清楚,在奴隶实际存在的情况下,某些个别人的资本积累,恐怕已经很可怕了。
    王守仁露出几分为难的表情,还是如实道:“老臣听闻这徽州大贾,有人以鱼盐为业,藏镪至百万者。”
    百万银钱!
    虞璁一愣,手指握紧桌沿,寒声道:“大约有多少人?”
    “臣……不知。”
    不,这个东西一定不能无视。
    有这样的豪富,就会兼并土地,就会造成更多的社会不安。
    他作为皇帝,要的是天下小康,而不是谁能够一家独大,独大到与朝廷能分庭抗礼。
    “虞鹤,再拿纸笔来。”
    “朕今天,要跟王大人聊聊……个人所得税。”
    第74章
    想要收缴个人所得税和商业税, 想要改善明代嘉靖朝的经济情况,必须要重视一个根本问题——官宦对国家经济的插手, 已经到了非常恶劣的程度。
    明代最大的问题, 就在于‘投献’之风。
    所谓投献, 就是字面意义上的,主动把自己的田产送给官员。
    乍一听好像不划算, 送几亩田人家又不会对一介小农民多看一眼,可是这个行为背后的根本动机, 在于避税。
    虞璁在得知这个真实情况的时候,心理防线一度炸成烟花。
    徐阶在历史上田产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还真没有多少是他自己主动买的——四十多万亩,四十多万亩啊, 大半以上都是人家农民屁颠颠自己送过去的。
    唯一的好事就是, 虞璁穿来的时候是嘉靖七年,而且杨一清还没死。
    东林党并没有形成——连党争都没有开始。
    在这个时候能改革顺利,也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话收回来, 再谈‘投献’之事,可以说是积弊已久了。
    官员一家的地,都是免税的。
    农民们把这些田产全部交给官家, 再向官老爷们交上私税,算是能勉强讨点生活。
    王阳明和杨一清那都是在各省历练过的人, 可从来都对这些猫腻清清楚楚。
    虞璁也着重跟他们强调过,从今往后,税收的重点是从农业税转到商业税上, 要不断地减轻农民的压力,同时与商人争利。
    但这个地方,还真绕不开官宦阶层。
    投献制度被王阳明想法子削弱和化解,现在伴随着农业税的全面降低,农民们自己也清楚怎么样利益最大,当然不肯再送田给官老爷们了。
    但是,官宦阶层对商业的插手,比对农业还要严重。
    现代和古代在政治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一国之君这个位置的认知。
    现代的首相也好、总统也好,总归清楚自己要争取更多的民意,不管政策是对是错,起码在上任期间都会老老实实干活,踏踏实实做人,绯闻都不敢有。
    因为人家的工作,就是领导和治理这个国家。
    但是古代的皇帝,可是有很多人把皇帝这个位置,单纯当成一个血统的。
    整个明代真正专心治国,从头到尾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的皇帝,连一半都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老朱同志制定的商业税政策,在一百多年以后都没有改变过。
    所以虞璁的内心是崩溃的。
    当年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后,整个国家才刚刚开始复苏。
    元朝已经把这个国家糟蹋的差不多了,现在无论农业还是商业,都得想着法子扶持。
    所以数学并不好的朱元璋认为,商品的定价不能太高,否则不利于百姓。
    而想要商品价格不要过高,就得降税。
    老朱爷爷一拍脑袋,说要不就不收了吧。
    这听起来很荒谬,也实际上就这么发展了一百多年……
    定商税是‘三十税一’,那可就等于只收不到4%的商业税。
    而文房四宝、农具舟车这类的实用物品,直接免税!
    老朱同志数学不好,他儿子朱棣也数学不好。
    到了永乐年间,明朝政府直接增加了免税的范围。
    也就是说,大部分东西都划入免税的范围里,可以说很恐怖了……
    之后有多少个皇帝荒于声色不理朝政,也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直到明朝灭亡,这个问题都没有被重视过。
    虞璁当时在知道这个情况之后,直接把税费转化为摊位费,来进行对两大京城商贸中心的管控和调节。
    这个问题如果不重视的话,当真会造成商人势力的疯狂崛起。
    所以在嘉靖八年的时候,杨一清和王守仁奉虞璁之命,将商业税上调至‘十税二’,算是调整到正常的范围内。
    但是,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虞璁现在把河套打下来,有资金能修建养马场和军事基地,才有胆子继续管控经济方面的问题。
    毕竟国家安危放在第一,钱不钱的都可以慢慢赚。
    根本问题,就是官宦对商业的插手。
    《大明律》当然早就规定过,四品以上的官员禁止做买卖。
    可是四品也定的太高了——放到现代,那可是正厅级往上啊。
    想想,如果是现代的县官、市长开企业,靠权力能拿走多少好处,竞争力有多恐怖?
    更可怕的是,万历皇帝也没这方面的概念,直接开放‘商籍’的设定。只要是商人都可以异地附籍参与科举,再通过科举做官。
    虽然现在万历小皇帝还没被生出来,他爷爷嘉靖帝也被换了魂魄,情况依旧很棘手。
    权力经济被放任发展,导致手工业和商业的巨头……都和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东林党还没有诞生,但是此刻主要的商业大头,都已经被官宦们悉数侵占盘踞,想要动他们就等于要动一整个省的势力。
    虞璁千辛万苦发展好了军事,夺回了河套,把蒙古的新锐明星俺答一箭怼死了,现在终于敢松口气,在外患排除的情况下来收拾窝里的那些狗东西了。
    他现在唯一的优势,就是手中的军权。
    由于军队制度被优化,而且军工和军备都在飞速发展,虞璁硬是靠着自己的政治手段和武官集团的抬举,把京城的文官势力收拾干净。
    起码现在的北京城,是彻彻底底的归他做主。
    可是……整个中国呢?
    他想要大力发展交通和经济,前提就是把商业这个重要的东西,还给人民。
    但与此同时,他不能靠杀戮来解决问题。
    朝中的大官自然是可以轻松换掉的,多的是精英人才通过寻仙考进入北平。
    可是全国上下的公务员,要是全杀了,政府系统会陷入瘫痪之中。
    自己既然抢不了……那就只能让他们乖乖吐出来了。
    个人所得税要收,商业税也要收,最好还发行发票制度。
    虞璁拿着笔想了半天,突然开口道:“王余姚,你说这藩王,此刻可不可以一用?”
    王守仁怔了下,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之前削藩之举虽然惊险而血腥,但不仅回收了大量的军队势力,还把宗亲吞并的种种钱财都收缴回库,让天下流民有田可耕,让天财库如今得到四倍的税收回报。
    但藩王在如今,仍然是持有一定军队,并且镇守一方的。
    哪怕是那些被杀掉的大藩王,也让旁系宗亲继承王位,在宣誓效忠后继续履行职责。
    虞璁要的,就是政府和藩王的制衡。
    因为古代没有那么优秀的信息传递机制,不可能维持如今世界的这种和平。
    所以必须要达成互相的压制,才能确保各地的秩序。
    “朕觉得……第一步,应该是让这些文官,把手中的商产都悉数吐出来。”
    虞璁开口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忍不住低低叹息一声,把笔放了下来,开始给自己揉额头。
    他不担心文官如何反抗,他担心的是商业因此饱受打击。
    王守仁当然看得清这个年轻人在烦忧什么,他沉默了许久,突然开口道:“陛下,倘若这件事情——与当时追查玉牒一样呢?”
    玉牒?宗人府的那个
    虞璁怔了下,心想这两件事有什么关系?
    王守仁想的慢,只抿了一口茶润润喉咙,再度开口道:“如果说,凡官籍者有从商之嫌,即责罚三倍税收,以示惩戒——而以个人之民籍为商,在各衙门登记规模从属,可只收十利其一呢?”
    直接这么清晰的登记官籍和民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