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其他小说 > [明朝]科学发展观 > 第83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83节

    无论是盔甲的制造,还是火药的试炼与填装,都全部有各自的归属区域。
    由于现在只是房子盖好了,但是车间里各个器械的搬运、火窑的建设还没有开始,真正试运行都得等到明年的三四月份左右。
    “你看这一副铠甲,肯定得有十几道工序吧?”虞璁任由赵璜带路,不紧不慢的开口道。
    “何止十几道,如今这锁子甲被升级改良为锁星甲,不仅能防护箭矢之伤,还针对骑兵的勾刺有额外的针对防御,哪怕是三棱倒刺划过来,都可以减损极大的皮肉之伤。”赵璜说到这里,由衷的自豪起来。
    “自从陛下遍施恩泽,让工匠们吃饱穿暖,这无论是效率还是做工,都已经精进了许多!”
    “三十几道工序?”虞璁噗嗤一笑,示意他站定,看着这一溜的长桌:“所谓的流水线,就是弄一条这样极其长的履带,备至固定的滚轮,让零件什么的可以一一的传送而去。”
    “传送?”赵璜没跟上他的思路,茫然道:“为什么要传送?”
    “所谓流水线,又叫做装配线。”
    正因为如今军力扩张至十万人,而且铠甲和装备都要全面更新,所以更需要批量的生产。
    虞璁严肃了眼神,认真的解释道:“这装配线,便是让皮带伴随轴承运动,带着东西一处处的走,走到特定的某一处,就有人帮忙穿针引线,又或者拼接锤凿。”
    “一处一处分工明确,哪怕是三十道工序,每个人也只需要完成自己负责的那一道,无论是效率还是质量,都可以精进许多。”
    这个东西,一个是给予了完整的工作节奏,第二是固定了工人们的工作场所,让他们减少跑动和寻找材料,要什么都直接从旁边的流水线拿放,可以极快的完成过去要几个时辰才能做好的东西。
    如果自己没有记错的话,这流水线可是两百多年以后才出现的。
    如今拿来进行工厂式的发展,那对于不是大字的蒙古人而言,还真是某种意义上的科技碾压。
    虞璁说完了许久,赵璜还愣在原地。
    他想了半天,只怔怔道:“如此一来,真的能加快许多么?”
    “这可是朕想了几个月才确定的法子。”虞璁懒得编什么天神授意的童话,只坦然道:“你且试试吧。”
    无论是盔甲的编制和配件装饰,还是火枪的零件统一制造和构建,如果能有流水线的加持,那都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批量生产’。
    “遵命。”赵璜郑重作了个揖,认真道:“过年之前,臣定仿制一条如陛下所言的装配线,看看效果如何。”
    至于这第三件事……
    “陛下。”
    “怎么了?”
    “臣听说,这胡宗宪和俞大猷,已经抵达京城了。”
    第44章
    虞璁想了许久, 也没记起来俞大猷这个名字到底在哪出现过。
    他记得胡宗宪,记得戚继光, 脑子里对这个名字有本能的互动感, 但是毫无印象。
    从兵工厂回了皇宫之后, 他吩咐鹤奴去端碗热粥来,自己就着小菜点心用了些膳食, 又开始思索些有的没的。
    鹤奴见他似乎心情不错,试探着开口道:“其实今日, 那位名唤俞大猷的人,已经托人来递过折子了。”
    “哦?”虞璁好奇的抬眸道:“这才刚来京城,就想着见我么?”
    “说不清。”鹤奴神色略有些奇怪:“其实礼部已经安排了会面,大概要等个四五天, 先把他们安顿下住处之类的再说吧。”
    “但是他还托人送了一本自撰的书来, 听说是无论如何都要转交给您。”鹤奴起身拨亮了烛火,眨眼道:“陛下要看看么?”
    “叫什么?”
    “《洗海近事》。”
    没听说过啊。
    虞璁如今吃饭也没微博美剧可以刷,索性看些书本折子, 此刻点了点头,示意他把东西拿过来。
    这册子并不厚,但明显是他一人所撰, 左右翻了两眼,竟然都是用兵之法。
    虞璁严肃了神情, 一面叼着酥脆的虾饼,一面开始看他写的序。
    这个人写东西,完全不按套路来。
    古代的兵书很多, 自己闲着无聊也翻了不少,但是那些兵书策论大部分参考的都是前代的战役或者各种经验。
    可是这位仁兄可不一样……他参考的,是易经。
    所有的纵横捭阖,生杀逃追,都与易学中的种种玄秘相结合,又延伸出无穷的深层次问题来。
    这个晋江人虽然只有二十六七岁,但无论是思考的战略视角,还是看待问题的角度,都远超于寻常层次的人。
    皇帝一开始看的还有点跟不上思路,本身四书五经里就没怎么读易经,也确实整不明白那些个乾坤罡煞的东西。
    但是他越想越觉得熟悉,直到整本册子翻完,记忆里才终于跟电路接通了一般。
    俞-大-猷!
    传说中的 “戚虎俞龙,杀贼如土”,戚就是戚继光,俞就是俞大猷啊!
    虞璁一拍脑袋,猛然间什么都想起来了。
    之所以这位老兄在自己的脑子里没什么印象,因为他这辈子都不得志,本身并不是个当官的料子。
    明朝在崇文轻武方面,跟宋朝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武功兵法学的再好,不会在官场里搞人际关系,就永远都得不到重用。
    也正应如此,后人更多的知道那老油子胡宗宪,却不清楚这看似籍籍无名的俞大猷。
    他的一生,是“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两为都督”,是“七次屈辱,四次贬官,一次入狱”。
    单纯论做人之圆滑,他确实不如戚继光,屡屡得罪人而无法施展抱负,过得相当憋屈。
    但是据说,这戚继光和俞大猷可比试过一次。
    戚继光作为武道宗师,使得是刀法和长枪,最得意的就是杨家的六合枪。
    而这军神俞大猷用双手长剑之法不仅打败了少年英才戚继光,当年南下抗倭的时候路过少林寺,把人家武僧都打到心服口服。
    ——为此老方丈派了两个和尚跟着他学艺,三年才归。
    后来这个猛人还写了本《剑经》流传于世,虽然名字叫剑经,打开一看却是剑法,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皇帝拿着书左看右看,虽然还是死活没读明白,但是明显坐不住了。
    鹤奴是个何其精明的人儿,此刻只笑道:“要不,现在就把他叫来?”
    “好!备好茶!”虞璁一琢磨,索性让他把晚上的会议给推了,认真道:“把胡宗宪也叫过来!”
    餐后的水果点心一用,俞大猷和胡宗宪二人就一齐到了殿外候着。
    虞璁示意给他们两备好热茶,自己又要了杯甜甜的牛乳茶,这才心满意足的继续加班。
    一旁在窝里趴着佩奇嗅到了奶香味,开始不安分的摇尾巴。
    “给它也倒一碟。”虞璁吩咐道:“让他们两进来吧。”
    单纯论年龄,胡宗宪现在可只有十八岁,比俞大猷还年轻许多。
    但是打那二人进殿起,虞璁就明显觉察出不同来。
    俞大猷是普通人家出身,估计对皇家的那一套礼仪也是临时学的,进门的脚步又急又快,明显是个躁性子。
    而胡宗宪与陆炳有相似之处,本身是锦衣卫世家出身,虽然骨子里就沾染了武将之气,但是脚步沉稳,眼神平定,不会左右乱看,明显是早已心里有数了。
    单纯论成熟程度,这年轻的胡宗宪可能还胜过他一截。
    虞璁从气质上都能分辨出谁是谁,他现在开会和接见之类的事情早已相当熟练,自然又是老话常谈,再和他们二人寒暄几句。
    行礼之时,胡宗宪步骤从容,一套下来行云流水。
    而俞大猷虽然记得住种种细节,却也能看出来僵硬而生疏。
    到底是家学渊源啊。
    待二人坐下,又大致了解些情况之后,虞璁想了片刻,开口道:“你们二人如今高中寻仙考,和状元应当是同一个待遇。”
    “那么,是入学修深,还是为官历练,你们想选哪一个?”
    寻仙考文理二科一共选拔了十人上来,各个都是极好的人才。
    但是只有第一名,才有资格面圣,并且选择自己的去处。
    虞璁之所以这么定,也有一定程度是公务繁忙,实在没有精力去认识和照顾好每一个人。
    既然给了你们选拔与跳级的权力,后面能混的如何,都看你们自己了。
    胡宗宪沉思片刻,才斟酌道:“回禀陛下,不才想入学国子监,待深究学问之后,再为国尽忠。”
    他这一步,确实有家里人的叮嘱。
    这京城可与徽州那边不同,无论是三司五寺七部的种种人事关系,还是上下往来,党派争斗,自己都一概不知。
    此刻如果能进入国子监,静水流深做长久打算,自然方便自己观察上下,靠父亲之名更好的结交人脉。
    俞大猷听完胡宗宪的想法,只嗤笑一声,抬手抱拳道:“皇上,草民也不会别的,只想去打仗!”
    嗯?
    虞璁心想这果然是兵痴啊,就知道打仗打仗,官都懒得当……
    他垂眸敛神,不轻不重道:“可曾带过兵?”
    “只带着少许人演练过,还未考个武举人什么的。”俞大猷别的方面一窍不通,一提到与打仗有关的事情,脸上立马就洋溢出兴高采烈的神情:“草民想跟着陛下,去打那些蒙古人!”
    俞大猷这话一出,虞璁和胡宗宪都齐齐变了神色。
    这出兵之策,他怎么会轻易就说出口?!
    何况这种机密的事情,明明只有少数的高级将领才知道,并且签了虞璁亲自起草的保密协议,密不透风,如何又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果然对人事一窍不通。
    虞璁冷淡了几分神色,开口问道:“你如何这样想?”
    他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这件事。
    “都是草民算卦推出来的。”俞大猷压根没管旁边还杵着个胡宗宪,自顾自的开口道:“得知高中之后,草民为陛下算了两卦。”
    “为何是两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